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外语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

2022-07-25韩俊平

河南教育·高教 2022年6期
关键词:行动研究思辨能力

韩俊平

摘 要:“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培养的高水平人才不仅应具备语言能力、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应具有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研究按照行动研究的方法步骤,从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结果评估、研究反思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设实践类英语课程,开展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思辨能力培养与外语教学的有机结合,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实践形式提供具体教学案例支持。

关键词:思辨能力;行动研究;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

思辨能力是指依据一定标准,对事物或观点做出有目的、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前国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各国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美国政府自1993年开始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目标,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列为我国教育的长期发展目标。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术界认为,虽然思辨能力是一项适用所有领域的普遍技能,但可依托特定学科领域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培养。因此,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采取分离式,通过专门开设的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思辨能力的各项核心技能;也可以采取融合式,将思辨能力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他课程中,在其他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进行锻炼。目前,各高校外语专业大多选择融合式思辨能力培养,将其融入公共外语课程教学中。以外语教学为媒介来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具有以下两个优势:第一,语言是思维的媒介,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能力,又可以锻炼思维能力,促进思辨技能和思辨倾向的发展;第二,外语学习不仅是语言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不同思维方式碰撞磨合的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沟通来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构建向外界介绍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话语体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

我国外语界学者已经对外语学习环境下思辨能力培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文秋芳对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现状的研究,李莉文对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与思辨能力的研究,阮全友将中国语境下外语教育的行动研究观与思辨能力培养相结合进行的研究,等等,这些都为实践教学尤其是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是以外语专业的本科外语专业教学为背景,对培养非外语专业研究生思辨能力的研究不够充分。因此,如何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开展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要求

《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研究生英语教学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学目的是培养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及国际交流。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分会于2020年编著的《非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指出,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专业性三大特点,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思辨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学生语言技能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如何有机融合语言教学目标和思辨能力培养目标,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值得研究生公共外语课程教师共同探索的问题。

二、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研究的方案设计

笔者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注意到,有一些学生英语学习投入多、效果差,事倍功半。有的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的过程中无法推断出作者的观点,分不清哪些是论点、哪些是论据,哪些是作者的观点、哪些是作者转述他人的观点,阅读完后对作者思路似懂非懂,无法复述和总结文章内容;有的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拘泥于形式和语言本身,常套用模板、背誦“万能句”、堆积材料,无法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中缺乏有效交流,思路混乱;有的学生在与同伴进行英语互评时,不知从哪个角度进行评价分析,不明白如何质疑、如何赏析。学者黄源深将这种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能力欠缺所造成的现象定义为“思辨缺席症”。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摆脱“思辨缺席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解决“思辨缺席症”问题,郑州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改团队成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反思并查阅文献资料,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分为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如果教师不能从自身出发,在教学中善于思考,将思辨运用到教学实际行动中,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果教师不能全面认识、诊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制订相应教学计划,而仅是围绕着字、词、句和语法结构展开教学,学生也只能通过机械背诵、反复操练这样的低层级思维来学习,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思辨能力的机会;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需求、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环境差异,而是生搬硬套,根据书本上的理论或其他教师的经验来组织课堂教学,就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及创造性;如果教师在评价体系中片面强调词汇、语法,以考试为本,学生就很难摆脱“唯考试论”的约束去自主锻炼思辨能力。因此,教改团队先从教师因素着手,从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组织、评价体系三个环节进行改革,为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营造合适的环境。

(一)教学计划

研究生公共英语传统教学注重训练学生语言技能,将语言知识积累当作教学中心,教学活动围绕识记、理解等低层级思维展开。经过反思和查阅文献,教改团队根据《非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将教学重点由原来的字、词、句等语言知识积累转为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及国际交流,教学中心由“学英语”转移至“用英语”。

教改团队决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为英语基础技能自主学习,教改团队自主开发与《研究生英语读写教程》配套的线上学习材料,包括授课视频、教学课件、讨论区、练习和测试等内容,学生可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线下教学为英语应用技能实践课,教改团队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需求,进行分级教学,共开设三种实践课:日常交流英语、英语写作翻译实践、学术英语写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语言产出实践机会,使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一系列高层级思维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课堂教学组织

得益于郑州大学核心学位课程硕博研究生公共英语的建设,20人左右的班级规模及设备完善的微格教室可以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理想的环境。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也做出相应改变。课堂组织形式由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讲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式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科普演讲、口头汇报等活动,在合作、讨论、表达、共享的氛围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则以辅导者、组织者、咨询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评价体系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将学习热情贯穿整个课程周期,而不是在期末考试前才开始投入,教改团队采取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两种评估方式各占课程成绩的50%。形成性评估分为两项:平时成绩及英语基础技能自主学习成绩。其中,平时成绩根据课堂参与度、随堂测试、小组活动、平时作业档案袋等各项内容分档评分,英语基础技能自主学习成绩由在线学习数据和线下测试成绩组成。为使考试在教学中发挥良好的作用,终结性评估实施教考分离模式,教改团队采用由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通用英语水平测试。

三、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研究的方案实施

2017年9月至2021年7月,教改团队在郑州大学2017级至2020级32个英语班实施了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行动,该行动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一是导学课完成两个任务。第一,教师通过师生交流进行英语学习问题诊断、问题分析、灌输“用英语”而非“学英语”的学习理念;第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随堂自由式写作实践,鼓励学生“用英语”来表达观点、传递思想,如写自己的学习需求、预期收获、疑惑顾虑或其他自选内容,课后教师阅读学生作品并给予每个学生书面反馈。导学课不仅介绍学习理念,也引导学生进行“用英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意愿等一系列思辨活动。

二是在各课型日常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融入锻炼思辨能力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在翻译实践课教学中弱化翻译技巧的讲解,根据教学目标布置小组合作式翻译、同辈评价、口头汇报等学习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合作型、任务型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去发现新知识,并逐渐掌握新技能。

教师在基础写作实践课教学中引入作品评析、合作式写作等一系列参与式课堂活动。笔者及团队其他成员按照教学目标选择范文供学生评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文章优劣,给出评分并完善问题作文,最后汇报分析结果及分享改写后的作品。“我的专题讲座”是一项贯穿应用文写作实践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在申请信、个人简历、个人自述、外语期刊投稿信、催稿信及改稿信、感谢信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几类应用文中选取一类,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小型写作专题讲座。每个小组需要做需求分析、查阅资料、综合信息、制作幻灯片、讲座预演,最后以小型专题讲座形式为全班讲解所选类型应用文。

难度较高的学术英语写作课改变“传授模板”的直接授课模式,鼓励学生探索式学习。以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为例,教师要求每小组从与本专业相关的高质量国际期刊中选取4篇论文及其摘要,分析4篇摘要撰写格式、涵盖信息类别、语言特点等,在课堂上做口头汇报,让学生通过合作、对比、分析、判断、讨论和实践来理解摘要的写作方法。

口语课堂教学中,笔者及团队其他成员将教学活动分为两部分,前半学期练习基础日常表达,包含朗读、对话等形式,其中贯穿语音微技能、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训练;后半学期进行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口语实践,如小型科普演讲、模拟国际学术会议中的摘要汇报等,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和科学素养。

四、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研究的结果评估

根据团队教师课堂观察、整理学生作品档案以及同行观察者的反馈可知,本次历时八个学期的行动研究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使用语言进行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等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语言能力,而且有效提高了思辨能力。本研究在一系列教学行动中有以下收获:

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译文对比分析、英汉比较、文章评析、应用文信息综合整理以及每次课堂讨论和口头报告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合作式、任务型学习能够营造比较自然的学习环境。没有特别明显的“学习”标签,学生在合作和讨论过程中的学习可以更深入,也能融入更多的生活体验以及对世界的认知。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提高。小组课堂讨论常态化使内向型学生从组内发言开始锻炼,进而敢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整体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课堂参与率由行动研究前平均每节课每班15%提高至70%。

五、基于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行动研究的反思

从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来看,课堂内容的改革、课堂活动的设计,由讲授式教学向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的转变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能够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然而在本次行动研究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生公共英语课师生比较低,这导致学生英语学习个性化诊断不足,教师对个性化问题反思较少,为学生提供的有效的个性化帮助不足;计划内教学课时有限,一些可以锻炼思辨能力的教学活动未能深入开展,需要通过举办多种课外活动,如英语学术海报展览、英语学术演讲、科技英语翻译大赛等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文秋芳,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杨庆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堂思辨能力培养途径初探[J].云梦学刊,2016(5).

[3]文秋芳,孙旻.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与理论实践,2015(3).

[4]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非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5]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

[6]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分会.非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7]蔡基刚.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2).

[8]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語与外语教学,1998(7).

[9]孙有中.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5(3).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行动研究思辨能力
关于七年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行动研究
基于培养思辨能力的大学外语教学策略探究
浅议加强英语专业实训课程实践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写作思辨教学策略研究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