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基础研究竞争力探究:基础研究产出视角

2022-07-26陈恩强黄学文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广东数量论文

陈恩强,黄学文,周 虹,霍 明

(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033)

1 研究背景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2022 年我国科技领域将启动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发挥科技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支撑作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战略,对广东而言更是极其重要的发展目标。《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提出,力争在5 年~10 年内大幅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在若干重要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地。近年来,广东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广东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连续5 年居全国前列[1]。根据赛迪顾问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 中国科技创新竞争力研究》,广东的科技创新竞争力排名紧随北京市,排名第二[2],但离《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2021》显示,广东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处于全国第一梯队,但排在北京、上海和江苏之后[3]。

科技投入产出的其中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科技论文,其数量和质量能体现一个地区科研活动的活跃程度、科研实绩和科技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区域科研工作的创新性和发展性,同时也是测量区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4]。特别地,高水平科研论文是体现基础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因此用高水平论文来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研究水平以及科技竞争能力是必要的,但却不能唯论文论英雄。我国诸多学者利用文献计量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区域科技能力。如刘辉锋等[5]用专利及科技论文为测量指标,分析我国经费投入的科技产出状况;吴小文等[4]等对全球三大科技文献数据库SCI、EI、CPCI-S 收录的科技论文进行了定量定性分析,揭示了贵州省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产出与影响情况;郭红等[6]、李从春等[7]根据《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等检索系统数据,对我国科技论文的总体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反映了国内部分地区科技论文的现状和发展水平;沈英[8]以2006—2015 年广东发表的SCI-E 论文作为研究对象,从发表年度、学科领域、研究机构及资助基金4 个方面分析广东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创新方面的现状与进展。由此可见,文献计量学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可以成为衡量机构甚至区域科研实力的手段之一,能够客观反映区域科技能力和发展水平。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每年定期发布反映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情况、趋势及影响力的统计分析报告,评估我国科技发展情况。笔者收集中信所发布的10 年SCI 科技论文数据以及Web of Science(WoS)等数据库的相关数据集,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概括广东科技论文总体情况与趋势,分析研究广东科技竞争能力发展情况,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广东的科技创新决策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与方法

为更好地反映出内在发展规律,相关研究多以5 年或10 年作为文献计量统计时间范围,因此,本研究基于我国科技论文统计数据以及WoS 数据库,将全国(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2010—2019年的SCI 论文数据记录在Access 数据库中,利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同时比较分析排名前列的省份,指出广东省科技产出的优势和劣势。

3 广东SCI 科技论文产出分析

3.1 论文总数全国排名第四,但与北京差距较大

2010—2019 年,中国SCI 科技论文总量为289.7万篇。其中,广东以16.54 万篇排名全国第四,占全国SCI 论文总数的5.7%;北京的论文数是广东的2.6 倍,为43.36 万篇,排名第一;江苏有26.46 万篇,排名第二;上海有23.24 万篇,排名第三。可见,广东虽位列全国第4 位,但是在SCI 论文数上与排名第一的北京有巨大差距(见图1、图2),说明广东的SCI 科技论文数量虽已跻身全国前5 位,科技产出效果较好,但是在绝对数量方面依然需要进行长期追赶。

图1 2010—2019 年我国部分地区SCI 论文数量比较

图2 2010—2019 年我国区域SCI 论文数量分布

3.2 论文数增幅居全国首位

全国2010 年SCI 论文数量为14.84 万篇,2019年为49.59 万篇,增幅达234.16%。广东2010 年SCI论文数量排在全国第5 位,落后于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从2011 年开始,从第5 位上升到第4 位,超过了浙江,并且一直保持着第四的位置(见图3)。可见,广东SCI 论文数量虽然有一定进步,而且排名稳定处于全国前列,但仍需拉近与北京、江苏和上海的差距。

图3 我国部分地区SCI 论文数量排名对比

广东2010 年的SCI 论文数量为6 631 篇,2019年为32 633 篇,增幅为392.13%,高于全国总体水平,同时也领先于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居全国首位(见图4)。反映出广东近年来持续加大的科研投入与科技政策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科技论文数量增幅较大,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产出持续增长。

图4 2010—2019 年我国部分地区SCI 论文数量增幅比较

3.3 论文数量年均增长趋势稳定,与北京的差距逐渐缩小

增长率趋势可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统计可见,近10 年来全国SCI 论文总量保持着10%~20%的年增长率,增长趋势相对稳定,年平均增长率为14.4%。其中,广东SCI 论文数量的年增长率不稳定,最高出现在2014 年,为48.78%,但在2015 年为负增长;近10 年的年均增长率为20.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5),增长趋势高于北京(12.57%)、上海(11.61%)、江苏(17.38%)和浙江(14.52%),排名全国第一。

图5 广东和全国SCI 论文数量增长趋势对比

此外,从论文绝对数量来看,2010 年北京(23 307 篇)是广东(6 631 篇)的3.5 倍,但到了2019 年,北京(66 310 篇)是广东(32 633 篇)的2.0 倍,表明广东与北京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见图6)。广东通过不断加强科技投入,逐步提升科技产出水平,推动科技论文增长趋势居于全国第一,与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全国第一相符。可见广东持续的科技投入卓有成效。

图6 我国部分地区SCI 论文增长趋势对比

3.4 卓越科技论文数保持全国第四

中信所从2009 年起公布表现不俗论文指标,即论文发表后的影响力超过所在学科影响力的一般水平[9];2016 年继续延伸这一指标发布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即在每个学科领域内按统计年度的论文被引频次均值画一条线,高于均值线的论文入选,表示论文发表后的影响力超过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10]。统计可见,2010—2017 年,中国卓越国际科技论文共有63.02万篇,其中广东有4.05万篇,占比为6.43%;2018—2019 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共有70.33 万篇,其中广东有4.55 万篇,占比为6.47%;2010—2019年的广东的平均值为6.45%。

我国各地区卓越科技论文量排名变化不大:北京连续10 年排行第一;上海和江苏分别占领了第2位和第3 位;广东在2013 年上升了1 位,超过浙江,从第五上升为第四,且一直保持第四。2019 年,广东的卓越科技论文为26 364 篇,与北京(62 110 篇)相差约1.4 倍(见图7)。广东科技论文产出无论在绝对数量还是质量上,与北京的差距还很大,今后不但要加强科技论文的产出数量,也要提高论文质量。

图7 2019 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的地区分布

4 广东SCI 论文被引情况分析

4.1 论文被引用强度明显提升

论文被引用率是衡量科研文献认可度的标志,是反映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11]。对科技论文被引等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从宏观上了解科学研究的状况[12]。如图8 所示,2010 年至2020 年10 月,广东SCI 论文共被引用133 968 篇、引用2 031 262 次,均排名全国第四;北京被引用为367 050 篇,约为广东的2.7 倍,被引用次数为6 076 083 次,约为广东的3 倍。广东与北京的SCI 论文在被引用数量方面仍然差距较大,这也说明了广东仍然需要加强科研能力,从而产出质量更高的科技论文。

图8 2010 年至2020 年10 月我国部分地区SCI 论文被引情况

4.2 高被引论文表现不俗

通常认为10 年间累计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的论文称为“高被引国际论文”[13]。2010 年至2020 年9 月间,我国SCI 论文被引次数最多的10 篇论文中,第一作者单位在广东的有3 篇,分别为华大基因、广东工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见表1)。

表1 2010 年至2020 年9 月我国高被引国际论文主要情况

4.3 国际合著论文排名全国第三

国际科学工程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综合体现,是显示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国际合作论文指标可以反映区域参与国际科学合作研究的状况与成效[14]。北京国际合著论文处于领先地位,优势明显,广东的排名则逐渐上升:2010 年以994 篇排在全国第5位;2012 年以1 885 篇超过了浙江(1 638 篇),上升为第4 位;2019 年以8 984 篇超过了上海(8 208篇),上升至全国第3 位(见图9)。2010—2019年,广东国际合著SCI 论文数幅度提升,增幅高达803.8%,在全国排名上升了2 位,表现出广东在国际科技合作、合著论文产出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国际合作活动成为推动广东科技发展的巨大力量,广东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15]。

图9 我国部分地区国际合著SCI 论文数量的年度分布

5 基于科技论文的广东“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矩阵分析

高校的学科发展是度量高校科研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分析“双一流”建设高校科技论文发表和引用情况,有助于把握高校不同学科发展及科研情况。参考王芳等[16]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17-18]的做法,以2015—2019 年广东“双一流”建设高校某一学科论文数占全球论文总数的比例作为科研成果产出占比的测度指标,将各高校从2010—2014 年到2015—2019 年某一学科领域科技论文被引用量的增长率作为影响科研增长的测度指标,根据高校各个学科的占比和增长情况,利用波士顿矩阵分析方法,划分了优势学科、潜力学科、传统学科和劣势学科等4 个学科发展矩阵空间。其中,优势学科是指该区学科论文份额及引文增长率都处于较高水平,可明确产业发展引导的路径;传统学科是指该区学科论文所占份额较高、引文增长率较低,可完善管理机制以引导发展;潜力学科是指该区学科论文所占份额较低、引文增长率较高,可加大科研投入进行引导;弱势学科是指该区学科论文占份额及引文增长率都处较低水平,可考虑加强基础研究[17]。

5.1 “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矩阵

广东“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优势学科数量上存在较明显的差距。如表2 所示,2010—2019 年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的优势学科分别有31 个和13个。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均是“985”“211”和“双一流”建设高校,优势学科数量较多,更能吸引及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及人才,但中山大学的优势学科主要集中在医学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数量不及华南理工大学。此外,优势学科的具体名称与科技产业布局有密切关系。《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设备与新材料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数字创意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为新兴产业,并从科研经费、产业政策与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分析发现,华南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与广东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契合度高,有可能获得更多政府支持,有利于提升论文产出。

表2 2010—2019 年广东“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矩阵分布 单位:个

5.2 与其他主要省份对比

由图10 可见,2010—2019 年,广东“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发展情况与浙江旗鼓相当,但与北京、上海、江苏等还有较大的差距。对具体学科数量统计表明,以优势学科、潜力学科来间接反映的国家重点学科在广东的建设布局落后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区。

图10 2010—2019 年我国主要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各类学科数量对比

6 结论与建议

2010—2019 年,广东SCI 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稳中有升,科技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但SCI 论文的绝对数量和质量与北京、上海等地仍有较大差距,与北京在数量上甚至相差一倍以上。广东SCI 论文的增长率虽然全国领先,达到了20%,但不稳定、起伏较大,甚至在2015 年出现了负增长。此外,广东省高校的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布局落后于北京、上海,在优势学科、传统学科和潜力学科上与北京、上海的差距都高达一倍以上。

为贯彻落实《计划》,增强广东的科技竞争能力,提高科技产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充分把握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战略的契机,通过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推动,加大广东省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基础研究载体的建设力度,促进科技成果产出,提升科技竞争能力。

(2)加强引入和培育优秀科技人员。持续加大卓越青年、杰出青年和青年基金等育才实施力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项目,形成相对稳定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能力,提高高被引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的数量、质量及影响力。

(3)在保持对省内“双一流”建设高校持续支持的同时,对其他高校进行择优支持,如促进暨南大学经济类、人文等学科跻身国内前列,支持广东工业大学成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等,培育更多优势学科、潜力学科等,推动广东再创学科新优势。

(4)发挥区域学科优势,建设高水平科技期刊,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聚焦广东省内数学、物理、医学等优势领域、一流学科和“A+”学科,创办或引进高水平科技期刊,打造若干种国内一流的精品科技期刊;同时加强办刊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开展编辑、出版、审稿、运营等专业人员培训,对优秀期刊建设人才予以适当奖励。支持优势学科领域建立学术团体组织,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基础研究学术论坛,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深化重点科学项目协作,推动科研成果及经验分享,促进科研产出,提升基础研究水平。

猜你喜欢

广东数量论文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统一数量再比较
头发的数量
广东舆情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