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铁路客站建筑发展演变进程概略

2022-07-27樊鹏涛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7期
关键词:客站火车站建筑师

文/樊鹏涛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师

魏 崴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副教授

引言

铁路作为19 世纪工业革命重要的科技成果之一,是基于人类对提高物资运输能力的迫切需求而出现的技术创造和发明。所以最早的铁路车站必然以辅助列车的物资材料运输功能为首要目的,通常是在铁路沿线设置一系列为列车停靠服务的机车能源补给站和物资装卸的货运站。位于斯托克顿和达林顿之间的货运铁路(Stockton and Darlington Railway)是世界上第一条商营铁路,但由于它主要是用于煤矿物资运输的货运线路,所以并没有正式的旅客运输职能,车站也主要承担提供相应的货物转运和机车补给功能,设施简陋。第一个真正为旅客运输提供服务的铁路车站,是为1830 年开通的英国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Liverpool and Manchester Railway)而兴建在曼彻斯特的利物浦路车站(Liverpool Road Station),于1844 年结束客运服务,1975 年结束货运服务,并被保留下来并作为科学与工业博物馆(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MOSI)开放(图1)。

铁路以速度为人类带来对时间和空间的全新认知,作为确立公共生活新准则的依据而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铁路窗口、城市门户的铁路客站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地革新演进。纵观200 年来的西方铁路发展史,铁路客站建筑的发展演进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1 从开创到殿堂时代:1830 年代至19 世纪初期

从1830 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开通至20世纪初期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铁路对于不同出行目的的旅客几乎是唯一可选的出行方式。因为铁路的出现,人们得以横跨大陆、游历国内各地,由于铁路的存在,物资的长距离运输才得以更加便捷。在铁路出现的第一个百年内,它扮演着连接世界的重要角色,促进全球化的开启,帮助加速资本扩展,催生了工业技术和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巨大变革,成为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催化剂。截至1914 年,世界大部分国家都迈入了铁路时代(表1),美国在“一战”前铁路里程更是达到惊人的40 万公里。

表1 世界部分国家铁路开通运营时间(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伴随着铁路的出现和发展,铁路客站也逐渐作为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呈现在大众视野之中。铁路车站在这近百年的铁路发展黄金时代经历了从最初简陋的功能性补给车棚,到各铁路公司资本实力的象征,再到作为政治、社会和国家愿景表现形式的蜕变。而这背后是建筑技术、材料、工艺不断革新的支撑。

自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开通之后,经过短暂的时间铁路车站便完成了从最初只有简陋车棚向雄伟纪念性建筑转变的历程。铁路先驱罗伯特·斯蒂芬森(Robert Stephenson)①委任菲利普·哈德威克(Philip Hardwicke)②为伦敦至伯明翰铁路的伦敦尤斯顿站(Euston Station,1838 年开通)和伯明翰柯松街站(Curzon Street Station,1838 年开通)的建筑师。哈德威克设计了一座高大的多立克拱门作为尤斯顿车站的入口,用建筑的方式将英国同古罗马类比,表达了进入帝国的一种古老和全新的方式,柯松街站选择一座雄伟希腊风格的建筑作为车站的入口(图2)。尤斯顿车站开通后进行过数次开创性的扩建,1839 年通往拱门两侧的世界第一座铁路酒店(Victoria and the Adelaide hotel)开业,尽管与车站建筑体量脱离,但当时仍被作为铁路车站的一部分而为旅客提供服务,成为欧洲车站车棚连接沿街酒店模式的雏形。1849 年一座包含办公、售票、会议室和车站大厅的由查尔斯·哈德威克(Philip Charles Hardwick)③设计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完工,标志着世界第一座有雄伟华丽公共大厅的车站出现。

图1 利物浦路车站(图片来源:《格蕾丝英国工业史指南》)

图2 尤斯顿车站多立克拱门(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图3 圣潘克勒斯车站(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图4 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另一位铁路先驱,铁路工程师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Isambard Kingdom Brunel)④与建筑师马修·迪格比·怀特(Matthew Digby Wyatt)⑤共同设计的帕丁顿火车站于1854 年开通便引起轰动,车站设计从世博会的水晶宫获得灵感,开创了玻璃屋顶列车顶棚的先河,车站前方是一座富丽堂皇的文艺复兴风格的酒店建筑,拥有130 个房间,是当时英国最大的酒店。酒店、车站和列车棚形成了当时大多数火车站建筑的典范样本。接下来1868 年完工通车的,由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George Gilbert Scott)⑥设计的圣潘克勒斯车站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哥特式风格的酒店与巨大的玻璃拱顶车棚形成强烈对比,开启了铁路车站的殿堂时代(图3)。

在英国的先驱示范作用下,同时期欧美其他国家也相继开启了铁路时代,尽管前期也都经历了质疑和动荡,但终究走向了繁荣。铁路客站建筑的发展也经历了由简易到华丽的转变。今天我们所见的欧美古典铁路客站大都是19 世纪60 年代后期至20 世纪初期重建完成的,而非最初铁路开通时的车站形制。如法国巴黎北站当前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立面完成于1865 年,而非开通时的1846 年;德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德累斯顿火车总站于1897 年落成;西班牙马德里的阿托查火车站经历火灾后重建于1892 年。位于大洋彼岸的美国和加拿大也于19 世纪60 年代之后开启了铁路客站的壮丽风格时代,相比初创时期的铁路客站,通常它们的规模更加宏大,用材、风格更加华丽和壮观,功能更加的成熟也开始集合酒店等功能,如1873 年开通的多伦多联合车站、1881 年启用的芝加哥联合车站等。

在这段历史时期,欧美各国的铁路客站建设也趁着铁路发展的东风一路狂飙,基本上形成了现存历史铁路车站建筑遗产的风貌。人们往往把车站看作和市政大厅一样重要的建筑,不仅是铁路公司的实力展示,更是将火车站作为政治、社会和城市愿景的表现形式,把铁路客站修建得愈加富丽堂皇,例如比利时安特卫普车站就有铁路大教堂的美誉。1919 年,出自美国著名设计师埃利尔·沙里宁(Eliel Srinen)的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轮廓清晰,外形明快,不仅昭示着现代主义运动的萌芽,同时也隐喻了芬兰的独立宣言(图4)。德国的柏林莱特车站(1871 年)、法国的斯特拉斯堡车站(1883 年)、瑞士的卢塞恩火车站(1896 年)、美国的华盛顿联合车站(1907 年)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2 现代主义思潮影响:20 世纪初期至20 世纪50 年代

20 世纪前半叶,尽管战争似乎是世界性的主题,但是经历过两次工业革命的积淀后,科学技术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规模扩展,亟须构建一种新的秩序,使社会协调发展。在铁路领域,20 世纪的前两个十年内,铁路机车技术以及车站工业化建造技术全面发展。内燃机和电力机车开始逐步替代蒸汽机车,提高的速度又降低了烟气对城市环境的污染,车站建设也变得更加简约、高效。铁路客站建设层面相较以往出现两种转变:其一是在现代思想背景下,与以往古典形式相比,欧洲部分国家的铁路车站的建筑形式开始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呈现;其二是在技术和资本背景下,车站形制相较以往出现较大的变化,服务于广泛的社会大众阶层,并出现了新的进出站以及候车模式,美国的部分铁路车站开始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枢纽化倾向。

在受现代主义思想影响的铁路公司建筑师的作用下,铁路客站设计也开始出现从功能出发以简约几何形体为主的新语言。荷兰铁路公司在H.G.J. 谢林(Hermanus Gerardus Jacob Schelling)⑦作为总建筑师的时期就完成了一批现代主义风格的铁路客站,如于1926 年开通的纳尔登·布瑟姆车站,由红砖砌筑的直线几何体量构成,内部空间受赖特同一时期作品统一教堂的影响。此外在20 世纪20 年代至50 年代末期由H.G.J.谢林主持设计的阿姆斯特尔车站(图5)、莱顿车站、祖特芬车站、阿纳姆车站等都是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特征的铁路客站建筑作品。意大利在时任国家铁路总工程师的建筑师安吉欧洛·马佐尼(Mazzoni Angiolo)⑧的主持下建造了一批富有动态线条表达当时意大利未来主义速度和流线造型的火车站,如1934 年完工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车站(图6)、1936 年完工的意大利东北部特伦托火车站、1936 年的锡耶纳火车站、1943 年威尼斯圣卢西亚火车站等。詹姆斯·罗布·斯科特(James Robb Scott)⑨在英国南方铁路公司任职首席建筑师期间设计修建了一批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的铁路客站,如1930 年开通的温布尔登火车站、1937年的瑟比顿火车站(图7)、1938 年的里士满火车站等,它们以清晰的轮廓,比例优雅的几何形体,伴以混凝土、玻璃材料为特点。与之类似的还有1940 年开通的芬兰土尔库中央站,1936 年完工的坦佩雷中央站。这些20 世纪前半叶的铁路车站是建筑师在铁路车站领域对现代主义先锋思想的回应。

图5 阿姆斯特尔车站(图片来源:《荷兰车站建筑》)

图6 佛罗伦萨圣玛丽亚车站(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图7 瑟比顿火车站(图片来源:《高速铁路车站》)

图8 宾夕法尼亚火车站剖面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同一时期的美国则以另一种方式开启了20世纪铁路客站建筑的图景。尽管车站的立面还是以新古典主义形式呈现,但是车站的功能空间却不仅只是钢铁玻璃大厅与宏伟入口大楼的组合,而更趋向复合化,意识到中心城市土地的价值而进行线路上方空间的开发。如1910 年完工的纽约宾夕法尼亚车站,将线路置于地下垂直竖向进行功能和流线组织,免去了铁路线对车站区域城市生活的干扰,旅客可以从地面四个立面经过通廊进入中央大厅;功能上除了宏伟的中央候车大厅外还容纳有可供500 人就餐的餐厅、咖啡店、急救医院,以及为铁路员工服务的会议厅、演讲室、图书馆、台球室、保龄球馆和健身房等(图8)。随后1913 年建成的纽约大中央车站更是集大成者,出现了地下双层车场、盖上开发、集合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至今仍是世界上铁路客站的典范(图9)。此外,1925 年启用的第二代芝加哥联合车站、1930 年开通的费城第30 街车站也有相同的特征,1933 年建成的辛辛那提联合枢纽,采用装饰艺术风格的造型,同时具有高架机动车匝道和线上候车的现代车站功能特征。

3 战后重建与国际式:20 世纪50 年代至9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铁路发展变得缓慢,一方面汽车工业的崛起使得铁路出行的交通方式受到影响,在中短途旅行范围,汽车以灵活、方便、居家等社会生活需求取代了普速铁路;另一方面,世界航空工业在此阶段的飞速发展,新型、大容量机型不断产出、更新,加上灵活调度、小型、多空港模式,在长距离运输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甚至到目前为止,美国仍然是以航空加公路的交通发展模式为主。尽管如此,但铁路的发展并没有停滞,而转向高速列车的研发。

在铁路客站建设方面主要集中发生在欧洲的战后重建国家,这个时期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已经有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新建的铁路车站形态基本上摒弃了古典主义装饰特征,更多地以直线条和简洁的体量呈现,直接反映功能和建造技术,呈现出对流畅的交通功能的关注和时尚的审美趣味。如荷兰的埃因霍温中央车站(1956 年)由水平向的体量和竖向简洁的钟塔构成,没有过多装饰。类似的还有鹿特丹中央站(图10)。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海岸线的电气化改造,启动了尤斯顿车站的重建计划。新的车站方案包括一个水平延伸的站房和一座国际式风格的高层玻璃办公塔楼,最终于1966 年完工的车站取消了办公塔楼的建设。1961 年重新开通的位于伦敦东部巴金镇的巴金站同样采用极简的现代主义风格,整座车站是一个未加装饰的混凝土和玻璃构成的透明盒子。在意大利则重新启动了由于战争而停止的罗马中央车站的建设,建设方案从竞赛中脱颖而出,由一座横向线条的多层办公楼和通高的玻璃大厅构成,新的车站于1950年落成。在德国,“二战”后重建的车站也基本选用功能主义的国际式风格,如1952 年开通的多特蒙德火车站、1954 年建成的维尔茨堡火车站、1955年建成的慕尼黑中央火车站和海德堡火车总站、1957 年建成的科隆中央火车站等等。

在国际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下,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摈弃了站前政府崇尚的集中式新古典主义风格,在各类建筑类型中都开始出现更多的国际式风格建筑作品。铁路车站也步入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行列,如圣彼得堡芬兰站(1960 年)、秋明站(1974 年)、里加中央火车站(1960 年)、罗斯托夫火车站(1970 年末)(图11)、莫斯科库尔斯克火车站(1972 年)。

4 铁路复兴与城市协同:20 世纪90 年代至今

这是铁路回归和复兴的时代,铁路客站作为后工业时代城市中心的客运交通枢纽重新引起重视,客站建筑开始逐步摆脱交通建筑的定位,结合多元化的城市综合功能协同建设,肩负起更多的城市公共交通场所职能。从普速铁路发展到高速铁路技术面世,特别是铁路机车技术突破了早期速度上的局限,在中长距离客运交通中重新获得优势,并以更加环保的营运环境介入城市,形成融合发展的趋势。高速铁路的出现和发展再次推动了铁路的繁荣。

图9 纽约大中央车站(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图10 埃因霍温站(图片来源:《荷兰车站建筑》)

图11 罗斯托夫站(图片来源:《高速铁路车站》)

图12 柏林中央站剖透视(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在这个阶段的铁路车站建设,欧美等发达国家较多的以历史车站改扩建形式出现,最为明显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以高科技建造为主导,车站空间环境更具兼容性和多义性,形式表征反映时代科技或结合历史车站保护、修缮、更新的特征;(2)紧密关联城市功能,车站空间更加开放,并更多以综合性交通枢纽的形式呈现公共空间场所的意义。经典代表作品有:法国里昂高铁站(1996 年)、德国柏林中央站(2006 年)(图12)、葡萄牙里斯本东方车站(2008 年)、英国伦敦伯明翰新街站(2015 年)、乌得勒支中央车站(2016 年)、纽约世贸中心站(2016 年)等。

结语

纵观西方铁路客站建筑的四个发展进程,铁路客站的发展除了受到铁路发展的影响,作为一种建筑类型也深刻受到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背景的影响,在当代这个正在进行的历史时期,需要提炼和传承既有的铁路客站建设经验和理论,在新的时代技术背景支持下,思考整体构建客站与城市的关系,创造出更加有特色、高品质的新时期铁路客站。

注释:

①罗伯特·斯蒂芬森(Robert Stephenson):19世纪英国著名铁路工程师,“铁路之父”乔治·史蒂芬森之子。

②菲利普·哈德威克(Philip Hardwicke):19世纪英国建筑师,代表作尤斯顿火车站,被称为“尤斯顿拱门”,柯松街火车站等。

③查尔斯·哈德威克(Philip Charles Hardwick):19世纪英国建筑师,建筑师菲利普·哈德威克之子,代表作尤斯顿火车站大厅。

④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Isambard Kingdom Brunel):19世纪英国著名工程师,主持修建英国大西部铁路、泰晤士运河第一条隧道等19世纪英国重大工程,在铁路、航运、桥梁等工程领域有突出贡献。

⑤马修·迪格比·怀特(Matthew Digby Wyatt):19世纪英国建筑师和艺术史学家,曾协助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修建大西部铁路伦敦终点站帕丁顿火车站。

⑥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George Gilbert Scott):19世纪英国建筑师,以设计哥特复兴式建筑著称。

⑦H.G.J.谢林(Hermanus Gerardus Jacob Schelling):曾任荷兰铁路公司首席建筑师,在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在荷兰主持设计了各种车站,其作品受到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和奥古斯特·佩雷的影响。

⑧安吉欧洛·马佐尼(Mazzoni Angiolo):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政府的国家建筑师和工程师。曾作为交通部和国家铁路的首席建筑师,设计了众多公共建筑,包括火车站和邮局等,受意大利未来主义的影响。

⑨詹姆斯·罗布·斯科特(James Robb Scott):英国建筑师,曾任英国南方铁路公司首席建筑师,代表作滑铁卢火车站办公室和胜利拱门,温布尔登火车站,瑟比顿火车站,里士满火车站等。

猜你喜欢

客站火车站建筑师
胖胖的“建筑师”
铁路客站候车厅光伏天窗自然采光优化设计
客运提前介入高铁客站建设的思考
铁路客站规模适应性研究
火车站英语
Train Station火车站
站城融合视角下城市铁路客站选址范围及规模研究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下)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上)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