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
2022-07-27金晔
金晔
(盐城市大丰中医院护理部,江苏 盐城 224100)
0 引言
脑梗死为一种脑血管疾病,较为常见,该病主要由脑部供血障碍、不足等因素而引发,该病患者预后普遍较差,且绝大部分患者往往会产生多种功能障碍,对患者生存质量等影响较为严重[1]。基于此,临床医护工作必须给予该病患者足够的重视程度,并以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等为目标给予患者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帮助患者稳定病情,保障患者生存质量。临床护理路径为新型护理模式的一种,此种护理模式以患者实际病情为依据,针对性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手段[2]。护理路径对患者身心康复存在积极作用,可有效增强护患间的沟通与交流,在维系护患关系中存在积极作用,并且此护理模式可降低医疗事故发生风险,提升护理服务质量[3]。本次研究以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在脑梗死患者康复
功能锻炼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女构成比例为23:17,年龄约57-81岁,平均(68.64±3.49)岁,病 程1-5(2.86±0.64)年,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1例、高中及专科20例、初中及以下19例。观察组男女构成比例为24:16,年龄约56-82岁,平均(68.46±3.57)岁,病程1-5(2.91±0.72)年,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0例、高中及专科19例、初中及以下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1)与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相符;(2)依从性较高;(3)具备正常的理解能力;(4)知情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同时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完整;(2)精神障碍;(3)依从性较差;(4)拒绝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应用常规护理,包含常规健康宣教、环境护理、日常护理等基础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如下:(1)组建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由主管医师、护士长、护理人员及治疗师等共同组建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组建完成后,需对小组成员进行护理路径相关培训,锻炼组员的语言沟通能力、专业技能、服务能力等,为其讲解临床护理路径相关知识,进而切实提升小组成员的综合素质。在临床护理路径实际实行期间,需增强医护间的交流,并要定期组织医护联合查房工作,同时需搜集、整理生相关资料,进而便于评估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小组成员需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间的交流,要切实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需求,并依据需求持续改进临床护理路径。(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及其家属展开交流,定期对患者心理及情绪状态展开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针对性疏导患者负性情绪,此外,要及时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及困难,适当给予患者一定帮助,进而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升患者医护依从性。(3)卧床期间护理:患者卧床期间,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保持一个较佳的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为主),从而降低关节脱位、关节挛缩变形发生风险。患者取仰卧位时,护理人员需为患者选取适宜的床垫,指导患者微微上抬双肩,外旋、微微外展上臂,舒展患者腕部与肘部,掌心朝上,并指导患者分开五指,并将上肢放置在枕头上。(4)离床期间护理:①生活能力指导:护理人员需协助并指导患者自行开展刷牙、穿脱衣服、梳头、洗脸、接物、吃饭等训练,10次/d,此外,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锻炼舌头的灵敏度,指导患者伸缩舌头,开展简单的发音练习。②平衡锻炼:指导患者身体与病床呈90°夹角,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将腰板挺直,并指导患者于此种状态下维持5min左右,随后转动躯干,小幅度旋转骨盆,以前后左右练习为主。(5)康复功能锻炼期间护理:在康复功能锻炼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①从床边开始,指导患者抓住床沿展开前后移动重心的锻炼,随后逐渐由两名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开展站立练习,慢慢前伸上肢,躯干慢慢后倾、前仰,最后逐渐由患者尝试独自站立,维持5min后再指导患者扶住床沿,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患者维持时间需逐渐延长。②行走锻炼:待患者可独自站立后,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展开行走锻炼,与之前锻炼相同,行走锻炼依然从扶床沿开始练习,利用健肢带动患者行走,随后由护理人员协助下逐渐离开床旁,依据跨门槛、爬楼梯的顺序逐步开展锻炼。锻炼期间,护理人员需控制好锻炼时间及锻炼难度,不得操之过急。
1.3 观察指标
(1)统计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包含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遵医行为、MMSE(使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对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展开评估,满分30分,分值低于27分代表具备认知功能障碍)、Fugl-Meyer(使用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肢体功能进行评估,共包含下肢功能评分17项与上肢功能评分33项,满分100分,分值越低,肢体功能越差)。
(2)利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入院时、护理1周、2周后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共包含10个维度,满分100分,分值与患者生活能力正相关。
(3)使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共包含4个维度(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分值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佳。
(4)统计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包含足内翻、感染、压疮。
(5)将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发给两组患者,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问卷满分100分,非常满分、一般满意、不满意分值分别对应≥90分、75分至89分、75分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利用SPSS 25.0,计量、计数资料分别以平均数±标准差(±s)、数(n)和率(%)作为表示方式,t、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优势。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
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更佳,组间有统计学优势(P<0.05)。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比较(±s,分)
表 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比较(±s,分)
组别(n=40) 健康知识掌握程度 遵医行为 MMSE Fugl-Meyer观察组 89.24±3.78 91.58±2.84 26.47±2.31 71.04±15.29对照组 74.41±4.07 76.64±2.77 22.85±2.59 50.89±15.72 t 16.886 23.818 6.597 5.811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 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 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n=40) 心理功能 躯体功能 精神健康 社会功能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57.88±5.31 86.18±7.60 62.37±6.31 83.42±5.76 49.49±3.61 78.59±4.67 60.33±5.36 82.54±6.04对照组 58.79±5.56 72.85±6.97 62.55±6.09 73.34±5.38 50.67±4.02 68.51±5.09 61.42±5.25 74.29±6.14 t 0.749 8.175 0.130 8.088 1.381 9.229 0.919 6.058 P 0.456 0.000 0.897 0.000 0.171 0.000 0.361 0.000
2.2 比较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
入院时,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1周、2周后,患者肢体功能均有所改善,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更高(P<0.05)。见表2。
表 2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s,分)
表 2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s,分)
组别(n=40) 入院时 护理1周 护理2周观察组 30.64±4.87 60.52±3.79 90.47±4.65对照组 29.71±5.04 45.38±4.02 72.29±4.45 t 0.839 17.331 17.865 P 0.404 0.000 0.000
2.3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无统计学优势(P>0.05);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相较对照组,观察组评分更高(P<0.05)。见表3。
2.4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
相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5.00%),观察组(2.50%)更高(P<0.05)。见表4。
表 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比较[n(%)]
2.5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
相较对照组护理满意率(77.50%),观察组(95.00%)更高(P<0.05)。见表5。
表 5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比较[n(%)]
3 讨论
脑梗死较为常见,该病患者往往会产生呕吐、恶心、肢体偏瘫、感觉性失语、吞咽障碍等临床症状,严重者甚至会致昏迷、致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此外,该病患者预后普遍较差,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较为严重[4]。基于此种情形,医护人员需给予该病患者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患者生存质量[5]。临床护理路径是新型护理模式的一种,此护理模式以某一类病症为依据,针对性为其制定规范化的护理方案,此种护理模式可有效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提升护理服务的规范程度,从而降低以差错事件发生风险,保障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护理服务总体工作效率[6]。除此之外,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也有效提升了医疗资源利用率,对提升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均存在积极作用,推广价值较高[7]。
李冬梅[8]以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前者应用临床路径护理,后者应用常规护理。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护理后总有效率(64%),实验组(82%)更高,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相比,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由此可知,在脑梗死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应用临床路径护理效果理想,可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可推广。李冬梅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相同。本次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更优(P<0.05),表明于脑梗死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应用临床路径护理可提升护理效果。护理1周、2周后,患者肢体功能改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更高(P<0.05),表明于脑梗死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应用临床路径护理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护理后,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对比有统计学优势(P<0.05),表明于脑梗死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应用临床路径护理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患者康复功能锻炼过程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理想,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升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