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键能力提升的思想政治学科主观题试题分析及备考启示
——以2017——2021 年全国卷《政治生活》主观题为例
2022-07-31云南丁尊付
云南 丁尊付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新课程标准,为新课改和新高考指明了方向。《评价体系》中“四层”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个方面指明了“考什么”,而这其中的必备知识是指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培育核心价值、提升学科素养的基础。关键能力则是在必备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注重学生主动寻找知识逻辑和内在规律的能力,突出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既包括同一层面横向的交互融合,也包括不同层面纵向的融会贯通,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的培育。因此本文选取四层之中“关键能力”的提升作为试题分析和今后备考启示的指向。
不同于思想政治学科必修教材的其他模块,《政治生活》模块对知识考查较为具体,设问方式相对集中,与时政热点结合比较紧密,因此本文以2017——2021 年《政治生活》主观题(以下简称《政治生活》主观题)为例,尝试分析全国卷中《政治生活》主观题的试题特点以及对今后的备考启示。
一、《政治生活》主观题试题特点分析
1.知识考查集中,设问方式稳定且相对具体
2017——2021 年全国Ⅲ卷(2021 年为全国甲卷)中《政治生活》主观题共有5 道,分值在9-12 分不等,每道试题均有一问。对试题设问、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分析上表可以看出,《政治生活》主观题紧扣热点,考点集中,考查的知识以稳为主,稳中有变,侧重考查主权国家、多个主体以及政府等必备知识,尤其是国际社会,2017 年、2020 年轮换考查,只是在具体的试题背景和设问指向上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2.凸显重大理论创新,彰显时代主题
思想政治学科的本质属性和育人目标,决定了其试题要有鲜明的“政治性”。《政治生活》主观题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社会热点,关注国家治理,凸显学科特点,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体现鲜明的学科特色。从试题选材上看,上述试题情境围绕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主题,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彰显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注重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突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如2021 年第39 题,围绕我国当前“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设置情境,按时间顺序列出推动战略转移的内容,侧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我国的一系列举措对实现“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重要意义。试题依托“三农”问题发展中的典型文件,展现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意义。情境选取于全面小康奋斗目标实现之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集中体现了国家意志。
3.试题指向明确,考查关键能力
《政治生活》主观题在考查必备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学生的关键能力,从试题结构上看,题量及分值分配总体保持平稳,这为向新课改和新高考的平稳过渡创造了条件。从试题内容上看,着眼于教材主干知识及重点内容,注重基础性、综合性。从设问题型上看,近五年的5 道《政治生活》主观题共涉及2 道“意义类试题”、2 道“原因类试题”、1 道“体现类试题”,可看出《政治生活》主观题重视运用真情境设置真实问题:运用“政治生活知识”或“某一具体知识”分析“某一事件”的“某一维度(原因、意义等)”,试题指向明确,从微观视角切入的试题设计,设问考查的知识含量和思维含量大,有效作答试题需要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不仅要求学生从宏观上掌握知识体系,还要对教材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进行微观的细节把握。值得注意的是,从答案的组织上看,2021 年全国甲卷主观题风格开始向新高考方向转变,呈现出较为典型的创新性,侧重试题设问与情境的高度结合,答案与情境的契合度更为紧密。
4.答案注重“生成性”,突出思维能力
《政治生活》主观题试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尽管《政治生活》主观题的解答有一定的套路和模板,但制定模板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解题思路,而非一味地借鉴套路。答案组织上,题干材料紧密结合,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照搬,重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生成,而不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例如2019 年的《政治生活》主观题,设问要求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外商投资法的制定是如何体现依法治国方略的。本题涉及的必备知识包括依法行政、人大的职权、依法执政、公正司法、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等。本题答案分为三个层次,即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社会各方的参与,体现了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本题的参考答案:坚持党对外商投资法立法工作的领导,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立法计划、审议通过法律草案,是人民当家作主在立法程序中的体现;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有序参与,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精神,保证了立法质量;立法先行,为新形势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政治生活》主观题学生关键能力提升的困惑及策略
1.当前学生关键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分析近五年《政治生活》主观题发现,试题呈现的典型特点是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这也正是《评价体系》中“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考查要求,即准确完整地从试题文字表述中概述出答题的有用信息,进而考查学生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分析有关试题情境,并根据设问要求来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然而这部分试题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在“审题”上,对所呈现的文字材料常常是一目十行,追求的是“快”,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慢审题”,什么是“提取有效信息”,常常见到关键信息全部圈注。对于圈注的材料信息及设问要求,难以有效建立联系,不能有序地对材料进行梳理。或是根据设问及圈注的材料信息,立即定位相应主体,联想相应模版,直接进行作答。如2019 年《政治生活》主观题,设问要求说明外商投资法的制定是如何体现依法治国方略的。以外商投资法的制定为情境,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提升民主法治意识。有效解答试题,对情境材料的信息提取要准确全面,并将信息完整地同《政治生活》的相关术语建立有效联系。“党的十九大要求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这一材料信息对应的理论为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学生能发现信息,并与教材术语有效对接。但对于第二层次的信息:“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司法部经征求多部门的意见,起草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草案)》”,学生难以准确获取到情境中涉及“商务部”“司法部”及其他国家机关的信息,进而无法同“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进行联系。对于“制定外资基础性法律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8 年立法工作计划》,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草案)》进行初审并对外公布、征求意见,最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该法”,对这一层材料的分析,学生能联想到人大的职权,但对于更深一步的立法目的,尊重民意,提供法律依据,很难分析到。
2.提升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高效解答《政治生活》主观题,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非常重要,这说明应把“审题”落到实处,包括准确提取材料信息,让信息清晰化。提取信息可从设问入手,也可从限制范围(如常见常考的主体:公民、政府、人大、党等等)入手,根据设问要求,尽可能全面阅读和理解材料信息。既聚焦问题,把试题中多余的信息进行筛选排除,确定有用信息,从而为寻求信息与信息间的联系做准备;又要不遗漏所需要的信息,避免过度圈注。此外,可通过引导学生在平时练习中读懂、读全题目中的信息,思考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知道什么,筛选出适切的信息,把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进行重点标记,作为解题的先期工作。
3.有效建立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实教学工作中,学生做题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即使把有效信息圈注出来了,也不清楚问题的突破口在哪儿。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已知的材料语言转换为必备知识来表达,方便寻找关系,找准突破口,从而解决问题。对重点主体及关键信息进行标注,给思维以方向和范围;根据标注的关键信息及关联主体罗列出关键词、寻找信息之间的关系,厘清信息间的关联;把信息转化成必备知识,对题目进行多角度理解。把材料语言翻译成必备知识,换一种方式记录自己提取的信息,这样便于找到思考的方向与范围,从而解决问题。提取信息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记录,需要从表面解读、不遗漏,能寻找信息之间的关联,在深度加工的基础上获得新的、有价值的信息。不仅要能提取表面信息,还要能联想出背后的隐含信息并用多种方式记录已知信息。
三、备考启示
1.关注核心学科观点,夯实知识基础
学科核心的落点是素养培育的核心和基础,思想政治课一线教师不仅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课堂教学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学习的起点是指导学生学习,比如从关注生活出发、从培养正确的作答习惯入手、从指导学生看书开始。把握主干知识,进行观点教学。在对《政治生活》教材的复习过程中,应提炼出主干知识,并以主干知识为核心进行教学。其次,夯实基础是关键,在高考复习中教师既要关注知识的广度,也要重视知识的深度,同时还要处理好高频考点与冷考点,主干知识与非主干知识的关系。《政治生活》主观题命题注重围绕政府、人大、共产党、主权国家等主体知识进行考查,突出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和法治意识。
2.吃透真题,提升关键能力
《评价体系》下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与备考复习千万不要被“游击队”(低质量模拟题)打败“正规军”(历年真题),一定要以真题为主要依托,在备考时要吃透厘清讲明真题。尤其是在当前新课标出台的背景下,教学更应依据新课标及真题,从课标中寻找复习的依据,从真题中思考考查的规律,把握考查的趋势。在《评价体系》中关于“四翼”的要求中明确写到:“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是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能力提升要全面,研读四种能力要求必不可少,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准确、全面获取和解读信息,力争在掌握基础知识基础上,把应试方法、基本思维、语言表达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也逐步进行提升。
3.关注时政热点,紧跟时代脉搏,善将热点转化为考点
时政素材是《政治生活》主观题命题的重要内容,通过时政热点,特别是关于国家层面重大战略的话题,要结合教材理论知识进行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并能掌握一些重要的时事语言。2021——2022 年重大社会热点话题有:建党100 周年、全面小康如期实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中国国际空间站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美劳布局、建党精神等。要善于寻找素材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这样才能在作答思想政治学科主观题时做到有的放矢。
四、结语
总之,近五年的全国卷《政治生活》主观题,紧密联系生活,时代性强,整体难度适中,梯度明显,重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的考查,使试题的命制充分发挥了立德树人、选拔人才、指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史蒂芬·柯维曾说过:“方向永远比速度更重要,为防止和避免用力越多,努力越大,偏离目标越远的尴尬”。《评价体系》作为高考的指向标,为一线教学备考指明了方向,因此,本文尝试结合“四层”理念下的关键能力对全国Ⅲ卷近五年《政治生活》的主观试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对今后高中一线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及高考备考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