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
2022-07-24王连秋
王连秋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面向“三农”事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是新时代赋予农业高职院校的使命与担当。乡村振兴急需人才,当前,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矛盾比较突出,涉农职业院校进行综合改革,大力培养立志服务“三农”、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德技并修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才能满足优先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如何进行综合改革培育学生“三农”情怀,是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一懂两爱”人才的重中之重。如何培育学生“三农”情怀,增强学生“扎根三农、服务三农”意识,同样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涉农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涉农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三农”人才的使命。但据调查,农业类高校的毕业生“学农而不爱农”的现象很普遍。农业类高职院校毕业生也大多喜欢在城市工作,很少有人愿意去农村工作。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学生们因受城乡差距造成的“重城轻农”偏见的影响,认为到农村没有发展前途;二是很多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认识,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认识不足,导致认识不到农业农村发展的广阔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充分彰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面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头脑、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青年成长成才的人生大课。因此,在培养志愿扎根农村、致力于服务乡村振兴大业的“三农”人才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不可替代!
近年来,各类高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铸魂育人实效进一步增强,解决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多数共性问题,但在“培养什么人”的专业针对性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据调查,目前涉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育人目标专业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过多注重共性育人目标,而忽视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情怀的专业性育人目标。涉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教学中缺乏“三农”情怀教育内容,在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大多注重引导学生努力成长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立志于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时代新人,但对于怎样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三农”梦想,将伟大“中国梦”落地生根却缺乏进一步引导,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不紧密,而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学生成才方向方面的价值引领作用。这与习总书记提出的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农业类高职院校继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教学内容和“三农”情怀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坚定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乡村振兴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中的重要地位,了解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专业优势,真正愿意投身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去。
涉农高职院校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培养大学生“三农”情怀的主阵地,将“三农”情怀教育元素有机融合到现有教学内容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共性育人目标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针对性,实现培养“三农”人才针对性育人目标。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的工作要求,为农业职业院校培养服务“三农”人才指明了方向。
二、涉农类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路径的探索
(一)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培育新型“三农”人才的育人合力
培育新型“三农”人才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在“三农”人才培养方面,共同发力,增强实效。首先,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协同机制。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以党建引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将全校师资队伍培训、素质提升制度化,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打造为“育人共同体”:(1)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备课、相互听课、交流反馈等制度,帮助教师们相互加深教学内容的了解,为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行同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了解专业发展趋势等建立制度和组织保障。(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组建课程思政建设团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共同申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或科研项目,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其次,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建设机制。一是学校构建大思想政治育人格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中,吸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意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德育目标。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制定课程标准,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中融入思政元素,体现德育目标。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协同。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在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与专业有关的教学案例,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中体现专业特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增强课程育人功能。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强调,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这一纲领性文件为涉农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中挖掘并融入相关课程思政元素,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教师协同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促进、相生相长的课程生态,实现涉农高校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夯实涉农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基础,提升服务“三农”能力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涉农院校教师的使命和担当。“三农”情怀的培养关键在教师,涉农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三农”人才培养的实效。目前,农业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缺乏农村生活经历、不了解农村发展情况,或本身存在鄙视“三农”的思想,难以承担“三农”情怀培养的责任。教育者首先受教育,讲信仰者必先有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承担起培育学生“三农”情怀的重任,必先具备浓浓的“三农”情怀。
因此,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体系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入农业农村基层一线实践锻炼、研修、参加各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参与指导学生毕业实习等途径,多措并举,造就一支具有“三农”情怀、本领过硬和素质优良的涉农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合力,共同为服务“三农”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三)构建涉农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课堂”教学体系,厚植“大国三农”情怀
涉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引领作用,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对教学体系进行系统改革。立足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守正创新,充分发挥农业职业院校“三农”教育资源优势,融合“三农”情怀教育元素,在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教学任务、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共性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第一课堂、拓展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和夯实校园文化第三课堂,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农”情怀培育教学体系,突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教学目标,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1.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第一课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内容中融入“大国三农”情怀教育元素。结合涉农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挖掘“大国三农”情怀中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资源内容,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实现“大国三农”情怀培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无缝连接。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中,将“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典型案例”如张桂梅、黄文秀、黄大发等时代楷模的事迹和服务“三农”的优秀毕业生事迹有机融入“正确的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章节教学内容中,以榜样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坚定服务“三农”理想信念,增强服务”三农“的学习动力,提高服务农牧行业发展的专业本领,成长为担当乡村振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概论”课程教学内容中,将“中国梦”“三农情”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争做新时代“三农”事业奋斗者、创造者和引领者。在“建设美丽中国”一节中将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融入其中。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教学内容中,以与学生专业结合密切的生物安全、粮食安全、种子安全为例深入讲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内容及重大意义。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绿色发展道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内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帮助学生理解“三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2.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探索“大国三农”情怀培育新路径。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面向农业、深入农村、贴近农民的理念,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推动“大国三农”元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生动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引导学生了解农村环境、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增加学生对“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感性认识,坚定学生投身“三农”事业的理想信念。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方面,开展“光盘行动”“情系三农、成就出彩人生”主题演讲、“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问卷调查等实践活动,合理嵌入服务“三农”的育人目标,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关注“三农”相关问题,确保学生对“三农”职业有科学态度和正确认识。
在“概论”课程方面组织学生进行“谁不说俺家乡美”主题演讲、“生态文明建设与畜牧业发展趋势”“畜牧企业经营状况”“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问题”等调查研究活动,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美丽乡村的变化和农业农村发展的前景,在实践锻炼中坚定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
3.夯实校园文化第三课堂,丰富“大国三农”教育载体。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学校设置农耕文化长廊和相关雕塑,介绍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学生学习校园文化中“三农”教育内容纳入对学生学习考核的范围,引导学生课外学习“三农”文化知识。深挖本校“三农”元素,充分利用“校史馆参观”“优秀毕业生展板”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载体,将“大国三农”情怀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各阶段,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育“大国三农”情怀的实效性。通过对杰出校友材料的整理,挖掘杰出校友自身成长历程中有关“三农”情怀教育素材,编辑出版《明星校友名录》发给学生,作为课外阅读资料。定期与涉农校友企业合作交流,通过明星校友到校现场做报告、学生到企业参观、实地考察探访等形式扩大示范引领作用,实现杰出校友激励示范价值、职业引导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亲身感受“大国三农”情怀的魅力,指引成长成才之路。
总之,在涉农高职院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引领学生成才方向、培育“三农”情怀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服务“三农”人才培养实效,承担起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