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评价与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2022-07-28高新芝
高新芝
摘要: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构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探索立德树人成效,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逻辑起点。文章主要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之道,依据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第一性原理分析其构建的基本原则,指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处理好主要关系,并根据系统性原理构建多元治理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校;教育评价;质量保障体系;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2-0019-03
一、提出问题:跳出教育看教育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这也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挑战。而什么样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比较理想,是本研究分析与讨论大学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工业化国家开始开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随后英国、荷兰、美国等西方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研究全面铺开,研究集中在对教学质量的界定(Barnett,1992;Green,1994;Lewis,1995)、教学质量保障的方式(Roberts,2001)以及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Lim,2001;Hoecht,2006)几个方面。我国1990年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1999年高校扩招后借鉴国外经验,根据国情进行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这其中,既有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如陈玉琨,2004;史秋衡、潘懋元,2012),也有微观层面的策略研究(如贺祖斌,2004)。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卢晓东教授通过深入研究课程设置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发现,在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有限这一条件约束下,必修课弹性设置可在保证知识结构和课程挑战度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化知识结构的建构和创造性发展。西南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郝莉认为新一轮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方案,更强调高校质量建设主体责任与持续提升质量保障的能力,指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出发点应为推动变革性学习,并进一步提出能够有效支持质量发展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总体框架。2022年教育工作会上,怀进鹏部长第一次系统地谈到对中国教育的判断与认知,他指出“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教育只是社会的一部分,需要根据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定位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上,也需要注意系统性,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上,要防止盲目照搬。
卢晓东、郝莉的研究体现出质量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综合来看,中国学派的教育逻辑起点是立德树人,人的社会性发展是质量保障体系的逻辑起点。
二、质量保障体系背后的教育之道:立德树人
教育之道,包含高等教育之道,高等教育有其特殊性,但是特殊性的里面一定含有普遍性。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是研究高深学问。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们引进了西方高等教育学,西方高等教育的内核是对于客观真理的追求,正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真理的追求大于一切,隐含的逻辑假设是理性主义。
中国的教育学和西方是不同的,研究中国教育哲学史会发现,中国大学的高深学问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人,要了解中国教育哲学,因为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的哲学顶点是朱熹的理学和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中国高等教育的高深学问在于跳出教育看教育,中国高等教育之道在追求客观真理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即人的道德修养。而人自身的修养是终身学习,“中国的我—家—国—天下格局,是按不同层级的普遍性在现实生活中的载(实)体组建的四阶伦理格局,是中国文化中精神超越实现路径的直观图式”。中国高等教育的学问贯穿人的一生,也就是说中国高等教育不存在终结的时刻,而是终身的。中国高等教育之道在于高等教育学校阶段仅仅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等教育的合理与否要看是否和社会国家民族发展相互联系。因此,中国高等教育表现出来的状态是无主体性的逻辑,背后的逻辑起点在于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上。进一步说,中国学派的高等教育之道是隐形的,是符合天道的,是天人合一。如果一个人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没有独立性,没有自主性,本质上是没有体认中国高等教育之道。
中国高等教育之道归结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价值观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的价值观是什么?是中国传统儒释道还是自由主义,或者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我们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强国,问题是我们主张个性化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否脱离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讲我们的价值观主要是个性化还是立德树人居于首位的问题。个性化教育强调的是人的自由,是西方教育的内核,有合理性的一面,因为教育要符合人的发展规律。但是教育的另一面则是培养人的社会性,即立德树人,强调的是教育之道在于育人,育人为先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
三、质量保障体系的第一性原理及基本原则
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五个度是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条件的支撑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户的满意度。质量保障体系是把第一性原理放在首位,教育的第一性原理是立德树人。价值观问题是衡量事物发展的第一原则,微观层面的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围绕价值观进行,宏观上的质量保障体系更要围绕价值观来构建。是否把价值观作为第一原则是衡量质量保障体系是否科学的标准。
1.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就是去研究和探讨;“是”,就是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即规律性。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重要原則,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科学决策同样离不开这一基本原则。在实事求是原则中,要求高等院校建立保障体系时要能够发挥自己的特色,立足自己的优势来做事情。质量保障体系担负着重要的政治和社会责任,因为中国高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政治性的特征。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在形成初期,就承担了重大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这与西方中世纪大学完全不同,西方中世纪大学致力于“为学术而学术”的事业,这点对中国大学的发展影响巨大。中国大学的性质决定了大学教育不仅是学科研究,更被赋予了政治和社会责任。当然,质量保障体系不仅具有政治性和社会性责任,更是一种文化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是强制的,是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对自身的要求。也就是说,要发挥每个办学主体的主动性,每个办学主体都要担负起自己的重大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2.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和“育人”的矛盾问题。高等教育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而教育之道是“育人”。德才兼备、品行为先是高校“育人”的本质要求,如果没有“育人”的理念,实际上就等于高校失去了办学的方向,因为“育人”的本质是教育的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和“育人”在本质上是两个对立统一的矛盾,“育人”离不开“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有效性的基础。但是高校不能仅仅“以学生为中心”,仅仅“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就会失去方向,办的就不是社会主义教育。而回归“育人”本质,则是构建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保障。
第二是德才兼备。“德才兼备”无论在字面意义层面还是其精神实质上,都是以“德”为先。由此可见,某种意义上“德”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一个人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一个人更值得赞赏的方面,甚至超越了“才”。“德”不仅仅指道德情操,也包括心理层面,即心理健康程度。而要达到德才兼备,就要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否让学生满意,是否让社会满意,是否让政府满意。最根本的是看高等教育是否满足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第三是完善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体系。从质量保障体系来说,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与时俱进的。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核心利益群体的主体作用,逐步建立学生参与学校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活动的长效机制。高校还要在政府或者第三方机构的外部评价以及本校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各利益相关群体的广泛参与,以促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共同治理,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四、系统性原理下的多元治理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是系统性工程,我国的个人—家—国—天下的格局决定了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要围绕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目标来进行,立德树人是这一诉求的核心理念。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如果在学生阶段没有学会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没有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将来就难以担当重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这一论述,说明了育人的重要性。而高校要做好育人工作,质量保障体系是关键。质量保障评价体系要立足破除“五唯”,最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高等教育的根本标准。
1.分类构建
主动积极构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是新时代立全局谋大局的关键。大局的谋划和引导,主动性至关重要。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因此,高校要分类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引导和动员广大师生参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如双一流院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应围绕国家重大攻关项目或者组织科研攻关课程群设置。大众化阶段的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宜采取项目制课程教学改革,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2.采用多元共治模式
在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多元共治模式中,共治体现的是民主精神,自治体现的是自由精神,多元治理体现的是法治精神、公益追求、责任意识。教育管理中的民主精神、自由精神、法治精神、公益追求、责任意识,一定会带来好治理,进而带来好教育,全面推进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卢晓.专业必修课弹性与创造性成长空间———以国内外五所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01).
[2]郝莉,冯晓云,朱志武,张长玲.新一轮审核评估背景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框架与途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1(10).
[3]孙彩平,周亚文.追寻格局:中国文化伦理图式敞开与德育路向[J].教育研究,2021(08).
[4]李亚东.质量保障:从管治到治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治理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5]张应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任重道远[J].探索与争鸣, 2018(06).
[6]陈玉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8]胡中锋.教育评价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Gao Xinzhi
(SchoolofScienceandTechnology,NingboUniversity,Ningbo315300,China)
Abstract: Educational evaluation is related to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What kind of evaluation baton, there is what kind of school guidance.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o jump out of education, look at education based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look at education in the long run, build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way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alyz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its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first principle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point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needs to deal with the main relations, and constructs a multi governanc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systematic principle.
Key words: collegesanduniversities;educationalevaluation; qualityassurancesystem; foster character and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