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性主题教研活动的实践与思考(续)

2022-07-29胡丽艳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例文教研习作

○胡丽艳

(2)全员参与,扩展主题教研广度。

以往重大的教研活动往往局限于部分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参加,一般教师由于得不到机会,渐渐对教研失去了热情,不仅让自己的职业成长倦怠不前,也影响了教育质量。边教边研,以研促教,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应该成为每名教师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方式。只有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的区域性主题教研始终强调,要杜绝以往教研活动“少数人参与,多数人不动”的现象。

一是建立全员教研网络。县区成立主研团队,成员要覆盖所有学校(包括农村学区中心校),不能出现空白点。

各校要领导牵头,以教研组为单位,所有教师全员全程参与主题研究。

第一阶段,必须组织所有教师学课标,学资料,研读教材,参与前期研究;第二阶段,在主研团队和部分教师参加现场活动的同时,其他所有教师要观看活动直播或回放,并进行交流研讨;第三阶段,主研团队开展二次培训,各校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所有教师都亲自上课、反思研讨,让每名教师都有参与感和成就感,感受教研的价值与作用。

二是创设全员教研氛围。通过解读“主题教研工作要点”和一次次“山庄讲堂”活动,反复传递这样的理念:在统编教材面前,人人都是小学生,都要虚心学习。在这个教育教学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学习者和保守者的差距会迅速拉大,谁不学习谁就会被时代淘汰。

这次主题教研由市教研室牵头,带领全市语文教师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大家一起静下心来研究解决习作单元教学难题,是难得的学习契机。所有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认真学习,抓住机会提升自己。

明晰的形势分析、有效的教研活动、同伴学习的热情,唤醒了教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激发了教师参与主题教研的内在动力。

三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线下培训往往受场地制约,参加人数受限,特别是疫情之下,更不能大规模聚集。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为全员参与教研活动提供了可能。

这次主题教研活动,我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没到现场的教师既可以在学校集中观看,也可以在自己手机上观看;既可以观看全程活动直播,也可以自己安排时间无限次观看回放。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为全员参与区域性主题教研插上了翅膀。

在行政推动、氛围带动、技术促动三架马车驱动下,市—县区—学校—教师,从上到下,贯通到底,几乎所有语文教师都参与主题教研,掀起了全市研究习作单元的热潮,涌现了很多令人感动的事例。第一期活动结束第3 天,双桥区和高新区就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再备再讲;双滦区第五小学举办了7 轮习作单元主题教研活动;大庙小学年近60 岁的胡光喜老师主动作示范课;参会名额有限,有的教师就自费参加现场活动;围场县多所学校统一组织全校语文教师全程观看四期直播,每次直播后马上组织交流研讨,及时消化吸收学习成果。

(3)专业引领,提升主题教研高度。

开展区域性主题教研,专业引领的高度决定着教研的高度,也决定着教研的价值。为提升主题教研的高度,我们特意邀请两位省、市级教研专家到场指导。

河北省教科所义务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省学科教研员李学红亲自到场作《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习作单元编排特点与教学建议》专题讲座,从理论认识到实践方法,鞭辟入里地进行了高层次引领;承德市教育局主管领导、知名教学专家肖俊泉两次全程参加活动并作重要讲话,强调语文教师的时代使命,指出要从提升理念、透视学科、读懂学生、把握教材、改进课堂等方面提升自己,还先后3 次针对研究专题作精辟透彻、深入浅出的业务讲座。

省市专家的高阶引领和大力支持,不仅使主题教研达到了很高的层次,也使教师方向更明、认识更清、信心更足。

学科教研员是区域教研的首席,在整个教研过程中也要实实在在发挥好专业引领职能,准确把握教研方向,解决一个个具体的实际问题,使教师切实体验到教研的实践价值。

在4 次“山庄讲堂”活动过程中,市教研员充分发挥了专业引领作用:活动之初作专题讲座,从“8 个习作单元”“14 次想象类习作”“三年级16次习作”三个序列讲解如何梳理教材编排体系,体会教材的编排特点;在每个主研团队进行教材解析和单元整体设计后都进行即时点评;每次活动都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在交流研讨时抛出关键问题引发深度思考和广泛交流,纠偏解惑,最后提炼出每种课型的教学建议,有效提升了主题教研的高度。

例:在第3 次活动后将习作例文与精读课文进行比较,梳理出教学建议:

①教学功能不同。精读课文是感受习作方法,初试身手是尝试运用方法,而习作例文是为学生示范如何灵活运用方法。

②编排形式不同。精读课文在单元之首,用两个课后题提示教学重点,一个指向阅读理解,一个指向习作。而习作例文增加了“批注”,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写作方法及其好处;课后题则综合各处“批注”内容,直接提出指向习作的思考题。

③教学方式不同。精读课文要完成识字写字任务,对习作有关的内容也要进行较充分的理解和感受;在此基础上,体会其写作方法及其好处,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而习作例文不用教学识字写字,不用深入理解,主要是为解决学生习作中的困难提供具体支援。学生已经有了精读课文的认知基础和初试身手的操练,通过自学讨论就可以基本完成。

④使用时机不同。精读课文在单元教学中应作为第一板块,而习作例文重在“用”。哪有用就用哪,什么时候需要用就什么时候用,需要用几次就用几次,不要求完整性。可以作为精读课文的拓展阅读材料,既可以作为初试身手的辅助,又可以作为习作的范文;在习作前、习作中和修改时,都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当然,在学生习作时,精读课文也可以作为例文再次使用。

活动结束后,各单位会马上把教学建议整理出来,发给全体教师,作为二次培训的重要内容。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孰有火,互击而闪灵光。”课后研讨交流是教师最期待、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时甚至针锋相对,不时碰撞出精彩的观点和思想的火花。台上争先恐后,台下跃跃欲试,很多教师用“热血沸腾”来形容自己的感受,结束后还意犹未尽。他们都兴奋地表示,这样的教研活动真好!有用,还有意思!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主题教研的热情。

(4)整体研究,增强主题教研效度。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又要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既要科学定准教学目标,又要能设计和实施有效教学。

以往的教研活动,往往采用某一种形式,或教材培训,或理论讲座,或课例观摩。但光是理论讲座或教材培训,容易脱离课堂教学实践,教师听的时候好像明白了,可是回去还是不会上课;观摩名师课例,看起来高大上,可是普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学不来。

要想尽快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需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综合考虑主题教研的内容和形式,抓住关键因素,带动整体提高。

对一线教师来说,在课程、理念、教材、教学等诸多因素中,教材是衔接上下、前后要素的关键一环,通过教材,既能走向编者,深入体会编写意图,挖掘蕴含的新课程理念,又能走向课堂,依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最终走向学生。

基于这样的认识,主题教研要紧紧围绕统编版教材习作单元,综合安排专家讲座、解析教材、单元设计、同课异构、交流研讨五项内容。从宏观认识到微观细究,从编排意图到教学目标,从课程理念到课堂实践,从学情实际到教学策略,在课标、教材、目标、教学、学生之间走了几个来回,从不同视角相互印证,不断加深理解,使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大大提高了主题教研的效度。

之前的区域性主题教研活动,使教师普遍对教材编排内容理解得比较清楚了,“教什么”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接下来,教师更迫切想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如单元内各板块如何整合更合理?在精读课文教学中如何设计指向习作的思考题?习作例文如何使用更有效?习作指导与学生习作时间怎样安排更合理?习作评改课如何上?怎样让学生学会观察,有内容可写?

今后,我们将按照计划,以三至六年级上册教材为素材,以“怎么教”为重点,继续开展好区域性主题教研活动,巩固深化研究成果,最终实现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提升素质、提高质量的教研目标。

猜你喜欢

例文教研习作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儿童节”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习作展示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