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博物馆讲解词英译研究
—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为例

2022-11-10西安欧亚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21期
关键词:青铜器译者译文

陈 倩 西安欧亚学院

在当前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博物馆成为对外展示文化繁荣的重要窗口,而博物馆讲解词的英译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从而扩大我国文化影响力。现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词为例,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进行翻译,通过具体案例对博物馆讲解词的英译进行探讨。

博物馆作为集中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场所,在弘扬中华文明和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原宝鸡历史文物陈列室)建于1956年,是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馆内有12000余件文物,它们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周秦王朝的历史轨迹,能使参观者深切地感受到青铜文化的魅力所在,以及周秦文化对中华文明所做的巨大贡献。博物馆讲解词的英译不仅能向国际游客传递展品的信息,还能帮助国际游客了解并向其传播中华文化,从而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因此,本文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词为例,以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为基础,对博物馆讲解词的英译进行探讨,以期较大限度地还原讲解词的意境,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后期建设提供不同视角,同时为其他博物馆讲解词的翻译提供参考。

生态翻译学及“三维转换原则”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由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其具有“生态学”和“翻译学”跨学科交叉研究性质。该理论从生态学的角度解读和阐明了翻译的过程、原则和方法。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13),即在保持翻译生态平衡的条件下,译者考虑文化背景、语境等因素,选择适合的翻译方法和原则,同时力求多维度地适应双语要求,从而做出最优的选择和转换,产出最为恰当的译文以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需求(胡庚申,2008)。该理论提出后帮助译者打开了翻译思路,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较为强大的支撑与指导。

生态翻译学中提出的“翻译的生态环境”指原语和目标语的语言、文化及交际三个方面。由此引出了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转换原则”,即在翻译时,译者应着眼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之间的转换。语言维的转换是最基础的转换,聚焦于两种语言各自的形式与特点;文化维的转换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是否得到了传递;而交际维的转换是更深层的转换,其内涵在于原语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这三个层面的转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翻译中的生态平衡。

生态翻译学在博物馆讲解词英译中的应用

麻晓荣(2018)将讲解词的语言特性概括为科学性、知识性、简括性、生动性和通俗性五个特性。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讲解词围绕青铜文明的发展轨迹讲述着每件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其中关于青铜器的文物术语、背景信息、历史典故等都是翻译中的难点。因此,译者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选择最优的翻译方法,尽可能地避免误译、漏译等问题。

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适应是决定性因素,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最终成品——译文(范丽,2016)。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讲解词的内容、形式与文化内涵,译者可根据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与选择理论,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讲解词进行适应与选择。

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

语言维的适应转换是指译者在准确把握原语语言风格、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对译语的语序、用词等进行调整,使其在语言表达层面更贴近原语且能更轻松地被目标语读者接受。由于英汉语言存在较大的语言形式差异,英语语言重“形合”,汉语语言重“意合”;英语主语突出,汉语主题突出(连淑能,2010),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不可忽视语言的差异性,应该恰当地处理语言间的转换问题。

例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周公为周朝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译文:Zhou Gong was the first to concern the affairs of the state and the last to relax himself, and he made hug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Zhou Dynasty.

该句中的两句散文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对仗十分工整,表达朗朗上口。译者在翻译时在达意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句式的呼应以及逻辑结构的完整性。因此,译者使用“the first to”和“the last to”译出“先天下之”及“后天下之”,并将主语“周公”提至句首,句间用连词连接,兼顾了句意、句型以及英语注重逻辑和突出主语的语言特点,也让周公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形象展现在游客面前。

例2:这件青铜器上的铭文详细记录了西周贵族单氏家族繁衍生息、传宗接代、辅佐西周天子的故事。

译文:The inscriptions on this bronze ware show us the story that how the Shans which was a noble family continued the family line and assisted the emperors in Western Zhou Dynasty.

在翻译“西周贵族单氏家族”时,译者借用了英文中表达某一家人的方法进行翻译,如英文中的“the Smiths”表示史密斯一家。因此,译者采用“the Shans”来表示“单氏家族”,并在其后采用定语从句进行解释,帮助游客理解这是西周的贵族家庭。句中的“繁衍生息”和“传宗接代”意义相似,皆为延续后代的意思,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将此处合并,译为“continued the family line”,形象生动且避免了重复,使句子更有逻辑性,考虑到了语言层面的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与选择

胡庚申(2004)认为文化维的适应与选择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翻译不应该是字面层次的语言交换,而应该是思想的转渡,是文化的移植(许钧,2009)。因此,译者在翻译讲解词时一定要关注原语的文化背景,精准传达文物蕴含的文化信息。

例3:整个器身由四个龙首支撑而起,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龙腾虎跃凤呈祥的吉祥画面。

译文:The whole body of this bronze ware is supported by four heads of Chinese loongs, showing us a picture of flying loongs, jumping tiger, and gorgeous phoenix, and the three kinds of animals all represent good fortune in Chinese.

讲解词中的“龙腾虎跃凤呈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吉利、喜庆的美好画卷。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能够呼风唤雨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凤则是神话传说中的瑞鸟,代表着快乐、和平与幸福。然而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龙和凤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含义:西方龙(dragon)有怪兽、恶魔等含义,西方凤则指传说中的“不死鸟”,有着重生和完美等文化含义。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传达句子背后的文化内涵,还要避免因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的误解与冲突。所以译者将龙译为“Chinese loong”,并采用增译法补充三种动物的文化象征,这样有助于游客理解它们背后的美好寓意,其蕴含的文化信息也能得以呈现。

例4:后来就有了周公“握发吐哺”这个典故。

译文:After that, there is an allusion about Zhou Gong that he was so eager to meet the true talents that he used to hold his uncombed hair many times when he washed his hair, and spit out the food several times when he had a meal to receive the guests.It means be courteous and considerate to talents.

在翻译讲解词时,有很多典故的翻译,如“握发吐哺”“文王拘而演周易”等,在中华文化的历史背景中,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中国人便能理解这些典故背后的故事及文化含义。但是对于国际游客来说,他们的知识背景中并不包括这些典故和相关内容。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文化的角度进行适应与选择,将典故背后的故事、寓意以便于理解的方式解释出来。“握发吐哺”这则成语是说周公为了招揽天下贤才,洗一次头时,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也多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招待贤士,后用来比喻礼贤下士、殷切求才。译者采用增译法解释出典故含义及寓意,有利于游客对其加以理解及促进文化内涵的传递。

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

除了语言维和文化维,译者还需要关注翻译时的交际维。交际维是更深层次的维度,因为交际是语言沟通的最终目的,交际目的是否达成则能够判断双语沟通是否顺畅,翻译效果是否达成。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一方面要准确转换和传递原文的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把选择转换的重点放在双语交际上(胡庚申,2013)。

例5:周幽王为搏美女褒姒一笑,点燃烽火,拿军机大事开玩笑。正所谓红颜祸水,后来褒姒间接导致了西周的灭亡。

译文:In order to gain the smile of the beautiful lady Bao Si, King You of Zhou lit the beacon fires and played tricks on the feudal princes.This woman was like Helen in the Greek mythology and she was a beauty who caused serious troubles to the country and indirectly led to the downfall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此处的讲解词介绍的是博物馆展厅中的一幅画,描绘了“骊山烽火,西周东迁”的历史景象,这便引出了讲解词中“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翻译“红颜祸水”时,译者首先想到了“disaster”等词汇,但是为了让游客更好地理解褒姒的历史形象以及她给国家带来的覆灭后果,译者从交际的角度再次进行了选择。褒姒与西方的美女海伦形象相似:她们都深受君王喜爱,都激起国家矛盾,最终都导致了国家灭亡。正如妲己、褒姒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中被人们所熟知,美女海伦引起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也存在于西方文化的背景之中。因此,译者从交际的角度出发,将“红颜祸水”解释为“她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海伦一样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从而更好地达到了交际意图。

例6:西周古国这对夫妇墓中的所有陪葬品都是成双成对的,这让我们想到遥远的三千年前墓主人一定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恩爱甜蜜。

译文:All the burial objects in the couple's tomb are in pairs, and we can imagine that their love in three thousand years ago was as sweet as Romeo and Juliet's.

东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爱化蝶的浪漫传说,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死相随的凄美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彼此相爱,大胆地追求幸福,虽然因家族等原因最终殒命且以悲剧收场,但他们的爱情并不可悲,他们的名字如今也都成了追求浪漫、忠贞不渝的代名词。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进行了选择,将原句中的“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恩爱甜蜜”译为“他们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拥有甜美的爱情”。译文既传递了原文的实际意义,又达到了交际目的,同时也便于游客理解。

例7:展柜中陈列的是钟和鼎。钟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乐器,鼎是煮东西用的器具。在周朝,钟和鼎都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使用的。

译文:Here in the glass cases are Zhong and Ding.Zhong is a kind of musical instrument in ancient China, and Ding refers to an ancient cooking vessel.Both of them are symbols of power and wealth, which could only be used by kings, princes and aristocrats in the Zhou Dynasty.

此处的讲解词意在说明钟和鼎的用途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的重要地位,为后面介绍周朝的列鼎制度做好铺垫。在周朝,钟和鼎皆是王权和富贵的象征。权力越高,钟和鼎的规格也就越高。译者考虑到外国游客可能并不知晓其背后的象征和意义,因此增译“symbols of power and wealth”,对钟和鼎做了解释,使得游客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更顺畅地达到交际目的。

在博物馆讲解词英译的过程中,译者会遇到诸多翻译难点,如典故、历史背景、文化信息及专有名词的翻译。面对这些翻译中的难点,译者要做的就是将文物背后的内涵尽可能原汁原味地翻译出来,让游客对译语有更高的接受度并且能更好地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因此,译者需要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进行适应与选择,这便给译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翻译时不能仅将字面意思翻译出来,而是要从多个维度综合考虑,最大程度地减少误译、漏译等,让译语不孤立、不片面、更灵活,以便游客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发展与交流。

猜你喜欢

青铜器译者译文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