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符号学视角下的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2022-07-29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
杜 禹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
青岛德国风情街是一条以德国历史建筑为基础,通过保护与修复建设的一条集旅游、娱乐、金融于一体的特色街区。特色的语言景观元素和历史遗留建筑使其具备了成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语言景观研究样本的条件。对德国风情街的130个语言景观标志进行了拍照和相关特征记录,并通过软件对所得数据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历史背景与当前城市开放化与国际化程度,了解此街区不同语言的使用状况与功能,从而发现意识形态对语言景观的影响,及其背后蕴含的权势关系与文化认同,以期为塑造独特的城市语言景观与城市文化提供参考。
引言
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这一概念最早由Landry & Bourhis于1997年提出,其给出语言景观的定义:“官方路牌、广告招牌、街道名称、地名、商铺招牌、政府机构标语上的语言,一起组成了某个特定地域或者城镇群的语言景观”(Landry &Bourhis,1997)。随着语言景观研究的不断发展,其研究范围也从城市中具体的公共标牌拓展到流动电子屏以及虚拟网络中的语言符号等。在1997年,Landry &Bourhis还提出了语言景观的两大主要功能,即信息功能与象征功能。
青岛作为一座经济发达且具有复杂历史背景的城市,其语言景观样本十分丰富。青岛德国风情街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街道之一,该街道位于青岛市市北区馆陶路,总长度1000余米。其于2009年按照青岛市旧城改造的整体框架,整体功能定位在集金融商贸、特色旅游、影视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街区。它是青岛重要旅游景点之一,能够体现青岛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与存留的城市记忆与文化,街道中语言标牌多样,多语现象明显,因此可以作为语言景观研究的有力着手点之一。
本次研究采用结合手机智能应用进行拍摄和观察的研究方法,对所拍摄的青岛德国风情街语言景观图片进行分离,其中样本选择使用Backhaus(2006)所提出的个体法,即每一个标识牌作为一个分析单位。本研究最终共分离出130个标识牌语料作为分析单元用于统计和分析。本探索性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探究青岛德国风情街中的语言景观呈现何种特点,描绘不同语言使用状况与功能。
第二,探究青岛德国风情街语言景观如何反映出意识形态对语言景观的影响,并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权势关系与文化认同。
研究理论
本文的主要研究理论依据为语言景观SPEAKING分析模型与场所符号学。
SPEAKING分析模型
SPEAKING分析模型由Hymes(1972)提出,为语言景观研究常用的理论分析框架。其主要核心内容包含八个不同因素:背景与场合、参与者、目的、行为次序、基调、媒介、规约以及体裁。通过这些因素,研究者可以了解标牌表面与背后深层次的信息与特点。
场所符号学
场所符号学是地理符号学的子系统之一,由Scollon& Scollon(2003)于2003年提出,用以分析现实环境中语言符号系统。这一理论系统由语码取向、字刻、置放等因素构成。语码取向指的是双语或多语标牌中所使用的多种语言之间的优先关系。字刻主要考察公共标牌的语言呈现方式,如材料、字刻的累加和标牌状态的变化。在场所符号学中,最为重要的是考察公共标牌的置放。通过置放能够将标牌与所处具体环境连接起来,并且针对其在具体物质环境中激活的意义进行考察和研究,这也是场所符号学所关注的根本问题。
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青岛市青岛德国风情街作为研究区域,通过手机中的App进行拍照收集语料以及初步数据统计与语料分析。整个实证研究过程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语料收集
研究使用智能手机在2021年6月对所选研究地的公共语言标牌进行拍摄,并借助智能手机应用LLToGo,将所拍摄的样本语料直接进行语言景观信息标记并储存到资料库中。
语料分析
研究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语料进行分析整理。初步分析通过智能手机应用完成,在拍摄图片后根据公共标牌的实际状况添加拍摄招牌的基本信息,如标牌类型、所含语码、优选语码、字刻以及话语类型等,随后智能手机应用根据添加信息进行初步数据统计,得出不同类型的样本在语言景观中的所占比例。随后依据研究理论对样本进行进一步质化分析,对样本进行观察和整理,对特殊样本与语言现象进行进一步分析。
研究结果与讨论
研究者从语言标牌设立者角度出发,根据公共标牌的主体性对所采集的样本标牌进行分类,将标牌分为官方标牌(自上而下的公共标牌)和私人标牌(自下而上的公共标牌)。官方标牌是政府设立的自上而下的标牌,代表了官方意志和政府行为,是官方语言政策的重要体现;而私人标牌是用作商业或者信息介绍的自下而上的标牌,反映了私人和商户的个人喜好和文化追求,是当地实际语言政策与文化习俗的映射。数据统计表明,青岛德国风情街中官方标牌共66个,占全部样本标牌的50.77%;私人公共标牌共64个,占全部样本标牌的49.23%。样本街道中官方标牌与官方标牌比例相当,可见当地语言景观受到官方语言政策与实际语言政策的共同影响,是当地政府与商户以及民众所共同塑造的,私人与商户在语言景观塑造方面的自主能动性较高。样本街道中的语言景观象征功能明显,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其背后所蕴含的语言权势、城市文明以及族群活力等。
语码选择
研究结果显示青岛德国风情街中的语言景观涉及的语码种类为中、英、德三种语言,它们在样本中的使用率依次为汉语、英语与德语。语码组合类型主要涉及单语标识(只出现一种语言的标识)与双语标识(出现两种语言的标识)。经过初步统计,所选样本街道中的单语标牌占60%,双语标牌占40%。在所使用的语言中,汉语使用频率最高,为67.58%;英语使用频率为25.27%;德语使用频率最低,为7.14%。
根据单语与多语标牌中所使用的具体语言对语料进行进一步分析统计,其具体数量与比例如下:汉语单语标牌数量71,占比54.62%;德语单语标牌数量7,占比5.38%;中英双语标牌数量46,占比35.38%;中德双语标牌数量6,占比4.62%。
由上述可见,青岛德国风情街中存在多语共存、多元文化的社会现象。官方与私人对标牌采用多种语码和组合类型的这一举措能够体现出此区域的国际化与开放化程度较高。除此之外,语码在语言景观中承担不同的功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青岛德国风情街语言景观中三种不同语言的使用主要取决于社会对语言的实际需要和社区语言状况。首先,汉语作为母语和国家语言政策规定的官方语言,其优势地位显而易见,表明了青岛德国风情街中的语言景观在规约方面与国家语言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其次,英语作为国际语言与全球通用语言,更多是彰显语言景观的象征功能而非信息功能,如展示城市国际化水平、突显时尚潮流和品位,另外其还承担着辅助传达文字信息与服务外国游客的功能。最后,尽管在样本街区语言景观中,德语使用频率最低,但仍旧还有德语单语的公共标牌,这与德国风情街的商业属性紧密相关,结合青岛历史背景与德国风情街中的“异国风情”设定可知,德语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彰显样本街区的商业特点,其所承载的象征功能远远大于信息功能。
语码取向
语码取向即优先语码的确定,对语码取向进行统计与讨论有助于研究者对不同语言之间的权势关系与地位进行讨论,对语言景观背后所蕴含的权势关系与使用该语言的民族身份地位加深理解。本研究依据Scollon &Scollon(2003)在场所符号学中提出的优势语码一般规律,结合具体情况对所选街区中的语码取向进行统计,观察发现,街道语言景观中官方标牌与私人标牌中的语码取向差异不大,因此不再做区别讨论而直接使用App中语码取向统计数据:汉语占比93.08%,英语占比0.77%,德语占比6.15%。
由统计结果可知,样本街区中语码取向为汉语的标牌所占比例最大。结合上一部分所得数据,可知青岛德国风情街虽然存在较明显的多语现象,但汉语作为主要信息传递的使用语言,依然占据明显的主导地位,其他语言的存在更多是为汉语提供辅助作用及象征意义。
青岛德国风情街语言景观中的语码取向进一步反映了当地语言景观中汉语的主导地位以及当地实际语言政策与官方语言政策的一致性。
字刻
字刻主要考察语言景观中公共标牌的呈现方式,根据标牌材质,本次研究将收集的样本分为永久/持续性标牌与短期/临时性标牌。根据语料收集时输入的基本信息,App对全部样本的标牌期限进行了初步统计,其中永久性标牌占比80.77%,临时性标牌占比19.23%。
样本街区中语言标牌绝大多数为永久/持久性标牌,说明当地语言政策、语言权势关系与族群组成稳定,语言景观变动不大。通过对临时性标牌进行进一步详细观察发现,官方临时性标牌大多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临时设置的横幅与标语。而私人临时性标牌内容更为多样,有张贴的招聘广告、临时的信息通知以及房屋招租广告等,可见当地政府会结合时事与国家政策通过增设语言标牌,改变语言景观对街道进行管理,这些增设的语言标牌展示了较强的政府执行力与管理能力,而所有官方临时性标牌都只使用汉语一种语言,象征着当地群族构成以将汉语作为母语的居民为主。而私人临时性标牌则更为多样,说明当地居民表达自由度更高,能够根据表达意愿张贴告示,对当地语言景观进行更改。
场景与置放
语言景观中公共标牌的外观以及置放方式主要考察语言标牌放置相对于受众的时空位置。结合场所符号学,现实语境中的公共标牌分为场景化、去语境化与越轨式三种不同类型。研究统计表明,青岛德国风情街中大多数标牌为路牌、商铺名与机构名或对建筑进行介绍的信息牌,这需结合其所处环境才能正确传达文字信息,为场景化置放的标牌。少数宣传栏以及宣传标语为传达国家文化政策,为去语境化的公共标牌。越轨式语言标牌在样本街区中出现较少,只有喷涂广告等两处。这三种置放方式的语言标牌在语言景观中的具体比例为:场景化占比92.31%,去语境化占比6.15%,越轨式占比1.54%。由此可见,青岛德国风情街语言景观与其所处街区相关度较高,语言标牌设置与其所处空间关系密切,当地语言景观能够高度反映其所处环境的社会文化特色。
标牌目的
Spolsky & Cooper(1991)在其1991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可根据标牌的功能和使用对语言景观中的公共标牌分类,将标牌分为街牌、广告牌、警示牌、建筑名、信息牌、纪念牌、物品名牌以及涂鸦等。受其分类方法启发,结合本案例中标牌实际情况,本研究将标牌分为八类,分别为:门牌、路名牌、建筑名/商户名或机构名称、广告或宣传标语、招聘信息、警示标语、信息标语和涂鸦。
通过对分类内容的逐项分析,本研究认为青岛德国风情街中样本类型多样,汉语在各类语言标牌中均有使用,是主导语言,同时具有信息与象征功能。英语作为辅助语言出现在多种类型的语言标牌中,一方面辅助作为主导语言的汉语传递信息,另一方面也象征着样本街区较高的开放化和国际化程度。德语主要出现在路牌与信息标语中,主要发挥象征功能,代表着该街区的德国元素特色,用以彰显语言景观中的异国风情。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城市中的多语现象愈发普遍,在此背景下语言景观作为城市多语现象、历史文化遗留、国家语言政策、意识形态与权势关系以及城市文明发展的集中体现,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以SPEAKING模型与Scollon & Scollon的场所符号学为理论指导,对青岛德国风情街中的语言景观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青岛德国风情街中的多语现象十分明显,共出现了汉语、英语与德语三种不同语码,多语标牌中的语言组合分为汉语与英语以及汉语与德语两种,尽管三种语言都在公共标牌中有所呈现但其功能大不相同。(2)在语码取向方面,汉语作为优选语码的地位不容置疑,可见汉语在青岛的优先地位十分明显,结合语言景观的象征功能可看出使用汉语的族群在当地居于权势主导地位。(3)语料收集地区的语言政策稳定、变动不大,且语言景观制定者会结合时事对当地语言景观进行增减。(4)样本街区语言景观中的语码选择与语码取向都展示了汉语作为中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得到官方认可和保护的优势语言的权势地位,可见当地语言景观与国家语言政策保持一致,官方语言政策与实际语言政策差异不大。(5)结合历史背景与青岛德国风情街的语言景观构建,可见青岛市已将历史吸收为城市记忆与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并在当今城市文化中发挥着其商业价值,这也展示出了青岛市的文化自信。青岛努力在全球国际化进程中利用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打造城市特色文化。
本次研究通过考察青岛德国风情街中的语言景观发现,意识形态与官方语言政策对当地语言景观呈现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独特的城市历史则可以为语言景观增添独特的城市特色元素,为后期塑造独特的城市语言景观与城市文化提供参考。本次实证研究只覆盖了青岛德国风情街一条街道,语料选取范围有限制,在此基础上的分析结果不够全面,许多问题尚需有志于语言景观研究的学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