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利通淋汤加减治疗湿热型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观察
2022-07-30于建忠吴阳阳孟玲玲
于建忠 吴阳阳 孟玲玲
(江苏省海安市中医院,江苏 海安 226600)
急性肾盂肾炎(AP)是指因泌尿系统感染导致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高热、寒战、乏力等症状的急性炎症疾病,好发于育龄期妇女、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者[1],若不能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会进一步损害肾功能[2]。目前临床多采用口服或静脉输注抗生素、降温、碱化尿液等对症支持措施,由于尿培养和药敏分析需要一定时间,多采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但长期、反复应用抗生素治疗容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可能造成二重感染,甚至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影响治疗效果,加重患者病情[3-4]。AP属于中医学中的“热淋”“腰痛”等疾病范畴,其病机在于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5]。本研究主要探讨清利通淋汤加减在湿热型AP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肾脏病学》AP诊断标准[6];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修订技术方案》中湿热型“热淋”的辨证标准[7]。2)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诊者;年龄处于18~70岁;患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就诊前使用抗生素或中医进行治疗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合并肾盂积脓、肾周脓肿、尿道综合征、慢性肾盂肾炎、梗阻性尿路感染者;长期卧床或留置尿管者;肝肾功能存在障碍者;严重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所用成分过敏者;合并恶性肿瘤者;既往有机械检查病史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76例湿热型AP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男性4例,女性34例;年龄20~65岁,平均(42.91±1.2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平均(1.25±0.36)d。对照组男性6例,女性32例;年龄27~65岁,平均(42.52±1.37)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平均(1.51±0.34)d。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取物理降温、注意休息、多饮水、对症支持等措施。对照组参照《内科学》[8]中相关内容予以抗感染治疗,进行敏感性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抗感染治疗基础上使用清利通淋汤加减,组方:黄芩15 g,竹叶10 g,金银花、生地黄、车前草、连翘、白茅根、川牛膝各30 g,甘草5 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2次服用。两组均治疗7 d。
1.4 观察指标 1)主要症状评分[9]:治疗前后对两组的主要症状进行评估,包括发热、腰酸腰痛、心烦口苦、膀胱刺激症状,评价症状严重程度:重=3分,中=2分,轻=2分,无=1分。2)实验室指标:采集两组治疗前后的24h尿液标本,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的尿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水平,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患者尿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静脉血样本,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记录白细胞计数(WBC)水平。3)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记录两组患者尿路刺激征消失时间、退热时间、腰腹部疼痛消失时间。
1.5 疗效标准 临床控制:中医证候评分改善率≥90%,尿细菌学检查显呈阴性,影像学检查和尿常规复查恢复正常;显效:60%≤中医证候评分改善率为<90%,尿细菌学检查显呈阴性,影像学检查和尿常规复查接近正常,患者临床症状较前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体征较前部分改善,30%≤中医证候评分改善率为<60%,尿细菌学检查显呈阳性;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总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正态分布时以()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1。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3、7 d的发热、腰酸腰痛、心烦口苦等主要症状评分明显更低(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P<0.05。下同。
组别观察组(n=38)对照组(n=38)时间治疗前治疗后3 d治疗后7 d治疗前治疗后3 d治疗后7 d发热2.84±0.57 1.18±0.36*△0.25±0.04*△2.77±0.62 1.84±0.52*0.72±0.15*腰酸腰痛2.51±0.62 1.23±0.41*△0.21±0.05*△2.63±0.58 1.79±0.52*0.69±0.23*心烦口苦2.12±0.54 1.14±0.29*△0.18±0.03*△2.30±0.52 1.53±0.34*0.65±0.15*膀胱刺激症状1.84±0.72 0.82±0.37*△0.20±0.06*△1.92±0.75 1.32±0.54*0.76±0.38*
2.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见表2。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SIgA、β2-MG、CRP和WBC水平改善更为明显(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s)
组 别 时 间SIgA(μg/24 h) β2-MG(mg/L)CRP(mg/L)WBC(×109/L)观察组(n=38)对照组(n=38)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0.56±0.12 1.36±0.47*△0.41±0.14 0.98±0.25*0.97±0.25 0.38±0.05*△1.01±0.28 0.72±0.16*53.18±2.64 8.12±0.87*△53.61±2.58 12.15±1.21*12.56±1.37 7.11±0.54*△12.41±1.32 8.97±0.81*
2.3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见表3。观察组尿路刺激征、退热时间和疼痛改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d,±s)
表3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d,±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腰腹部疼痛消失时间n 尿路刺激征消失时间 退热时间观察组对照组5.25±0.41△6.39±0.32 38 38 3.51±0.37△5.28±0.46 3.11±0.36△4.42±0.59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AP属于上尿路感染,而肾盂肾盏的黏膜充血水肿、小管细胞坏死等为该病的常见病理表现,若不予以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患者病情则会进一步加重,引发相关脏器和系统并发感染,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10-11]。目前西医常采用抗生素治疗AP,虽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但由于多种耐药菌的产生、疗效的个体差异性、停药后复发等因素,仍有部分病例病情恶化,少数治愈的AP患者仍存在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导致慢性肾衰竭的情况,增加了临床根治AP的难度[12-13]。近年来多数研究指出[14],将中医药运用于AP患者治疗中,有助于减少抗菌药物使用,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中医古籍中虽然无“急性肾盂肾炎”这一病名记载,根据临床症状可将其纳入“热淋”“腰痛”等疾病范畴,《丹溪心法》中记载“淋病有五,皆属于热”。《覆载万安方》中指出“三焦壅盛,移热于膀胱,流传胞内,热气并结,故水道不利而成淋”。可见热在淋证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中医学家认为正气不足与湿热瘀毒蕴结是淋证发病的关键因素,其主要病机在于下焦湿热瘀毒蕴结,治疗宜注重清热通淋、利水渗湿[15-16]。结合临床经验来看,急性期热淋病机在于湿热毒邪蕴结下焦,而下移之热最易与水合,水热合为邪,使膀胱气化功能失司,水道不利,导致热淋的发生,治疗应遵循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的原则。
本研究所用清利通淋汤加减方中金银花性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之功,连翘性微寒,归肺、心、小肠经,功善上焦风热,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两药合用共为君药,可清上达下、清热通淋;白茅根、黄芩、竹叶、车前草共为臣药,白茅根清热利尿,对于存在血尿者可止血凉血,黄芩可助君药清上焦之热、通利下焦湿热之功,竹叶可清心火而解热,使小便通利,车前草清热利湿通淋;生地黄为佐药,具有清热凉血、生津养阴之功效,可防通利太过而伤阴或防热邪灼伤血络;甘草调和诸药,具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之功效,诸药合用可清上达下、清热通淋利湿。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金银花中所含有效成分在抗炎、抗病毒、广谱抗菌、解热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而连翘提取物水溶液在降低炎灶微血管壁脆性、抑制炎症反应等方面效果良好[17-18]。黄芩提取物在抑制炎症反应、解热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19]。有研究发现[20],清利通淋汤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抑制炎症反应、解热利尿、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本研究将清利通淋汤加减应用于湿热型AP患者的治疗中,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更高,主要症状评分和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明显更好,表明清利通淋汤加减治疗湿热型AP效果良好,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症状改善时间。现代医学研究指出,炎症反应、免疫-炎症紊乱等在AP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IgA能够抑制病原微生物的聚集、黏附,可提高泌尿道局部免疫功能[21-22];β2-MG是肾小管损伤标志物之一,其水平上升可反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不全[23-24]。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S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β2-MG、CRP和WB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清利通淋汤加减治疗可降低湿热型AP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泌尿道抵抗力。
综上所述,清利通淋汤加减治疗湿热型AP效果良好,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反应,改善泌尿道抵抗力,缩短症状改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存在纳入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等不足之处,未能对两组复发率进行探讨,有待进一步探讨清利通淋汤加减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