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氏毫火针治疗顽固性面瘫30例临床观察

2022-07-29孙春梅张志强郑利群罗卫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12期
关键词:面瘫面神经顽固性

孙春梅 张志强 郑利群 罗卫平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 广东 中山 528400

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此病与患者感染嗜神经病毒等因素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1]。如患者经过2个月以上的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好转,即可诊断为顽固性面瘫[2]。因顽固性面瘫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临床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西医对顽固性面瘫患者尚无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传统中医疗法对于该病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我院采用刘氏毫火针疗法对3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并与接受普通针刺疗法的另30例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现将临床研究情况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受试对象均为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门诊收治的顽固性面瘫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分配方法,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毫火针治疗组)和对照组(普通针刺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4.73±4.76)岁;病程3~6个月,平均病程(3.51±0.39)个月;右侧面瘫16例,左侧面瘫14例。治疗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4.61±4.71)岁;病程2.5~6个月,平均病程(3.42±0.38)个月;右侧面瘫15例,左侧面瘫1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面瘫部位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3]中口僻及《神经病学》[4]中顽固性诊断标准制定: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纹消失,眼睑无法闭合或闭合不全,无法鼓腮、皱额、蹙眉,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流涎,面部被牵向健侧,部分患者伴听觉、味觉减退或消失。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②年龄18~70岁;③病程>2个月;④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4 排除标准 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面瘫;②应用过其他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药物有效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④伴有精神性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⑤过敏体质者或不能按计划坚持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主穴取患侧阳白、翳风、地仓、颊车、下关、太阳、牵正、合谷、太冲、足三里。配穴:鼻唇沟平坦者加迎香;鼻唇沟歪斜者加水沟;颏唇沟歪者加承浆(每次选择3~5个穴位针刺)。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暴露施针部位,常规皮肤消毒,选用0.25 mm×25 mm一次性毫针(苏州环球针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针刺,施以平补平泻法,得气后接电针仪,选用连续波,频率10/50 Hz,选择患者所能接受的强度,留针25 min。治疗组采用刘氏毫火针,取穴方法同对照组,患者取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左手持酒精灯并点燃,靠近针刺部位(距针刺部位10 cm左右),右手握笔式持0.35 mm×10 mm刘氏毫火针(江苏省吴江市神龙医疗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将针体与火焰垂直夹角约40°烧红直至透白,对准穴位迅速刺入,不提插捻转,留针2 min出针,消毒棉签按压止血。两组治疗频次均为1次/2 d,治疗周期均为4周。

1.6 观察指标 ①免疫球蛋白测定: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取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新产业生物有限公司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正常参考值分别为0.7~3.7、6.9~16.2、0.6~2.6 g/L),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水平。②多伦多评价系统(Sunnybrook):采用多伦多评价系统对面神经进行评分,评估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5]。综合评分0分为完全麻痹,100分为正常,分值越高,表示面神经功能越好。其中,Ⅰ级:85分以上,功能正常;Ⅱ级:70分以上,未到85分,轻度功能障碍;Ⅲ级:55分以上,未到70分,中度功能障碍;Ⅳ级:40分以上,未到55分,中至重度功能障碍;Ⅴ级:25分以上,未到40分,严重功能障碍;Ⅵ级:0分以上,未到25分,完全麻痹。

1.7 疗效评定标准[6]显效:面瘫症状、体征消失,面部肌肉运动功能恢复或显著改善,Sunnybrook测试Ⅰ~Ⅲ级;有效:面瘫症状、体征明显改善,面部肌肉运动功能好转,双侧额纹、鼻唇沟静止时左右对称,仅笑时轻度不对称Sunnybrook测试Ⅲ~Ⅴ级;无效:面瘫症状、体征均未改善,甚或严重,Sunnybrook测试Ⅵ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Sunnybrook评分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相似,Sunnybrook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均有不同程度减轻,Sunnybrook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Sunnybrook评分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unnybrook评分情况比较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6.6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免疫功能评价指标(IgA、IgG、IgM)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面瘫属“歪嘴风”“口僻”范畴,病因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有关。《诸病源候论》有云:“体虚受风,风入于颊口之筋也……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涡僻也。”《灵枢·经筋》有云:“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邪气趁虚入侵面部,致使三阳经络气血痹阻,面部经筋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7]。故临床宜以益气活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为主要治则。现代医学认为,面瘫即面部神经麻痹,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变态反应和风寒侵袭有关,上述因素可引起面神经营养血管痉挛,使面神经在狭窄的骨质管道内因缺血、炎症所引起的局部神经水肿而受压发病。

针刺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防治疾病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针刺对相关的疾病进行防治,具有治疗效果良好、适应证广、操作方便等特点。现代研究[8]表明,针刺对于机体的作用与改变机体生理生化物质水平有关,针刺可以带来局部微环境的理化改变,产生应激反应或内啡肽等体内活性物质,进而产生特定治疗作用。但常规的火针针体较为粗大, 治疗后易形成瘢痕,且痛感强烈,不宜深刺。针刺疗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又结合现代技术进行了改进,毫火针即是传统针灸的创新疗法,是毫火针创始人刘恩明教授对火针技术的改良和创新后,研制的一种针具,其将火针功能进行发展与延伸,将针刺的机械刺激作用和火的温热作用相结合,实现深浅可控、量化进针、一针可治多病的特色疗法[9],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活血、行气化湿、扶正祛邪、强壮补虚的作用。与传统火针的区别在于,毫火针针体纤细,由特殊材料做成,针体可将热量直接作用到病灶部位,具有对皮肤的损害小、疼痛小、安全性高、应用范围广泛的特点[10]。它通过对局部组织产生可控性灼伤、碳化,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水肿、粘连等病理变化,从而促使面神经和肌肉重新修复和再生,达到治疗目的[11]。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进行针刺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与治疗组刘氏毫火针治疗效果比较,尚存一定的差异: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66.67%,显著低于治疗组的86.67%(P<0.05)。本研究采用目前最新的具有精确量化评分的综合性方法——多伦多评价系统,能够比较客观、科学的评价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显示,传统针刺组治疗后Sunnybrook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毫火针治疗组治疗后Sunnybrook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明显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该治疗方法疗效较传统针刺治疗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面瘫症状、体征,改善面神经功能。面瘫与免疫球蛋白密切相关,IgG是免疫球蛋白的的主要成分,其异常增高可作为面神经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IgA和IgM也在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水平均高于正常值,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水平均明显降低,且毫火针治疗组明显低于传统针刺组(P<0.05),研究结果提示,面瘫的发作与免疫球蛋白的异常增高有关,毫火针针刺治疗可降低面瘫患者异常增高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综合上述,刘氏毫火针治疗顽固性面瘫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降低血清IgA、IgG、IgM免疫球蛋白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面瘫面神经顽固性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内服外敷,治愈新生儿顽固性呕吐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介入断流术在顽固性鼻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综合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3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