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山茶共采 品茗话情长
——跨越千年的昌宁茶与民族情

2022-07-25凌玲兰卉琛

今日民族 2022年6期
关键词:茶文化茶叶

文·图/凌玲 兰卉琛

昌宁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滇西段上的一个重要物资集散地。在那个山高路远地自偏的年代,昌宁因为茶,被外界熟知。茶叶带来了交通运输、集市贸易、小工业作坊的发展,随着跟内地频繁的物资交流,昌宁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中原汉地的优秀文化逐渐在昌宁生根发芽。昌宁人世代爱山乐水,种茶制茶,所产的“昌宁红”更是蜚声中外,是全国唯一注册认定的“千年茶乡”。时至今日,城市田园和苍翠茶山早已成为昌宁的靓丽风景,茶叶也始终如一以优秀的品质和稳定的产出,支撑着昌宁县的经济发展,助推各族群众脱贫致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在一山一叶中进一步铸牢和升华。

抱朴建田园,人在草木间

昌宁县坐落在田园生态得天独厚的右甸坝之中,右甸河穿城而过,万顷田园风光独具特色,县城面山景色优美,是天然绿色屏障。近年来,昌宁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围绕建设“最宜人居山水田园城市”总体目标,通过“路网定骨架、公园为支撑、绿化显品位、亮化展特色、环境提质量”五项举措,强化两污治理,改造提升城市公园,加大县城及周边面山绿化力度,形成“山、水、园、林”的城市绿化格局和错落有致的城市田园景观。“田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画中”的山水田园城市初露美丽芳容。2013 年1 月昌宁县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园林县城”。同时,昌宁县发挥“千年茶乡”的资源优势,打造提升茶韵公园,依托县内23.1 万亩茶园的翠色,发展2 万亩红花油茶种植,加快茶叶庄园化发展,打造高原茶叶庄园景观,让浓厚的茶乡文化气息遍布山水田园之间。

春山茶共采,各族制茶忙

昌宁有1600 多年的种茶历史,史书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景泰年间,昌宁所产之茶曾作为贡品上奉朝廷。1953 年,右甸勐廷人杨德忠开始试制红茶,开启了昌宁制茶工艺探索之路,经后人们一代代传承改良,昌宁红茶逐渐在云南这个普洱茶王国里独树一帜,声名鹊起,成为昌宁茶中翘楚,品牌担当。1958 年,昌宁红茶厂成为生产“滇红”的核心企业。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昌宁红茶就已出口英国、苏联、波兰等2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 年,“昌宁红茶”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目前,昌宁县共有13个乡镇、101 个村(社区)、1422 个村民小组、18.4 万人从事茶叶相关工作,现有茶园面积31.34 万亩。茶叶已经成为昌宁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主要经济来源。

春秋两季是茶叶种植的黄金时节,以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茶企业会聘请科研院所专家到茶山茶地对茶农进行茶叶种植、茶园管理、鲜叶收购等相关理论培训,通过提高茶农种植管理技术,把控茶叶品质和产量。技术提高了、品控把住了、产量增加了,茶叶的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从2010 年5.6 元/公斤增长到13 元/公斤,茶农户均毛收入由0.21 万元增加到0.84万元。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增收,昌宁县还依托昌宁红茶业集团等龙头企业的生态茶园管理模式,采取“片区划分,专人负责”的方式,聘请建档立卡户为茶园管理人员和片区负责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在招聘企业员工时,优先招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少数民族同胞,为昌宁的脱贫攻坚和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新动能。

每年采茶季,茶山上都人头攒动,各族男女老少纷纷出动,小小的茶叶从生长、采摘、制作到远销海外,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各族群众的辛劳汗水和精诚配合。昌宁人以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严把每一道质量安全关,最终才成就了一盏盏温润香甜的“琥珀金汤”,让茶香润泽了五湖四海。

茶马货南北,而今路愈宽

古老的右甸城是茶马古道滇西段上的一个重要物资集散地,这里曾经整天马铃声声,人声鼎沸,南来北往的马帮络绎不绝。澜沧江上的“安澜桥”就是昌宁右甸地区与现下关、昆明等地经贸往来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见证。彼时的昌宁茶便是借着这条古道货通南北,带动边疆地区经贸发展,也将内地的茶文化、建筑文化、器物文化等传播到了边疆。

而今茶马古道上早已人烟罕见,昌宁茶也在市场经济洪流中几经沉浮。近年来,昌宁依托“千年茶乡”的资源优势和辐射南亚和东南亚的地缘优势,畅通路网建设,大力招商引资,越来越多的外地茶商入驻昌宁,带来了先进的种茶制茶技术和茶叶营销模式,改变了昌宁茶的生产方式,丰富了昌宁茶的销售渠道,更拓宽了昌宁经济发展的道路,为昌宁各族群众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2009 年,昌宁引入昆明稳隆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开始着手打造昌宁红品牌,以明星品牌带动县域茶业发展。2018 年,稳隆茶叶更名为“云南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昌宁红”成为县域茶业品牌。全县通过探索建立“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采用公司定向收购鲜叶、标准化制茶、解决贫困户务工、定期分红等多种方式,带动全县各族群众发展壮大茶产业,提升茶业含金量。2020 年,全县实现干茶总产量2.9 万吨,实现茶叶综合产值38.8 亿元,全县年产值在一千万元以上茶叶企业有8 户。昌宁茶目前已出口俄罗斯、法国、英国、新西兰、马来西亚、日本、德国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是昌宁县的重要产业,更是昌宁的窗口和桥梁。外地人因茶知昌宁来昌宁,本地人因茶开始走出深山了解世界同市场经济接轨,交往交流交融在茶叶的采制销运中悄悄发生着。

千众过茶汤,茗香情意长

茶是昌宁人生产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更是昌宁民族文化的见证。契丹贵族蒋家茶园早已作为古树茶园纳入保护范围,成为故事在百姓中口口相传。当年勐统土司的纳贡之茶,上流人士方可享用的奢侈品,早已在同中原茶文化的融合下,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茶是生活,是文化,更是民族精神。茶文化通过味蕾的记忆传承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早已深深镌刻在昌宁各族群众的血脉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茶文化内涵,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认同,昌宁县依托县域内丰富的茶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建设成“云南省茶文化创作基地县”。自2013 年以来,通过开展茶文化“四进”活动,在全县40 所中小学建设茶文化进校园示范点,多次组织开展茶艺茶道培训,培训中级茶艺师300 多人,累计组织茶艺培训1500余人次。广泛开展茶文化创作与挖掘,把古茶树保护利用与弘扬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先后出版了《昌宁茶叶志》《昌宁古茶树图谱》《茶画昌宁》等一批茶叶书籍,创作了《昌宁红》《就想来昌宁》《红茶飘香》等一批茶歌,编撰《昌宁茶文化进校园教程》,用于开展茶文化进校园教学工作。昌宁县通过把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中国茶文化融入到青少年教育中去,不断提升各族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进而深化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群众在品茶论茶中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团结友爱欣赏互鉴,在茶事文化活动、茶艺茶技展示中得到淬炼和升华,浓浓的民族情谊也在一盏盏“琥珀金汤”中荡漾开来。

猜你喜欢

茶文化茶叶
中国茶文化外宣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应用语言学下茶文化英语翻译对策
中西文化对比下的英语茶文化教学研究
2021年10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牛采茶叶》
2021年1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