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特点与启示
2022-07-29施南奇
施南奇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士官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苏锡常都市圈由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构成,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是我国先进制造业集聚、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密集、创新成果最丰硕的地区之一。2020年9月,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出台《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以苏锡常都市圈为载体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和对外输出实力的职教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教新高地和样板[1],这对苏锡常高职院校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20年苏锡常社会经济及高职教育基本情况对比见表1。
表1 2020年苏锡常社会经济及高职教育基本情况对比
1 苏锡常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
截至2021年7月1日,苏锡常地区共有高职(专科)院校共34所,其中苏州17所,无锡10所,常州7所,每年向社会提供产业技术人才共计约80 000人。从院校数量看,苏锡常高职院校数量均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其中,苏州高职院校数量仅次于南京,位列全省第二,无锡和常州分别位列全省第三和第四,三地高职院校总数量占全省的比例达到37.8%。从办学性质看,公办高职院校占主体地位,苏锡常三地均设有民办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数量在省内占比为35%,此外,苏州还设有江苏省唯一的中外合作办学性质的高职院校。从创建时间看,最早的学校创建于1981年,最晚的学校创建于2016年,其中,大多数院校创建于1996年国家《职业教育法》颁布后的十年间。从创办基础看,公办院校大多是由一所或几所中职中专院校升格合并而成,民办院校则以教育集团或知名教育家投资举办为主。从院校类型看,苏锡常三地高职院校均呈现理工类院校“一枝独秀”的局面,理工类院校数量总体占比高达70.59%,其中,常州7所高职院校均为理工类院校,占比达到100%;苏州院校类型较为丰富,理工类院校占比也达到64.71%。苏锡常高等职业院校类型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苏锡常高等职业院校类型分布情况 所
从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基础指标来看,苏锡常高职院校在学生规模和办学条件上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而在教育教学部分指标上则落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见表3),究其原因在于苏锡常地区民办院校较多,相对拉低了苏锡常整体水平。从苏锡常区域内院校对比来看,苏州院校数量虽近于无锡和常州之和,但在学生规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教学及辅助和行政办公用房面积、生师比和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等教育指标上均落后于无锡和常州,这在一定程度上“均衡”了三地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常州虽在高职院校数量上少于苏州和无锡,但在学生规模和各项教育资源表现上毫不逊色,多项指标“领跑”苏锡常。
2 苏锡常高职院校发展的共性特点
2.1 优质资源集聚
苏锡常地区作为全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单元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其高等职业教育优势不仅体现在高职院校数量众多,更体现在丰富且均衡的高职教育优质资源。在优质院校方面,苏锡常三地分别拥有2至3所“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全省占比达到40%,而按照《实施意见》要求,在第二批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中,苏锡常地区将再增加不少于3所“双高计划”项目培育单位,届时,苏锡常都市圈将拥有10所以上“双高计划”建设高职院校。从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骨干专业、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技能大师工作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职教指标来看(见表4),苏锡常三地表现“各有千秋”,且苏锡常“双高计划”建设校、骨干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协同创新中心的总量在江苏省占比达到40%以上。
表3 2020年苏锡常高职院校教育指标对比
表4 苏锡常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国家级)指标对比
2.2 专业设置集中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共有744个专业。2020年苏锡常34所高职院校官方网站公布的招生专业情况统计数据共涉及18个专业大类、65个专业类、258个专业,分别占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比例为94.74%、67.01%、34.68%。从专业大类布点情况看,苏锡常三地高职专业布点数分列前五的专业大类完全重叠,分别是装备制造、财经贸易、电子与信息、文化艺术和土木建设五个专业大类(见表5)。从三次产业占比来看,苏锡常三地高职院校三次产业比例分别为1.4∶28.8∶69.8、0∶26.7∶73.3、0.3∶45.9∶53.8,其中,无锡和苏州高职院校在三次产业上的专业设置比例基本一致,常州高职院校二、三产业较为均衡。总体而言,三地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均呈现与苏锡常地区以至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比例相适应的“三二一”专业结构布局。从专业重置率情况来看,无锡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重复情况较普遍,重置率达到50%以上的专业有20个,苏州和常州分别有10个和13个(见表6),而且三地高职院校重置专业均集中在财经商贸(会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等专业)、电子与信息(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装备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文化艺术(环境艺术技术专业)四个专业大类中。一方面这是苏锡常地区高职院校面对地区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竞争的“市场性”反应,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办学风险和办学成本的考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注重短期效应、盲目跟风的因素。
2.3 区域布局集约
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整合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促进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举措之一[2]。苏锡常三地均是我国职业教育集约化、聚合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先践者,苏州和常州早在2002年分别建立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和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无锡也于2006年建立藕塘职教园区。经历了近20年的实践与探索,三座职教园区在规模和质量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苏锡常职业教育园区发展基本情况见表7。三座职教园区虽在发展规划和功能定位上有所差异,但有着共同的发展路径,即都是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为引领,以理工类职业教育为特色,旨在促进地方院校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产学研合作,从而培养更多区域产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与此同时,三座职教园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共性问题与瓶颈,例如,校际合作较弱、错位发展不明显、专业设置同质化等情况。
表5 2020年苏锡常高职院校专业大类布点情况
表6 苏锡常高职院校专业重置率排名情况
表7 苏锡常职业教育园区发展基本情况
表8为苏锡常高等职业院校所在区域的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到,苏锡常三地在推进职业教育园集约化发展的同时,也兼顾了不同行政区域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其中,苏州在高职院校区域布局上表现最为均衡,院校对行政区域的覆盖率达到90%。其次是无锡和常州,覆盖率也分别达到71.43%和50%。
表8 苏锡常高职院校所在区域分布情况
3 苏锡常高职院校发展的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职业教育乘着“苏南地区”以至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春风”,一路成长为职业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一体化程度较高的“职教高地”。苏锡常高职院校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为我国职业教育在制度、理念与实践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苏南智慧”。
3.1 瞄准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适应性要求尤为突出。苏锡常高等职业院校始终紧跟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关注产业实际需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势主导战略,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其一,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职业教育的“产业导向性”要求职业院校必须紧贴产业办专业,顺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布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从现阶段国家和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情况来看,苏锡常地区共有8所高职院校、11个专业入选国家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共有27所高职院校55个专业群入选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两项指标在省内占比分别达到40.74%和38.19%,充分展现了苏锡常高职教育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主动意识和综合实力。其二,加强产教融合平台载体建设。苏锡常高职院校汇集了一大批产教联盟、产教融合园区、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有效促进了职业教育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以常州为例,作为江苏省唯一入选国家产教融合试点的城市,常州突破旧的校企合作模式,合作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2 100余家,拥有教育部、江苏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6个,建有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专业性职教集团20个,获评首批江苏省产教融合试点企业13家,位居全省第一,获评省重点产业建设点3个,占全省五分之一[3]。
3.2 勇当改革创新的“先行者”
长三角是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前沿和风口,对地区教育结构和人才结构的要求尤为突出,从而倒逼地区职业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苏州是江苏省内高职院校数量和类型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无锡是全国“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毋庸置疑,苏锡常地区有着长期而丰富的职业教育改革经验,在“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1+X”证书制度、“学分银行”、招生模式、国际合作、“中高职衔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等职业教育改革热点、重点和难点领域,苏锡常职业教育均走在全国前列。以国际化办学为例,苏锡常地区高职院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政策,提升开放办学水平,推进“郑和计划”职教国际品牌建设,服务江苏企业“走出去”,陆续在境外建立多个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开展国际学历培养、师资培训、员工培训等。截至2021年9月,苏锡常34所高职院校均开设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中有24所院校设有国际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或国际合作交流中心等专门对外机构,长期在东南亚、欧洲、非洲、澳洲等地区招收留学生,在职业教育国际化、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一带一路”服务能力和培养国际急需技能人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3.3 突出地方政府的“主导性”
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苏锡常三地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在其职业教育发展中扮演着“主导”和“统筹”的角色。其一,做好地方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等省部级政策文件的出台,苏锡常三地政府反应迅速,均将职业教育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具体工作方案并给予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定时定量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以切实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其二,做好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桥梁纽带。职业教育要着眼于区域发展整体格局,发挥好服务区域产业转型、科技创新、基础建设、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等社会功能,这需要地方政府着眼全局,整体谋划[4]。以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为例,苏锡常三市长期重视自身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与发展,不断促进职业学校与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成长,为地方职业教育构筑校企命运共同体培育了优质的“成长土壤”。
3.4 提升职业教育的“品牌力”
职业教育虽与普通教育不同,但本质还是教书育人的工作,教育质量始终是根本所在[5]。质量造就“品牌力”,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是苏锡常地区高职院校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突破的关键。其一,优化办学理念。高职院校要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方向、专业建设、职教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校本特色,通过科学的标准范式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院校以至地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其二,提升“双师”素质。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高素质的“双师”队伍是职业院校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6]。根据2019年教育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到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要超过一半,而2020年苏锡常地区的34所高职院校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平均比例已达到77.88%,稍低于现阶段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双师型”教育培养培训基地、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国家级指标上,苏锡常三市高职院校占比均位居全省前列。其三,突出专业特色。如前所述,苏锡常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虽都集中在装备制造、财经贸易、电子与信息等专业大类之中,但在具体专业种类上却各具特色。苏州侧重新材料、新型显示、生物医学工程等产业,无锡侧重物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常州侧重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这都体现了苏锡常三市职业教育发展“和而不同,协同共进”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