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安市全域水网体系构建与布局思路探析

2022-07-28

吉林水利 2022年6期
关键词:水网大安全域

王 雷

(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长春 130012)

1 引言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维持我国社会稳定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挖掘区域间水资源互补和水资源配置潜力,为现代化水网建设和水资源网络的最终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已成为研究的重点[1]。

2021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提出“十四五”时期将以建设水灾害防控、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功能一体化的国家水网为核心,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强调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2]。水网既是水资源赋存和流动的物理载体,又是各类治水活动的基本对象,与交通网、能源网和互联网等并列为影响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的四大基础设施网络,作为有效支撑区域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水网的系统完善与否、运行效率高低和功能发挥好坏,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大局[3-4]。

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本省实际,在统筹考虑吉林东中西三大板块水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依托自然水系和天然湖泡,以加强网络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要举措,提出要着力构建具有防洪、供水、水生态、信息化等功能的综合性吉林省“大水网”,为推动吉林实现新一轮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支撑和保障。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吉林省“大水网”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吉林西部供水工程(大安项目区)、大安灌区工程、松原灌区大安龙海灌片等重点工程为基础,结合大安市境内自然水系、湖泡、水库分布情况,提出了构建大安市全域水网设想,拟通过大安市水网工程建设,提高本地区水资源调配能力,在保障水完全的前提下,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大安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不断的绿色动力。

2 水网建设现状

2.1 基本概况

大安市[5]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处松嫩平原腹地,素有“嫩江明珠”之美誉,地处东经123°08′45″—124°21′56″,北纬44°57′00″—45°45′51″之间,全市东西长95km,南北宽90 km,幅员面积4 879 km2。大安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是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大安市主要河流有“一江两河”,即嫩江、洮儿河、霍林河,其中洮儿河和霍林河均为嫩江支流[6]。河流水系分布情况具体见图1。

图1 大安市河流水系图

受地形地貌特点、资源禀赋条件等因素影响,大安市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北部地区水资源最为丰富;中部地区是大安市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是主要的用水区,本区地表水相对缺乏;南部地区是大安市生态经济区,也是大安市缺水地区、生态脆弱区,区域地表水匮乏,地下水开采量大,霍林河及其他湖泡水系水网呈萎缩态势。根据全市经济发展布局结合水资源分布特征,全域整体可划分为3个部分,即北部生态水源涵养区、中部宜居生态建设区和南部生态草原恢复区,具体见图2。

图2 大安市生态空间分区图

2.2 水网建设存在问题

大安市重点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已建成的吉林西部供水工程(大安项目区)、大安灌区一期工程及在建的松原灌区大安龙海灌片。近年来,大安市水利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构建完备的水网体系,建立“纵贯东西、横跨南北、东西互济、南北互通”的大安市全域水网,形成“互补互济、丰枯平衡”的水资源调配格局的建设目标尚存一定的差距,全市水土资源匹配度不高,区域水系连通存在断点等问题共同制约着全市水网工程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洮儿河水量不足,天然湖泡、湿地生态用水供水保证率低;水土资源匹配度不高,耕地灌溉率低;完备的水网体系尚未建立,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较弱。

3 水网体系构建与布局思路探析

3.1 水网体系构建思路

在综合考虑大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大安市全域水网体系构建的前提是要紧密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空间均衡、统筹发展、保护优先、综合利用、科学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吉林省“一主、六双”产业布局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大安市全域发展及水利建设工作的相关部署进行水网工程规划。

大安市全域水网体系构建要以保障水安全,粮食安全为主要目标,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为主要手段,通过规划建设一批水网工程基础设施,实现“一纵两横、三域连通、配置均衡、丰枯调剂、防洪保安、生态健康”的大安市全域水网体系建设目标,支撑大安跨越式发展,推动实现新一轮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3.2 水网体系建设布局

根据本文提出的大安市全域水网体系构建思路,结合大安市地形地貌特点、资源禀赋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和空间发展定位等因素条件,谋划全域水网建设布局,即以嫩江、洮儿河、霍林河自然水系,吉林西部供水工程(大安项目区)、大安灌区、松原灌区大安龙海灌片渠系工程为骨架,以月亮泡水库、五间房水库、牛心套保泡、小西米泡等水库、湖泡为节点,以实现北、中、南三大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目标,坚持点、线、面相结合,坚持“多点辐射、经纬交错、全面治理”,坚持“大网支撑、支网协同、层次分明、各有侧重”的原则布局水网,水网功能兼具优化水资源配置、抵御水旱灾害、修复生态环境。

通过实施大安市水网工程建设,逐步建立“一纵、两横、三域、多脉”的全域水网工程建设格局,形成“一网治水、三域联动”的水网调度机制,实现“河湖连通水互济、水到渠成远水来”的水网建设美好愿景。大安市全域水网空间布局见图3。

图3 大安市全域水网空间布局图

3.3 水网工程建设格局

本文提出的“一纵、两横、三域、多脉”大安市全域水网工程建设格局具体分为以下五部分内容。

“一纵”指嫩江干流。

嫩江自北向南流经大安市城区,在大安市河长约63km,重点开展局部段防洪工程建设和水环境保护措施。

“第一横”为洮儿河。

洮儿河是嫩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干流全长595km,在大安市河道长度约147km,整体呈现由西向东的流向,重点开展局部段防洪工程建设和水环境保护措施。

“第二横”为幸福干渠—姜家围子干渠。

幸福干渠为吉林西部供水工程大安境内项目,姜家围子干渠为大安灌区一期工程重要渠系工程,幸福干渠与姜家围子干渠经小西米泡相连。重点围绕河湖连通,开展灌区供水和湖泊、湿地生态补水等措施。

“三域”为指大安市北、中、南三大区域。

北部地区是大安市重要水源地—嫩江、洮儿河、月亮泡水库,是大安市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大安市北部生态屏障区,通过连通嫩江、洮儿河、月亮泡水库,依江兴市,以水兴城。东北部地区将充分利用本区域丰富水资源条件,构建完善输水通道,打造北水中引格局,为大安市现代供水保障体系提供根基。

中部地区是大安市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是主要的用水区,本区地表水相对缺乏。要通过加强输配水渠系建设及河流水系连通联调工程,推动本地区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同时,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严格控制工农业用水定额和用水总量。加强中部的合理有度耗水也是北部涵养保护和南部基本用水的保障。

南部地区是大安市生态经济区,也是大安市缺水地区、生态脆弱区,区域地表水匮乏,地下水开采量大,霍林河及其他湖泡水系水网呈萎缩态势。本区域将通过大安灌区工程和松原灌区大安龙海灌片工程,将水系延伸覆盖整个南部地区,减少本区域地下水开采量,补给湿地生态用水,逐步恢复生态区的自身涵水保水能力。

“多脉”为大安市境内灌区工程渠系设施。

以吉林西部供水工程、大安灌区、松原灌区大安龙海灌片渠系设施为重点,构建多条支线脉络,建立区域支网,在重要节点与水网主干相接,形成区域水网,实现“河湖连通水互济、水到渠成远水来”的水网建设目标。

4 水网体系建设实施效益分析

4.1 农业经济效益

随着水网体系的建成实施,大安市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面积将进一步增加,对强化东北水稻基地,提高稻米的口粮商品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4.2 生态效益

水网体系建成后可保障增加一定水田灌溉面积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湖泡、湿地供水保证率,改善湖泡、湿地环境,带动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4.3 区域效益

随着水网体系中灌区供水工程的建成和工程配套的完善,在提高原有灌区供水保障程度的同时,新建灌区进一步提高全市粮食产量,给当地农民和企业经营者带来可观的收入,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

综上,大安市全域水网体系的建设实施,将使农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形成水、旱田的合理布局,渔、草、苇业综合发展的新格局;为农业经济长期进步和快速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创造条件;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有效支撑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

5 结语

目前,吉林省正积极推进大水网工程建设,本文以此为契机提出了大安市全域水网体系构建思路和总体建设布局,大安市全域水网体系构建是一个长期过程,各阶段任务贯穿其中,可按照“大网支撑、支网协同、层次分明、各有侧重”的原则布局水网,按照“一纵、两横、三域、多脉”的总体建设布局规划建设任务,通过水网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全域水资源配置,提高抵御水旱灾害能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水网大安全域
水网藻生长及铀对其生长影响的模型构建
敞口坛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海南省今年启动智慧水网平台一期建设
基于水环境的污染控制研究
代表议案编织安全“水网”
平南采风暨平南文友会大安分会成立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