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中的祭奠

2022-07-31

铁军 2022年8期
关键词:闽北武夷山研究会

■本刊记者 安 子

6 月16 日,素有火炉之称的古都南京今年第一次发威,气温一下飙升到36摄氏度。我和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学宣委副主任庄小军应邀前往福建省武夷山市参加新四军赤石暴动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出发前,酷热的骄阳晒得人头皮发烫,可我们还是彼此提醒,去武夷山一定要带上雨具。

高铁出站口打着伞的人群似乎在提醒我,宾馆门口差点把人滑倒的满地的水在警示我,这座城市正在雨季。

身材娇小而又十分干练的武夷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文莲,跑前跑后忙碌着,脚上就穿着一双半腰的雨鞋。再看看武夷山当地的人,差不多是人人一双雨鞋。在车上,金文莲一次次提醒大家带好伞,下雨天动作要慢一点。她说,我们武夷山是革命老区,烈士的鲜血流得太多了,一到祭奠之日,山山水水都会哭泣,所以雨就下个不停。听她这一说,心头仿佛一紧,车上的人也跟着唏嘘起来。5年前,参加赤石暴动胜利75 周年纪念活动的当天,也是倾盆大雨,人人穿着雨衣,还被淋得满身是水。

17 日上午,也许是为了避开暴雨,原定在户外的祭奠活动做了调整,“纪念新四军赤石暴动胜利80 周年暨武夷山与新四军”研讨会率先在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举行。研讨会由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刘云刚主持,武夷山市委副书记裴福海首先在研讨会上致辞。他说,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 周年,新四军成立85 周年、赤石暴动胜利80 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夷山一周年,举办“纪念新四军赤石暴动胜利80 周年暨武夷山与新四军”研讨会,就是为了铭记先烈遗志,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及来武夷山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努力把武夷山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研讨会共收到了32 篇论文,有10 位同志在会上做了交流。

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学宣委副主任庄小军在发言中谈到,赤石暴动是皖南事变后,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的新四军将士和抗日志士举行越狱暴动的成功范例,是中国革命史和新四军历史上监狱斗争的一次壮举。此次暴动极大地震撼了国民党顽固派,鼓舞激励了全国人民的团结抗日斗志,是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江西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革命烈士黄道之女黄知慧、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副主任王盛泽、江西省上饶集中营名胜区管委会主任刘付生、南平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杨杭玲、闽北革命烈士纪念馆副研究员张金锭等,紧紧围绕赤石暴动这一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驻沪某部政委、军旅作家张德崇,是土生土长的武夷山人。他在发言中说,武夷山是我的家乡,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我一生为之骄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的伟大征程中,伟大抗战精神、新四军铁军文化,都可以转化成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

17日下午,雨一直在下着。福建省铁军文化研究会王东炎会长为武夷山市四套班子领导和处科级干部作了“纪念赤石暴动80 周年暨武夷山与新四军”报告会。王东炎是从福建走出来的新四军开国少将王直之子,他的报告史理相融,以情论史,从赤石暴动到新四军,到人民军队,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武夷山闽北老区建设到海峡两岸的形势,再到当前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下的振兴发展,生动具体透彻,一堂带着新四军后代浓浓感情的党史教育课,深深地打动了身处老区的新一代建设者。

18日上午,祭奠活动开始了,可是雨始终在下着,一个劲地下着,而且越下越大,丝毫没有停息的迹象。祭奠广场花岗石铺就的地面已经来不及流淌,积起了一洼洼的水,将“赤石暴动烈士陵园”几个大字倒映在水里,被新落下的雨滴击打着,发出“啪啪”的响声,仿佛是从久远的历史深处传来的那场暴动的枪声。

人们在雨中肃立。福建省党史、新四军研究系统、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系统,南平市和武夷山市党政领导以及全国各地的人们在此聚集,面对80年前崇安古城赤石渡口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在这里静静地肃立着,任凭这肆虐的雨水打湿了衣衫,浸没了鞋子。

国歌响起,队列中的人都在唱,在雨中唱。我身边那个80 多岁的烈士女儿唱得特别响亮,我被她感动着,也放开嗓子大声唱;人们被她感动着,都高声唱了起来。歌声穿过雨幕,越来越响亮。我想,沉睡在这里的73 位新四军前辈和革命志士,你们一定听到了这首诞生在抗日救亡岁月中的《义勇军进行曲》。当年,这是四万万同胞醒狮般的怒吼;今天,这是共和国胜利的乐章,是革命后来人告慰你们的最美音符。

祭奠活动结束,紧接着又在雨中进行了《武夷山下红旗如画》全国摄影大赛和赤石暴动烈士陵园提升工程的启动仪式,参观纪念馆新的展陈。雨中的祭奠,是一种情怀,也昭示着值得期待的明天。武夷山市委宣传部长彭秀莲、黄道之女黄知慧老人和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的庄小军分别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武夷山坑口长涧源,是闽北红军北上抗日的出发地,20 多年红旗不倒,保持了我党南方重要的战略据点。闽赣省委、闽浙赣特委、福建省委、闽北分区委、新四军第三支队留守处,均曾经设立在这里。坑口村先后7次被国民党军烧毁,近千人被杀害,但红色根据地屹立不倒,并以它的英姿见证了我党在闽北地区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革命历史。1935 年3 月,粟裕率领的中央红军挺进师500 多人在长涧源进行了整编。1939 年5 月23 日,中共中央东南局宣传部长、统战部部长、新四军创始人之一黄道,在江西遇害后灵柩运回长涧源安葬。

18 日上午11时半,雨越下越大,越下越猛,我们会聚在长涧源广场,为闽北红军北上抗日出发地纪念碑揭牌。黄道烈士的女儿黄知慧独自来到广场的一侧,面对雨雾中的山岚默默静立,深深鞠躬。她说:“爸爸,我来了,但雨太大,我83岁了,爬不上山了。我在山下给您老人家鞠三个躬,告诉您我很好,家里也很好,一切都很好,您就放心吧!给您报告一个好消息,今年下半年我们党要召开二十大了,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的军队越来越强大。您当年的理想正在实现,您可以含笑九泉了!”

离开坑口纪念馆的时候,我提议大家在雨中列队,一路横队齐步前进。一声口令,队伍出发,昂首向前,步伐铿锵。随着一阵暴风雨般的快门声,一张“风雨兼程再出发”的照片诞生了。风雨兼程,初心如磐,革命征程,我们一路向前,向前!

猜你喜欢

闽北武夷山研究会
方志敏与闽北苏区
银装素裹
波兰睡眠研究会
沙盘活动设计、实施和反思——以武夷山一中沙盘活动开展为例
闽北红军红色基因演变“七步曲”
日本的红楼梦研究会访问记
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书画摄影作品选登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曹禺与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始末
武夷山漂流口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