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地理视角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解读与教学*
——以“东北三省”为例

2022-07-26李佳萱戴文远张彩娥

地理教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东北三省谱系东北地区

李佳萱 戴文远 张彩娥

(福建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人无精神则不立,正确且坚定的价值观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南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课程思政的实践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已成为地理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日益受到基础教育的重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奋斗中总结出来的优秀精神财富,不但支撑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还能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推动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此外,许多伟大精神的形成和内涵具有一定的地理背景,是开展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良好切入点。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兼具区域性和思想性的特征。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东北三省”为例,尝试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初中地理教学结合,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以期真正实现润物无声般的思政教育,实现地理教学认知与情意的统一,达成地理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一、东北地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地理解读

中国共产党人的“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都发源于东北地区。从思想层面上看,这些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从地理视角上看,这些精神的形成与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从区域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条件三方面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解读分析。

1.气候条件凸显了东北抗联信念如磐、英勇革命的精神

东北地区是由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构成的区域,经纬度大致界于40°N~53°N、120°E~135°E。东北地区跨越寒温带和中温带,因纬度较高,加之地处亚欧大陆边缘,其冬季漫长而寒冷,气候条件恶劣。东北抗联战士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不顾装备和给养的不足,在党的领导下,用坚强意志抵御严寒,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英勇斗争,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

2.东北平原孕育了北大荒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

东北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拥有中国最珍贵的土壤资源——黑土。辽河、嫩江、松花江等河流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但其因纬度高,靠近冬季风发源地,气候冷湿。东北地区“北大荒”向“北大仓”的历史转变,离不开东北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更离不开几代拓荒人顾全大局、克服艰苦困难的精神。

3.石油资源催生了石油工人自力更生、奉献进取的精神

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陆相地层生油”理论指导下大庆油田被发现,一举将“共和国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中国人自力更生、奉献进取的精神写照,不仅有效促进了东北工业的发展,而且铸就了东北地区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辉煌。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区域地理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东北地区区域特点的认识

区域地理要求学生掌握东北地区在气候、农业和工业发展条件方面突出的区域特点。此外将东北地区的中国精神有机融入地理教学,如将“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与东北地区严寒的气候相联系,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东北地区冷湿的气候特点。其次“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都能很好地折射出东北地区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将其融入地理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东北地区的地理特点。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党在百年奋斗中总结出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一致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优秀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体现。因此,将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区域地理教学中,更能加深学生对国家统一的理解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等的认同。[2]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公民教育可分为公民政治教育、公民社会能力教育以及公民伦理教育三大维度。[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许多精神都与公民教育紧密相连。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建党精神”,艰苦奋斗、坚定信念的“井冈山精神”,救国救民、不怕艰险的“长征精神”,体现绿色生态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模式的“塞罕坝精神”等,能够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4.有助于学生形成东北地方感

地方感在精神层面是一种信念,指导人用地理思维和地理视角看问题。目前地理学界普遍认为,地方感由地方性知识、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地方依恋组成。[4]将精神谱系融入区域地理教学,可以简化区域地理知识难度,提高地方性知识的学习效率。同时,优秀的精神谱系内涵,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方发展的历史过程,使学生产生地方依赖和地方依恋,进而形成更深层次的地方认同。

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教学情境的设计

1.设计思路与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东北三省”由“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课程内容分别对应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发展条件与工业发展,同时与孕育“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地理环境背景密切相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情境思路是基于教学内容,以纪录片“丰碑”中的四个片段为情境设计主线,将精神谱系与本节对应的三部分教学内容和认知结构一线相连(见图1)。以期通过完整的情境保证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连续流畅,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地方感等更高精神层面的育人目标。[5]

图1 课程情境结构图

2.基于整体性情境的教学设计(见表1)

表1 基于整体性情境的教学设计

(续上表)

课前教师需将纪录片“丰碑”中四段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片段剪辑成新的视频,避免上课时频繁拖动进度条,破坏创设的整体性情境氛围。在课程最后的“坐上时光机”环节,让学生跨时空与先烈们对话,表达敬意,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其生活的这片和平富饶的东北土地,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从而提升本节课的精神高度。

四、小结与思考

受年龄限制,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如果没有思想标杆的指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很难正确辨别如潮水般涌来的观点,其思想容易在各类信息的冲击下迷茫。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在课堂中将真实的情境与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才不会将思想与学习割裂开。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地融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动力,先烈们对祖国深沉的爱,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建设祖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许多精神的孕育都与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地理教师有责任发掘地理教学内容中能够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中国精神,发挥地理独特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和奋斗的意志品质,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猜你喜欢

东北三省谱系东北地区
神族谱系
初中地理《东北三省》教学案例与反思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农业农村部派出工作组深入东北三省 全力推进科学抗内涝保秋粮丰收
再论东周时期铜簠的谱系和源流
东北三省滑雪产业的空间拓展路径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