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对中国石油进口效率的影响研究

2022-07-28远,

关键词:欧佩克供应石油

马 远, 张 瑞

(1.新疆财经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2.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一、引 言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及空间分布极为不均衡,资源、政治、经济属性加剧了石油进出口中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间的博弈。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1》数据,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拥有全球石油储量的70.1%,但全球产量占比为34.8%,2019年1月卡塔尔正式退出,加之贸易摩擦和贸易制裁频繁发生,极大地削弱了欧佩克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石油市场主导者的地位[1-2]。得益于页岩油大规模开发,2020年美国石油全球产量占比升至17.1%,在世界石油版图中成为主要博弈方;为谋求国际石油事务治理的领导权,美国运用石油产业政策和对外经济制裁等手段干预国际石油发展秩序,以此争夺能源地缘政治的核心区,但互补性和竞争性仍将是美国与欧佩克双边关系的本质特征[3]。与此同时,为确保自身在国际能源贸易中的话语权,同为传统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的俄罗斯与沙特阿拉伯联合打造“欧佩克+”,由于双方追求的地缘政治目标差异较大甚至彼此竞争,未来双方合作仍具有诸多不确定性[4]。供需冲击以及市场竞争使得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由欧佩克主导的世界石油供应贸易网络体系已然成为历史,国际石油市场逐步演变为美国、欧佩克、俄罗斯(以下简称“美欧俄”)三足鼎立的崭新格局[2]。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体系作为复杂网络的具体表现,国家间石油贸易关系相互交融、互相作用,贸易网络关系错综复杂。在此背景下,作为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中国石油进口贸易是否受到美欧俄三大石油供应主体间博弈的影响?中国石油进口贸易效率会因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的拓扑关系而提升吗?影响中国石油进口贸易效率的因素有哪些?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将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与随机前沿模型相结合,通过扩展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探究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对中国石油进口贸易效率的影响,以期为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研究提供崭新视角,对中国多元化石油供应储备提供决策参考。

目前对能源贸易尤其是石油贸易的研究日趋完善,主要着眼于以下3方面。一是关于能源安全及能源博弈方面,刘建就能源外交与中国石油进口安全进行了探讨[5];唐学学提出国际能源博弈从宏观经贸环境、结算方式及产业成本等诸多方面影响中国国际贸易[6]。二是关于能源贸易空间格局演变及趋势研判方面,安海忠等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分析了国际石油贸易网络的演化规律[7];程中海等利用1996~2016年中国石油进口贸易数据,在分析中国石油进口动态特征的基础上,刻画了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空间格局图谱,并指出当前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困境和发展趋势[8];孙琪等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石油资源流动类型演变。三是关于能源贸易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方面[9],王礼茂等通过分析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趋势,提出了中国在当前全球能源治理架构下发挥作用并参与治理的总体思路[10];马远和徐俐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为研究对象,探究石油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11];部分学者从地缘经济视角分析我国石油进口面临的风险和对策[12-13]。

综上,现有文献大多通过全局性或区域性视角对石油贸易网络拓扑结构进行介绍,而对于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演变少有系统分析;从研究方法上看,既有研究中,中国石油进口贸易主要通过定性分析方法为主,鲜有研究测算中国在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中的进口效率及潜力;贸易网络拓扑结构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石油贸易体系运作的平稳性和效率性[14-15]。在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下,由于贸易网络的外部性,中国石油进口贸易一方面受自身与贸易伙伴国间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受网络中其他国家的影响。因此,甄别影响贸易效率因素,除了贸易双方的非拓扑结构因素以外,还应充分考虑各节点国家之间在复杂贸易网络中的拓扑关系。传统的空间演变分析及贸易效率测算已无法反映当前中国在世界石油供应网络中的现实状况。鉴于此,本文将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纳入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以期较为准确地反映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对中国石油进口效率的影响,并提出提升中国石油进口效率的对策建议。在全球能源博弈与共谋发展并存的背景下,全面把握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格局及其对中国石油进口贸易效率的影响,有利于完善中国石油进口贸易战略,对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国内石油供需现状及进口动态特征

1.中国国内石油供需状况

建国初期,由于中国国内石油探明储量较小且开采能力不足,石油需求严重依赖进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石油勘探开采技术得到不断改进,石油产量和消费量均有较快增长,1992年基本实现了供需均衡。进入21世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石油供需缺口扩大,进口依存度急剧攀升。从图1可知,2010年以来,中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比重有所下降,基本维持在4%~5%的区间,中国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总探明储量的比重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比重增幅明显,8年增幅约为4%。2018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加至13 525千桶/日,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3.5%,居世界第七位;石油产量仅为3798千桶/日,占世界石油产量的4.2%,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石油产需缺口持续扩大,对外依存度高达70.9%。

图1 2010~2018年中国石油产量、消费、储量及各自占世界的比重

2.中国石油进口贸易规模变化特征

由图2可知,2010年以来,中国石油进口总体规模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4806千桶/日增加至2018年的9276千桶/日;年均进口增长率稳步增加,由2010年的6.04%增长至2018年的10.12%。从美国、俄罗斯、欧佩克三大石油供应主体来看,2013年开始中国从美国的单日进口石油量突破了500桶;在与俄罗斯石油进口贸易中,单日进口量实现稳步增长,由2010年的282千桶/日增加至2018年的1390千桶/日;21世纪初欧佩克多次采取减产措施,并未对中国当期石油进口产生显著影响。即使在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联合减产的情况下,中国石油进口依旧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中国通过巩固外交关系,在扩大经济对外开放力度的同时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探索互利共赢的油气合作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中能源领域建设的持续推进也极大提升了中国能源安全保障的能力。

图2 2010~2018年中国从美国、俄罗斯、OPEC、世界其他国家的石油进口量及增长率

三、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建立

1.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对中国石油进口贸易影响机制分析

世界石油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各国资源禀赋差异致使石油供需矛盾长期存在。石油贸易所具备的能源、经济、地缘政治属性使得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体系表现出复杂网络的多层次、多结构、动态性特征。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效应主要表现在:一是节点属性的影响效应,二是拓扑结构的接收及控制效应。在上述效应的驱动下,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既能够通过节点属性影响中国在网络中石油进口的贸易规模,又能通过网络的拓扑结构影响中国在网络中接收和发出石油贸易联系的能力,控制贸易联系的传导。

第一,节点属性即网络中贸易国的经济规模、人口数量、石油储量、海运距离等短期内难以人为改变的传统特征。经济规模与石油需求量往往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网络中各国经济规模越大意味着本国的石油需求量越高,则石油出口规模减小,对中国石油进口产生负向影响。网络中各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本国石油消费量的增长,石油出口贸易量降低,对中国石油需求产生阻碍效应。石油储量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源安全保障,网络中各国石油探明储量越大表明石油生产能力越强,有利于中国扩大石油进口规模。海运距离与贸易成本紧密相关,远距离的海运里程将增加贸易成本和运输风险,对中国石油进口产生抑制作用。为应对上述影响效应,中国在采取多元化进口策略的同时,加强与现有石油贸易伙伴国的联系,进一步挖掘贸易潜力。

第二,在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中,各国石油贸易关系相互交融、互相作用。网络拓扑结构的中心性是网络各节点“权力”的量化。网络节点的入(出)度中心性决定进(出)口能力的大小,进而影响中国发出和接收贸易联系的能力。网络节点的入(出)接近中心性决定进(出)口所受约束力的大小,影响中国在建立石油贸易联系时受多大程度的阻力。中介中心性表现为对节点两端国家影响力的大小。因此,中心性整体表现为外界不可观测的贸易阻力,即对中国石油进口贸易产生的负向影响。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对中国石油进口贸易效率影响机制如图3所示。

图3 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对中国石油进口贸易影响机制

2.构建指标与数据说明

为揭示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对中国石油进口效率的影响,首先以国家为节点、以国家间的石油贸易量为连线构建美国、欧佩克及俄罗斯石油供应贸易网络,并通过Gephi 0.9.2软件中的Fruchterman Reingold算法对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社区进行识别和可视化处理。在贸易网络中,每个国家都被看作一个独立的社区,通过计算合并后相连社区的模块度变化,可将不同模块度增大或减小的国家节点进行聚类识别,在粒子物理理论的基础上,这些国家节点像带电粒子一样互相排斥,而边缘像弹簧一样吸引它们的节点,系统最终趋于平衡状态。模块度的算法如下:

(1)

其中,m为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中贸易关系权重之和,DCi和DCj分别为i节点和j节点的入度中心度和出度中心。两节点间石油的贸易联系强度越大,其单元因重力引力相互靠近,最终聚类形成一个完整社区。

其次,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运用Ucinet软件测算出度中心性(ODC)、入度中心性(IDC)、中介中心性(BC)、出接近中心性(OCC)和入接近中心性(ICC)指标,以此测度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拓扑结构性质。ODC、IDC指数分别反映某国石油对外贸易的发出能力或接收能力;BC指数刻画某国在石油贸易中对其两端国家石油贸易的影响力大小;OCC、ICC指数表示某国距其贸易伙伴国间最短路径之和的倒数,分别反映某国石油出口或进口贸易不受其余国家控制的能力大小。其计算公式如下:

(2)

(3)

(4)

其中,n为贸易网络,m为贸易网络中国家个数;Xij表示i国与j国间是否存在石油贸易关系,当i国与j国间石油贸易量大于或等于设定的截断值(10吨)时,Xij赋值为1,否之为0。此外,各指标数据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保证不同年份数据的可比性。国家选取范围主要为与美国、欧佩克、俄罗斯发生石油贸易往来的125个国家和地区(包含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安哥拉、安提瓜和巴布达、亚美尼亚、澳大利亚、奥地利、巴哈马、巴林、孟加拉国、巴巴多斯、白俄罗斯、比利时、贝宁、波黑、博茨瓦纳、巴西、文莱、布隆迪、保加利亚、喀麦隆、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科摩罗、刚果、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哥伦比亚、克罗地亚、捷克、丹麦、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埃及、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爱沙尼亚、芬兰、苏丹、法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加蓬、冈比亚、德国、加纳、希腊、危地马拉、匈牙利、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莱昂内斯、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立陶宛、马来西亚、马耳他、摩洛哥、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奈及利亚、北马其、挪威、大洋洲其他地区、阿曼、其他非洲国家、其他亚洲国家、其他欧洲国家、巴基斯坦、帕劳、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菲律宾、波兰、葡萄牙、卡塔尔、韩国、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圣卢西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新加坡、斯洛伐克、南非、西班牙、斯里兰卡、瑞典、瑞士、泰国、多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乌干达、乌克兰、阿联酋、英国、乌拉圭、美国、委内瑞拉、赞比亚、津巴布韦),重点考察2010~2018年间美欧俄石油供贸易供应网络的拓扑结构性质及其演变。各国的双边贸易数据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

3.贸易网络拓扑结构及演变

贸易网络社区识别结果如图4所示。如图4(a)所示,2010年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共有123个节点和470条边,贸易网络密度为0.031,平均聚类系数较低仅有0.093,表明2010年石油贸易伙伴国间的抱团迹象尚不明显,这个结果与2010年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仅有2个社区相吻合,安哥拉与加拿大间巨大的石油贸易流量单独组成一个社区,占比为1.64%,两国间紧密的贸易关系在整个石油贸易网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另一个为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等欧佩克成员国主导的贸易社区,占比达到98.36%。此外,俄罗斯和美国在贸易网络中也较为靠近核心区域,中国、印度等石油进口大国与网络中心国家贸易联系紧密。

如图4(b)所示,至2015年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节点和边数分别为115和446,均有小幅下降,但其网络平均聚类系数升至0.11,贸易网络社区轴心国和社区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以俄罗斯为主导的社区主要包括菲律宾等亚洲国家以及芬兰等欧洲国家,占比22.61%;其次是以美国、沙特阿拉伯为主导的社区,主要包括卡塔尔等欧佩克国家,以及中国等石油进口国,所占比重依然较高为77.39%。

如图4(c)所示,2018年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共有111个节点和437条边,网络密度和平均聚类系数较2015年均有所上升,分别为0.036和0.18。2018年全球经济延续温和增长,但能源贸易政策多变、全球金融环境恶化及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等问题引发了国际石油价格震荡及石油产量波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石油贸易国间的抱团现象愈发明显,由此形成了5个社区:①以俄罗斯为核心的社区,主要包含安哥拉等国家和地区,占比30.63%;②以美国为中心的社区包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占比23.42%;③以尼日利亚和伊拉克为中心的社区,所占比重与前者相同,主要含有印度等国家和地区;④以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为中心的社区,主要包含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占比12.61%;⑤以阿联酋为中心的社区,其成员国较少,主要包括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占比9.91%,较小的规模使其面临被其他石油贸易社区边缘化的风险。

图4 2010年、2015年、2018年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

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的中心性指标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2010年,俄罗斯ODC和IOC位居首位,远高于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等欧佩克国家,而IDC和BC为0,表明俄罗斯在贸易网络中出口贸易联系最为强劲,几乎没有建立进口贸易联系,对其两端国家的石油贸易影响力也微乎其微。与俄罗斯相比,美国IDC和BC远高于俄罗斯,而ODC和OCC略低,说明美国当年石油输出能力有限,但美国凭借其贸易大国地位,极大地影响着网络中其余国家的石油贸易联系的建立。在欧佩克国家中,阿联酋IDC最高但与其余欧佩克国家差异较小;所有欧佩克国家ODC均较大,其中尼日利亚石油出口能力高于其他欧佩克国家;委内瑞拉OCC和BC在欧佩克国家中均处于首位,表明在出口贸易中所受其余国家的影响力较小,但对两端国家的石油贸易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和主导力。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以及意大利、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石油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在贸易网络中进口能力强劲。2018年,俄罗斯各项指标仍然处于前列,在贸易网络中掌握绝对主导权。美国IDC与ODC差值由2010年的0.605缩减至2018年的0.017,表明持续深化的页岩油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原油生产和出口能力;美国BC位居首位,美国非常规原油产量及出口量的不断攀升,严重制约了欧佩克在国际石油市场的供应能力以及对国际油价的调节能力,加之美国在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强大的金融影响力,捍卫了美国在石油贸易网络中主导权。在欧佩克国家中,ODC、ICC、OCC与美国、俄罗斯相差不大,进一步证实美欧俄“三足鼎立”石油供应贸易网络已逐步形成;欧佩克国家BC与美国、俄罗斯差异较大,其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在国际政治领域中,美国政府对欧佩克国家的指责和威胁频繁发生;另一方面,2018年美国分别对伊朗和委内瑞拉实施了最高级别的制裁行动,极大地削弱了欧佩克国家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地位。中国和印度IDC、ICC并列第一,马来西亚紧随其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稳步发展,石油消费需求量与日俱增,因此一直保持着强劲的石油进口增长态势,未来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或将成为美欧俄相互争夺的石油市场目标。

表1 2010年与2018年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中心性较高的25个国家

四、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对中国石油进口效率的影响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发现,美国、欧佩克、俄罗斯为满足自身的利益诉求,在石油供应贸易网络中相互牵制与合作,各自具有不同级别的影响力和主导权。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和石油进口大国,进口贸易主要依赖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如何影响中国进口效率,影响中国石油进口的潜在因素有哪些?已有的研究中,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贸易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将影响贸易规模的随机扰动项分为相互独立的部分,即外界因素对贸易规模的随机冲击和所有不可观测非效率因素的冲击,可有效克服贸易引力模型存在测算估计偏误等缺陷。下文将随机前沿与传统引力模型相结合,以深入探究上述问题。

1.模型构建及指标选取

(1)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以测算中国从美国、欧佩克、俄罗斯石油进口的贸易效率和贸易潜力。模型设定如下:

(5)

其中,inportij表示中国进口j国石油的贸易量;t表示年份;GDPi、GDPj分别表示中国与j国的经济规模;POPi、POPj分别表示中国与j国的人口数量;seadisij表示中国上海浦东港口与j国间最大港口的海运距离;reasouj表示j国石油探明储量;Trafj、Finfj分别表示j国贸易自由度和金融自由度;lineij表示中国与j国间石油运输管道运行与否。vtij为随机误差项,utij为贸易非效率项,且二者相互独立。

(2)贸易非效率模型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将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拓扑结构特征纳入贸易非效率模型中,以构建扩展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并采用一步法进行回归。贸易网络拓扑结构特征是贸易伙伴国间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结果,贸易网络外部性不断受其影响,进而影响贸易非效率项及贸易潜力。

utij=k0+k1IDCtj+k2ODCtj+k3ICCtj+k4OCCtj+k5BCij+ωtij

(6)

其中,IDCj为j国入度中心性;ODCj为j国出度中心性;ICCj为j国入接近中心性;OCCj为j国出接近中心性;BCj为j国中介中心性。考虑到不同年份不同国家贸易网络拓扑结构关系的可比性,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ωij为随机干扰项。k为待估系数。

(3)指标选定与数据说明

鉴于数据的一致性与可得性,中国从美国、欧佩克、俄罗斯石油进口量数据inportij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其余各解释变量的含义、预期符号、理论说明及数据来源详见表2。

表2 变量解释、预期影响及数据来源

2.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估计

(1)随机前沿引力模型适用性及时变性检验

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模型的函数设定形式适用性和正确性要求严格。因此,首先使用似然比检验方法(LR=-2[ln(H0)-ln(H1)])判别模型的有效性;其次检验随机前沿模型是否具有时变性,以确认模型的正确函数形式。由表3检验结果可知,不存在uij被显著拒绝,说明随机前沿模型选择合理;随机前沿模型不随时间变化也被拒绝,说明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设定恰当。

表3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适用性及时变性检验结果

(2)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及贸易非效率模型变量设定检验

为确保模型回归结果的准确性,检验模型中各个解释变量是否引入十分重要。由表4检验结果可知,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中不引入Lineij变量原假设被接受,表明石油运输管道运营与否并非是影响中国从美国、欧佩克、俄罗斯石油进口效率的主要因素;贸易非效率模型不引入ODCj变量被接受,与美国、欧佩克、俄罗斯在石油贸易网络中都属于石油出口贸易大国的现实情况相吻合,避免了内生性问题的发生。

表4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及贸易非效率模型变量设定检验结果

(3)模型最终形式

根据上述检验,确定最终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见式(7)、式(8):

lninportijt=α0+α1lnGDPti+lnGDPtj+lnPOPti+lnPOPtj+lnseadisij+lnresoutj+lnTrafrj+lnFinftj+vtij-utij

(7)

utij+k0+k1IDCtj+k2ODCtj+k3ICCtj+k4OCCtj+k5BCtj+ωtij

(8)

(4)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基于式(7)和式(8),估计2010~2018年中国从美国、欧佩克、俄罗斯石油进口贸易效率及其影响因素。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为保证模型的稳健性,依次设定3个模型对其回归。模型1是包含所有初始变量无约束时变模型,模型2是剔除linetij变量的时变模型,模型3是剔除linetij变量的时不变模型。

表5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回归结果

首先,3个模型中γ均为正,且在模型1与模型2高度显著,回归系数达到0.86,表明贸易非效率因素是导致实际石油贸易量与前沿水平石油贸易量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其次,对比模型1与模型2,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中不引入linetij变量被接受。再次,结合模型2与模型3中LR统计量可知,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具有时变性。因此,下文以分析模型2的估计结果为主。

可以看出,中国与美国、欧佩克、俄罗斯的经济规模(GDPti)、(GDPtj)对贸易流量分别具有正向和负向的影响,与理论预期一致,相关弹性系数分别为11.19和2.2。而中国与美国、欧佩克、俄罗斯国人口总数(POPti)、(POPtj)对贸易规模分别具有负向和正向作用,均与理论预期不符。可能原因是近年来中国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美国、欧佩克、俄罗斯人口数量的增加可提供有效劳动力,促进国内石油增产进而扩大贸易规模。贸易双方间的海运距离(seadisij)以及美国、欧佩克、俄罗斯石油探明储量(resoutj)与理论预期基本吻合,弹性系数分别为1.85和1.43,海运距离越远运输成本和风险越大,而石油探明储量的增加可进一步加大石油开采力度,扩大本国石油出口贸易规模。美国、欧佩克、俄罗斯金融自由度(Finftj)与理论预期相符,而贸易自由度Traftj与理论预期相悖,表明石油贸易与一般大宗商品贸易不同,石油贸易受国际地缘、政治、经济属性的共同影响,美国、欧佩克、俄罗斯的能源博弈必将持续。

(5)贸易非效率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依次设定两个非效率模型以确定模型适用性,其中模型1为不引入变量ODCtj,模型2为初始非约束模型,包含了所有解释变量。回归结果见表6。可见,剔除变量ODCtj后,其他变量显著水平都较符合理论预期。模型1和模型2的γ在1%水平高度显著,且取值都为1,与前文LR检验结果相吻合,进一步表明贸易阻碍误差项接近于贸易总误差,基本是由人为等可控因素造成的,这也为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及经济措施消除这部分石油贸易障碍、提高贸易效率提供了机会。

表6 贸易非效率模型回归结果

美国、欧佩克、俄罗斯入接近中心性(ICCtj)、出接近中心性(OCCtj)分别在5%水平、1%水平显著为负,符合理论预期,表明贸易伙伴国的入接近中心性和出接近中心性越高,其贸易所受外在约束越小,越有利于降低与中国石油进口贸易中无效率项的影响。然而,美国、欧佩克、俄罗斯的入度中心性(ODCtj)、中介中心性(BCtj)都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不符合理论假设,这说明贸易伙伴国入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越高,石油出口贸易非效率项越大,即效率越低。原因可能是因为美国中介中心性位居榜首,对其两端国家具有很强的贸易控制力和影响力,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国家为抗衡美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扩张,多次与俄罗斯举行会谈,但在不同时期贸易摩擦及经济制裁时有发生,导致相关联合协议落实效果不尽相同,国际石油市场发生震荡,因此增大了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非效率影响。

3.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对中国石油进口贸易效率及潜力分析

本文分别从进口贸易效率及进口贸易增长空间两个层面,进一步分析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对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影响。

(1)进口贸易效率分析

巴蒂斯和科利提出实际进口贸易量与进口潜力的比值即为进口贸易效率[16],能够较好地识别出阻碍进口贸易量接近进口潜力的贸易非效率因素,计算公式为TEtij=exp(-utij)。通过贸易效率可判断中国从美国、欧佩克、俄罗斯进口石油贸易的发展水平。若utij=0,即不存在贸易非效率,此时TEtij=1,实际贸易等于前沿贸易水平;若utij>0,表示存在贸易壁垒,此时TEtij∈(0,1),说明实际贸易与潜在贸易间存在差距,具有贸易效率扩展空间。根据上文回归结果,可知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对中国石油进口的贸易效率值。从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出发,下文分析将以贸易非效率模型估计所得的贸易效率值进行分析。

图5为中国从美国、欧佩克、俄罗斯三大石油供应主体的进口效率变化情况。整体来看,2010~2018年中国从美国、欧佩克、俄罗斯石油进口贸易效率的总体水平较低,平均值只有34.46%。俄罗斯的效率相对较高,欧佩克次之,美国相对较低。中国从各国的进口效率所呈现出的波动略有差异,中国与俄罗斯进口贸易效率波动相对平缓,与欧佩克国家间的进口效率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与美国的进口贸易效率波动幅度较大。2017年全球经济贸易活跃,直接拉动中国国内铁、钢、有色金属行业等能源密集型行业产出回弹,中国与各国的进口贸易效率出现了一个小的峰值。而2018年美国以贸易逆差为名,多番对中国向美出口的机电、通信等高新技术行业征加高额关税,试图对中国实施长期的压制。受此影响,中国与美国、欧佩克石油进口贸易效率出现跌落。

图5 2010~2018年中国从美国、欧佩克、俄罗斯石油进口贸易效率变化情况

图6给出了2010~2018年中国石油进口贸易量最多的3个国家(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安哥拉)石油进口贸易效率变动情况。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石油进口贸易效率最高,安哥拉次之,俄罗斯最低。从波动幅度来看,安哥拉和俄罗斯波动幅度较大,沙特阿拉伯相对平稳。总体来看,中国与这3个国家石油进口贸易效率的平均值为64.88%,高于中国与美国、欧佩克、俄罗斯的平均水平。这表明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石油进口贸易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6 2010~2018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前三名国家贸易效率变化情况

(2)进口贸易潜力分析

实际贸易量与贸易效率的比值即为贸易潜力,贸易非效率项的影响被剔除后,贸易伙伴国间所能够实现的最优贸易估计量。通过前文分析,可计算得出2010~2018年中国从美国、欧佩克、俄罗斯石油进口贸易潜力。同时引入贸易扩展空间来分析中国从美国、欧佩克、俄罗斯石油进口贸易增长比例。

以2018年为例,分析中国从美国、欧佩克、俄罗斯石油进口贸易潜力及其贸易扩展空间,如表7所示。从绝对进口额来看,中国石油进口贸易潜力排名前5名国家中,与伊朗、尼日利亚的石油进口贸易潜力分别是1624.16百万吨、188.24百万吨,与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和安哥拉的石油进口贸易潜力分别是90.76百万吨、79.16百万吨和72.24百万吨,该排序与2018年中国从美国、欧佩克、俄罗斯实际石油进口量排名前5的国家基本保持一致。从石油进口贸易拓展空间来看,中国与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石油进口贸易拓展空间分别是405.04倍、60.6倍,与伊朗、卡塔尔和厄瓜多尔的拓展空间分别是55.48倍、19.88倍和11.05倍,该排序与2018年贸易效率最低的5个国家完全吻合。

表7 2018年中国从美国、欧佩克、俄罗斯石油进口贸易效率、贸易潜力及拓展空间

五、结论与启示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式下,中国经济持续转型升级,石油对外依存度激增,而世界石油供应贸易网络逐步形成了美国、欧佩克和俄罗斯三足鼎立的局面,各国间就能源政治与能源经济展开博弈。鉴于此,文章基于现状分析,利用2010~2018年美国、欧佩克、俄罗斯石油出口贸易量的面板数据样本,考察了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拓扑结构及其演变。在此基础上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重点分析了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拓扑结构对中国石油进口贸易效率的影响,进而估计中国与美国、欧佩克、俄罗斯的石油进口贸易效率、潜力以及进口贸易拓展空间。研究结果表明:(1)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社区抱团现象愈发明显,以美国和俄罗斯为中心的社团占比超过了以沙特阿拉伯等欧佩克国家为中心的比重,在贸易网络中对贸易联系的建立占据主要控制权和影响力。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中的地位显著提升。(2)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对中国石油进口贸易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美欧俄较高的入接近中心性和出接近中心性,使其外在约束较小,可有效降低中国石油进口的贸易阻力,而美欧俄较高的入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反而加大了中国石油进口的外在不可控贸易壁垒。此外,美国、欧佩克、俄罗斯经济规模、人口数量、石油探明储量、双边海运距离均对中国石油进口效率产生显著影响。(3)中国与美国、欧佩克、俄罗斯石油进口贸易整体效率较低且贸易拓展空间较大,其中贸易效率从高到低的排序为俄罗斯、欧佩克、美国。2018年中国与美国、欧佩克、俄罗斯石油进口贸易潜力水平可拓展至实际进口量的36.05倍。

上述研究梳理了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演化特征,为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对中国石油进口贸易效率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理论评估并提供了经验证据,尤其是对影响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因素进行了有效判别。总之,本文对未来中国提升与美国、欧佩克、俄罗斯间的石油进口效率、扩展贸易潜力、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具体建议:第一,进一步扩大中国石油进口在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中的范围和规模,适当增加支撑中国形成贸易核心的节点国家数量,从而提升中国在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中的影响力。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经济总量最大、产业体系最完善的国家,可重新就中日韩自贸区进行谈判,引领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提升能源治理话语权。第二,针对影响中国石油进口贸易效率的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拓扑结构因素,中国应分别制定差异化的贸易策略,以提升中国在美欧俄石油供应贸易网络中的进口效率。例如,继续巩固并深化与俄罗斯在石油贸易领域的合作,加强双方管道石油贸易的规模和运行效率,削弱贸易摩擦等不可控阻力;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政策,加强同各国能源领域的合作,以降低与欧佩克国家的石油运输风险。第三,针对提升中国石油进口贸易效率以及充分利用贸易拓展空间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国原油期货市场以有效衔接国内外石油交易价格,并主动参与国际能源大通道建设,保障中国能源供给安全。

猜你喜欢

欧佩克供应石油
美国如何“玩转”国防供应与采办
胡愈之与桂林文化供应社
供应足 需求旺 老百姓“菜篮子”拎得很舒心
“菜篮子”丰盛 “果盘子”多彩——春节前多种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石油PK太阳能
假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