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锚杆布设方式及长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2022-08-01陈云生苏初明

西部交通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坡脚入射角计算结果

陈云生,苏初明

(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29)

0 引言

锚杆作为边坡防护最常见的手段,被广泛使用[1]。但近年来,锚杆加固边坡呈现的问题日渐增多,如锚杆拉断、拔出导致的边坡失稳,或过度使用导致的资源浪费等,因此有必要对锚杆的布设方式及长度进行研究。国内有部分学者已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许宇明等[2]以高速公路某路堑边坡为例,研究了锚固长度、锚固角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张期树等[3]借助FLAC3D计算软件建立了边坡理论计算模型,研究了锚杆长度、锚固角及锚固位置对边坡稳定性及滑动面的影响;黎海滨等[4]利用离散元软件UDEC建模,研究了锚杆间距、锚杆长度、锚固布设方式等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安彩龙等[5]借助导数法和Matlab软件中的fmincon函数对锚固角进行了优化,推导了最优锚固方向角计算方法。

为了进一步确定锚杆长度、分布位置、锚杆入射角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及其规律,本文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利用Midas NX软件建立计算模型,采用FLAC3D软件强度折减法计算边坡稳定性系数,总结了边坡稳定性变化规律,为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1 计算模型

1.1 岩土模型

本文选用的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长158 m,高100 m,其中边坡高度为60 m,按1∶1放坡,每10 m一级,各级边坡间设置2 m宽平台。土体建模采用Brick和Wedge两种网格类型,整个模型单元数(zones)为4 226,节点数(grid-points)为6 779,离边坡面的网格要比其他网格密。

图1 边坡计算模型图

1.2 结构单元模型

锚杆采用cable单元模拟,由几何参数、材料参数和水泥特性来定义。Cable构件是由两个节点的位置来定义的局部坐标系统,如图2所示。其重心轴与x轴一致,规定节点1指向节点2的方向为x轴,y轴与不平行局部x轴的全局y轴或全局x轴在横截面上的投影对齐。当岩土体受力时,通过变形将力传递到水泥浆上,再传递到节点上,节点的变形使Cable单元产生力学行为,进而约束岩土体变形,实现力学平衡。

图2 Cable构件的坐标系统及两个自由度示意图

图3 Cable构件材料性能示意图

FLAC3D软件中用一维本构模型来描述轴向特性,如图3所示。超过弹性段(斜线段)轴力不再增加,轴向刚度变为0,单元可随意伸缩,斜线段对应的公式如下:

K=AE/L

(1)

式中:K——轴向刚度;

A——加固横截面;

E——弹性模量;

L——构件长度。

锚杆与土层的接触面具有粘结性和自然摩擦,可以采用弹簧-滑块来形象地描述系统,如图4所示,通过弹簧来模拟锚杆的抗剪力,通过滑块来模拟锚杆的抗拔力。

假定水泥浆为理想弹塑性体,水泥浆内部任意点相对剪切变形为us,则抗剪力Ft、抗拔力Fb、水泥浆剪切刚度kg、水泥浆粘结强度cg之间的关系为:

Ft=kgus

(2)

Fb=cgus

(3)

图4 Cable构件的力学模型图

1.3 边界条件及物理力学参数

边界条件利用FLAC3D软件中的fix及range命令设置。本模型边界条件为:x=0、y=0、x=158 m、y=10 m。界面设置法向约束,下边界约束x、y、z方向位移,上边界设置为自由边界。计算采用摩尔-库仑强度准则,计算参数如表1、表2所示。

表1 土层物理力学参数表

表2 锚杆设计参数表

2 计算结果

2.1 等长锚杆条件下锚固位置及入射角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假定锚杆长30 m,自由段长度为18 m,锚固段长度为12 m,单根锚杆预应力取450 kN,锚杆入射角从5°~60°按5°逐步递增。锚固级数选取4种情况:情况1为仅设置一级锚杆,设置位置分别位于第一~六级等六种工况;情况2为设置连续两级锚杆,设置位置位于第一~二级、第二~三级、第三~四级、第四~五级、第五~六级等五种工况;情况3为设置连续3级锚杆,设置位置位于第一~三级、第二~四级、第三~五级、第四~六级等四种工况;情况4为设置连续四级锚杆,设置位置位于第一~四级、第二~五级、第三~六级等三种工况。各种情况的计算结果如图5所示。

(a)仅设置一级锚杆

(b)设置连续两级锚杆

(c)设置连续三级锚杆

(d)设置连续四级锚杆

由图5计算结果可知,随着锚杆入射角的增大,边坡稳定性系数整体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最终趋于稳定的趋势,边坡稳定性在5°~25°达到最大,锚杆入射角存在最优值,且实际工程中不宜采用过陡的入射角。由图5(a)~(b)可知,边坡第一级或第一~二级设置锚杆后的稳定性在锚杆入射角≤40°或≤35°的工况下相同,这是因为当锚杆入射角较小时,滑动面剪出口高于锚杆顶部,此时稳定性系数不受锚杆影响;当锚杆入射角较大时,滑动面穿越锚杆从第一级坡脚剪出,稳定性将受锚杆入射角影响。

最优锚杆入射角受锚固位置影响,坡脚及坡顶锚杆的最优入射角小于中部锚杆。锚杆入射角及锚杆长度固定的情况下,锚杆设置在坡脚的稳定性最大,其次为中部,设置在坡顶最小。在实际工程中,应重视坡脚加固,且坡脚不宜采用短锚杆,加固坡脚可迅速提高边坡稳定性,其次为边坡中部“壮腰”,仅加固顶部对提高稳定性作用甚微。

2.2 非等长锚杆条件下分布方式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采用3种长度的锚杆,分别为30 m、20 m、12 m,锚固段均为12 m,锚杆入射角均为15°,从坡脚至坡顶依次选取“长(30 m)-中(20 m)-短(12 m)”;“长(30 m)-短(12 m)-中(20 m)”;“中(20 m)-长(30 m)-短(12 m)”;“中(20 m)-短(12 m)-长(30 m)”;“短(12 m)-长(30 m)-中(20 m)”;“短(12 m)-中(20 m)-长(30 m)”等六种组合类型,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非等长锚杆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系数计算结果表

由表3可知,坡脚设置短锚杆的稳定性系数最低,这是因为锚杆长度偏短,提供的抗拔力小,违背了上节所说的优先加固坡脚的原则。稳定性系数按“长(30 m)-中(20 m)-短(12 m)”的排列方式比“中(20 m)-长(30 m)-短(12 m)”的排列方式低,这是因为坡脚第一、第二级边坡处滑动面离坡面距离短,采用20 m或30 m锚杆的锚固段均能穿过滑动面,故加固效果相同,而第三~四级边坡采用20 m锚杆偏短,部分锚固段未完全进入滑动面以外的岩土体,加固效果不如30 m锚杆。在实际施工中,坡脚应提供足够的抗拔力,但锚杆长度可比中部略短,因此,坡脚可在减短锚杆的基础上采用加密间距的方法来提高边坡稳定性。

2.3 锚杆长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假定锚杆入射角为15°,锚杆长度为5~50 m,当锚杆<12 m时为全粘结型锚杆,其余锚固段设置为12 m,分第一~二级设置、第三~四级设置、第五~六级设置三种情况,计算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锚杆长度变化情况下边坡稳定性系数计算结果曲线图

3 结语

(1)随着锚杆入射角的增大,边坡稳定性系数整体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后逐步趋于稳定的趋势。边坡存在最优锚杆入射角,最优入射角在5°~30°之间,坡脚及坡顶锚杆的最优锚杆入射角小于中部锚杆。

(2)在锚杆入射角及锚杆长度相同的情况下,锚杆设置在坡脚的稳定性最大,其次为中部,坡顶最小。

(3)在同样稳定性系数的情况下,坡顶所需的锚杆长度最长,坡脚最短;坡脚不宜采用短锚杆,在保证坡脚锚杆足够抗拔力的基础上采用“中-长-短”的锚杆组合形式的稳定性系数最大。

猜你喜欢

坡脚入射角计算结果
软弱结构面位置对岩质顺倾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单一挡土墙支护边坡安全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陕北矿区黄土沉陷坡面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光通过平行玻璃砖侧位移大小的分析
光束通过三棱镜的偏折情况再探讨*
距离和的最小值公式及其应用
预制圆柱形钨破片斜穿甲钢靶的破孔能力分析*
存放水泥
趣味选路
一毫米治好“坡脚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