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化学传承与创新的复习策略研究
2022-07-29贵州史光源
贵州 史光源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第一中学)
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提出“我国古人在认识与分离物质、合成物质、制造材料等方面的探索成果,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科技进步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要求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内容,努力呈现科技、社会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内容。核心素养导向下,学习我国古人在化学方面的探索成果和事迹,既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也能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很多的化学知识,本文用吕传汉教授的“教体验、教思考、教表达”(简称“三教”)理念指导,开展涉及化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策略研究。
一、群阅经典名篇,关联统摄分类
纵观我国古代化学发展史,技术发明、材料加工、食品加工等均涉及化学知识运用,除现代新行业外,很多领域与现代的方向基本一致,如:制药类(古代炼丹术或中草药)、冶金类(古代打铁法或湿法冶铜)、酿造(酿酒或酱油)、化妆类、绘画类(颜料制作)、火药以及造纸等,经搜集整理古代各个领域的生产经验类的书籍,赏析古人加工过程中化学原理的分析,化学方法的介绍,化学变化的描述及方法论的总结,促使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能敏锐地获取化学信息。如,按行业大类,著名的古代书籍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古代化学名篇及分类一览
经典史料中部分关键字或词组的归纳见表2。如,“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陶”是一种传统硅酸盐材料;“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中“硫”指的是硫黄,“硝”指的是硝酸钾;《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表2 经典史料归纳
续表
再如,《梦溪笔谈·器用》原文“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剑之钢者,刃多毁缺‘巨阙’是也,故不可纯用剂钢”。译文为“古人做剑用剂钢做刀刃,用柔铁做剑身,不这样,剑就容易断折。过分刚硬的剑,剑刃容易毁缺,‘巨阙’就是这样得名的,所以不能全用剂钢。”由此看出,古代人民就知晓“剂钢”是铁的合金,“柔铁”是纯铁。
二、赏诗学化学,绚丽绽光芒
涉及化学信息的古代文献除了科技类文本外,在文学类文本中,也不乏例子,从唯美的诗歌中体验绚丽化学。如,“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豆秸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同时,将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转化为热能、光能;“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既涉及混合物分离的基本操作,也说明了不活泼金属的存在形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丝、石蜡在燃烧过程中均发生了氧化反应。“煮豆持作羹,漉之以为汁”中的“漉汁”,涉及的基本操作是过滤。
三、重温经典成语,再现化学普及
刀耕火耨——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余灰”指主要成分草木灰K2CO3,还含有钙、磷等元素,是一种可降低土壤酸性的高效肥料。
火树银花——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装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下部装发射药剂,发色剂内含不同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燃烧时呈现各种各样的颜色,称之为“焰色反应”。
石破天惊——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天惊”的效果。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分为硝石(KNO3)、硫黄(S)及木炭(C),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抱薪救火、火上浇油、杯水车薪、釜底抽薪这些讲的都是可燃物与燃烧现象的关系:抱着柴火去救火,未隔离可燃物,肯定适得其反;向火上浇油,增加了可燃物,只能使火烧得更旺;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产生的火焰,水汽化吸收的热量不足以将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移走可燃物,釜底抽薪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熟知造字原则,智慧推断属性
一些文学巨著中也有因情节需要提到的中药方子、毒药名、陶瓷器、染色法等,此类文本要注意古代化学物质的名称与现代有所不同,现代文字有偏旁部首提示元素的性质,而古代俗名就需要自己区别了,如:朱砂的有效化学成分为HgO,砒霜的有效化学成分为As2O3。
首先,了解文字的构造原理。金属的偏旁部首多为“钅”,液体的偏旁部首为“氵”或“水”如溴、汞,气体的偏旁部首多为“气”,了解汉字基本的构造原理,可对古文作出简单判断。
其次,了解一些物质的俗名。赤铜是纯铜,也称红铜、紫铜;青铜是铜锡合金,最早利用的合金;黄铜是铜锌合金;赤铁是氧化铁(Fe2O3);磁铁矿是四氧化三铁(Fe3O4);炉甘石是碳酸锌(ZnCO3);倭铅是锌(Zn);硝石的主要成分为KNO3;矾是某金属的硫酸盐,例如明矾为铝、钾的硫酸盐KAl(SO4)2·12H2O。
了解古文中物质的名称,对于做题有很大帮助。
【例题】(2020·全国卷Ⅱ·7改编)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请用所学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实验室模拟“熬之则成胆矾”,所需主要仪器有酒精灯、铁架台和________、________。
(2)在东汉时期,古人用烹胆矾之法并将生成的气体产物通入水中制得硫酸,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题描述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________
A.离子反应 B.置换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氧化还原反应
(3)C
本题以古代制铜的两种途径为情境,考查物质分类、物质的命名及相互转化能力,落实“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三教”理念的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教体验——情境再现
第一步:建立物质变化框架
第二步:关键信息解读
将苦泉水变成胆矾晶体,主要操作蒸发浓缩,高温灼烧胆矾分解得到铜;用铁制容器熬制胆矾,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
第二,教思考——模型建构
第三,教表达——“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
【练习1】(2021·河北省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1)“灌钢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钢铁冶炼技术的重大贡献,陶弘景在其《本草经集注》中提到“钢铁是杂炼生钅柔作刀镰者”。“灌钢法”主要是将生铁和熟铁(含碳量约0.1%)混合加热,生铁熔化灌入熟铁,再锻打成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钢是以铁为主的含碳合金
B.钢的含碳量越高,硬度和脆性越大
C.生铁由于含碳量高,熔点比熟铁高
D.冶炼铁的原料之一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为Fe2O3
【参考答案】C
【练习2】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此启发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
A.屠呦呦 B.钟南山 C.侯德榜 D.张青莲
【参考答案】A
【练习3】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CuCO3),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2CuCO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
B.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
C.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
D.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Cu(OH)2·2CuCO3
【参考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