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
2022-07-27北京市海淀区红英小学赵宗坤
北京市海淀区红英小学 赵宗坤
本文主要围绕“传统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反思”与“建构主义视角下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建构主义,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综上所述,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因此,单元整体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作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要通过适当的单元整体教学安排帮助学生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二、传统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反思
(一)基于单元主题的单篇教学
在旧版教材中,每个单元有明确的单元人文主题。在最早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中,教师以此为单元整体教学的教学主题,找到每篇课文与主题间的联系,通过单篇教学的传统学习,完成对主题的深入认识。有时,教师也会打乱教材中课文文本的顺序。教师看似找到了单元的内在联系,将整个单元串联在了一起,形成了单元“整体”。但此整体非彼整体,照此教学,学生的学习并不是自我主动的意义建构的过程,究其本质,依然为传统的单篇教学。
(二)基于情境的拼拼凑凑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既有明确的单元人文主题,又有清晰的语文要素。教师会将二者结合,确定单元主题,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在此阶段,教师逐步转变观念,将“项目化”“深度学习”等多种教学研究在单元整体教学研究中展开。这样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有明确的单元教学情境。学生看似是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学习知识、解决问题。但是,教学的单位依然是单篇教学,或是拼凑了小部分“语文园地”版块内容的单篇教学。
由图1可见,教师努力以学生为主体,将单元学习贴近学生的任务情境,在任务驱动下,带领学生完成单元的整体教学,但是,依然没有完全打破以单篇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这样的单元整体安排,依然以教师为主,凸显了教师对单元内容的逐篇分析,而非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即单元的整体安排是教师基于自身的理解对单元内容的重组,而非基于学生建构学习过程的规律安排。
图1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一)教师视角下的单元整体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聚焦了说明性文章的学习与表达。学生需要完成如何进行说明性文章表达的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首先要帮助学生进行单元整体学习的“解构”。
说明性文章包含“说明目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四个要素。
1.说明目的
说明目的的确定至关重要。说明目的决定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选择。
如《松鼠》一课,作者是法国的布封。布封酷爱自然科学,经营皇家花园几十余年,并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册《自然史》巨著。他写下此书不仅是希望读者能够了解自然科学知识,还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喜爱上他钟爱的自然世界。因此,《松鼠》虽为说明性文章,却也使用了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与《大百科全书》中对松鼠的描述截然不同。《大百科全书》中的描述短小精炼、准确严谨,主要作用是供人们查检必要的知识和事实资料。因此,在准确科学的基础上,语言简练易懂也很重要。
可见,明确的说明目的是说明性文章表达的重要前提。
2.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是说明性文章的骨架。教材为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如《太阳》一课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太阳的主要特点,而《风向袋的制作》则为程序性的表达,为我们介绍了风向袋的制作过程。选择何种说明顺序依然取决于说明目的。如果请学生为同伴介绍风筝,说明顺序的选择以《太阳》为例是恰当的;如果请学生教同伴制作风筝,那说明顺序的选择以《风向袋的制作》为例才是最为合适的。
3.说明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四种说明方法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严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说服力;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突出。正如笔者在“说明目的”中所阐述的那样,说明目的决定了说明方法的选择。
4.说明语言
说明性文章由于说明目的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松鼠》一文,语言生动、情感真挚;而《大百科全书》则简练理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管语言风格是哪种,说明性文章的语言都是科学而准确的。依然以《松鼠》和《大百科全书》中对松鼠的描述为例,二者的说明对象同为松鼠,内容中都有说明松鼠尾巴大的特点的段落。《松鼠》一文用了打比方、人性化的生动描写,而《大百科全书》则选择了更为准确严谨的列数字的方法。可见,科学、准确是所有说明性文章语言的共同特点,只是依据不同的说明目的,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
基于对说明性文章要素的解构、对教材文本的分析等,我们对说明性文章以及单元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学生视角下的单元整体
解构是帮助学生进行单元整体学习的意义建构的第一步。接下来,教师还需要转变角色,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建构“说明性文章表达”的认知结构。
如果你是一个五年级的学生,进行说明性文章表达时,你会首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你会遇到什么困难?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作为教师,这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基于对“说明性文章”以及单元的解构,学生在进行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时,应基本遵循以下过程:明确说明目的—厘清说明顺序—选择说明方法与语言风格。以上,是学生自然的认知过程,也是尊重规律的意义建构过程。
(三)教师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建构的单元整体教学
基于不同视角,笔者论述了对整个单元的认识。其实,基于建构主义的单元整体教学已经呼之欲出了。
重新修改的单元整体教学基本按照“明确说明目的——学习、确定说明顺序——学习使用说明方法与不同的语言风格”的顺序进行。单元伊始,教师首先请学生明确说明目的、确定说明对象。学生可能想为同伴介绍自己心爱的宠物;可能想为大家介绍自己酷爱的汽车模型;还可能想为大家介绍自己是如何制作出精美的手账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该怎么介绍呢?顺序怎么安排呢?说明性文章该怎么表达呢?学生擅长依据事情发展顺序,利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细节描写完成记叙文。那么,我们再到课文中去学习不同说明目的下的不同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文的语言表达吧。在目标明确的学习中,万事俱备,经过梳理与总结,学生就可以动笔完成说明性文章的表达了。
依此学习,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后,固然会对太阳、松鼠、鲸、布封等有更多、更深入地了解。当教师问起对于“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有何认识时,学生也一定对四要素印象深刻。并且,让学生写下一篇说明性文章时,学生一定不再只是到网上抄抄拼拼。他们会遵循“目的—顺序—方法—语言”的顺序进行自我的表达。资料是辅助,而不是全部。面对资料,学生不再是“搬运工”,而是“加工者”。
这样,“说明性文章的表达”这一单元终于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完整、富有逻辑的认知结构。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学习的过程。
四、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学生——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恰当的单元整体教学,能够引发学生主动的思考,引领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展开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与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在不断的思考、转化中,建立新的认知。在主动的思考和积极的参与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正如上文所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这也正是“双减”背景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力保障。
(二)教师——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引导者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对单元整体教学内容的解构,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教师观念的彻底改变,将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根本。建构主义遵循学习的规律,强调“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单元整体教学研究的不断改进提供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