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把握“历史自信”的构成与意义

2022-07-28王学斌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道路中华民族现代化

文_王学斌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自信是主体基于主观判断与客观验证高度一致而内生的一种精神认知和状态。2021年12月27日至28日,在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必须“坚定历史自信,自觉坚守理想信念”的要求以及2022年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提出“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的指示,可见“历史自信”是党中央提出的非常重要的最新论断和理论命题,值得深入研讨。

“历史自信”的提出,紧扣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现实语境,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深邃把握后的结论,该论断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的时空意义和文明价值。申言之,这是属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源于自身历史最纵深处的对既有文明进程、百年奋斗历程、伟大复兴征程与人类发展前程深厚高远且持久坚实的信仰、信念与信心。

“历史自信”提出后,理论宣传界已陆续刊发一些解读与阐释。笔者认为针对这一理论命题,尚有必要对其内在构成和理论意蕴进行更为全面的剖析。

一、“历史自信”是关乎中国既有文明进程、百年奋斗历程、伟大复兴征程与人类发展前程的自信

既然是历史自信,其内在构成必定涵盖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且贯穿古今中外诸领域,大致需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80余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共产党善于以今日之我“观”昨日之我,坚守根基,温故知新,始终把“中国特色”与经久不衰的文明进程紧紧相连,将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融会贯通,把鉴古知今与学史明智合二为一,不断在鲜活而丰富的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凝练出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不容置喙的事实,正说明中国共产党善于以今日之我“瞩”今日之我,清醒成熟,自我革命,始终于历史进程中把握历史规律,以高度历史自觉谋求最大历史主动,见微知著、化危为机,顺应趋势,主动出击,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抚今追昔,从文明难以赓续、一派衰败凋零,到实现独立自主,国家稳定富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综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隐含其中的关键逻辑即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来把握,所取得的宝贵历史经验是对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制胜法宝。“党的领导”是根本,“人民至上”是宗旨,“理论创新”是指南,“独立自主”是立场,“中国道路”是方向,“胸怀天下”是格局,“开拓创新”是动力,“敢于斗争”是决心,“统一战线”是法宝,“自我革命”是特质。如此环环相扣的十条经验,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善于以今日之我“瞻”明日之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始终把既有历史转化为推动未来征程的原生动力,借总结历史来洞察大势,以锚定目标来赢得未来,更加清醒、更加坚定地办好当前的事情。

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百年风雨兼程,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诸多成就,前无古人,影响中外。中国共产党人善于以公道正义来立人达人,互利共赢,携手前行,始终把天下为公的正道作为与世界各国共享共治的根本原则,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众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急剧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和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放眼未来世界,依然面临全球化日益复杂、经济与政治格局持续裂变乃至文明交往模式升级换代的百年之变,更需要中国在不断开拓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路径的过程中,为人类的发展前程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二、历史自信是对“四个自信”的丰富与深化

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自信的四重构成,亦须把握其理论意蕴。大致而言,首先,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历史认知的形成,来自于对本国、本民族历史记忆的不断收集、保存、筛选与阐释,从而保证其传承和延续。历史记忆是一种集体记忆,任何个人对历史事件的记忆都具有社会的性质,不能完全脱离周围的环境,某个群体当中对某一事件的记忆大体上是相同的。同时,历史记忆既规定了记忆的对象是历史事件,也指记忆本身的历史,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人们对这一事件记忆、遗忘以及重构的历程。这充分说明,真实且稳固的历史记忆对于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增强历史自信意义重大。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党史观,在党和国家历史问题上正本清源,成效显著。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一旦放松了对历史记忆的科学总结,便容易患上“历史失忆”,混淆历史认知,导致对党的历史上走过的弯路、经历的曲折健忘失忆;对中外政治史上那些安于现状、死于安乐的深刻教训健忘失忆;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反应迟钝,最终人亡政息!因此党必须郑重、全面、权威地对党的历史作出科学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推进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让正确党史观更深入、更广泛地树立起来,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

其次,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之间是什么关系?总体而言,“四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特质的概括与提炼,历史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把握与总结,两者并不是一个层面上的议题。显而易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华诞之际提出“历史自信”,可谓对“四个自信”认识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极大拓展了考察“四个自信”的时空维度。

道路自信是根本,决定命运、关乎前途。它是解决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从人类文明的整体视角审视,中国的道路自信是建基于人类文明进步与现代化变迁的历史必然。以文明探索、文明选择、文明延续、文明超越为线索,中国道路在传承中华文明、遵循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前提下,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超越资本逻辑与工具理性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道路不仅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走向,也通过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与重构,展现出全面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这是中国道路自信的根本所在。风风雨雨来时路,初心不改向前行。于世界现代化浪潮的凝望中,道路自信的脉络更为清晰。

理论自信是引领,是行动指南。它是解决以什么样的理论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问题。百年历程,既是一种现实斗争,也是一场思想接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前赴后继不停歇,积薪而上成大观。于几代领导集体的代代传承中,理论自信的积淀更为厚重。

制度自信是保障,是体制依托。它是解决用什么样的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正是基于如此深沉的历史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参天大树有其根,怀山之水有其源。于追根溯源中,制度自信的资源更为丰赡。

文化自信是指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本身说明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一旦脱离了历史的长时段观照,就无法窥识文化自信之底蕴。换言之,历史维度原本就内嵌于文化自信当中,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提升中华文明叙事、展现中国价值,回击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的不二利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近期专门对“历史自信”进行强调,意义重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于彼此交融中,文化自信的视野更为宏阔。

由此可知,“四个自信”孕育于不断绵延而厚重的百年奋斗之中,历史自信是理解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依据、载体和沃土。首先,历史自信是理解和坚持“中国特色”的根据。我们所强调的“中国特色”,必须从悠久深厚的中国历史中去寻求基本的依据和资源,从而为“四个自信”提供支撑。其次,历史自信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润物细无声地化为载体。无论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还是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它们都是深深扎根于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与现实实践中,既亲切又久经验证,从而为“四个自信”带来底气。再次,历史自信的形成经历了长年累月,层累厚积为富有养分的沃土。无论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是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形成过程都经历了一个长期酝酿与完善的过程,它们所共同凭借的一大资源,依然是我们深厚持久的历史,从而为“四个自信”厚植沃土。

猜你喜欢

道路中华民族现代化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道听途说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