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难题 补短板 提升农村交通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2022-07-30
图/黄华军
重庆:推进农村劝导站专职化建设
重庆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集大农村、大城市、大库区、大山区多元特征为一体,全市18.8万公里公路总里程中农村道路占87.2%,其中三级以下公路占92.2%。面对农村交通管理点多、线长、面广,而警力有限的矛盾,自2012年以来,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围绕破解农村交通安全“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经过十年努力,建成农村劝导队站7172个,其中警保合作标准化劝导站1700个、警森合作标准化劝导站1100个,从最初的“一伞、一杆、一人”、村民义务服务、流动上岗的“简易版”,逐步发展为外观式样、装备站房、经费保障、履职要求、勤务规范“五统一”的“升级版”,全市连续10年、农村道路连续17年、农村客运连续15年未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
2020年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加快实施,重庆市农村机动车增加了8.1%、驾驶人增加了12.5%、道路里程增加了2.5%,交通安全风险压力与日俱增,而农村劝导站在执法效率、管理效果、人员结构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重庆交巡警总队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和社会治理创新契机,围绕“人技物事勤效”的专业化专职化方向,立足提质增效,深化改革赋能,大胆创新破题,加快推进农村劝导站专职化建设。截至目前,已在全市7个区县建成专职化劝导站210个,招聘专职劝导员392名,到2024年全市800个乡镇将实现专职化劝导站“一镇一站”全覆盖。
优化人员结构 提高收入待遇
针对过去农村劝导队伍人员老化、素质不强的短板,重庆交巡警总队不断推进队伍年轻化,提高专职劝导员准入门槛,明确要求年龄不超过55岁,且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优先考虑退伍军人、共产党员。总队围绕工作专业化,以宣传劝导、事故快处、服务代办和信息系统操作等为重点,加强专职劝导员应知应会技能培训,确保履职到位、作用发挥。
针对过去农村劝导站收入待遇低(500元/月)、难以拴心留人的情况,重庆交巡警总队从3个方面想方设法提高专职劝导员收入水平。一是落实财政保底,通过市安委会,把专职劝导员收入纳入区县财政保障,每月工资不低于1800元。二是争取政策补贴,将专职劝导员纳入区县“公益性岗位”,每月给予300~1500元的“公益性岗位”扶贫补助,并补贴部分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用。三是拓展补助渠道,通过与森林防火、保险企业、打非治违、环境保护、邮政快递等部门合作,发挥“一人多岗、一岗多能”作用,争取多方补贴,专职劝导员月平均收入达到2100元,部分劝导员月收入超过3000元。
完善硬件设施 深化科技赋能
面对新形势下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对加强执法规范化、适应交通流动性、提升宣传渗透力的新要求,农村劝导站在原有喊话器、红袖标等12项装备的基础上,增配执勤记录仪、宣传LED屏和统一样式的巡逻摩托车,让劝导站真正“动”起来,强化对重点时段、重点路段的机动巡查和延伸覆盖。
为打破过去人盯死看的传统、低效管理模式,重庆交巡警总队引入科技手段这一“活水”,着眼管理更精细,结合“应指工程”“雪亮工程”建设,在已建成的210个专职化劝导站全部安装视频监控,实现市、区县、乡镇3级道安办“可视、可呼、可控、可调、可查”,指挥调度可“点对点”直达;着眼系统更完善,升级“农交安”系统,完善勤务打卡(每天打卡5次)、电子围栏(打卡在劝导站周围100米范围内)、履职审核(量化绩效,防止不作为)功能;着眼手段更丰富,开发“众车知行”互联网交通安全服务系统,通过扫描二维码,自动采集分析车辆位置、轨迹、违法、事故等信息,目前该系统已采集数据信息超过100万条,发现风险隐患1600余个,协助查获肇事逃逸、盗抢车、假套牌等交通违法4700余件。
完善勤务机制 提升管控效能
重庆交巡警总队打破过去粗放化、碎片化的勤务模式,依托大数据分析研判,科学组织优化劝导站的“撤建并转”和勤务安排。同时,对专职劝导员实行全日制工作模式,并制定履职考核9条标准。专职化劝导员每周上岗时间不少于5天,每天上岗时间不少于6小时,节假日和重点时段每天上岗时间不少于8小时。乡镇道安办提前一周将劝导员的上岗计划录入“农交安”系统,市、区县道安办根据上岗安排,实时巡查检查,并纳入绩效考核,与劝导员补贴奖励挂钩。今年以来,专职化劝导站已劝阻农村“两违”、不戴头盔、不系安全带等交通违法16.8万起。
重庆交巡警总队坚持以实战化为导向,把公巡队、乡镇派出所、乡镇道安办等力量“一盘棋”摆布。强化执法联动,把专职劝导员纳入“交安”联合执法行动,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两违”、无牌无证、酒驾醉驾等交通违法的整治力度;强化驻站联控,落实乡镇派出所、乡镇道安办每周2次在专职化劝导站开展驻站执法,发挥带动作用,提升管控权威,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处置联勤,建立“四对一”联勤支援模式,劝导员发现严重违法,公巡队、乡镇派出所、乡镇道安办、村社干部实行就近就快响应处置。
临汾:实行农村交通分级分类治理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全市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丘陵和山地面积占80.6%;普通公路通车里程1.86万公里,在全省排名第一,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占比90.9%,80%的国省道盘旋在山区。全市共有58个管理农村道路的公安交警中队,平均每个中队管辖2.36个乡镇、35.5个建制村;人均管控道路里程70余公里,管理交通参与者1.5万余人。近三年来,全市农村区域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事故亡人总数的54.19%,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存在明显短板。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临汾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紧紧压实支队、大队、中队的管理责任和县乡村三级交通安全主体责任,抓住数据引领和科技支撑两个动能,实施农村道路交通四类管理,今年扭转了被动局面。截至5月22日,临汾市未发生3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数全面下降。事故起数下降28.63%、死亡人数下降32.88%、受伤人数下降33.47%、直接财损下降44.06%。
健全机制 分类管理压实责任
根据农村地区道路交通流量、机动车保有量、安全隐患存量和发生伤亡事故等综合因素,临汾交警支队把辖区近三年发生亡人事故的村庄、国省道沿线村庄、机动车和驾驶人保有量大的村庄列为一类村,以此类推分为二三四类。要求一类村每月至少进村巡逻执法、警示教育宣传4次,二类村每月至少进村3次,三类村每月至少进村2次,四类村每月至少进村1次。
在农村地区,临汾市推行道路交通管理“辅警驻村”工作机制。驻村辅警在农村建立“工作室”,用农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对典型事故、违法案例进行曝光,督促农村驾驶人签订交通安全承诺书,广泛发放道路交通安全倡议书。临汾交警支队每月以市交通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向各县(市、区)通报“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提示函和“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控”建议书。目前,全市2059名“驻村辅警”均建立了“交通安全微信群”,每天推送交通安全提示警示信息和安全教育小视频,受教育群众日均约50余万人次,对农民的交通安全自身防范起到了潜移默化作用。
三轮车是农村群众生产生活主要交通工具之一,但因三轮车违法载人、不按规定信号通行等交通违法行为造成的道路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成为威胁道路交通安全的严重隐患。为此,临汾交警支队实施了农村三轮车“三个一批”管理机制,即对于达到报废年限的依法强制清理报废一批,对于新购车辆依法强制登记注册上户一批,不够报废时限且无法注册上户的,要求乡镇自行备案一批。截至目前,全市农村三轮车注册上户2.08万辆,乡镇或村委自行备案8.5万辆,强制报废318辆,录入“农安通”27.02万辆,行政拘留违法载人且无证驾驶的三轮车驾驶人181人,农村三轮车违法乱象得到有效遏制。
此外,为确保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临汾交警支队坚持以道路交通事故分析研判指导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每日一统计、每周一通报、每月一排名,制度化推进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今年以来累计召开调度会议18次,总结经验,分析短板,制定整改措施。
“网”警协同 提升事故防控水平
临汾交警支队制作了全市农村道路交通电子地图,整合细化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布局网络,在支队指挥中心一图显示各大队、中队、执法站地理坐标和管辖区域,形成支队、大队、中队三级管理区域网络,构建线上指导、线下行动的“网”警互动模式,既明确了属地管理责任,又促进了警务联动机制的发挥,更体现了扁平快统一指挥的高效。
为有效提升警务效能,临汾交警支队坚持数据引领,把三轮车存量、机动车流量、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气象条件以及事故多发点段数据以“红、黄、橙、蓝、绿”五种颜色注明安全风险等级,严格按照“警力跟着警情走,勤务跟着隐患走”的要求,用热点指导警车巡逻路线及目标,靶向预防重点道路和区域的道路交通事故。运用北斗定位技术编制整合成5G+移动警务车辆轨迹化管理系统,量化基层警务工作任务,督促大队履行“查隐患、纠违法、搞宣传、建台账、送服务”五项职责。目前,襄汾县、洪洞县和翼城县3个大队21辆警务车辆已完成安装测试并投入实际工作中。如襄汾县交警大队一中队3月份对辖区内一类村实施4次驻村开展工作,促进了3个一类村、2个二类村和5个三类村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好转。
此外,临汾交警支队还研发了“交通安全警务云”平台,为农村地区分级分类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实现对民辅警执勤劝导交通违法绩效考核、对一般性交通违法记录建立电子档案,解决了辅警不能使用“警务通”的制约,也解决了对农村道路一般交通违法行为重复劝导和无效劝导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广大骑乘人员的头盔佩戴率,支队在“交通安全警务云”平台开发了“共享头盔”的应用模块,让百姓免费使用,就近借还。今年以来,城市道路头盔使用率保持在90%以上,农村道路头盔使用率稳步提升。
宿迁:探索农村交通治理科技创新之路
近年来,江苏省宿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把解决农村地区交通安全问题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际行动,紧盯“安全、有序、畅通”工作目标,坚持向数据要警力,向科技要战斗力,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交通事故死伤人数逐年下降,连续多年未发生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
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提升道路安全防护水平。预防交通事故,不论是“减量”还是“控大”,最艰巨的任务都在农村地区,最大的短板也在农村地区。宿迁交警支队以国省道交通文明示范路创建为契机,系统化布局、一体化建设,着力提升农村地区道路安全防护水平。按照每2公里一处高杆监控的标准,加密国省干道监控设施,在全市农村道路交通流量较大、秩序较乱、违法突出、事故频发的路口,增设信号灯和监控设备,规范车辆通行,实现全市农村道路重要路口信号灯、监控设备全覆盖。针对交叉口大型车辆右转弯易与非机动车发生碾压事故问题,在全市220个事故易发路口安装转角护栏2.3万米,推动工程运输车安装盲区预警系统3100套。研发车辆右转弯不礼让行为非现场查处系统,自动感知大型车辆右转弯不礼让行为,及时推送民警,约谈驾驶人及其所属公司。功能启用以来,已约谈960余人次。
坚持数据赋能,着力构建现代公路勤务模式。宿迁交警支队借鉴“情报主导、合成作战、定点清除”的理念,成立交通风险防控中心,全量汇聚前端感知数据,研发事故多维分析研判、智慧监管系统等实战模型,做到交通风险精准识别、快速干预,实现警力资源和警务效能双倍增。组建支队、大队和中队三级交管图战队,针对货车载人、电动三轮车一车多人等容易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违法行为,利用卡口过车视频数据,搭建实战模型,实现违法行为第一时间发现、干预、消除。研发过境“两客一危一货” 监管系统,实现事故和违法多发过境的车辆自动锁定,点对点预警,全市过境车辆输入性事故下降超40%。针对病驾、失驾、毒驾以及在逃人员,搭建“三驾一逃”重点人员研判分析模型,利用各类感知数据进行全量分析,此类人员一经触网,迅速产生预警,指令就近警力开展查缉。研发智慧治超平台,在各国省干道沿线建设16套不停车称重系统,一点触发,全网预警,因货车超载引发的交通事故下降36.7%,系统荣获全国公安应用创新一等奖。针对非法营运、超员载客发现难、查处难问题,汇集全市非法营运和超员违法驾驶人人脸特征,建立黑名单库,通过与前端超级卡口数据实时比对,一旦此类人员驾驶面包车、商务车等敏感车型上路行驶,系统自动预警,指令路面警力落实精准查处。探索实施“地巡+空巡+网巡”空地一体巡防模式,组建12支公路飞鹰路航队,常态开展空中巡逻、违法劝导、交通安全宣传等场景应用,构建“地面警力看点、空中飞机守线、视频监控管面”的现代交通警务巡防体系。
拓展智能应用,大力提高宣传劝导工作质效。宿迁交警支队创新技术手段,打通集成指挥平台、警务通App、“农交安”App数据共享通道,在民警与劝导员之间实现道路隐患、交通事故、重点交通违法等信息互通,提升宣传劝导的针对性、实效性。研发安装4G小喇叭,在集中居住区、出村口等重点部位,利用“农交安”系统,自主播放警示内容。创新“1+3+N+朋友圈”宣传模式,分享、扩散交通安全“微警示”,形成“裂变”效应。截至目前,共编发各类“微警示”信息1.8万余篇,累计阅读量超6.1亿人次。全面落实“一村一交通辅警”建设,将交通辅警力量嵌入全市农村地区3134个网格,做到“警格+网格”双网融合,同步出台《驻村辅警一日勤务流程》、升级网格化社会治理智能应用平台,发挥专业力量优势,辐射带动社会力量共同履行交管职责任务。研发劝导员业务监管平台,对网格员、劝导员、驻村辅警工作进行数字画像,准确反映工作质态,作为业务考核、工资核发的重要依据。依托集成指挥平台,升级完善“农交安”系统,将不戴头盔、货车违法载人、电动车一车多人等典型违法行为,上传至“农交安”系统,根据违法地点、车辆和行为人情况,自动生成预警信息,推送至劝导员手机App,提升交通劝导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