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大学共通考试地理试题中的食育解读

2022-07-26王梓同

地理教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食育例题试题

王梓同

(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食育,即饮食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公民良好的饮食习惯。追溯其起源,食育一词最早由日本养生学家石冢左玄于1896年在其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提出。在我国,自古就有关于幼儿食育的记载,但是我国系统化的食育是在2006年由中国农业大学李里特教授提出的。

日本是提出、发展与践行食育最典型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食育立法的国家,并将食育推进为一项全民运动。内容包括教授科学的饮食习惯、食品常识、营养与健康知识、烹饪知识、环保意识、“食农”教育、“食文化”教育等,其目的是培养国民终生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个性。[1]可以看出,食育中的很多内容诸如“区域差异”“因地、时制宜”“可持续发展”等都与地理有很多的共通点,因此,地理学科是引进、融合与发展食育并将其本土化的理想课程平台。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包括饮食在内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但是饮食上不合理的认知所导致的系列个人健康问题、社会矛盾、资源浪费等问题也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2]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对民众进行系统且符合国情的食育不仅是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一步。

一、对饮食全面的认知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但其具体差异、分布特征与导致差异的地理因素将是地理学科进行食育的突破点。系统且全面地认识食物的区域差异将是后续所有食育进程的基础与前提。

1.食物的区域差异

进行食物价值观教育的前提是全面且清晰地认识食物。日本试题中多次出现针对食物的种类、属性、历史、空间差异分布的考察内容。对食物不全面、不系统、不科学的认知造成国民不了解食物的生长特性以及历史渊源而购买大量非应季、非本地的食物;本地农商因不了解社会对食物需求的大背景而盲目种植;民间文化交流时因不了解某特定地区包括饮食禁忌与饮食方式在内的饮食文化而产生纠纷与误解。这些现实的例子都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环境与生态的破坏,甚至文化冲突与隔阂。

【例题1】

图例D~F各代表薯类、小麦、玉米中的任意一种,其分布如图1所示,将主食和字母匹配正确。

图1 D~F主食分布示意图

【例题2】

下面照片是哈儿同学在罗马尼亚拍摄的食物,如图2所示。照片中的第一道菜是罗马尼亚的传统家常菜,以J作为主要食材。从新大陆传来的J多数种植于罗马尼亚。照片中的第二道菜是将绞肉烤到半熟,从K传播来的。在罗马尼亚数百年的历史中,虽然被今天以K为中心的帝国支配,与K不同的是罗马尼亚的这道菜的主要材料是猪肉。J和K分别对应的文字应当是___和___。

图2 罗马尼亚当地的食物

例题1和例题2这一类试题是对学生认知的世界范围内饮食分布的考察,学生若想解答这一类型的试题,不仅需要有世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储备,还需要结合一些诸如历史、外语、语文等其他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实际经验,对学生的考查看似仅停留在基础知识层面,其实还蕴含着对学生留心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地理要素、对世界的认识以及生活态度的考查。试题中营造了完全不同于日本的异国饮食风情的情境,这将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成为日后培养学生关注饮食文化差异的动力。

2.差异的地理因素

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见到的饮食差异往往只是停留在现象层面,而导致其表象差异背后的地理原理与因素则是地理学科着重考查的部分。饮食文化的差异究其本质是地理环境的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最终导致了饮食文化的差异,所以说地理学科与食育息息相关,地理学科将是进行食育的最理想的课程平台。

【例题3】

2000年和2017年中任意年份关于全世界渔业的捕鱼量和养殖量排名前八名的国家,如图3所示。图例E和F代表的是捕鱼量和养殖量中的任意一个。将地图代表的年代与图例代表的组分补充完整。

图3 2000年和2017年世界捕鱼量、养殖量前八名的国家

例题3这一类试题是考查世界饮食表象差异的背后深刻的地理原理、机制以及社会环境。考生回答这一类题需要根据饮食表象差异背后的因素更系统全面的认知,或预测这一现象未来的趋势。例如,试题在“全世界的渔业捕鱼量”情境中,展示了全世界捕鱼量排名前八名的国家。同时,捕鱼总量内部不同组分的构成也发生着变化,部分国家的名次也发生着更迭。诸如越南、秘鲁和智利的捕鱼量骤减,印度和中国内部结构的巨大改变,越南以及印尼捕鱼量的骤增,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捕鱼数量与结构的稳定。

差异的背后离不开世界范围内气候变化、秘鲁寒流的衰弱、国民饮食习惯的改变、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发达国家发展逐渐饱和等涉及自然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考生在全面分析影响渔业的因素之后匹配相应的现象,即这是一个对学生由分析影响因素到认识现象的考查过程。

【例题4】

如表1所示,展示的是关于小麦的主要出口国、小麦的产量、小麦每公顷的产量、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A、B、C分别是美国、法国、俄罗斯中的任意几个国家。下文中的甲、乙、丙是表中美国、法国、俄罗斯中任意国家小麦生产量的特征以及背景的描述。将两者正确组合。

表1 小麦产量情况表

甲:随着生产活动自由化的推进,大规模的农业企业的数量有所增加。

乙:为了乡村振兴,推进颁发补助金政策。

丙:产生了和可以生产生物燃料以及植物油为原料的其他作物的竞争。

在“三国小麦农业”试题情境中,材料呈现了三个国家在二十年内各自的小麦生产量、生产效率以及小麦耕地所占国土面积等数据,考生可以直观了解到不同国家小麦数据的变化,进而初步归纳出农业的变化现状,再根据现实的变化趋势匹配现象背后的政策与不同国家的国情等因素。所以这是对考生依据表面现象推理背后因素的考查,也是通过讲解影响食物产量背后的多重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珍惜食物情感的关键环节。地理试题中对食物的认知进行考查是地理后续进行食育的基础与前提。食物也是学生认知世界,将个体与社会连接的最直观、最贴切且最重要的桥梁。

二、因时因地制宜饮食

在学生对饮食差异已经有了全面认知的基础上,则需要进入下一个高级阶段:对饮食的认知也需要建立在一个动态的思维上,即饮食背后的差异与影响因素是变化中的,随时间的推移以及地点的改变,饮食的差异现象会呈现时段性、区域性的变化特点。

【例题5】

阅读关于大米的年内消耗量位居全世界前八位的国家/地区的大米消耗量与出口量的表格,如表2所示,下方对话1~4中最贴切的是____。

表2 世界前八位大米消耗国家/地区

秋良:以大米为主食的国家仅限于亚洲。

大正:亚洲各国以大米为主食是因为西风为主的冬季里降水量较多的关系。

彻子:因为大米的出口量较多,可以推测说印度、泰国以及越南的大米自给率很低。

水木:因为各国在世界范围上来看人口较多,人口密度也很高,是不是因为稻米农业是一种可以养育众多人口的农业呢。

例题5这一类试题是对考生针对不同国家的农业现状以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决策方面的考查。解答这一类题需要考生对某国家的国情以及国际环境有充分的认识,还要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动态的思考意识。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理条件与特征,且这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如果在日后的决策中不能根据某地在某时的农业情况具体分析并作出决策,将会导致事与愿违甚至不可逆转的消极后果。因此,理解农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不亚于地理核心素养所强调的人地协调观,这是在食物区域差异的基础上需要深刻认知与内化的态度。

三、饮食与可持续发展

在对饮食有了全面认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抉择饮食,其最终目的是实现饮食上的可持续发展。饮食是个体从社会中获取的最直接、最刚需、最频繁的要素,以饮食为桥梁建立自然人与社会人之间的联系,实现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文化保护等的可持续发展以。

1.国际分工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包括饮食在内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交流并相互影响。为了满足人们对饮食多样、多元的追求,并且由于各地的资源禀赋与农作物种植条件的不同,全球渐渐形成了稳定且明确的饮食国际合作与分工。让考生了解当今多样化、多元化的饮食背后离不开国际间的合作,离不开全人类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共同的努力。稳定、合理且公平的国际合作也是实现饮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题6】

学生收集到的奶茶原材料的来源国构成比例,如图4所示。A、B、C是关于珍珠奶茶主要的三种原材料(淀粉、甘蔗、茶叶)的五个生产大国占世界总产量比值的饼状图。将三种原材料与其对应的饼图正确匹配。

图4 奶茶原材料来源国比例图

在“奶茶的原材料来源国”试题情境中,试题说明了小小的一杯奶茶也需要国际间相互协调、各取所长的合作。试题中涉及三种不同的奶茶原材料,但是并没有直接将原材料的来源国进行说明,而是需要考生认知饮食文化差异、掌握导致差异的区域地理因素、理解因地制宜的饮食措施,进而匹配奶茶相关原材料与生产国。

考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将直观地感受到全球化对饮食的影响之深、范围之广、与身边生活之近,进而在此题的启示下,未来面对食物时可能以地理的眼光去欣赏食物,珍惜全球合作所带来的丰富饮食,进而达到食育的预期效果。

【例题7】

齐莎奇和同学们积极思考关于“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产物都可以在日本吃得到”的理由并收集列出了以下关于国家海关进口食品时的事例,其中理由和事例不相符的是____。

1.根据商品原产国的商标制度,将产自法国标有当地驰名商标的奶酪以便宜的价格进口

2.根据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将产自澳大利亚的牛肉以低关税的手段进口。

3.随着运输技术的发达,将新西兰种植的南瓜在还没有彻底成熟的时候进口。

4.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可以全年不间断进口挪威产的三文鱼。

在“国家海关进口食品”情境中,试题说明了当今在日本不用出国门就可以吃到各种海外食物的现象,离不开国家对外来食品的进口。进口这一途径可以弥补本地区受地理条件限制而产生特定农产品稀缺、饮食单调等劣势,让人们的饮食更加健康、多元,使饮食生活体验感更加丰富,达到加强美食文化交流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进而帮助学生拥有良好健康的身心。

然而过度依赖进口以及外来饮食文化的冲击也会导致本国出现粮食安全问题和本土饮食文化流失的问题。本题的情境即意在向考生介绍“进口食品”这一举措需要依据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考虑本国的农业国情后实施。所以饮食领域在国际分工与合作面前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警惕意识,这一点非常符合我国身为农业大国这一国情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粮食安全战略,值得引起我国地理学科构建食育时的重视并进行借鉴。

2.本土文化保护

地理大发现和全球贸易之前,受地理气候限制、文化差异及技术壁垒等因素影响,各种族各地区的常用食材、烹饪方法尤其是调味料和香料的应用都是因地制宜产生的,因而差异巨大,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如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部分地区本土的饮食文化也在承受着巨大的挑战与危机,在外来饮食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渐渐被同化或取代的风险。因此,让考生拥有对本土和外来饮食文化的忧患意识,在理性对待外来饮食文化的热潮冲击中,实现本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将是食育关键的部分。

【例题8】

和老师交谈后的齐莎奇,思考了一系列应对与饮食文化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了保持各地区饮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对策中不合适的是____。

1.在校本课程中增加更多本地自产自销的饮食文化内容,通过学习以达到对本地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通过进行国际粮食援助的国际合作,对当地农户和传统饮食文化进行援助。

3.在多国都有入驻企业的谷物产商,通过干预谷物的生产、流通以及种子、化肥开发等方面对市场进行全年的便宜谷物供给。

4.在持续栽培出口型作物的地域推进种植自给型作物以保证粮食价格稳定。

在试题营造的“保护本土饮食文化”情境中,通过先前创造的“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之间的融合”等在外来饮食文化面前本土饮食文化的危机这一具有现实意义与冲击力的情境铺垫下,考查学生在当下本土饮食文化面临多重考验现状的认识上,需要通过具体分析情境现状,以决策者的身份采取相应的行动保护饮食文化。

采取的行动涉及学校、企业、政府等层面,呈现出全面且每一决策层面具有各自特点的情境。每一层面所能管辖与发挥的作用各异,理解为了实现饮食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社会各方面发挥各自领域力所能及的贡献。统合各界的力量需要建立在对本土饮食现状具有全面的掌握与共识之上,深刻认同食育中所强调的饮食可持续发展观念。传承当地的饮食特色,需要对当地文化深刻了解与认同,并且依据大环境的趋势不断调整与创新。将食育融入地理课程内容,培养学生饮食可持续发展观念。上可安邦定国,下可推陈出新,将是食育中最高的境界。

四、结语

与日本相比,当前我国食育尚未成为体系且并未贯彻落实。在由政策制定、理论探索、实践探索等方面均未形成体系的现状下,需要借鉴日本等国家先进的食育经验,从青少年的地理课堂中开始渗透,联合政府、家庭、企业等多方面力量,多主体联动共同推进食育发展。饮食中强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的,食育也应该基于当地的地理条件与特点,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食育体系。

猜你喜欢

食育例题试题
我是“食育”小画家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3—6岁幼儿家庭食育开展建议
“食育”也需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