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新能源政策逆转
2022-08-01黄耀鹏
文 / 黄耀鹏
半个月以来,欧盟2035禁售燃油车的决议,似乎第一次有了公开的、政府层面的反对声音。
6月22日,德国财长克里斯汀·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表示,德国政府“不会同意”欧盟从2035年起禁止销售燃油车的计划。
德国的反对声音,来自谁
这里面有值得注意的几个背景信号:
第一个信号是林德纳的措辞,这个意见代表德国政府,而非他个人,也非自民党。林德纳作为自民党领袖,自然乐于宣布力挺德国汽车工业界真正声音的任何消息。
自从“红绿灯”组合成型之后,中右的自民党(黄色)和中左的社民党(红色),似乎都被绿党(绿色)牵制了。
绿党虽然在去年的大选中一飞冲天,拿到第三大党的席位,但因为这次大选很分裂,绿党得票率不过14.8%。正因为默克尔时代结束后,缺乏强势政党,绿党才变成关键少数,参与组阁,还拿了副总理、气候和经济事务部部长、外交部长等重量级政府职位。
但是,仔细一考究,副总理是花瓶,经济事务部是个新设立的部,外交部看似重要,但外交事务归属总理直接决策。朔尔茨政府的“分果果”方案,符合绿党大嗓门但不求实务的风格。
现在林德纳出来说话,既然代表德国政府,那么也包含了绿党意见。这和绿党宗旨直接违背,贝尔伯克只好尴尬地不出声。
第二个信号来自台下的听众。林德纳发言的场合,是在德国工业联盟组织的活动上。该组织又叫“德意志制造同盟”,一听名字就知道其立场。自从1907年成立以来,该协会就致力于确保德国工业成为“工业时代”的领袖。德国大型工商企业的领袖们,都是协会成员。
不用说,林德纳发言引发了热烈掌声。这里没有绿党倡导的“极端环保正确”,也没有环保少女的“how dare you”,大家都松了口气,开始做点真正维护自己利益的发言。
事实上,VDA(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也曾表示反对,意即整个德国工业界实际上是反对的,起码反对“禁售”推进这么快。
因为转型过快,不但迫使欧洲车企丢掉燃油车的利润,被迫跟进中美电动车企的节奏,还导致跟不上后两者对新能源技术的投资力度,最终导致竞争劣势。
意见分歧的欧盟
林德纳是针对两周前欧洲议会决议所做的表态。
6月8日,欧洲议会以55%的赞成票通过了欧盟委员会的“建议”,即2035年在欧盟范围内禁售燃油车。需要指出的是,禁售范围包含混动,决议要求实现100%的行驶零碳排。这样一来,当前只有纯电和氢燃料满足要求。
如果德国政府的确打算反对,那么意味着法国和意大利也可能跟进。
目前法国的汽车游说团体L a Platforme Automobile指出,(如果禁售)将导致法国5万汽车产业工人失业,德国将有40万人失业。而鉴于欧盟充电设施投资不足,后者还需要在基础设施上投资210亿美元。
当前,法国陷入政治动荡,法国总统马克龙刚刚拒绝了总理的辞职。而意大利总理德拉吉则早就表示愿意改任总统,现在他的政府正受到反对派逼宫而风雨飘摇。
法、意政府的弱势,意味着他们的政府更容易受到工商业界、游说集团的左右,也将更容易被德国纳入“反对禁售”的阵营,而非被小国拉过去。
德、法、意都有庞大的传统汽车工业要照顾。
而欧洲议会的决议,第一时间就得到爱尔兰、瑞典、丹麦、荷兰的明确支持,这四个国家还称,禁售时间可能早于2035年。
这四国基本没有庞大的汽车工业要养活,瑞典政府早就把沃尔沃的命运完全交给中国人,此时他们更相信吉利将拉动沃尔沃执行电动战略。
此时推进,不合时宜
和去年情况不同,欧盟正面临重大地缘挑战,欧盟的能源需求正处于严重短缺的窘境。
因为与俄关系陷入对立,欧盟声称要寻求俄罗斯天然气和石油进口替代。如果石油替代的代价还能承受的话,那天然气就不是价钱的问题(虽然美国LNG到岸价格是俄气的10倍),而是有无问题。
6月8日美国得州自由港(美国七大天然气港口之一)LNG终端意外地“炸了”,让欧洲天然气供应前景变得更严峻。7月美国天然气国内期货收跌,而对欧供气则再度上涨。
为此,德国已经被迫重启煤矿和煤炭发电项目的审批,问题是德国煤碳资源大多数都是低质量高含硫的褐煤。这种搁在几年前肯定引起轩然大波的决策,如今绿党并未杯葛。
在一次能源价格和通胀都在上天过程中,规划并执行一项激进的环保政策,可能不合时宜。
在禁售燃油车问题上,柏林和布鲁塞尔已经事实上对立。
如果类比国家政体的话,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类似于总统和总理,分享行政权;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相当于两院制中的上下议院。
其中,欧盟委员会角色很吃重,它并非民选,但承担着欧盟条约、政策执行的关键角色。简单说,欧盟委员会拥有唯一的立法倡议权,即立法的想法、提议都由其提出。欧洲议会只负责审批。而且,欧洲议会并不拥有终极立法权,决议要得到所有成员国议会的批准。
虽然德国政府和议会不是一回事,但是组成本届“红绿灯”政府的三党,就代表了议会52%的席位,政府的意见,在议会里基本都会得到拥护。这与马克龙当前面临的悲催局面不一样。
如果德国如林德纳所称的,否掉2035禁售燃油车的决议,此事必然推迟,甚至被搁置。如此,欧盟将陷入更深的政治撕裂中。
政策转弯坑了谁
虽然欧洲议会本月才通过禁售决议,但欧盟委员会的建议都提出来快一年了。此事酝酿得这么久,其实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落实。
新能源产业激励计划,都已经投了上千亿欧元进去了,现在说推迟,不光汽车厂商可能无所适从,得到大笔投资的新能源供应商,更是别样滋味上心头。
原因很简单,没有政策保护,他们根本竞争不过如狼似虎的亚洲电池供应商。欧盟的电池护照、生产和流通环节碳税,最近还审议“锂盐有毒”,操作一个接一个。现在来个180度大转弯,谁受得了?原本非常确定的新能源价值链,商业前景一下子动摇起来。
此前几年,在欧盟的审视和“鼓励”下,一线二线车企挨个表态过关。日产宣布2025年后停售燃油车;奔驰、宝马、丰田表态2030年停售燃油车;大众汽车为2035停售燃油车;本田则为2040停售燃油车。
不管真心主动脱碳还是被迫宣示,这些企业都在欧盟市场切实执行了电动化战略,其中尤以大众汽车言论最坚决、行动最早、投资最大。现在林德纳来这么一套,这到底是保护大众汽车,还是在坑大众汽车?
环保政策也好,维系传统汽车竞争力也罢,政策必须有连续性、可预测性,不能搞“新官不认旧账”的把戏,更不能坐而论道、空耗时间。否则,只会搅乱企业的战略执行,最终把技术领先的优势挥霍掉。
如果是德国一家的事,相对好办。现在欧盟在汽车工业政策上的摇摆和争执,令其作为超国家组织的弱点暴露无遗。其实以前已经有若干次重大工业和科技决策,因为扯皮内耗而落后于中美。伽利略卫星计划的覆辙,似乎正在新能源政策上重演。
欧盟如果不能快速厘清现实与长远利益、聚拢共识,在新能源转型的历史机遇期,将再次落后于中美两个单一国家实体。再这么玩上几回,也就宣告了欧盟作为国家联盟体制的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