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石疗性

2022-08-01李奇byLiQi

宝藏 2022年3期
关键词:盛宣怀物性品性

文/李奇 by Li Qi

题名:【佛引福来】 石种:冰彩玛瑙

本文讲的“性”是一个社会学和哲学的概念,不是生理学的概念。笔者谨在关于人性认识的基础上,企望将玩石与疗(养)性结合起来,由玩石而疗(养)人之性。

1994年,顾森先生在《物性·灵性·品性·情性》一文(刊于《文艺研究》1994年第3期)中,由人类之用石、崇石、赏石、玩石,将“中国石文化的认识演进”归结为“物性、灵性、品性、情性”,根本点都是一个“性”字。人之于石,对应于赏和玩的是人的品性和情性。笔者于本文想要“疗”的,就定位在这里。石性有的只是物性,而人之于石的赏、玩,却可以疗人的品性和情性。

我们翻开历史来看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顾森先生曾有这样的表述:“唐代玩石之风大盛……如白居易、李德裕、牛僧孺都是玩石名家。其中牛、李二人在政治上是势不两立的对手,唐代政坛上有名的牛李之争,就是由他二人引起。但在玩石这一点上,他们二人又都是白居易的好友。这个例子不能再好地证明中国文化中玩石对精神的净化作用。”石质坚,却能软化人的性灵,置残酷的政治斗争于“风花雪月”之下,卿卿我我之间,这是十分特殊的一种矛盾调和形式!稍晓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矛盾,有什么能超越政治斗争的形式?有什么媒介能将政敌之间的关系搭建得这样温馨?在牛、李之间,白居易其实不是“人”,而是一方“石”。石的这种作用,是玩石者所始料不及的。

米芾痴石而废公事招致上司杨次公对其进行监察的故事,也是十分地“耐人寻味”。据《宋稗类钞》记载,“米径前,以手于左袖取一石,其状嵌空玲珑,峰峦洞壑皆具,色极清润。米举石宛转示杨曰:‘如此石安得不爱?’杨殊不顾。乃纳入袖。又出一石,叠嶂层峦,奇巧又甚。又纳之袖。最后出一石,尽天划神镂之巧。又顾杨曰:‘如此石安得不爱?’杨忽曰:‘非独公爱,我亦爱也!’即就米手攫取之,径登车去。”杨次公时为按察使,被石痴“米颠”同化的竟忘了自己的身份。好石之情,消融了森严的等级王法,还原了按察使杨次公的本性。顾森评论这是“一件在宋代玩石赏石上非常耐人寻味的事”。我们这里品的只是其中一味。

盛宣怀置石,则将石拟人化了。近代历史上的盛宣怀,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历史过错有在“二次革命”后帮助袁世凯镇压革命;有在任会办商约大臣期间,出卖铁路和矿山利权。这是盛宣怀的社会性的一面,近代史上都写得明白。我们看盛宣怀,首先看到的也是这些。但在这之后,刘天华《园林美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中曾有这样的记述:“苏州留园东部,清末为邮传部尚书盛宣怀父所购,盛大加整修。据谙熟内情的老人言,冠云楼前的冠云、岫云、瑞云三座湖石峰取的是盛的三个女儿的名字。当时盛之所以要不遗余力地罗置这三块奇石,其原因之一是见石如见人,为了能和女儿们朝夕相依,内中之爱是很深沉的”。盛宣怀用这三块湖石,还原了他的自然属性。视物于斯,当更能引导人们走向广袤的自然也走向本体的自然。玩石于斯,首先还知道自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其他可以不要,人性还是要的,而且是这样的强烈和超凡不俗。明摆着的因素,就是那三块石头。

题名:【先哲睿影】 石种:黄河石

当今玩石人推崇备至的一个人物是“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沈老为救国而不畏强权,身陷囹圄而临危不惧,内里的因素之一就是如沈老所言的“吾生尤好石,谓是取其坚”。沈老是将“好石”的情与人生的志紧密结合的典范。身已《与石居》,“安然伴石眠”。可以这样说,沈老要求的是石的品性,石之“坚”的品性。

由儒家传统而下,读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外用,治国齐家;内用,修身养性。石则不能“外用”,如果在“外”,不过“玩物”而已。大千世界,物之多,那就不必要再玩石了。石之特性不好外,好内。石冷,凭触感,同温度下似显更冷些。冷者,不躁也。于是,“多少代的有骨气的文人都用石的这一贞介、中正之性来表露心怀”。石硬,硬则坚也,且宁折不弯。喻为人事,则处变不惊,坚确不移。这一特性具有了亘古而久远的时空。石静,任风吹草动浪掀而不动者,常言就叫做稳如磐石。静静地呆着,无欲无求,所以玩石最引以为名言的是陆游的“石不能言最可人”。静,本是人生追求的一大境界。石之性本是“物性”,玩而赏、赏而玩而至于“情性”,顾森先生演绎为玩石赏石已有的最高境界。所以,玩石赏石,不过就是怡情悦性。至于其他,或者“更高境界”,但愿不与人之情和性违背才好。

猜你喜欢

盛宣怀物性品性
比较类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评析
走错了路,起步即是末路
弗雷德对极少主义的批判
食品物性学研究方法优秀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现代视阈下的商品拜物教反思
品德教学须关注品性、悟性、灵性
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债务关系之双向考察
“不同地域学生融和品性培育”研究领域现状和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