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机理与区域差异

2022-07-25刘希章杨泽恒

关键词:效应高质量金融

刘希章,杨泽恒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促进。金融业是当代经济最重要的血脉,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支撑力,我国要实现经济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以及动力变革,尤其是实现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使实体经济与金融业融合共生发展。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得到迅速发展,金融业增加值不断赶超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资产总量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现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但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如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脱实向虚”及“杠杆过高”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未来要将金融工作的重点方向放在为实体经济服务上来,要使资金既能够在金融市场中正常运作,更能发挥其作为经济运行“血液”的功能,不断为实体经济创造价值。2021年中央经济会议也明确指出,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严重打击了全球经济,加之我国区域发展差异显著,可以预期,随着全球疫情发展以及总需求的下降,我国经济内在结构与区域差异必然会发生巨大变化,如何确保金融有力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旨在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出发,研究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厘清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与区域差异,为金融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更直观的经验证据。

二、文献综述

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两方面。关于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黄永明等(2019)研究发现金融结构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徐玉德等(2020)从金融供给侧结构型改革角度发现金融体系结构的优化及资本市场制度的更新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志扬等(2020)提出,金融作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林昌华(2020)发现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深度和金融环境均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影响;李文启等(2021)发现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并且金融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双门槛效应,其促进作用会随着金融集聚强度的增加逐渐减弱。关于金融如何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Song等(2018)发现金融深化、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协同性;金雪军(2018)认为科创金融通过推动创新型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林毅夫等(2019)则提出金融能够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制度创新两条渠道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Levine(1997)、Zheng等(2019)认为金融能从促进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徐盈之等(2019)发现金融包容性能够通过改善资本效率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薛莹等(2020)则强调金融科技研发及金融科技风险管理是金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条路径;杨伟中等(2020)通过构建内生增长的DSGE模型,发现金融资源可以通过改变生产要素投入规模和技术进步率两种途径影响经济增长;Chen(2021)认为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空间上存在相关性;雷汉云等(2020)则发现绿色金融能通过促进环境治理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可知,已有文献鲜有从理论上系统分析金融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同时,也少见利用计量模型实证研究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介渠道与区域差异。因此,本文聚焦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问题,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深入研究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作用机理及其区域差异。

三、理论分析

为研究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传导路径,本文试图从市场投资的数量和效率两个角度进行理论诠释。其中,市场投资的数量包含较高的储蓄、投资水平以及储蓄向投资的高转化率;市场投资的效率包含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使用。基于经济增长基本理论,建立如下理论模型:

(1)

式(1)中,g表示经济增长率;Yt表示GDP;Kt表示资本存量。通常,在不考虑储蓄向投资转化中的折旧时,资本存量Kt可以有以下等式:

dKt=It=βtSt

(2)

式(2)中,It表示实际投资量;βt表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也代表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St表示实际资本储蓄。将式(2)带入式(1)中,可得:

(3)

式(3)表明,st、βt和θt是构成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任何影响这三个变量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经济增长。金融的发展提高了全社会的储蓄率与储蓄投资转化率,增加了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随着全社会投资的增加,企业不仅具备了充足的社会资本积累,也获得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力转移、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最终促进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金融通过社会资本传导路径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发展与社会资本积累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金融的本质是一种交易活动,而这种交易活动取决于主体之间相互信任下的法律合同执行。一般来说,交易双方所处市场环境的社会信任程度越高,金融交易活动产生的概率也就越高。随着这些金融活动的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沟通和交流就会越来越频繁,逐渐形成以社会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社会资本积累的过程。同样,随着社会资本的不断积累,社会网络作为人们经济活动的载体被更加频繁地使用,金融交易活动也就更加频繁。当金融活动越频繁、金融行业越发达时,所积累的社会资本就越多。社会资本与金融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促进关系。宏观层面,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能够通过降低交易所产生的非市场化费用来达到降低经济运行成本的目的。通常来说,社会网络越发达,获取所需的信息就越方便,交易成本就会越低,经济运行成本也就越低,可以大大提升经济活动的频率与效率。中观层面,根据边燕杰等(2000)的研究,社会资本对企业的经营能力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也有研究显示社会资本能够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其效率的提高也意味着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微观层面,社会资本增加了个体人之间的信任程度,形成了集体式的社会信任,降低了寻租成本,进而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金融通过劳动力转移传导路径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随着金融行业发展,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日趋改善,人们具备的金融知识愈加丰富,逐步提升全社会金融素养与金融可获得性,促进劳动力总体素质、投资认知能力以及人力资本存量,有助于家庭和个人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实现劳动力的跨产业转移,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农村金融的发展,大量农村金融资本得以投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随之提高,自然会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会涌向比农业劳动报酬率更高的非农业部门,出现劳动力向高级产业转移,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最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金融通过技术创新传导路径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本质是融通资金,能够有效整合社会大量闲置资金,使得资金从储蓄向长期投资转化。具体来说,金融的发展能够极大程度地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有效提高企业的长期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能够提高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率,高效地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带动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技术创新项目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等特性,最终转化为新产品产出的周期较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金融的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大中小企业创新项目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从而能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全社会的技术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为实证研究社会资本积累、劳动力转移、技术创新这三个中介变量在金融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基于前文关于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并把人力资本、政府支持程度、城镇化水平三个变量纳入作为控制变量,构建以下模型。

1.为检验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效应,在控制人力资本、政府支持程度以及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检验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构建如下模型:

ECOit=α+βFINit+μ1HRit+μ2GOVit+μ3CITYit+ε

(4)

2.为进一步研究金融是否通过社会资本积累、劳动力转移、技术创新这三个中介渠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施加影响,并检验中介效应模型中的间接效应,在控制人力资本、政府支持程度、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建立如下多重中介效应模型:

模型一:中介变量为社会资本积累的模型:

SCit=α1+β1FINit+μ11HRit+μ21GOVit+μ31CITYit+ε1

(5)

模型二:中介变量为劳动力转移的模型:

TRAit=α2+β2FINit+μ12HRit+μ22GOVit+μ32CITYit+ε2

(6)

模型三:中介变量为技术创新的模型:

RDit=α3+β3FINit+μ13HRit+μ23GOVit+μ33CITYit+ε3

(7)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

为了充分、客观且准确地反映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依据现有文献,本文从产业结构升级、资源配置效率、技术创新水平、社会福利效应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其中,采用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GDP比值、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第三产业就业占总就业比重以及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之比指标衡量产业结构升级。采用劳动生产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工业增加值能耗以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指标作为资源配置效率的代理指标。选择规模以上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人均R&D经费支出、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值以及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值指标衡量技术创新水平。选择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水平指标衡量社会福利效应。同时,采用单位地区产出污水排放、单位地区产出大气污染程度以及单位地区产出固体排放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维度的衡量指标。

由于本文使用的数据是面板数据,为了能够实现不同年份之间各省(区、市)的比较,基于原始的熵值法引入时间变量,对熵值法进行改进,使得结果更加合理化。本文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对各个指标进行赋权,在此基础上通过加权求和方法对2007—2018年全国各省(区、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

2.核心解释变量:金融综合指数

依据现有研究成果,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以及金融结构三个维度选取四个二级指标,构建金融指标体系。其中,金融规模指标选取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金融效率指标选取储蓄率和金融机构人均创利水平;金融结构选取股票总市值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之比。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建立金融指标体系,测度出2007—2018年全国各省(区、市)金融指标体系综合指数。

3.中介变量与控制变量

依据已有研究,本文的中介变量分别选取社会资本积累、劳动力转移和技术创新。结合马宏等(2013)的研究方法,将社会资本积累定义为相对劳动争议受理率,即以单位人均产值下行政管理部门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数作为社会资本的指标,由于该指标为反向指标,因此在做实证分析时统一做负数处理;选取非农产业部门就业人口与总就业人口的比值来反映劳动力转移的情况;选取地区R&D经费/地区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各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指标。同时,选取人力资本、政府支持程度和城镇化水平等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与说明

4.数据来源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选取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不包含港澳台与西藏自治区),样本区间为2007—2018年共12年。原始数据均来自2008—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WIND数据库以及各省(区、市)的统计年鉴等。

(三)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进行定量分析前,先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金融发展指数标准差达0.156,最大值0.697,最小值0.033,说明各地区之间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同时,各指标样本数据为360,除个别变量标准差接近均值外,其余变量的标准差均显著小于均值,说明本文所选的样本数据较好,没有异常值及极端值。

表2 描述性统计

2.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中介效应分析

由于部分指标的数据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因此统一对数据取对数处理,以消除数据的波动性;分别对各个模型进行Hasusman检验,结果显示所有模型的p值均小于0.05,故拒绝原假设,认为应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而非随机效应模型。对所有模型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测试结果中,随机效应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小,远不如固定效应模型,也反映出随机效应模型的解释力严重不足。同时,考虑到各个省(市、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情况不同,在所设立的模型中很可能存在不随时间变化的遗漏变量,加之社会资本积累、劳动力转移以及技术创新等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随机性,因此本文采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考虑到截面异方差性,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模型进行回归,得出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效应检验与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3)。

表3 全国层面总效应与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续表3

综观表3、表4,总效应回归结果中FIN的系数估计值为0.3357,并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验证了二者之间的同向变动关系,即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效应显著存在。同时,模型一的回归结果表明,FIN对SC的正向影响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即提升金融水平,也会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在金融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模型中加入中介变量社会资本积累后,金融和社会资本积累的系数分别通过1%和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均为正值,因此断定,金融通过社会资本积累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介效应显著存在,其中介效应大小为2.1724%。由模型二的回归结果可知,FIN对TRA的正向影响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即提升金融水平对劳动力的转移有促进作用;且在金融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模型中加入中介变量劳动力转移后,金融和劳动力转移的系数均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均为正。因此可知,金融通过劳动力转移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介效应显著存在,其中介效应大小为13.6102%。由模型三的回归结果可见,FIN对RD的正向影响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即提升金融水平对技术创新水平有促进作用;且在金融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模型中加入中介变量技术创新后,金融和技术创新的系数分别通过1%和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均为正值。因此,金融通过技术创新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介效应显著存在,其中介效应大小为11.2778%。综上可知,FIN通过SC、TRA与RD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介渠道存在,但是三个中介效应的值都较小,说明中介渠道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表4 全国层面多重中介效应比较

将全国30个省(市、区)分成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个子样本,以考察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中介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总效应回归结果中的FIN系数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均为正值,进一步验证了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二者之间的同向变动关系,即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效应均显著存在。但是各地区的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中介效应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东部地区FIN通过SC、TRA和RD对ECO影响的中介效应存在,但三个中介效应的值都较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部地区只有RD对FIN影响ECO的中介效应模型显著,不过中介效应的值较小,而社会资本积累和劳动力转移这两个中介路径不存在;西部地区只有TRA对FIN影响ECO的中介效应模型显著,中介效应的值亦较小,社会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的中介路径均不存在(1)限于篇幅,未列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个样本总效应与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备索。。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07—2018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从供给侧视角聚焦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在全国范围内,金融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的社会资本积累、劳动力转移及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均显著存在。但从区域的横向对比来看,东部地区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三条中介效应路径均显著,中部地区金融主要依靠技术创新路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西部地区金融主要依靠劳动力转移路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发现,无论是从全国还是分区域考察,中介效应的值都较小,说明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介渠道的促进效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完善金融市场制度,培养民众信任水平。政府需要提供合理有效的金融活动渠道,构建完备的金融信任体系,完善相应的外部监督机制,使公民能够在合理有效的法律监管体系下参与金融活动,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加大对劳动力教育和培训力度,促进劳动力转移。政府宜制定针对性政策,激励劳动力素质的自我积累,加快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推动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转换政府角色定位,改善创新环境。政府角色应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要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使企业在市场中能够发挥技术创新的指导作用,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在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根据市场需求提供适合创新型企业融资的信贷模式,鼓励创新型企业按照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进行融资,促进金融更好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效应高质量金融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死海效应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