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综述:热点主题及发展脉络

2022-07-26张白云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文献

薛 莉,陈 钢,张白云

(1.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2.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江苏南京 210013)

1 文献综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创新系统与知识系统结合的必然产物,在现阶段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国家教育、科技产业变革的重要途径与关键突破口。早在1985年,我国就启动了对产学研组织形式、发展路径、战略方向等相关内容的研究工作,但直到2006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后[1],该领域相关学术文献数量才开始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从最近15 年学者们对该领域的探索方向来看,大多数文献是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运行机制、制度保障、绩效评价、演化博弈以及知识管理等主题的研究论证,也有部分文献以时间为变量,通过文献综述的形式对我国产学研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组织模式演化、政策制定与变更、基础理论创新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如龚红等[2]详细探讨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从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建立大学科技园到共建实体、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的结构化演进过程;李良成等[3]以2006—2015 年我国颁布的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的80 篇政策法规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政策的制定主体、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和创新链的多个环节,指出我国的产学研政策覆盖面广、保障性强,但存在发文主体较多、协调难度较大的问题,且相关政策缺乏专项法律作为支撑,在实践中的落实情况会与理想效果存在出入;王海军等[4]在检索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分类总结出了产学研在不同发展阶段理论基础、主要问题以及应用情景的变化情况,其中从理论基础来看,以Schumpeter[5]的创新理论为起步,经历了包括经济变迁、三螺旋创新、知识基础、技术溢出、创新网络以及开放创新理论等在内的多个演化过程,且相关理论基础不断深化,聚焦于知识、技术等基础层次,因此,很多文献都存在将微观层面的知识外溢视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动力的观点。此外,也有部分学者对我国产学研学术研究脉络开展了整理工作,提炼并归纳出了产学研在不同发展阶段中所呈现的不同特征。

可以看出,大量的学术研究为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协同创新、如何通过技术合作和合理分配创新资源等手段切实完善协同创新生态、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等提供了一定的知识标准,随着国际创新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科技产业变革的不断加速,在新背景、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对已有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以及未来研究的新动向和新聚焦点等进行翔实梳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运用定性分析的文献综述方法、定量分析的文献计量方法以及可视化分析的知识图谱方法,调查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领域在不同时间阶段的热点主题变化与内生发展动力,并通过其历史演进和知识演化的发展规律,合理预测其未来走向,以期为深刻厘清我国产学研发展的来龙去脉和纵深推进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和总体状况

本研究所采用的所有文献数据均来自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为确保样本文献的权威性、代表性以及可靠性,在期刊的高级检索中,将检索主题词设置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将文献来源类别设置为“SCI 来源期刊”“EI 来源期刊”“核心期刊”以及“CSSCI”“CSCD”数据库。2006 年我国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并于同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首次正式明确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将时间跨度设置为2007 年1 月1 日至2021 年7 月1 日。通过检索,共得到591 篇期刊文献,剔除新闻、咨询、会议通知以及年度报告等非研究型文献和重复性文献后,最终得到570篇可用数据。

样本文献的具体数量分布情况如图1 所示,其中2021 年仅为半年数据,因此用虚线表示。可以看出,从2007 年起,国内开始出现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文献;在2011 年后,相关文献数量逐年显著增多,并于2015 年前后达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在2019 年后,发文量趋于稳定,且有缓慢回升趋势。实际上,在CNKI 中检索相关文献发现,2015 年后的发文量是趋于平缓稳定的,并未表现出下降趋势,因此,图1 中的下降曲线并不能说明总体上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在减少,反而反映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战略地位后,创新驱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相关领域的高质量期刊也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立足高位、优中选优,力求刊发站位高、实践性强、观点新颖有力以及具有较深现实意义的一类文献。总体上来看,近年来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关的高质量文献数量确有下降趋势,但可以肯定的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仍是学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学者们也在坚持不懈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强国路径,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储备。

图1 样本文献数量的年度分布趋势

2.2 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是学界较为流行的文献量化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5.8.R1 为工具,采用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的关键词、时间分布等相关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生成直观的关键词共现、聚类、时间线等知识图谱,直观地展现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历史、知识架构、前沿探索以及热点趋势等信息。

3 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热点领域

关键词能高度概括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运用阈值插值方式控制网络节点的取舍,经过反复地测算和比较后,计算得到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如图2 所示。图2 中节点(十字架)的大小表示该关键词出现频率的高低,节点越大即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不同节点间连线颜色的深浅表示节点间联系的紧密程度,颜色越深即联系程度越高。基于样本文献共得到76 个节点、86 条连线,其中网络节点的密度为0.03,表明该图谱有效。

图2 样本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由图2 可以看出,围绕“产学研协同创新”这一主题形成了一系列研究热点,反映出学者们致力于从不同视角深入解读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概念、运行机理以及发展路径等。为了更进一步认识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中的热点议题,筛选出前20位高频关键词,如表1 所示。高频关键词代表了领域内热度最高、文献储备最为丰富的研究方向,且在其他研究热点间承担桥梁和学术辐射的作用,通过表1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纵向来看,相关研究跨越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从党的十七大、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党和国家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总体思路基本形成;到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出台,相关政策导向日益清晰,无一不显示出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脉络与关键的历史时期和国家的宏观政策走向密不可分。第二,从横向来看,研究热点与教育改革、人才培养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国家重要战略方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育改革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都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改革成效直接关乎协同创新能否打破体制壁垒、真正实现主体间的跨界合作以及创新资源的共享与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致力于构建寓教于研、教研相长的育人机制,通过协同创新中心、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平台,探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力求培养出一批批“适销对路”的科学型人才和高端人才,进而实现现代化新型人才的持续建设目标。而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创新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同一直都是相互依存、相互适应、共同发展的过程,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技的投入和产出作用于经济系统,反过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会反哺创新的研发投入,二者在对立统一中实现的协同发展正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题中之义,同时,也为我国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第三,从研究领域来看,围绕知识这一创新源头,产生了知识转移、知识产权、知识协同、知识流动以及知识溢出等重要研究方向。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作为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头,是能被交流与共享的经验和信息[6],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质上就是通过知识的创造和增值过程来完成价值的创造和流动目标。

表1 样本文献的主要高频关键词

进一步对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如图3 所示,其中类团序号越靠前表示类团规模越大,类团密度越大表示该主题领域的关键词共现越频繁,也即热度高。聚类采用LLR 对数似然比算法提取标签,模块值Q=0.739 4,大于0.3的阈值,表示聚类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S=0.951 3,大于0.7 的阈值,表示聚类结构可信度高。综上来看,该图谱有效。

图3 样本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

样本文献的关键词共被归为10 个类团,每个类团的详细信息如表2 所示,可将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领域研究热点主要归纳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模式和机制3 类。实际上,研究其内涵是在解释“什么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而对于模式和机制的讨论则是在回答“如何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问题。

表2 样本文献关键词聚类信息

3.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

从表2 中得知,在类团#0 和类团#1 中,“协同”与“合作”二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那么要理解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则首先要区分和理解此二者的概念。根据《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合作”表示“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而“协同”则表示“相互配合、相互协助地做某件事”。可以看出,二者的意义相近但内涵却截然不同,“合作”偏向于考虑自身利益,“协同”则更强调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协同方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也顾及对方的利益。在产学研研究领域,协同创新被认为是对合作创新的继承与发展,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发展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7]。由此得知,产学研协同创新并不拘泥于表面合作,其本质在于通过相关主体间的分工和协作,推动技术合作、人员交流、信息咨询以及成果转化等一系列资源共享活动开展,最终发挥出“1+1>2”的整体协同效应。

总体上,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进行界定。从知识流动视角来看,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以知识的共享和创造为目标,以知识增值为核心形成的一种契约安排[8];从创新网络视角来看,产学研协同创新是由多方参与主体形成的具有网络化、动态化特征的互动关系的集合[9];而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来看,产学研协同创新是通过创新主体、创新资源与外界环境的非线性互动活动来产生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10]。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如张艺等[11]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 个层次的视角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内涵进行解读。从微观视角来看,产学研协同创新被认为是科研团队通过优势互补进行内部协同或外部团队合作,如类团#5 中的技术转移正是在该视角下产学研实现长足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当然,这也是大科学时代背景对科研工作人员转变“单打独斗”科研模式、拒绝封闭式创新提出的必然要求;从中观视角来看,产学研协同创新实际上是由“政产学研金介”形成的从知识创造到产品开发再到产业化的一种合作方式,像类团#6 包含的产业技术联盟和类团#8 包含的协同创新联盟,都是中观意义上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而从宏观视角来看,产学研协同创新被认为是创新系统、人才系统以及经济系统三者间的有机融合。从聚类结果来看,类团#4 和类团#9 所包含的热点关键词也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宏观视角下的概念解读较为契合。

3.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

从不同国家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来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认识到协同创新的重要战略意义,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如美国主要有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合作研究中心以及大学衍生企业等模式;德国的个性模式包括校研机构合并和创新人才培养;而日本的战略方针则是以政府为核心,具体模式为委托研究、企业捐赠以及建立科学园区等。可以看出,国外更偏好于构建知识交流程度较深的模式,且较为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能将科技研究与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

我国学界也非常重视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工作,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从参与主体来看,一般认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主要的参与主体,但近年来由于这三者价值取向差异以及组织联合协调性较差等问题的存在[12],像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等多类主体的介入就显得尤为必要。目前来看,学界对“政产学研金介”协同创新的提法较为广泛,王凡[13]还将用户对市场反馈的作用加入到对产学研成果转化的相关讨论中,具体架构出了“政产学研金服用”的协同创新模式;同时,姜彤彤[14]从主体地位的视角对不同的模式进行了分类,包括政府推动型、高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以及共建型4 类模式。此外,从参与度来看,也可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划分为项目纽带、协作平台以及战略共同体3 种,这三者的层次高低和关系紧密程度依次增强[15]。事实上,由于不同学者的研究切入点和侧重点存在一定差异,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划分还有很多种,如陈卫东等[16]以人、财、物和信息等创新要素为切入点分析了产学研主体间嵌入式、契约式的互动模式;何郁冰等[17]从网络嵌入度的角度探索不同网络类型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耦合效应;曾祥炎等[18]从理论上分析了产品收益分成、一次付款外包、分期付款外包、研发团队入驻企业和复合方式5 种分配模式对协同创新效率的影响差异等。但无论按何种方式进行分类,都反映出学者们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研究的重视和关注,力求通过科学、严谨的探索分析,找到适合我国特色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实践的最优路径。

3.3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

王进富等[19]提出,从目标层、评价层和行为层3 个层次即可剖析协同创新的全过程,且该观点在相关主题下的被引次数和下载量都居前列,因此本研究借助该理论框架对学界中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研究情况进行系统梳理。

从目标层来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是很好的切入点,其中内部激励与利益驱动是内部动力,而政府支持、市场竞争与市场需求则提供了外部动力[20];张清华等[21]从共享的视角出发,提出利益共享机制的透明度越高,提量增值的创新目标才能更容易达成;此外,知识共享机制也是推动协同创新的关键环节[22];而在协调协同创新各方目标的保障方面,有研究表明构建长效性的合作机制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23]。从评价层来看,学者们主要从创新效率评价和创新绩效评价两个方向开展研究,与类团#3 的聚类结果较为吻合,如孙崇文等[24]对湖北省的开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的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比较;杨玉桢等[25]对我国31 个省份产学研协同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科学分析。此外,也有文献涉及技术转移评价方面的相关研究,如葛秋萍等[26]从产学研各主体和技术本身、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的关系中提炼出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的方法对产学研技术转移的相关风险开展量化评价工作。而在协同创新的评价手段方面,除了数据包络分析(DEA)、因子分析等定量分析的方法,还有像类团#0 和类团#1 中提及的演化博弈、数理模型等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基于数值模拟的仿真研究方法等。最后,从行为层来看,结合类团#7 的关键词信息发现,多方主体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分担机制研究热度较高。根据已有研究成果,4 种典型的利益分配方式分别是总额分配、提成分配、混合分配以及股权分配[27];3 种风险分担模式有基准分担、干预分担以及系统分担[28]。目前在实践中,我国主要以总额分配、基准分担的原则为主。

4 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的发展历程

根据样本文献关键词时间线绘制图谱如图4 所示,结合我国科技发展三阶段战略走势,将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领域的研究进展划分为3 个阶段。具体分析如下:

图4 样本文献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第一阶段(1985—2006 年)是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历史起步和探索阶段。为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面临的科研与生产脱节等关键问题,邓小平同志于1985 年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因此,产学研合作被正式纳入科技体制改革。1992 年,对外经济贸易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推出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首次在部委层面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计划。此后,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研发合作”等主题,国家提出要以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联合为首要原则,联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共建研究开发中心。1999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事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工作,支持发展高等学校科技园区,培育一批知识和智力密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首次将产学研合作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产学研合作也由此正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段时期的政策和研究的关注焦点是如何有效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技术应用,而对于重要概念的解读、系统理论的建设和实践经验的探索暂未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效的体系,有关产学研的相关政策也仅仅是围绕合作而展开,并未提升到协同创新层面,因此,当时学界鲜有研究型文献涉及产学研协同创新一词,更多偏向于研究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机制、模式、案例研究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且在这段时期,学界对产学研的认识就已经形成了具有共识规范性的概念,即产学研不仅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方主体的问题,更是指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三方面功能的集成化与协同发展。除此之外,由于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被认为是现代知识社会中教育生产力本质日益显现的结果,因此许多研究建立在与教育相关的理论基础之上,如产学研合作的教育生产力本质理论、教育价值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以及邓小平理论等,而与创新相关的理论研究非常少。事实上,直到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无法有效解决西方经济可持续增长面临的问题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才逐渐被应用到各领域的研究之中,之后,创新理论也才逐渐成为产学研研究理论支撑的一部分。应该来讲,产学研合作在早期的定位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教育方针,同时也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力。

第二阶段(2007—2011 年)是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萌芽阶段。在“十一五”期间,为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明确了产学研合作的方向。2011 年,胡锦涛同志提出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29],此后企业和学研机构间的合作关系逐渐由单向联系转变为依托双方的已有创新资源进行联合研发创新。因此,在国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学界迅速响应,协同创新联盟、技术创新体系、组织模式、收益分析、路径选择以及战略意义等方向迅速成为研究热点,且这一阶段的部分研究也为学者们认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本质提供了一定的知识标准和储备性资源,如张力[30]立足宏观视角,对协同创新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解读,认为建立科技平台共享机制、发挥财税与金融的政策手段作用、实施支持协同创新战略联盟计划是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周晓阳等[31]总结出产学研协同创新区别于传统产学研合作的特点,即由高校主导、不受地域限制、绩效评价的内容更丰富等。从我国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共建研究院和研发基地以及科技合作联盟等在内的多种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发展实践和取得成果来看,这一时期的文献无疑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与指导性。而在此阶段的相关理论支撑方面,“创新”二字无疑是对“为什么要开展产学研合作”问题的最好诠释。从创新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到Etzkowitz等[32]提出的著名的三螺旋理论,再到以国家创新系统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理论以及以大学科技园为依托的创新集群理论等等,都为科学回答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因、影响因素、相互关系、合作模式以及对行业、区域、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进而不断拓展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从纵向来看,多方主体完成了从建立一般性资源共享协议、实现单个或若干项目的合作,到建立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网络联盟和战略联盟的重要转变;从横向来看,产学研的应用领域不断增多,从最早仅仅赋能航天航空领域,迈上了为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光学产业等多类高新技术行业服务的新征程。

第三阶段(2012 年至今)是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快速发展阶段。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2011 协同创新计划”项目,这一时期关于创新型经济、创新思想、知识产权、高等教育质量、产学研联合培养等主题的文献数量呈现指数型增长,反映出学界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积极响应。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正式迈入体制和制度的建设时期,学者们也以创新路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等要点切入研究,此时已有学者如周敏[33]在研究中明确表明企业应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占据主体地位。之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分别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新的要求,倡导产学研各主体探索构建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的协同创新联盟,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与此同时,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的高质量文献不断涌现,年均发文量达到60 篇。相较于前两个阶段,这一时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热点也有所不同,除了政府介入、关系产权、创新绩效、技术创新效率以及利益分配等新颖研究方向,一些如因子分析、量化研究等用于实证计量的方法也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由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一般涉及多类产业结构,相关数据在获取方面较为困难,因此,像数值模拟、理论建模、社会网络分析等仿真研究手段也逐渐流行起来。最后,迈入新的历史阶段,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纵深发展的理论依据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首先,与其他领域先假设再检验的研究思路不同,学者们开始选择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即依托典型案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规律,然后上升到理论层面;其次,学者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作用,因此以“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源头”“知识整合的效率决定产学研协同创新成败”为观点的知识基础、知识增值以及知识转移等理论指导引领了新的研究热潮;再次,从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合作广度”“供应链协调”“全链条融通”等关键词来看,以创新网络理论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热度高涨,协同创新也迎来了打破部门、产业以及区域间人才、资本、信息与技术等壁垒的新局面,逐步向跨组织、跨学科、跨地域的动态网络系统发展。

5 结论

通本研究过对2007—2021 年这15 年间我国学界发表的有关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文献的分析可知,学界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理论、模式以及机制等方向的研究成果丰厚,且大致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从研究方法来看,在时间轴前段,学者们偏向于从宏观层面把握产学研发展的总体情况和得到一些经验性的启示,文献以归纳型、案例型的定性研究为主,而近年来使用严谨数理推导、科学实证分析的中、微观指导文献逐渐涌现,或运用统计数据,或使用数值仿真的模拟方法,对产学研的绩效评价、动态演化、主体博弈等问题进行定量研究后得出推论性的结论;第二,从研究热点来看,热点主题的变化趋势与国家战略发展的走向较为吻合,反映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服务国家需求的导向特点,一方面国情的变化引导着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和选题视野,另一方面大量高质量学术文献的产出又给决策者和参与者提供理论参考,使其能在实践和理论的相互对照中调整组织策略、修正战略方向;第三,从研究趋势来看,关于产学研组织模式的路径探索起步于20 世纪90 年代,从2006 年开始深入,并逐渐对教育改革、政策激励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保障予以关注,近年来又着重强调探索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路径的重要意义。

综合来讲,在国际创新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之下,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强化、基础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创新体系结构优化以及技术创新效率增强等相关主题应该会持续成为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的热点研究方向,而基于演化博弈、模拟仿真以及动态效率分析等定量分析的方法仍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的重要手段。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新部署和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新要求,再结合上述结论,可以对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基本走势作出如下判断:

(1)政府机构的引导作用将会加强。虽然市场经济理论较为排斥政府的介入作用,但从国家战略导向的视角来看,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依靠国家的创新力来支撑。正是在此意义上,政府要引导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国家目标、民族期盼相衔接,切实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尤其是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创新领域更需要作为社会代表的政府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集成整合。从具体路径来看,一是统筹科技创新资源,支持科技孵化器建设,持续推进各类创新园区发展,切实提高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率;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面拓展融资渠道,构建多元投资结构体系,科学谋划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资助的有效比例;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制度,注重保护知识产权,规范风险评估、科技成果评价体制发展,坚持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形成多主体协同监督的科技治理机制。

(2)知识创新的支撑能力将会得到提升。在早期,知识创新远离经济,而在现代,明显的趋势是知识创新逐渐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源头,尤其是有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工作更是技术取得突破进展、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区域创新绩效得到稳步提升的重要支撑,是促进我国被“卡脖子”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知识源泉,因此,应以追求原始性知识创新、基础创新为国家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取向。从知识的获取途径来看,要构建动态知识学习机制,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是提高高等教育往基础创新领域发展的质量;从知识的共享机制来看,知识比技术的壁垒限制少,要加大知识共享开放程度,开拓传播渠道,构建先进的国际信息共享机制,促进知识的有效转移和共享。

(3)协同创新的生态环境将会更优化。根据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新趋势,营造创新氛围、构建创新生态圈、筑牢创新网络耦合关系等协同创新生态环境的建设问题逐渐引起学界和国家的重视。从学界的主要研究成果来看,推动多方主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既能自主决策又能紧密合作的网络耦合关系,构建既符合各方资源禀赋优势又能在内部形成良性竞争的协同创新生态圈,能有效解决创新生产过程中目标冲突、机会主义、短时主义等关键问题,促进协同创新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在此基础上,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度融合发展也能迎来新局面,从传统的合作研究、委托开发、合建运行等互动方式逐渐进阶为依托战略联盟、创新联盟共同体等开放度、融合度、灵敏度更高的平台进行拓展延伸。但在此过程中,需要切实协调好多方主体利益分配与风险分担的主要矛盾。虽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目标之一是把收益的“蛋糕”不断做大,但一定要明确收益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理念,在确保各方利益达到均衡点的同时,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共担责任制度,坚持谁投资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大谁收益多的基本原则,如此,方能为协同创新生态环境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猜你喜欢

产学研协同文献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