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渡时期的渔父词
2022-07-26戴云逸
戴云逸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早在先秦,我国历史著作中就提到渔父,到了战国时期,文学作品中出现了渔父形象,后来经过文人们的不断创作和努力,这一形象逐渐发展定型并具备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征意义,以渔父为题材的文学创作也越来越多。中唐,在张志和《渔歌子》的影响下,词坛上迎来了渔父词唱和的小高峰;宋初,统治者鼓励的崇尚道教的浪潮激发了文人寄情山水的热情,特别是到了南渡时期,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使得一度沉寂的渔父词重新进入文人的视野,并迎来了渔父词创作的繁盛时期。词人们有的以旁观者的视角来观照渔父,有的直接化身为江面上的渔父,或通过对渔夫生活的描写来展现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标榜自己高尚的品德;或借助渔父的视角表达对朝政污浊之气的不满,展示内心深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挣扎。
一、渔父形象的演变及渔父词的发展
(一)渔父形象的演变
据史料记载,《吕氏春秋》中最早出现渔父这一形象:“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1]349。这段文字记载的是姜太公吕尚“磻溪渔父”的故事。相传姜子牙八十岁时垂钓于磻溪之上,得到文王的赏识,最终辅佐周王伐纣,成就一番伟业。姜子牙“磻溪垂钓”这一典故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也有记载。除姜子牙外,《国语·越语》和《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中也记载了范蠡之渔隐。范蠡在献策辅助勾践兴越灭吴之后,便“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2]442,或“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3]397。吕尚渔隐逐志,范蠡渔隐归世,渔父这一形象从产生之初,就天然地具备了“仕”与“隐”的矛盾,这也赋予了后期“渔父”文学形象的基本内涵。
渔父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学形象,最早在《庄子·渔父》中出现。《庄子·渔父》记载,孔子与弟子在杏坛传道解惑时,偶遇一位“须眉交白,被发揄袂”的渔父,渔父批评孔子“苦心劳形以危其真”,“远哉其分于道也”,“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亦泰多事乎”,并以“八疵”“四患”警戒要谨慎修身,保持本真,使人与物各还归自然来开导孔子。最后孔子提出疑问:“何谓真?”渔父解惑后惋惜道:“子之蚤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4]318从《庄子》的这篇寓言体文章中,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理念的碰撞和冲突,渔父在这里是具有道家色彩的得道讲道的仙人形象,他反对儒家积极入世的观点,提倡道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坚持本真和无为而治的理念。从本质上来说,这位渔父就是庄子笔下道家思想的形象化表现。
洪兴祖在《楚辞章句》中说:“《卜居》《渔父》,皆假设问答以寄意耳。”[5]179《楚辞》中《渔父》一篇采用和《庄子》一样的主客问答形式来寄寓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屈原坚持爱国的政治主张却被小人谗言所害,遭到楚王的放逐,行走在江边,“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之询问原因,屈原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而后渔父极力开导他“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渔父所指明的是一条和屈原截然不同的与世俗共浮沉、最终完成自我保全的道路。然而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宁肯以身全志,葬身鱼腹,也不愿跌入污浊的尘世中去,最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5]158-160。《楚辞》中的渔父具有明哲保身的处事思想和强烈的出世之心,无论社会是污浊还是清明,他都能以一种超然物外、心平气和的态度去观照这个世界,这种不愠不怒的人格魅力对后世渔父形象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渔父”也逐渐成为隐士形象的象征。
东晋时期,具有小说特点的《桃花源记》中也出现了“渔父”形象,这里的渔父是沟通现实和理想的桥梁,陶渊明借助武陵捕鱼人把读者从黑暗的现实世界中拉出来,带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6]101,没有剥削和压迫,自由安宁、祥和自得的“桃花源”中去。不难看出,这里的渔父已经初步具备了寄托文人对理想世界向往的雏形,对后代文人把握渔父形象的内涵有很大的影响。
(二)渔父词的发展
自先秦到战国再到东晋,渔父在史书、散文、诗歌等文体中都有出现。唐代城市经济繁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旺盛,燕乐伴随着管弦笙歌不断涌现,词这一文学体裁得到了发展,“渔父”形象也开始走进词中,渔父词汲取各类体裁之长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中唐时期,张志和作《渔歌子》,语言清丽,词中描绘了具有动态美的自然景观和理想化的渔隐生活,充满自由祥和的气氛,黄昇称其“极能道渔家之事”[7]4,《西吴记》载:“志和有《渔父词》,刺史颜真卿、陆鸿渐、徐士衡、李成矩递相唱和。”[8]31张志和《渔歌子》一出,当时的名士纷纷唱和,渔父词也开始进入文人的视野。张志和笔下这位自由自在、潇洒自适的渔父基本上确定了渔父形象的内涵,后代渔父词创作基本上都沿着这条路子,通过对渔父生活的描写展现出对自由渔隐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南渡词人惠洪有《渔父词·渔父》八首,述录禅宗公案,其中《渔父词·船子》一词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叙述了船子和尚的生平。船子和尚名德诚,据施蛰存《船子和尚拨棹歌》,为“唐元和会昌间人”[9]170,受法于澧州药山弘道俨禅师,尽道三十年后,离开药山,以小舟渡人,所以被称作船子和尚,现存其渔父词三十九首。词人僧人的身份,使词多了许多佛理意蕴,出现很多诸如“静不须禅动即禅”“莫道无修便不修”等带有佛教词汇的句子。《拨棹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在语言方面有很大不同,是文学和佛法禅理相结合的产物,其独特的诗禅交融的风格,营造出清冷淡雅富有诗意的高远意境,渔父的隐逸高蹈的心境和独特的生命体验都给后来文人渔父词的创作提供了范式和灵感。
五代时期,欧阳炯、和凝、李珣等人都创作有渔父词。他们的渔父词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词人在唐末这个动乱的年代,想要“摆脱尘机上钓船”(欧阳炯),或是“避世垂纶不纪年”(李珣),通过渔隐这一方式,摆脱尘世的纷扰,在山水间寻求心灵的寄托。除了文士、僧人,这一时期,皇帝也参与渔父词的创作,南唐后主李煜作两首《渔父》,对渔父词在宋代的勃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北宋前期的承平气象使文人们享受入世的生活,极少流露出世之心,所以这时的渔父词创作一度沉寂。但到了北宋后期,社会朝政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党争的影响,使得沉寂的渔隐之心再度兴起,“在北宋后期,尤其是元祐至北宋灭亡这一段时间内,渔父词的发展是非常迅猛的,作品数量恰好是唐、五代和宋前期的总和”[10]1。宋室南渡前词坛上就已有很多词人参与渔父词创作,苏轼、黄庭坚采用《鹧鸪天》《浣溪沙》等词牌为渔父词创作拓展了新的空间,大大推进了渔父词的文人化进程。
二、南渡时期渔父词的多元化表现
研究南渡时期的渔父词首先要明确界定南渡词人的范围,根据目前可查阅的资料,不同的学者对于南渡词人有着不同的定义。本文主要参考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和黄文吉《宋南渡词人研究》的相关定义,不考虑地域因素,将经历过北宋末南宋初,并有一定词学创作的这批词人称为南渡词人,以此为依据选取他们创作的渔父词进行研究。
元佑后,无论是创作渔父词的词人还是词作的数量都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到了宋南渡时期,经历过靖康之变,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巨大的社会变动给士人们的心灵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对现实的失望让词人们寄情山水的退隐之心更加强烈。南渡后,朝廷偏安一隅,主和派的苟安政策让主战派的大臣们接二连三地遭遇迫害,政治局面紧张,词人们的渔隐之心愈发强烈,渔舟山野成为南渡词人心灵的向往和寄托。依据唐圭璋主编的《全宋词》和孔凡礼的《宋词琐考》,整理得到南渡时期十几位词人创作的一些渔父词(见表1),以此为基础分析宋南渡时期渔父词的多元化表现。
表1 南渡时期渔父词汇总表
(一)“西塞山前白鹭飞”的范式模仿
张志和的《渔歌子》语言清新明快,意境高远,用简单的笔触描绘出令人向往的渔隐生活。词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开头两句以清新明快的简单语言描绘出渔父的打渔环境,西塞山前一阵白鹭飞过,山脚下桃花盛开,一阵微风吹过,桃花落英缤纷,流动的水面上点缀着粉嫩的桃花,水中是正当季节肥美的鳜鱼,白鹭和桃花在颜色上互相映衬,鸟儿和溪水又交相辉映形成动态美,短短两句就描绘出一幅宁静柔和,而又欢快跳脱的山水景色。后面三句写渔父的打鱼生活,张志和以“青箬笠”“绿蓑衣”这两种渔父身上常见的衣帽打扮来代指渔父,无一字提到渔父,但一个独立江中披着蓑衣斗篷的渔父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南渡时期也有很多词人沿用张志和这一表达方式,以“青箬笠”“绿蓑衣”来代指渔父,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点明了渔父的心境,“斜风细雨”用不着回家,渔父悠然自在的心情在这片美景的衬托下更加令人向往。
张志和的《渔歌子》被称为渔父词之祖,自产生以来,对文人渔父词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唱和的浪潮,从中唐开始,后世一直翻作不断。南渡时期也有不少渔父词是直接化用张志和《渔歌子》中的句子,或在此基础上进行添字和改写。徐俯和朱敦儒的渔父词中都有直接对张志和的模仿之作:“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波才动万波随。黄帽岂如青箬笠,羊裘何似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徐俯《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柳水鳜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浮云万里烟波客,惟有沧浪孺子知。”[11]744(徐俯《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鹭飞。吴兴江上绿杨低。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将风里戴,短蓑衣向雨中披。斜风细雨不须归。”(朱敦儒《浣溪沙》)这三首模拟之作的首句除了朱敦儒《浣溪沙》中是“西塞山边白鹭飞”,其他都是“西塞山前白鹭飞”,词中直接化用张志和原文中“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两句;都不约而同地采用“青箬笠”和“蓑衣”来代指“渔父”,并且朱敦儒直接在小序中表明“玄真子有渔父词,为添作”。
徐俯的《浣溪沙》:“新妇矶边秋月明。女儿浦口晚潮平。沙头鹭宿戏鱼惊。青箬笠前明此事,绿蓑衣底度平生。斜风细雨小舟轻。”前三句直接借用唐代顾况的《渔父引》开头三句:“新妇矶边月明。女儿浦口潮平。沙头鹭宿鱼惊。”每句各添一字组成上片。向子諲的《浣溪沙》:“乐在烟波钓是闲。草堂松桂已胜攀。梢梢新月几回弯。一碧太湖三万顷,屹然相对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11]960前两句直接借用张志和之兄张松龄的《渔父》,并在小序中直接点明是模仿之作。
这些词表现出了词人对张志和等人的赞赏,流露出对山水渔隐生活的向往。模仿无可厚非,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对前人渔父词范式的模仿之作,更多地展现出的是一种玩味的性质,其深层次的情感表达不如其他词人创作的渔父词强烈。
(二)“乐在烟波钓是闲”的情感表达
南渡前后,宋代朝廷内部政治矛盾主要体现在“和战之争”上,长期围绕着“战”还是“和”展开,在皇帝的默认和奸权小人的运作下,文人的政治处境可谓达到了相当困难的程度,外部有金军不断来犯,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政又腐朽不堪,虽然有满腔的热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被迫留连山水,蛰伏在自然之间成为他们最无奈的选择。“国家不幸诗家幸”,在这种情况下,南渡文人创作的渔父词更多地展现了对内心的探索和精神世界的考量,这一时期的“渔父”也具备了更加丰富深刻的人格内蕴。
隐逸词人苏庠终身不仕,其《点绛唇·冰勒轻飔》一词以清雅自然的语言展现出词人心仪山水,乐在隐居的闲适之情。词曰:“冰勒轻飔,绿痕初涨回塘水。柳洲烟际。白鹭翘沙嘴。箬笠青蓑,未减貂蝉贵。云涛里。醉眠篷底。不属人间世。”[11]658词的前四句描绘了初春冰雪融化,河流破冰,流水潺潺,鸟鸣柳绿的清新自然景色,过片处寄托词人的情感:“箬笠青蓑,未减貂蝉贵”,显然受到张志和的影响,也用“箬笠青蓑”代指渔父。渔父的这种自由无拘的生活状态正是词人现实生活的写照,这里的“渔父”是词人的化身,不慕名利,不卷入污浊的官场,甘心做一个无拘无束,“醉眠篷底”的闲散渔父。
相较于苏庠这首渔父词的恬淡闲适,朱敦儒词中的“渔父”形象更显豪放洒脱。朱敦儒的《好事近》六首,是继张志和之后文学史上又一渔父词佳作,将词人阅尽千帆后的沉淀都展现在这组词之中。试看《好事近·短棹钓船轻》一首,前四句描绘的是江边秋景:“短棹钓船轻,江上晚烟笼碧。塞雁海鸥分路,占江天秋色。”傍晚的霞雾笼罩着江面,渔父在江面上划着渔船归来,抬头向天空望去,塞雁和海鸥化作两路,将天空和秋水划分开来。“锦鳞拨刺满篮鱼,取酒价相敌。风顺片帆归去,有何人留得。”[12]246渔父满载而归,欲将这一船的收获卖作酒钱,风助帆行,无人能够阻挡渔人享受这自由自在的生活。朱敦儒笔下的渔父是可以把所有的收获都换成美酒的那种放浪不羁、潇洒不羁的形象,这豪情满怀的作风也正是朱敦儒在历尽人世浮沉,晚年抛弃名与利,了无牵挂状态的真实写照。
其他几位词人的渔父词创作也各具特点。张元干的《渔家傲·题玄真子图》刻画了一位冷眼看待人世繁华、沉醉在烟波之中的渔父:“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13]109这首词是张元干给玄真子图的题词,不落窠臼地描绘出玄真子的形象:在这片斜风细雨烟雨微朦的江南湖面上醉了酒,漠然地看待岸边的繁华世界。借此流露出张元干自己的真情:不慕功名利禄,不被身外之物烦恼,具有摆脱世俗,追求自由的超然旷达情怀。“好个神仙张志和”[11]907流露出周紫芝对张志和及其无拘无束生活的浓浓羡慕之情,但这其中也表现出了文人出世与入世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自由的渔隐生活,一方面是建功立业的渴望。这不仅是周紫芝内心的矛盾,也是无数士大夫仕隐两难挣扎的情绪流露。胡铨说“崖州险似风波海,海里风波有定时”[11]1244(《鹧鸪天·梦绕松江属玉飞》);惠洪说“津渡有僧求法要”[11]710,都各具特色,极大地丰富了南渡时期的渔父形象内涵,对此后渔父词的创作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范式。
这一时期也有皇帝加入到渔父词写作的行列中来。绍兴年间,宋朝正处于忧患之中,而这时,宋高宗赵构却作《渔父词》十五首。小序云:“绍兴元年七月十日,余至会稽,因览黄庭坚所书张志和渔父词十五首,戏同其韵,赐辛永宗。”宋高宗《渔父词》中的景物描写清丽自然,如第一首:“一湖春水夜来生。几叠春山远更横。烟艇小,钓丝轻。赢得闲中万古名。”[11]1291开头两句描写春天的景色,一整夜雨过后,湖面上涨平了春水,湖的前面是浓淡相宜的山峦,万物复苏,山上的植物也露出深深浅浅的绿,向更远处望去,山峰连绵起伏,不知何处是尽头。在这样一片柔和清新的山水之间,渔父乘着一叶扁舟,在湖面上悠然自得地等着鱼儿上钩,这种悠闲自得的生活令人神往,最后一句“赢得闲中万古名”更是全然透露出高宗的羡慕之情。单从词作来看,这些小词写得清新可读,然而作为一国君王,在国家急切需要对外抗敌,收复失地之时,却在词作中传递这种淡然出世的心情,当时就有抗金大臣批评:“尝作诗题柱,有指斥乘舆之意,曰:‘不向关中兴事业,却来江上泛渔舟’。”[14]606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皇帝懦弱无能,只知一味逃避的表现。
词人有的描写自己真切享受的渔隐生活,有的通过这片江面舒缓自己忙碌的生活,也有通过对渔父生活的刻画展现仕隐两难的矛盾挣扎,亦或是展现自己奔波一生晚年了无牵挂的旷达,特殊的生活体验打破了单一化表达的藩篱,带来了渔父词情感表现的多样性。
(三)“小艇短篷真活计”的生活化形象
南渡词人多是通过描写渔父自在旷达的胸襟,来消解自己仕隐两难的矛盾,平衡出世与入世的挣扎,表达各种难以直言的消极情感,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对生活完全丧失信心,很少有人像苏庠一样,真正地“身隐”渔波之间,在社会责任感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下,多数文人只是想通过这片江上渔舟承载自己的向往,完成自己“心隐”的理想。他们笔下的渔父是一种文人化的形象,是一种理想寄托,承载着词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隐逸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不食人间烟火的仙道色彩,与现实生活中江面捕鱼的渔父有一定的距离感。
李纲作《望江南》四首,通过四时之景的变化展开渔父一年的生活。春天日暖风和,正值鱼肥;夏季荷花开遍,划船游览;秋天月明风静,携酒乘兴垂钓;冬季独立寒江,捕鲫入笼。李纲的词具有渔父词普遍的特征:通过清丽的景物和悠然自在的渔父描写,表达作者想要远离尘世的出世之心。但不同的是,李纲词中出现了渔父打渔的具体鱼类,而且对渔父生活的描写细致入微,多了一份真实感,这里的渔父形象已经开始表现出向生活化过渡的倾向。
如果说前面这些渔父都是作为文人情感寄托而衍生出的理想形象,那洪适的《渔家傲引·渔家傲》则打破了这种惯例,这组词中的渔父不再是渔隐符号的象征和文人化的情感寄托,而是一个会为生活烦恼的有血有肉的生活化形象。组词共十二首,按照月份顺序描写渔父一年的生活,真实感人。每首词都是先描写当月的环境景色,接着再对渔父生活展开叙述。词中渔父形象刻画得生动自然,他“长把鱼钱寻酒瓮”,把捕到的鱼拿去换酒,潇洒自由;遇到风浪时“细雨斜风浑不避”,“何不畏,从来惯作风波计”具有顽强的意志和不畏风浪困难的勇气;他“蓑衣不把金章换”不慕名利,不追求仕途经济,不在乎身外之物;与其他渔父词一样,这位渔父也“无名利,谁人分得逍遥意”,“得钱沽酒长长醉。小艇短篷真活计。家云水。更无王役并田税”,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同时也有旷达的心境:捕捞落空,生活无计,全家经济困难,“巨鱼漏网成虚设”,但即使这样,也能调整好心态,“空归不管旁人说”,捕鱼归来和家人团聚,“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照样享受天伦之乐。
词中的渔父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长期以来固化的隐士形象,但作者更多地是把他作为一位真实的劳动者来刻画,不同于以前文人化形象的表现手法,在这里,这位渔父是靠捕鱼为生,喝多了会“睡觉只疑桥不见”[11]1380,空网而归也会遗憾,是一位充满生活气息的真实世界中的渔父。自中唐以来,词人大多都是由内心的苦闷催生了去往山林江波消极避世的念头,或是在看尽人世无常后前往山间渔隐遁世,但在洪适这里,渔父虽然被赋税和空手而归困扰,但他这种生活是词人发自内心向往的,这里的生活不是在“桃花源”中构建的,而是充满悲欢的劳动者最朴实的日常琐事,透过渔父这一自由形象,我们看到了词人内心中流露出的最真实的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或许这不仅是洪适,更是代表了这一时期文人心态的转变。
三、结语
南渡特殊的政治环境,造成了文人渔父词创作的内化倾向,词人更加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文人渔父词打破了自唐以来表现逍遥自乐的单一化模式,继承了中唐以来超越世俗、不慕名利的情怀以及对渔隐生活和自由的守望。南渡词人则通过渔父这一形象表达自己内心的种种思绪,用烟波来慰藉内心的痛苦,词人或是用渔父词来调剂生活的压力,或是通过渔父词排遣内心的苦闷,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南渡渔父词中更多地传递出了一种苦涩和无奈。
更为重要的是,在洪适等人的努力下,渔父朴实、真实、踏实地活着,渔父词更加注重通过渔父的真实生活,而非真空环境,来展现劳动人民以苦为乐的旷达形象,打破了渔父作为隐士形象的定式,词中的渔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缩短,体现了对艰苦环境中努力生活的最朴实的劳动人民的人性关怀,这一时期的渔父词创作展现了南渡时期文人审美的多样性,使南渡后期渔父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富有个性。
同时,南渡时期文人对渔父词表现范围的扩大也给后世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范式。宋末遗民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大痛苦后,也常常在山间水野用渔父词来消解内心的痛苦,张炎《声声慢》中“谁识山中朝暮,向白云一笑,今古无愁”所展现出的山水生活多了份难以消解的愁绪,具有南渡词的余韵,情感思绪更加绵长,悲叹之音更令人动容。渔父词逐渐地成为文人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即使是渔父词创作衰退的明清,也仍然回荡着渔父词的余音。除此之外,元代马致远《清江引·野兴》、白朴《沉醉东风·渔夫》等渔父散曲中表达出来的激烈放纵的情感也是对南渡渔夫词的继承。
自南渡以来开启的渔父词多元化表现范式,折射出中国古代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艺术追求,承载着士大夫们的人格理想———醉心山水,在观照自然的真实世界中寄托宁静心灵,达到物我合一的生命境界。
注释:
①表格中李弥逊《渔歌子》六首摘自孔凡礼《宋词琐考》,孔文见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华词学》第二辑第115页。其余皆摘自《全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