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体系构建研究

2022-07-24周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2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高职

周敏

[摘 要] 在“大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可以结合课程思政要求,形成“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育人体系,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思想政治内容的渗透不深入,教师有必要从理想信念、价值观、国家意识、民族精神等方面入手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念,在现实案例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消解消极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

[关键词]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协同体系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体系构建”(ZJGB2021049)

[作者简介] 周 敏(1973—),男,湖南衡阳人,学士,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电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6-0041-04 [收稿日期] 2022-01-27

随着社会变革速度加快,高职院校学生面临较大的社会压力,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提高高职全面育人成效,教师有必要将课程思政理念运用于心理健康课程中,打造“心理健康+思想政治”的协同育人体系,促使高职学生将自我发展、未来就业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结合考虑,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和价值,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在发挥自己“光和热”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进而保持健康心理。

一、高职“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体系概述

(一)高职“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体系内涵

高职“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体系是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协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其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依托,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支撑,实际上是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来融合课程思政的改革要求,在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解答心理健康疑惑、传授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时,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让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步进行。更为重要的是,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恰到好处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1]。

(二)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体系的意义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关联性和交叉性,二者融合打造协同育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具體来看,首先,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体系有助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素养,坚定爱国意识和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和成效;其次,有助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品格素养、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当学生有理想、有目标、有信念时,其能更主动、勇敢地去应用各种已知或者未知的挑战,提高自身抗压抗挫能力;再次,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明确自己肩上所扛的社会责任,能够将宝贵的青春时光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术能力,时刻准备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也促使高职学生更清醒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珍爱生命、珍惜时间;最后,有助于推动学生向英模榜样人物学习,促使学生形成感恩意识和奉献意识,找准自己的“对标”学习对象,在生活中感恩父母、学习中感恩教师、成长中感恩朋友,并将感恩转化为奉献的力量,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保持阳光健康心态,实现“爱”的接力和传递。

(三)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体系的原则

1.以心理健康为基础,融合发展的原则。在构建“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体系时要明确,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主线不能变,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品德塑造,从而让高职学生能够统一思想、健全人格、锤炼心志,将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在树立远大理想目标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随时保持健康心态,迎接当下及未来的各种挑战[2]。

2.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协同推进的原则。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容忽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的基础。高职院校构建“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体系要以解决学生潜在的或者已经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为导向,统筹规划、协同推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拓展学生的成长视野、打破学生的思维局限,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焦虑、懈怠、自暴自弃的心理危机。

3.以特色体系为目标,提高质量的原则。高职院校应结合“三全育人”的要求,充分发挥出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到“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体系构建中来,打造“1123”特色协同体系。以教育质量为原则,明确1个提升教学实效为首位的教学理念;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建立1个思想政治资源库;组建2支师资队伍,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师资队伍和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延伸“3个课堂”,即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向外延伸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在遇到问题时可以采用多元化思维模式,求变求解,不钻牛角尖。

4.以创新求变为手段,助推改革的原则。在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体系时要以创新求变为手段,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深化发展为原则,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考评模式,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表达自我观点、想法,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情况,及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集体教育和个体指导,达成职业教育改革的目的,为社会输送身心健康、品质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体系构建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不足,缺乏协同思维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授课教师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所参照的心理健康教材内容也较为专业,教师着重从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现实表现、问题解决方面来开展教学,在课堂上多是分析心理健康方面的案例,帮助学生找到排解心理问题的方法,预防心理危机。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来看,原有的教学体系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课程思政改革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没有向更高层次递进,难以满足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协同教育模式单一,缺乏层次结构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大多数教师仍是“照本宣科”,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接搬到了心理健康课堂中,既没有找到合适的融合契机,又没有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协同教育显得较为生硬,学生体验感不佳。而且单一的协同教育模式不利于协同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导致心理健康课程在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层次结构,显得扁平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了解不到位。

(三)教育平台搭建滞后,缺乏多元形式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体系构建过程中,相关教育平台的搭建较为滞后。在课堂教学形式下,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偏理论性的,即便学生能够理解,也很难直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也应重视理实结合。另外,在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应用的形式也不够多元,像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翻转课堂、微课等形式的应用频次较低。

(四)课程内容关联度低,缺乏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体系构建过程中,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关联度低,缺乏深度融合。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思想政治内容、体系的把握不到位、理解不到位,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找到与心理教育相关联的知识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很多,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必须要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更应注重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来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综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心理素质。

(五)评价考核未能协同,缺乏反馈提升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体系构建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对心理健康课程的评价考核体系进行同步更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失了思想政治部分内容,甚至有的教师不知道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只能还是侧重于心理健康方面的评价。另外,教师与学生的课下沟通较少,尤其是缺乏一对一的沟通,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心理情况不了解,也无法有效获悉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建议,教师难以借助学生的反馈来提升和改进课程教学设计。

三、高职“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体系构建的有效策略

任何一门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都是基础,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从更高层次的视域看问题,提升学习动力、打破心理桎梏[3]。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方面入手构建“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体系。

(一)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协同共建育人环境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应为学生提供协同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过程中明确感受和体会到思想政治方面知识的运用,并理解思想政治素养和价值体系对调节心理健康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打造协同育人环境需要得到思想政治专业教师的支持,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由此才能形成“两支教学队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思政的互补。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的不足,主动开展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另一方面,高职学校应建立课程思政培训机制,组织思想政治教师为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知识体系的梳理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解读,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理解哪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并形成良好的协同育人效果。

(二)打造立体协同教育模式,创新育人层次结构

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体系应注重立体协同教育模式的构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育人结构,实现“3个课堂”的建设,为社会输送思想政治素养高、心理素质好、抗压抗挫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首先,教师要守好“第一课堂”的阵地,在一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中,每周至少有一次课,教师可以直接面对学生。为此,教师应在心理教育过程中突出重点,围绕高职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开展专题教学,引导全体学生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其次,应注重向外延伸“第二课堂”,结合高职学生实践活动、实习实训来开展“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基于专业学生开展实习实训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如焦躁情绪、嫉妒心理、抑郁情绪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渗透,可以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去适应社会节奏、理解和尊重他人,摆脱消极情緒和不良心理。最后,还可以将“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第三课堂”,即网络课堂,在网络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内容,打造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教育专题,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找到心理健康问题的消解之路。

(三)建立多形式的平台构架,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构建高职“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体系应建立多形式的平台架构,具体包括教育资源平台、新媒体平台、线上教育平台,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多从案例分析的视角入手,让学生在一个个案例中学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并加以灵活应用。首先,应基于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建立1个思想政治资源库的原则,提前为心理健康课程思政改革打下基础,做好教学方案的设计,搜集和整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资源都上传至教学资源库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共享,让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合理有效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其次,应着重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运用,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的应用,在高职院校的官方新媒体平台中融入“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板块,促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最后,要充分发挥线上教育平台的作用,借助直播课、在线交流互动的功能与学生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直接有效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四)完善課程协同内容体系,打造精品职教课程

高职“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体系构建过程中还应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为学生打造心理健康方面的精品职教课,形成高职院校的特色品牌课。为此,高职院校应基于本校专业特色、学生培养特色来加快建设“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编创校本教材,让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更为明确地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高职院校可以鼓励思想政治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合作,共同开展校本课程设计及教材编创方面的课题研究,得出的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在编创校本教材时,应形成全新的知识内容体系,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性,明确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有解思维”的目标,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心理健康问题疏解办法,同时,让学生能够正视心理健康问题,不隐瞒、不自卑,无法自己排解时可向教师求助。

(五)协同设计评价考核系统,重视分析学生反馈

高职“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体系构建还应设计出全新的评价考核系统,创新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和考核,促使教师尽快转变思路、改进教学方案、完善协同教学体系。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元评价模式,即采用多元主体、多元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以让学生获得更为客观真实的评价结果,了解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应采用日常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纳入考核中。另外,要重视分析学生的学习反馈,定期将学生反馈的内容进行整理,合并相似的反馈问题,并制定出解决方案,持续优化改进教学。

结语

综上所述,在推进高职“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协同体系构建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结合职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打造“1123”特色协同育人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及时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教学,并为学生提供课下发声通道,实现集体教学和个别交流,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夏涓艺,张良勇,贺娟.“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性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1):11-13.

[2]张月,胡振明.新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提升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1,19(4):90-93.

[3]杨菡卿.“三全育人”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摭探[J].成才之路,2021(34):10-12.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ental Health+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ordination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OU Min

(Railway Telecommunication College,Hunan Technical College of Railway

High-speed,Hengyang,Hunan 421002,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when carrying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 can form a "mental health+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ordination system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infilt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i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not deep. It is necessary for teachers to cultivat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aspects of ideals and beliefs, value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national spirit,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beliefs, feel the meaning of life in real cases and eliminate negative emotions, form a healthy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hi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and moral qualit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ordination system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