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的呼吸

2022-08-01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高二曾可颐

新作文(高中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记忆上海历史

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高二(5)班 曾可颐

正如龚静记忆中不断用心摩挲的西门大街,在向前的路上稍微歇脚,回望海风推搡而来的记忆,待它们嬉笑着近了,又有所不同了。上海的模样就如海边的沙堡,记忆的浪花带走它的一部分,又会重塑它的一部分。不断更新,历经沧桑,归来亦是少年——这是一座城的呼吸。

“走在这些老建筑之间,真的挺有感觉的。”远方旅人,用脚丈量外滩,用眼亲睹江畔繁华,低声抱怨着累的同时,嗅到了空气中弥漫的上海旧灵魂的芬芳。我是上海人,也常来南京东路和外滩,喧闹市井包裹在沉淀静谧中的滋味,每次品味却都不一样。她过去的皱纹,仅从书的浅唱中感知是不觉味的,那味延伸在街巷中,细细聆听,呼吸中蕴藏着她的年纪。由于来的次数多,我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对其算是了解了。我来到法国梧桐肆意生长的荫下小道,置身于老建筑间,人的疲惫和倦意渐次被褪去。每一次她们的迎接都是不同的。或许,我终究还是不了解上海。也许正是她不断给予人新奇的体验,才磁铁一般地吸引人。

伸出手,放任感官拥抱这份新奇,我走进代表她最新潮流的标志——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触摸她的腹部。正午毒辣的火光如万矢齐发,烤化了行人。我们幸运地躲避了它的炙烤,从云峰之巅逐渐化归凡尘地上,做一回谪仙人。视觉为鸟瞰万千大厦之开阔而惊叹,味觉为旋转餐厅的绝色佳肴流连;心之所向的,是上海视觉艺术学员对未来的畅想——生态种植,光速交通,太空旅行,永动能源……银幕不止点亮了幽暗,更点亮了人们的希望;心神为之流转的,是上海历史蜡像馆中“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历史情景还原——汽车展览抓人眼球,原色乡村的茅屋机杼编织出炊烟袅袅,纯朴的村庄俨然映现。一回神,走廊领着我们一路踏入18世纪的门槛:老虎灶、酒铺、领米仓库,小店里的二胡和上海唱腔真切地回荡在耳畔,他们是历史的演绎者;赌场、咖啡厅,西洋风味飘来,杂糅在朴素的中国文化中,形成别具一格的海派气息。尤其令我喜爱的,是橱柜中缩小的世界,迷你的中欧式、罗马式洋房,它们有自己的格调,于不同时期变换着身份,动荡中国的面貌在此浓缩。没有时间一一定格在快门下,只能走马观花地匆匆一瞥,难忘“美色”。同行的有二姨和表弟妹们,大多数孩子早就在不断延伸的走廊中迷了眼,正不知所措地游荡,看到不远处情景体验照相银幕,瞬间提了神。我笑着主动提出在外头拍摄,模特们就兴致盎然地走进历史背景中:笑靥在古桥上悄然绽放,他们仿佛正透过时空向我招手。通常的历史馆难免枯燥,蜡像馆却不同。早听闻过所谓“沉浸式体验”,如今才算尝了鲜。

于塔中感怀历史,畅想未来。

“大珠小珠落玉盘。”阳光坠在二百五十八米长的玻璃上,仿佛少女洁净的头上点缀了琉璃珠宝,从俯视到仰视仅在呼吸间。余晖斜斜地卧着,软软趴在肩头,光影涌动的纤手逗弄着青丝,顺便为影子“拔苗助长”,地上和绯红的天空一样斑斓。回望,记忆在荡漾,印象被重熔、缔造。它们的联系如丝线般纷繁,盘结在我心房的角落。

我感到这座城市的呼吸声,微弱又响亮,沉重又活泼,游走在她的血管中,胸口的起伏似乎与之同步。

→创作由来:

我偶尔会觉得生活无趣,做什么似乎都难有兴致。可当走在熟悉又陌生的街道,走出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暂时离开拥挤的跑道,我的双眼才看见了这城市的模样,聆听城市的呼吸,感受它鲜活的血液在流淌。在婆娑树影下,在轻云缓缓吐出的微风中,沉睡在博物馆里……我切换了生活的频道,才得以发现身边静谧而缠绵的优美画卷。这样的美,治愈了我,也挖掘了我对上海这座城市,对生活的深深眷恋。当人与万物融为一体,那一刻,一切烦恼皆化为烟云,归于那片宁静的湖面。

肖尧微评:

破译城市密码,写好自己生活的城市,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能力。

作者将上海拟人化,开篇就从出生于上海嘉定的复旦大学教授、作家龚静对上海的一个细微感受写起,先声夺人。行文重点写“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触摸她的腹部”,其余如梧桐、老建筑一笔带过,详略得当,表达对上海历史和文化的认识,“腹部”升腾而来的“呼吸”,才悠远绵长,令人感同身受。

猜你喜欢

记忆上海历史
新历史
欢乐上海迪士尼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