海南冬季瓜菜产销现状与发展对策
2022-08-02孙铁玉
孙铁玉
(海南开放大学农业农村学院 海口 570208)
海南是全国冬季“菜篮子”主要生产基地,冬季瓜菜每年种植面积在20 万hm²左右,总产量约500 万t,总产值200 多亿元。形成豇豆、青瓜、辣椒、西瓜、甜瓜、圣女果等瓜菜优势产区,成为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十二大产业(海南热带现代农业十二大产业包括粮食、生猪、种业、渔业、天然橡胶、槟榔、椰子、热带水果、特色经作、特色畜禽、常年蔬菜、冬季瓜菜)之一。冬季瓜菜不仅是海南农民经营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海南农业结构优化、乡村产业振兴、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1 冬季瓜菜产销现状
1.1 种植面积及产量
海南自20 世纪80 年代发展冬季瓜菜产业以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建省之初的7.2 万hm²到目前的20 万hm²左右,产量近500 万t(表1)。
从表1 来看,目前海南冬季瓜菜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0 万hm²左右,产量逐年增长,2019-2020年度突破500 万t。其中,瓜类种植面积、产量位居前列,2017-2018 年度、2018-2019 年度、2019-2020 年度瓜类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比分别为37.6%、34.215%、34.6%和53.5%、50.5%、46.6%;茄类种植面积最小,产量最低;其他瓜菜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扩大与提高;在冬季瓜菜“减椒”产业政策下,椒类种植面积占比从2017-2018 年度的24.6%降到2019-2020 年度的18.6%;豆类种植面积和产量有较小幅度波动。
表1 2017—2020 年海南冬季瓜菜种植面积及产量
1.2 品种及区域
海南冬季瓜菜包括椒类(尖椒、线椒、泡椒)、豆类(豇豆、四季豆、毛豆)、瓜类(西瓜、甜瓜、冬瓜、苦瓜、丝瓜、青瓜、南瓜、毛节瓜)、茄类(茄子、圣女果)及其他瓜菜(玉米)5 大类200 多个品种,主要分布在琼南、琼北、琼东3 个区域。琼南菜区包括三亚、陵水、乐东、东方等市县,以种植大棚甜瓜、西瓜、黄瓜、苦瓜、豇豆、紫长茄等为主;琼北菜区包括海口、澄迈、定安、临高、儋州等市县,以种植椒类、小南瓜、冬瓜、节瓜、圣女果等为主;琼东菜区包括琼海、文昌、万宁等市县,以种植辣椒、青皮冬瓜、西瓜、小南瓜、毛豆等为主。乐东、澄迈、文昌、海口4 个市县为冬季瓜菜主产区,产量占全省的39.9%。
1.3 出岛市场及数量
海南是全国冬季“菜篮子”主要生产基地,瓜菜主要销往华南、华北和东北等地区180 多个大中城市,少量销往国外市场。上海、广州、北京、武汉、寿光、杭州、长春和沈阳等市场消费量在20 万t 以上,西安、郑州、重庆、合肥、成都等市场消费量在10 万t以上。瓜菜出岛总量常年保持在300 万t 以上,以瓜类、豆类、椒类、茄类为主,占总量的95%以上。2017-2018 年度,瓜菜出岛总量达353.0 万t,同比增加11.8 万t;2018-2019 年度,瓜菜出岛总量达356.0 万t,同比增加3.0 万t;2019-2020 年度,瓜菜出岛量达470.0 万t,同比增加114.0 万t(表2)。
1.4 市场价格及效益
12 月、1—3 月是全国蔬菜批发价较高月份,正值海南冬季瓜菜上市高峰期,瓜菜收购价格较高,经济效益较好。2017-2018 年度,瓜菜综合平均收购价3.9 元·kg,同比提高0.54 元·kg。按瓜菜总产量490 万t 计,产值191.1 亿元,同比增加31.5 亿元。按瓜菜出岛总量353 万t 计,出岛销售总产值137.7 亿元,同比增加23 亿元、增长20%。2018-2019 年度,瓜菜综合平均收购价4.14 元·kg,较上年提高0.24 元·kg,按瓜菜总产量492.4 万t 计,产值203.9 亿元,首次突破200 亿元,同比增加12.8 亿元。按瓜菜出岛总量356 万t 计,出岛销售总产值147.4 亿元,同比增加9.7 亿元、增长7%。2019-2020 年度,冬季瓜菜产值220 亿元,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3%,占种植业产值的26.8%。出岛总量470.0 万t,出岛销售总产值209.46 亿元。详见表2。
表2 2017—2020 年海南冬季瓜菜出岛总量与效益
2 冬季瓜菜产销发展经验与成效
2.1 优化布局产业带,发展主导产品
为高标准建设国家冬季瓜菜基地,海南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2019 年调减甘蔗等低效作物种植面积2.46 万hm²,大力发展冬季瓜菜,优化布局乐东、三亚、万宁的豇豆、青瓜产业带,陵水、昌江、东方、定安的圣女果产业带,三亚、乐东的哈密瓜、茄子产业带,文昌、万宁、陵水、东方的西瓜产业带,万宁、陵水、屯昌的苦瓜产业带,海口、儋州、文昌、琼海、澄迈的辣椒、青皮冬瓜产业带。按“减椒增瓜增豆”原则,2018 年调低椒类种植面积约0.73 万hm²,增加瓜类、豆类、玉米种植面积约0.17 万hm²。发展销路好、效益高的豇豆、冬瓜、哈密瓜、西瓜、南瓜、青瓜、茄子等主导品种。
2.2 标准化生产,促进瓜菜增产提质
制定瓜菜标准化种植技术规范、创建“一村一品”、开展“示范”作业推动瓜菜标准化生产。如屯昌县制定《枫木苦瓜质量标准》《枫木苦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2 个地方标准,推动枫木镇苦瓜主产区创建成为国家级枫木苦瓜标准化生产区;万宁市礼纪镇三星村豇豆、屯昌县枫木镇枫绿苦瓜、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五大村哈密瓜、陵水黎族自治县光坡镇武山村圣女果等先后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通过苦瓜、西瓜、冬瓜等瓜菜标准化及农药化肥减量“基地示范”、测土配方施肥等“试验示范”、自走式施肥机等“机械示范”、生物降解地膜/吊绳技术等“技术示范”,推动瓜菜产业标准化生产。
2.3 了解市场供求信息,规范指导产销工作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各市县农业部门赴海南瓜菜主销市场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调研及市场对接。通过海南农业信息网、海南日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绿色农业进行时》栏目,发布瓜菜产、供、销信息。根据瓜菜历年产销情况,制定《瓜菜产销工作方案》《“菜篮子”专项扶持资金方案》及其他指导性文件,推荐适销对路的瓜菜品种,提前举办瓜菜现场采购、洽谈订货会。利用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简称“冬交会”)、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业博览会(简称“农博会”),开拓新市场、新销路、新客户,对“冬交会”“农博会”签订瓜菜订单分类分解,保证订单兑现率超过90%。
2.4 抓好病虫害绿色防控,减药增效
以化肥农药减施行动、建立减施示范点、推广节能节水农业技术以及“瓜菜-水稻”水旱轮作模式,改善土壤、减少病虫害发生和化学农药使用。2019 年海南省共建立逾15 个瓜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区核心面积0.09 万hm²,辐射带动面积3.3 万hm²;推广太阳能灭虫灯350 台,累计控制面积0.07 万hm²;推广诱虫色板120 万张,累计控制面积0.1 万hm²;推广昆虫信息素1.5 万套,累计防治面积0.1 万hm²;植物诱导免疫技术推广面积3 万hm²;生物农药推广面积8 万hm²。在瓜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内,平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4~6次,平均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包装袋等废弃物减少20%以上。
2.5 实施“三品一标”战略,推进品牌建设
通过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与商标注册、品牌建设紧密结合。2019 年瓜菜类新增注册商标20 个,获农业农村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3 个、绿色食品认证3 个、有机食品认证1 个,“陵水圣女果”“三亚甜瓜”“琼海黑皮冬瓜”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三力源”“洞天仙果”“南山寿果”等品牌甜瓜被评选为海南省著名商标及海南省名牌产品,连续多年为亚洲博鳌论坛指定水果。
2.6 加强质量监测,严把“出岛”关
出台《海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海南经济特区农药管理若干规定》,将农产品、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监管。通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和海南重要农产品质量监管平台,严格瓜菜“100%检测”和“100%持证”的“双百”出岛制度,实现省、市县、乡镇、田间4 级农产品质量检测全覆盖,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系统,重点部署276 家企业,覆盖超过83 个村,赋码出岛农产品453 万t,上传生产信息累计24万条,产品追溯出码信息24 万批次,确保出岛瓜菜质量安全。
3 冬季瓜菜产销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产业结构不平衡,叶菜类蔬菜有效供给不足
海南冬季瓜菜以瓜类、豆类、椒类、茄类、其他瓜菜为主,这五类瓜菜种植品种及比重一直较为稳定,供应充足,可以满足岛内外消费需求。但从瓜菜种植结构来看,叶菜类、根茎类(土豆、萝卜、洋葱等)产量常年不能满足岛内消费需求,需从岛外调运,瓜菜产业结构相对不平衡。海南自由贸易港将于2025 年封关运作,更多人才、岛外游客以及“候鸟”人群聚集海南,加大瓜菜消费需求,而受种植成本、生产能力、流通成本、自然灾害等因素制约,又造成瓜菜有效供给不足,这将加剧海南有些蔬菜种类零售价格长期居高不下问题。
3.2 资源约束日趋加剧,耕地质量下降问题较为突出
海南耕地质量等级整体水平不高、土壤养分含量低、土壤酸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等问题普遍存在,农药残留污染也影响着瓜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据统计,海南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2.0%,一等地仅占5.2%,四等地以下占36.2%,90%以上耕地土壤为酸性。2017 年,海南化肥平均667 m用量约为全国的1.6 倍,农药平均667 m用量约为全国的2 倍,农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严重,耕地平均复种指数200%,远高于150%的全国平均水平。乐东县是海南哈密瓜主产区之一,每年种植3~4 茬。由于常年连作,土壤地力下降、连作障碍问题突出,哈密瓜优势品种可种植区域日益减少;陵水县圣女果、三亚市豇豆等种植区域,由于长期复种单一作物,不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土壤板结、土传病害发生严重,产量大幅下降,部分区域已无法种植。
3.3 标准化种植水平不高,产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
我国蔬菜生产70%~80%为小农户,规模小、分散。调研发现,海南除西瓜和哈密瓜外,辣椒、豇豆、圣女果等瓜菜均以农民单家独户种植为主。小农户文化水平不高,组织化程度低,难以设施化种植,田间管理粗放,缺少有效技术指导,加之土壤退化等问题,瓜菜产量和质量难以保障。此外,海南属于热带岛屿型经济,蔬菜生产的季节性明显,冬春季因光、温、水条件独特,成为蔬菜生产旺季,但冬春季常年受台风、暴雨、季节性干旱、局部低温阴雨、干热风、病虫害等恶劣天气、自然灾害影响,导致瓜菜种植风险高居不下,产出效益不明显,如2014 年“威马逊”和“海鸥”两大台风造成海南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08 亿元。
3.4 产销机制不完善,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海南冬季瓜菜“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与瓜菜产销机制不完善密切相关。一是瓜菜生产指导工作不充分,引进适销对路的瓜菜新品种较少,瓜菜新品种试验示范投入不高,新品种更新换代缓慢,不能满足消费者对新、优瓜菜产品需求。二是尚未建立常态化市场调研机制,尤其对广东、广西冬春季瓜菜及西北、东北秋冬季大棚瓜菜调研不足,掌握市场变化的准确性不高,研判市场供需不准,产销衔接不够。“丰产不丰收”“瓜菜滞销”“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2020 年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海南瓜菜积压,销售遭遇“严冬”,波及整个产销链条,直接挫伤瓜菜种植户信心和产业发展积极性。
3.5 产品附加值低,知名度有待提高
一是农产品转化率低、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2006 年海南农产品转化率为30%,至今虽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仍低于全国67.5%的平均水平,海南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4∶1,落后于全国2.3∶1、发达国家3~4∶1 的水平。二是海南冬季瓜菜主要集中在瓜类、椒类、豆类、茄类上,品种相对单一,错节上市品种少,如遇暖冬天气,广东、广西等南方冬季瓜菜产量同比增大,导致岛外市场对海南冬季瓜菜需求减少。大量瓜菜难以出岛转“内销”。三是海南独特的岛型地理环境,造成出岛瓜菜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如瓜菜运输成本高达0.731 元·kg,加之包装、保鲜、瓜菜损耗以及不断提高的劳动力、地租等生产成本,使海南冬季瓜菜与广东、广西等地瓜菜相比,无价格竞争优势。四是瓜菜品牌呈现“少、弱、散”特点,具有地理标志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瓜菜数量不多,知名品牌、知名商标瓜菜更少。据统计,截止到2021 年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海南农产品中,瓜菜类只有“陵水圣女果”“三亚甜瓜”“琼海黑皮冬瓜”。
3.6 冬季瓜菜“空档期”缩短,市场竞争加剧
海南冬季瓜菜受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影响,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一方面,广东、广西以及西北、东北等地冬季瓜菜,因其成本更低、品质更优,使海南冬季瓜菜的“反季节”优势弱化。与此同时,随着大棚技术与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完善,岛外各省市的春季瓜菜可以提前上市,秋季瓜菜销售期又可以拉长,使海南瓜菜冬季“空档期”在缩短,市场销售压力倍增;另一方面,自2010 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全面启动以后,我国从东盟国家进口农产品连年增长,2020 年同比增长10.3%,国内瓜菜市场成为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老挝等国家争先抢占的空间。
4 冬季瓜菜产销发展建议
4.1 培育优势品种
对内充分发挥海南南繁育制种基地作为全国最大、最开放、最具影响的农业科技试验区的优势,自主研发瓜菜种质资源。对外抓住自由贸易港建设带给瓜菜产业发展的机遇,《海南自由贸易港鼓励类产业目录(2020 本)》规定“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和种苗生产、种业国际贸易为重点产业”,使零关税进口瓜菜新品种、优质农资成为可能。日本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蔬菜种子进口来源市场,以高端蔬菜种子出口为主,2020 年出口占比达到20.09%,荷兰作为欧洲的“菜园子”,是欧洲最大的蔬菜出口国,全球蔬菜种子贸易超过1/3 来源于荷兰。加强与日本、荷兰2 个国家的交流、合作,培育瓜菜优势品种,进一步调减椒类品种,稳步发展圣女果、小果型南瓜、黑皮冬瓜等具有海南地域特色的瓜果类品种,以及优于广东、广西及内地大棚栽培的豇豆、有棱丝瓜、苦瓜、甜玉米、蜜瓜、毛豆、茭白等品种,通过“品种差”增效益。
4.2 优化产业结构
全球蔬菜种子贸易中,出口国蔬菜种子多以甜椒、番茄、茄子等蔬菜的一些“茬口”品种和绿菜花、胡萝卜、菠菜等特色蔬菜为主,如日本的红果番茄、耐抽薹白萝卜以及橘红类胡萝卜等中高端蔬菜品种。海南冬季瓜菜产业发展应充分扩大自由贸易港建设带来的政策优势,引进海南适种适销的叶菜类、根茎类和耐湿热的瓜果豆类品种,调优瓜菜产业结构,解决叶菜类和根茎类瓜菜短缺、夏秋季蔬菜自给率不足、常年蔬菜基地闲置问题,增加蔬菜生产效益。
4.3 坚持绿色发展
海南作为名副其实的“绿岛”以及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应统筹谋划,发挥“阳光直射、健康生长”的天然优势,打好生态牌,在冬季瓜菜优势产区,将生态循环理念纳入瓜菜生产管理全过程,推广有机生物水肥、复合微生物肥、“蔬菜立体栽培”“瓜菜-沼-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以“政府动员、农民参与、企业回收、项目奖补”方式,提高菜田废弃物回收处置能力,变废为宝,促进瓜菜高品质发展。
4.4 提高标准化生产能力
加大菜田改造力度,改善菜田基础设施,提升土壤地力,推广“菜-菜”套种、“稻-菜”轮作模式以及坡地瓜菜种植,通过“公司+”“合作社+”模式,由新型经营主体采用“提供优苗-指导种植-田间管理-集中回收-统一销售”全过程适度规模经营,解决散、小农户种植瓜菜问题,提高瓜菜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综合生产能力。
4.5 完善产销机制
一要建立常态化瓜菜产销调研机制和覆盖全省的价格信息监测体系,提高瓜菜市场供求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保证瓜菜产销信息有效衔接。二要建立海南瓜菜10-11 月集中播种期生产管理机制,打好2 月份内地瓜菜市场青黄不接期的“时间差”,确保瓜菜“产销两旺”。三是由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与瓜菜种植户、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批零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四是完善瓜菜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将瓜菜价格指数保险从“保成本”转向“保收入、保品牌”,确保农民发展瓜菜产业积极性。
4.6 发展加工产业
依托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以及海南大学、海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引进龙头加工企业,推动保鲜贮藏技术与成果转化,发展精深加工速冻蔬菜、脱水蔬菜、糖(盐)渍果蔬等加工业,以及“加工体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以“直播带货”等营销方式,引导瓜菜加工业与旅游、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衔接,提高瓜菜产业链收益。
4.7 加强品牌建设
结合海南本土文化,规划、引导瓜菜“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设,发挥地理标志资源共享优势,推动瓜菜产品区域品牌公用化。同时,要以出口促进瓜菜品牌建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简称RCEP)》于2022 年1 月1 日正式生效,根据海口海关统计数据,2022 年1-2 月,海南与RCEP 成员国贸易占全部进出口额的31.9%,在RCEP 成员国贸易互通、海南在RCEP 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明显有利格局下,以出口推进“琼”系瓜菜品牌培育与建设,使RCEP 成为海南瓜菜出口大市场,提高海南瓜菜国际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