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语声调演变特点综论

2022-07-29李康澄

现代语文 2022年7期
关键词:新化益阳声调

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在浊音清化之后,根据声母清、浊的不同,四声又分为阴、阳两类,从而形成“四声八调”这一格局。“四声八调”在今汉语方言中又有或分或合的变化,情况错综复杂。在今湘语中,“四声八调”主要演变为“三声五调”和“四声六调”两种类型。湘语的众多研究成果都概括了各调查点方言的声调演变特点,但未能将这些演变特点整合成一个有机体系进行完整呈现。同时,关于湘语入声调的性质也存在一定争议。有鉴于此,本文拟从综合视角对湘语声调的演变特点进行宏观梳理,并对湘语入声调的性质展开进一步讨论。

一、湘语声调类型和调值

调类和调值是声调的一体两面,都体现声调特点。其中,调值是调类的现实基础,调类是对调值的实际归类。调值的变化可引起调类的分化或合流,而调类的变化则反映了方言声调的演变特点。我们以14 个湘语方言点的声调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湘语声调的演变特点。14 个湘语方言的调类、调值,具体如表1 所示:

从表1 可以看出,在湘语中,以5 个调类和6 个调类居多,同时也有7 个调类(湘乡城关、双峰梓门桥、双峰荷叶)和8 个调类(岳阳荣家湾)的方言

以调类数量进行分类的话,湘语的调类可主要分为五调类和六调类两种类型。五调类的方言集中分布于老湘语的娄邵片和辰溆片,如娄底、新化、双峰、城步、绥宁、溆浦、辰溪,新湘语区的益阳也属于五调类。六调类在新湘语和老湘语都有分布,集中出现在新湘语长益片,娄邵片少数地方也有入声调,如祁阳、涟源和邵阳等。

以声调结构进行分类的话,湘语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去声分阴阳,无入声,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2.去声不分阴阳,有入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3.去声分阴阳,有入声,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其中,第一种类型出现在娄底、双峰、邵阳、城步、绥宁、溆浦、辰溪,是老湘语的常见声调类型。第二种类型出现在益阳、新化、祁阳,这种类型新老湘语中都有出现。第三种类型出现在长沙、湘潭、衡山和涟源,这种类型主要分布于新湘语长益片。

从有无入声调类的角度来分类,湘语可以分为有入声调类和无入声调类两种类型。有入声调集中分布在新湘语长益片,如长沙、湘潭、益阳、衡山,老湘语邵阳、祁阳、涟源、新化也有分布,老湘语地区以无入声比较常见。从去声分阴阳的角度来分类,湘语可以分为去声分阴阳和去声不分阴阳两类,除了益阳、祁阳、新化之外,其他湘语都是去声分阴阳。

二、湘语声调演变的特点

选取2018年1月到2018年7月因为胸痛来我院检查的35例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龄在35到67之间,平均年龄51岁,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一)声调分化的特点

1.清浊分调

声母的清浊不仅制约着调类的分化,而且影响着声调调值的音高变化。一般来说,清声母字的音高比较高,浊声母字的调值比较低;清声母字演变为阴调,浊声母字演变为阳调。清浊分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清浊分调后保持阴阳两个独立调类,湘方言的平分阴阳和去分阴阳就是清浊分调的表现形式,其中,冷水江(铎山)

、绥宁(东山、朝仪、鹅公)上声分阴阳,这在湘语中比较特别;一种是在清浊分调后,阴调类或阳调类再分别并入其他不同调类,湘语部分方言的入声调已经消失,入声调根据声母的清浊归并到相应的调类,如双峰的清入基本归入阳平,浊入基本归入阴去。

2.阴阳调类不分

湘语阴阳调类不分主要是指去声不分阴阳和入声不分阴阳。湘语有入声调的方言通常不分阴阳入,关于入声调类的问题下文将会详细讨论。去声不分阴阳调类的方言主要有益阳、祁阳和新化。去声分阴阳是湘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去声不分阴阳是出于湘语自身的演化还是由语言接触引起,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应力腐蚀开裂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应力、环境、材料。油罐罐底在服役过程中所受应力情况十分复杂;由于长期处于罐底水的环境中,受罐底水中的酸度、矿化度和盐度的影响,其应力腐蚀敏感性很大,尤其是柳屯原油库的罐底水中Cl-的含量很高,很容易引起罐底的局部腐蚀,而局部腐蚀往往又是引起应力腐蚀的最基本前提,会增大罐底钢材的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因此,油罐在介质和应力的双重作用下必然会具有应力腐蚀倾向。在油罐的生产运行中,为延缓油罐罐底的腐蚀,经常对罐底实施阴极保护,而阴极极化电位大小也会影响应力腐蚀开裂的敏感性。

3.送气分调

益阳方言去声不分阴阳是因为音位归纳的理念不同而造成的。曾毓美记录的益阳方言声调系统为: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去声分阴阳,入声并入阴去

。崔振华记录的益阳方言声调系统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去声不分阴阳,清去归入声

。从入声消失演变的常例来说,通常都是入声归并到其他调类;同时,湘语入声消失的方言,入声归入阴去是一种常见的合并方式。因此,益阳话也可以说是去声分阴阳。

经过痛彻心扉的思考,我退掉了租住了房子,也辞掉了律师事务所的实习工作,从此远离了崔仁浩。我想他应该会疯狂地找我,可是,我能怎样呢?

本研究通过对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可得出结论:有效的外科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疗效,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祁阳和新化去声不分阴阳的问题很值得思考。从唐朝末年开始,湖南接受了大量江西的移民,赣语对湘语的影响应该是不容忽视的。赣语有一部分方言去声不分阴阳,罗昕如认为,新化话有赣语影响的痕迹

。还有一种可能是受到通语的影响,但是祁阳、新化周边的方言都是去声分阴阳,并且祁阳和新化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相对来说受通语的影响会小些。

5.文白分调

衡山古清声母和部分次浊声母入声调字基本上读入声,如“法答瞎灭腊虐突杰拔碟”。浊入声字部分读入声,如“笛敌仆八发麦脉”等;部分读上声,如“热叶白直昨达”;极少数读阳去,如“域玉律役疫”等

4.全浊次浊分调

所谓“全浊次浊分调”,是指属于同一调类的全浊声母字和次浊声母字分化为不同的调类。全浊次浊分调有两种形式:一是独立成调;二是没有独立成调,但是次浊字和全浊字分别并入不同的调类。湘语中的全浊次浊分调主要表现为全浊次浊平声分调和全浊次浊上声分调两种形式,全浊次浊分调的分布范围很小。

湘语的全浊次浊分调现象主要分布在湘乡、双峰一带,集中体现在古平声的全浊次浊分调。湘乡城关、双峰梓门桥、双峰荷叶的平声字中,次浊平调独立为次阳平调

。如:湘乡城关 田dĩ13—年niẽ23|双峰梓门桥 齐ʥi13—泥niɪ̃23|双峰荷叶 桐dən12—农nən22。“聋”“蚊

”两个次浊平声字白读在湘语中都读归阴平。

绥宁东山、朝仪、鹅公一带有全浊上次浊上分调现象。其中,全浊上归阳去调,调值为11;次浊上独立为阳上调,调值为13;清上独立为阴上调,调值为45。

益阳话的清声母去声字大部分归入阳平,有的只有阳平调一读,有的白读阳平、文读入声,有的只有入声一读。只有阳平一读的有“刺剃裤菜扣劝”等,白读阳平、文读入声的有“帐唱送化变”等,只有入声一读的有“付课太再卷奋”等。去声清浊分调之后,清去大部分归入阳平,然后少数清去字与古入声合流。

所谓“送气分调”,是指声母送气与否会影响到声调的音高变化,即产生不同调值;调类则以调值为基础,调值不同,调类的分化归并也不一样。湘语中的送气分调主要反映在古去声调类,次清声母去声字与全清声母去声字调类归并有区别,次清去或归入浊去,或独立成调。邵阳全清去声字今读阴去,次清去声与浊去合流今读阳去

;冷水江毛易话中,部分清去字归阳去

。湘乡城关、双峰梓门桥、双峰荷叶、安化梅城都有送气分调现象

,今次清去独立为次阴去。湘语去声调类的具体调值如表2 所示:

辛世彪指出:“文白引起的分调现象,我们称之为文白分调。它是指中古同一类四声清浊的字,文读与白读不同声调,其中一个往往是与中古音韵地位相对应的调类,另一个是演变后所读的调类。”

下面,我们就对湘语中的文白分调现象展开分析。

新化方言的文白分调现象比较丰富,主要有四种类型

。1.少数古浊声母平声字,今文读音为阳平,白读音为入声。如:胡

vu13—胡

u24。2.古全浊声母上声字,今文读音为去声,白读音仍为上声,如:竖

ɕy45—竖

ɕy21;古全浊声母上声字,今文读音为去声,白读音为阴平,如:道

dʻɔ45—道

dʻɔ33;古全浊声母上声字,文读音为去声,有两个白读音,分别为上声和阴平,如:厚

ɣɤ45—厚

ɣɤ21—厚

ɣɤ33。3.古去声今文读为去声,白读为阴平,如:地

dʻi45—地

dʻi33。有少数古去声字文读音为去声,白读音为上声,如:豆

dʻiə45—豆

dʻiə21。4.古清声母入声字,今文读为入声,白读为阴平,如:铁

tʻie24—铁

tʻie33;古浊声母入声字,今文读为入声,白读为去声,如:直~爽tʂʻʅ24—直

tʂʻʅ45| 食

ʂʅ24—食

ʂʅ45;部 分次浊入声字文读入声,白读阴平,如:腊

la24—腊

la33。

崔振华指出:“按照古今声调演变的规律,古清去字今益阳方言归阳平,古浊去字及全浊上声字今益阳方言归去声。这两部分字在口语中均为低调,而在读书时常读成调值为45 的高调,变为入声,形成文白异调。”

如:试

sɿ55—试

sɿ13|变

piẽ55—变

piẽ13。古清去字读阳平的现象在西南官话常醴片普遍存在,而益阳又跟常德搭界,因此,益阳方言清去白读为阳平,应该是受周边的西南官话影响所致。

在溆浦话中,部分全浊平声字白读为阴去,文读为阳平。如:桃

dɑʌ35—桃

dɑʌ13|篮

lɛ̃35—篮

lɛ̃13|胡

ʋ35—胡

fʋ13。从贺凯林所列举的词汇用例来看

,这些白读阴去的全浊平声字主要出现在名词中,这些名词结构主要有三种:重叠式名词,如“篮篮”“笼笼”“糊糊”等;附加式子尾词,如“桃子、肠子、胡子、厨子、老爷子”等;附加式儿尾词,如“虫儿、蚕儿”等。这些名词都含有“小、喜爱”的语义特点。溆浦话阴去是高升[35],那么这些词语白读为阴去,是用高调表示小称吗?不过,阳去是一个高降[53],也可以用来表示小称,并且全浊平是阳调类,归入阳去更符合音变通例,这个问题有待更进一步探讨。

(二)声调合并的特点

声调的分化有两种方式:独立成调、与其他调类合并,因此,声调的分化同时也可能与其他调类合并。下面,我们就对湘语声调合并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1.浊上归去

所谓“浊上归去”,通常是指全浊的上声并入全浊去声,浊上归去主要是归阳去。浊上归去是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的大势。湘语大多数方言全浊上声的口语常用字,都发生了浊上归去的变化。在湘语中,如果去声分阴阳,那么全浊上声归入阳去;如果去声不分阴阳,全浊上声则归入去声,如益阳、祁阳、新化的全浊上声就归入去声。

新化方言的全浊上声演变比较复杂,一部分读上声,一部分白读上声、文读去声,一部分读去声。读上声的字有“坐件舅淡”等,白读上声、文读去声的字有“近柱是动”,读去声的字有“部杜聚技”等。这三种形式恰好反映出新化声调文白读层次以词汇扩散形式进行演变。今读上声的字的层次要早于今读去声的字。

2.全浊上归阴平

缸径为D0=125 mm,杆径为d1=60 mm,油缸额定压力Pe=32 MPa,则油缸能承受的最大载荷为

新化方言有全浊上字文读归去声、白读归阴平的现象

。辛世彪指出:“东南方言中浊上归阴平的变化主要见于客赣方言和个别吴方言。”

湘语其他方言很少有浊上归阴平的现象,新化全浊上归阴平应该是赣语对湘语的影响所致。

3.浊去归阴平

新化话浊声母去声字有三种变化情况:一部分读去声,一部分文读去声、白读阴平,一部分读阴平。读去声的字有“耐利妙代备候电”等,文读去声、白读阴平的字有“路卖贺步”等,读阴平的字有“糯骂烂换饭赚”等,读阴平的口语常用字比较多。由于新化话有全浊上读阴平的现象,因此,新化浊去归阴平应该发生在全浊上声归去声之后,全浊上先和浊去合流,然后一起发生归阴平的演变。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清去归阳平

绘制地籍图时,需把外业调查成果在对应的宗地和房屋上填写权属信息,通过地籍和房屋权属信息导出功能实现导出地籍图每宗地及其房屋的权属信息,直接在ArcGIS平台上挂接,不用一一手动填写,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三、湘语入声调的演变特点

中古汉语入声包括入声韵和入声调两个方面,其中,入声韵包含[-p][-t][-k]三种塞音韵尾,入声韵蕴含了入声调。在后来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入声发生了变化,入声韵出现了合并、弱化、脱落等各种音变形式,入声调也产生相应变化,或保留,或消失。在今汉语方言中,凡是存在入声韵的,必然还保留入声调;入声韵消失的方言,入声调或者消失或者保留。今湘语入声韵已经完全消失,但是还有部分方言保留了入声调。

(一)入声调的消失与归并

湘语入声调消失的方言集中出现在老湘语娄邵片和辰溆片中,不过,老湘语中入声调的消失并不平衡和彻底,其中,辰溆片全部消失,娄邵片部分消失,部分存在。

娄底古入声调消失,古入声调字大致派入阳平和阴去。刘丽华指出:“古清音声母入声字大多读阳平,少数读阴去;古浊声母入声字清化,大多读阴去,少数读阳平,也有少数例外。”

古清音声母入声字大多读阳平,如“八客笔福”,少数读阴去,如“踏闭石式”等;古浊声母入声字清化,大多读阴去,如“灭肉叶拔直服乏”等。

双峰古入声调消失,古入声调字分别归入阳平和阴平。古清音声母入声字大多归入阳平,如“避劈踢敌笛一日”等;古浊声母入声字清化,分别归入阳平或阴去,读阳平如“白夺绝侄择”等,读阴去如“别罚读独杰食直”等。

城步古入声调消失,古入声字绝大多数读阳去,如“笔滴立笛杂合”等;少数字读阴去或阴平,读阴去如“木契啄择毒”等,读阴平如“拉摸蛰”。

绥宁古入声调消失,古入声调字基本归入上声和阴去。古清声母入声调字归上声,如“急笔桌竹七尺铁”等;古次浊声母入声调字多数归上声,如“月麦药袜”,少数归阴去,如“六肉烈”等;古全浊入声调字大多归阴去,如“局杂食读合舌”等。

溆浦古入声调消失,古入声调主要归入阳平,其次归入阴去。贺凯林指出,“古入声字派入今溆浦话五个调类。今读阳平的约有66%,主要来自古阴入字,其次是古浊入字;还有约30%古入声字今读阴去,主要来自古次浊入声字和全浊入声字”

结合图2、图5、图6可以看出,沉管周围尤其底板处海床循环剪应力比较大,这也解释了沉管近、远场海床液化发展规律的差异。

辰溪古入声调消失,古入声调大部分并入阳平,如“吃色立笛泼”等;少部分归阴去,如“入直沓炸昨”等。

从以上古入声调消失的方言来看,归入去声占据优势,或阴去或阳去,其次是归入阳平,归入上声则比较少见。

(二)入声调的保留

1.入声的保留情况

长沙话绝大多数入声字保留入声调,入声调舒化的比例很低。鲍厚星指出:“长沙话古入声今读入声,如‘笔得湿急麦纳入月白读食局’,其中次浊入和全浊入有少数字读阴去,如‘幕捋烙亿剧玉滑贼’,个别字读其他声调。”

(四)让学生充分领悟文学意境既然是语文课,教师就要上的有语文味,学生就该听得有语文味。在这一方面,王崧舟老师关于“诗意语文”的思想,无疑给予了我们足够的启发。语文课之所以为语文课,就在于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为我们展现着语言文字之美,文化之韵。如果语文课单纯成为识字和背课文乃至于学知识点的课堂,那语文定在走向枯萎之路。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文章中没有过多的描绘性话语,更多的是对故事的客观阐述,但我们利用微课,借用声音、文字、图像描述,足以将课上到优美动人,而课文体现的“想象”也就渐渐明晰。

湘潭话绝大多数入声字保留入声调,入声调舒化比例比较低。今读入声的有“业叶节急出白尺学木竹肉烛”等;少数浊入读阴去,如“笠粒栗幕式直石疫划玉射”等;极少数读阴平、阳平。

益阳话的古入声字绝大部分读入声调,除了极少数字外,基本上不分化,并且还有部分古去声字和全浊上声字也读为入声调。关于益阳方言的入声调调位的处理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崔振华将益阳方言的调类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曾毓美则将益阳方言的调类分为: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

。这两种意见的争议主要在于“清去归入”还是“入归清去”,我们暂且认为“清去归入”。

除了去声有送气分调现象外,湘语中的平声也存在送气分调现象。冷水江毛易次清平声今读34,形成独立调类次阴平

祁阳方言入声字极少变入平、上、去声里去,独立成为一个调类

。新化方言多数保留入声调,古清入字今读阴平、去声和入声,古浊入字今读去声和入声

。与新化方言不同,涟源方言只有少数保留入声调。陈晖指出,“涟源方言中,保留入声的这部分字主要是古清母入声字,尤其是全清入声字,古全浊、次浊声母入声字在涟源方言中绝大多数已进入阴去”

邵阳方言古入声字多数读入声,入声舒化之后,大多归入阴去,极少数字归入阳去、阳平、上声,浊声母主要归入阴去和阳去。储泽祥指出:“(入声调)以上并入阴去的占14%,加上并入其他调类的共计115 字,约占21%,入声自成调类的约占79%。”

由此可见,湘语的入声调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舒化,即入声调类并入其他调类。从入声调的舒化程度来看,新湘语入声调舒化的比例比老湘语要小。凡存在古入声字今读入声调的方言,新湘语古入声字多数读为入声调,老湘语古入声字部分读入声调,部分发生舒化。

从古入声字消变的语音条件来看,首先由全浊声母开始,然后是次浊声母,最后是清声母。消失的入声调主要归入去声,其中,读阴去的比较多。从入声调的调型调值来看,多数方言都是升调[24]/[35]/[45](益阳话入声的实际调值是[45]),其中,以[24]较为普遍,此外,还有中平调[33]。[24]/[35]/[45]调值分布在新湘语的长益片,入声调读为升调是新湘语入声调的一个重要特点。老湘语祁阳、涟源、邵阳的入声调值是中平调[33],但是老湘语新化的入声调值是中升调[24]。就整体而言,入声调型为平调是老湘语声调的一个重要特点。虽然新湘语和老湘语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入声调,但是二者今读入声调的调型和调值都有区别,新湘语读升调,以中升[24]调值为常,老湘语则普遍读中平调[33]调值。

在此基础上,1984年8月,我国第一个物流专业研究团体——中国物流研究会成立。1989年4月,由中国物资经济学会承办的第一个国际物流会议——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在北京举办。据描述:这样的国际物流会议是第一次在中国举办。

(三)湘语入声调性质的思考

从语音史的角度来看,“平上去入”四声是中古时期的调类格局,在之后的演变过程中,四声的格局框架出现了变化,“平上去入”可能变成了“平上去”三个调类,今天的北方方言(除晋语、江淮官话、部分西南官话外)和部分湘语中,就只有“平上去”三个调类。相对于“平上去入”四个调类来说,“平上去”是晚期的调类格局。就历史比较分析而言,凡是保留了早期的音类格局,就可以认为是保留了早期的历史层次。入声是一种早期的历史音韵特征,就湘语声调的历史层次来说,凡是保持了入声调就属于中古时期的历史层次,入声调消失的则是属于中古以后的历史层次。假如湘语的入声调与保存全浊音都属于早期历史性音韵特征,那么二者在现代湘语中应该有平行一致的发展,但是湘语保留浊音的方言与保存入声调的方言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

,即保留浊音的多数方言入声调已经消失,浊音已经消失的方言却还有入声调类。

从产出角度分析,仅有服务效果评价指标存在产出不足,这与两个方面有关:一是本文的投影分析是建立在投入角度的超效率DEA模型上,因此主要从投入角度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可能与现实状况有关,在因子分析中,经营效果主要与总入住人数、享受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人数、失能与半失能的人数以及营业收入有关,4个指标中有3个与直接人数有关,但值得思考的是,入住老人数属于不可控的产出,因此养老服务机构不能通过提高入住的老人数来增加产出。

如前所述,老湘语地区程度不等地保留了浊音声母,这说明该区域仍保存着早期的历史性音韵特征。新湘语全浊声母已经完全消失,但是还有入声调。湘语入声调分布的区域恰好位于湖南交通便捷的地方,该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都比较发达,如长沙、湘潭、株洲、衡阳、邵阳、益阳等地;而入声调消失的方言都是距离长沙较远、相对偏僻的地方,如娄底、双峰、城步、绥宁、辰溪、溆浦等地。一般来说,交通便利、经济文化发达的地方,其方言变化比较迅速,保留的存古特征很少。问题是:以长沙话为代表的新湘语深受通语和北方官话的影响,为什么还有入声调?就此而言,我们需要慎重思考湘语入声调的性质。

声调的演变包括分化与合并两种方式。从中古“四声八调”到现代汉语方言各种错综复杂的声调形式,都是由声调的分化与合并造成的。制约声调演变的条件主要有音类条件和字类条件。其中,音类条件是指音韵学中的声类和韵类,字类条件是指文白异读。

张进军曾从文白异读角度,对湘语入声调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认为,湘语入声调不是古入声的保留,而是后起的语音现象

。一般来说,文白异读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层次,白读音代表早期的本地的历史层次,文读音代表外来的晚期的历史层次。今湘语少数方言的入声字文读是入声调,白读为非入声调。其中,新化话是典型的入声文白分调方言,其古清声母入声字白读为阴平、古浊声母入声字白读为去声,文读为入声。具体如表3 所示

就词汇语体色彩而言,入声字读非入声调,通常出现在口语性很强的常用词语中;入声字读入声调,则通常出现在书面色彩比较浓厚的词语中。因此,我们认为,新化方言古入声文读音属于外来的层次,是受周边方言或其他权威方言影响而产生的晚期现象;白读为阴平或阴去则属于早期现象。

观察组在对照2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20316,规格为每支装10 mL)20 mL,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稀释后使用静脉滴注,滴速30~40滴/min,1次/d,连续用药 5 d,休息 2 d,连续使用14 d。

此外,湘语少数方言中也有零星的入声字文读入声调、白读舒声调的异读现象。例如(前白后文):

存在项目(课题)牵头单位、课题承担单位、课题参与单位之间存在关联关系,或项目(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与课题参与单位之间存在关联关系的,没有在申报项目(课题)时予以披露报告。导致有的科研经费流入了项目(课题)负责人的关联公司[5]。

田范芬曾根据明清时期的文献记载,对近代湘方言入声的消变跟去声的牵连、合并进行了探讨

。她考察了十多位明清时期长沙、湘潭、宁乡等地诗人的诗词韵文的用韵,发现大量入声和去声通押的例子,并且这种去入相混的现象在康熙《长沙府志》和嘉庆《宁乡县志》中得到了印证,因此,入声读同去声是当时长沙话的显著特征。她还通过考察相关文献资料,论证了益阳、邵阳、衡阳等地入声读同去声的音韵现象。可以看出,清代文献所反映的各地方言的古入声调的归并方向与现在各地方言入声调的归并方向基本一致,我们认为,这是入声调演化过程中的自然音变:有的方言古入声调仍保存比较完整,有的部分保留、部分舒化,有的则全部舒化。需要指出的是,明清时期长沙、湘潭、宁乡等地诗词韵文中的“去入通押”例证,并不能必然推出入声调混入去声的语言现象,它反映的正是入声韵丧失塞音尾变为舒声韵的方言事实,入声韵和去声舒声韵韵母相同或相近。此外,古代诗歌的押韵传统,一般是平声和平声押韵,仄声和仄声押韵,去声和入声都属于仄声,所以入声韵丢失塞音韵尾后,与去声相押是正常的诗歌押韵现象。

通过考察入声调部分消失的湘方言,我们发现,入声舒化是一种存在明显音变条件的音变现象,即古入声字多以浊声母为条件演变为去声。本地的入声调是音变的上端,去声是音变的下端。在音变过程中,有的方言受有入声调的官话或权威方言的影响较小,入声彻底舒化;有的方言则受有入声调的官话或权威方言的影响较大,音变中断,只有部分入声舒化。我们认为,其影响源是明代的南方官话,正如田范芬所指出的:“由此至明代中晚期,入声与去声混并。”

明代北方官话的入声调已经消失,但是以南京话为基础的南方官话仍保留入声。受到南方官话影响的湘方言,在借入入声调调类和音值的同时,又受本地音系的制约,于是各地的入声调值调型存在差异。如此看来,湘语不仅受到通语和西南官话的影响,历史上也曾受到到江淮官话的冲击。

从历史文献记录可知,湘语的古入声调至少在明末清初已经和去声相混,但这并不意味着古入声调已经完全舒化,也不能证明现在的入声调是后起的现象。还有一种能可能就是,明清时期长沙、湘潭、宁乡等地的诗词韵文中的“去入通押”现象,反映的是入声韵舒化的方言事实,入声韵和去声舒声韵的韵母相同或相近,从而产生通押。通过对今湘语古入声字字调的文白异读考察,可以发现,今入声调也有保存和后起两种历史层次,而不能认为湘语的入声调都是后期的语音现象。湖南境内的西南官话、赣语、客家话、土话、乡话都有入声调类,湘语和境内的这些方言关系密切,保留入声调并不是一种异类。

综上所述,湘语声调调类的主要类型是“三声五调”和“四声六调”。湘语声调演变的基本路径是分化与合并,其中,声调分化的特点主要有清浊分调、阴阳调类不分、送气分调、全浊次浊分调和文白分调;声调合并的特点主要有浊上归去、全浊上归阴平、浊去归阴平、清去归阳平。在湘语中,部分方言有入声调,主要分布在长益片等新湘语区域;部分方言入声调消失,主要分布在娄邵片和辰溆片的老湘语区域。入声调归并的主要方向是去声。湘语的入声调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性质,亦即两种不同的历史层次:早期本地固有层次和晚期外来层次。新化方言的入声调属于晚期外来语音现象,而长沙、湘潭、邵阳、衡山等地的入声调既有早期本地固有层次,也有晚期外来层次。湘语入声调外来层次的来源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湘语入声调的性质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对这些问题的研讨,有助于明确湘语的特征和厘清湘语的语言接触状况。

[1]鲍厚星.湘方言概要[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姣雷.湖南冷水江(铎山)方言音系[J].方言,2020,(3).

[3]罗昕如.新化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4]曾毓美.湖南益阳方言同音字汇[J].方言,1995,(4).

[5]崔振华.益阳方言研究[J].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6]储泽祥.邵阳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7]赵翠阳.湖南冷水江毛易话中的浊音清化与阴平分调[J].方言,2009,(1).

[8]辛世彪.东南方言声调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9]刘丽华.娄底方言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10]贺凯林.溆浦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1]彭泽润.衡山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2]李维琦.祁阳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3]陈晖.涟源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4]张进军.中古入声字在湖南方言中的演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5]田范芬.湘语入声与去声的关系[J].方言,2015,(4).

猜你喜欢

新化益阳声调
花境植物在益阳道路绿化中的应用
新化三合汤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新化山歌的传承与开发初探
益阳市生态与文化策略研究
竹里茶
拼音宝宝扛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戈新化:让农村变成吸引人才的“凤凰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