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智与情感》的斯芬克斯因子解读

2022-07-24钟检妹

今古文创 2022年26期

钟检妹

【摘要】 “斯芬克斯因子”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重要术语。“斯芬克斯因子”由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组合而成,两种因子不同的组合排列使人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这极大地丰富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本文以“斯芬克斯因子”为切入点,对《理智与情感》中的三位主要人物进行剖析,解读她们身上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冲突与制衡,从而让读者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反思小说人物的命运走向。

【关键词】 斯芬克斯因子;人性因子;兽性因子;《理智与情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6-001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6.005

一、引言

作为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小说家,简·奥斯汀“是一位一流的艺术家”,[1]33麦考莱称她为“散文的莎士比亚”。[1]40简·奥斯汀的一生著有6部长篇小说,小说主要突出表现婚姻、爱情及家庭生活等主题。《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处女作,该书讲述了埃莉诺同玛丽安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于读者以道德启示。就笔者从知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来看,有关于小说《理智与情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女性主义,小说人物性格及婚姻爱情观等角度进行解析。本文则尝试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切入,以“斯芬克斯因子”为抓手,分析《理智与情感》中主要人物埃莉诺、玛丽安及露西在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影响下的命运走向,解读作者简·奥斯汀的伦理诉求,从而展现出蕴藏在文本中的道德价值及教诲意义,进而引发现代人对情感与道德伦理选择的反思。

二、斯芬克斯因子理论

我国的聂珍钊教授在2004年富有前瞻性地提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斯芬克因子”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一个重要术语。斯芬克斯原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形象,其上半身为人代表着理性意志,下半身为兽代表着非理性意志。“‘斯芬克斯因子’由两部分组成: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这两种因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其中人性因子是高级因子,兽性因子是低级因子,因此前者能够控制后者,从而使人成为有伦理意识的人”。[2]38“‘斯芬克斯因子’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2]38聂教授指出,“‘斯芬克斯因子’的不同组合和变化,将导致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不同行为特征和性格表现,形成不同的伦理冲突,表现出不同的道德价值”。[2]38本论文通对《理智与情感》中“斯芬克斯因子”的分析,探讨小说中主要人物身上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冲突与平衡,为读者深入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也让读者们了解简·奥斯汀所处的伦理诉求。

三、《理智与情感》中主要人物的斯芬克斯因子分析

斯芬克斯作为人兽结合体,代表着理性意志与非理性意志的冲突与制衡。在情感与道德的选择面前,人身上所占据的理性意志与非理性意志的比重会不断变化,进而展现出理性或非理性的一面。“人作为个体的存在,等同于一个完整的‘斯芬克斯因子’,因此身上也就同时存在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这两种因子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人格。人性因子是主导因子,其核心是理性意志”。[2]45“自由意志和理性意志是相互对立的两种力量,文学作品常常描写这两种力量怎样影响人的道德行为并通过这两种力量的不同变化描写形形色色的人”。[3]12小说中的露西、埃莉诺、玛丽安都是斯芬克斯因子的化身,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的较量不单单使得她们在是非面前做出不同的抉择,也影响了她们的命运走向,映射出在她们所处时代的作者伦理诉求。

(一)露西·斯蒂尔:兽性因子代表

露西是在文中中途出现的一个人物,她是埃莉诺与爱德华感情结合路上的拦路虎。小说中,露西一出场便竭力讨好约翰·米德尔爵士一家人及其亲属。露西装作非常友善地同埃莉诺做朋友,宣称“埃莉诺姐妹是她见过的最美丽,最文雅,最有才华而最可爱的姑娘,尤其渴望进一步接触。”[4]124在意外听说埃莉诺同爱德华之间的闲话时,她更加警惕起来了。她故意同埃莉诺透露了她同爱德华婚约一事,还让埃莉诺看到了爱德华的手写信并提及了别在爱德华戒指上的头发,露西甚至还假惺惺地让埃莉诺为她保守这个秘密。就笔者看来,定下婚约并非是露西与爱德华两情相悦或是情深义重,而是因为露西吃准了爱德华家族长子的身份。爱德华将要继承的这些资产足以让她从麻雀变凤凰,她的虚荣心可以得到極大满足。这样的一种强烈情感极易调动露西心中的兽性因子,为她在后面同埃莉诺的谈话博弈,为了占据主动权而不择手段奠定了基础。“我为爱德华苦熬了这四年,真想不到还能活到现在。一切都这么悬着,靠不住,而且跟他见面又那么少——我们见面,每年难得超过两次。真想不到我的心到现在还没有被揉碎。”[4]133露西在埃莉诺面前谈起爱德华时,总是表露自己对爱德华的爱忠贞不渝的模样。她这样做一来是为了让埃莉诺嫉妒她,好让露西自己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同时也是宣告主权,确保自己能顺利地同一位有钱的单身汉结合。然而讽刺的是,在小说的结尾处,露西却选择了同新的家族继承人罗伯特·费勒斯结婚。爱德华失去了继承人的位置,这意味着露西要同一个穷人结合,这将导致露西没法过上梦寐以求的阔太太的悠闲生活。此时,露西心中的兽性因子被激发,非理性意志或是自由意志占据着主导地位。起初爱德华对于露西来说是她摆脱现有经济困境、社会地位低下,并获得别人艳羡眼光的唯一抓手,而如今爱德华失去了继承人的位置,露西失去理智,打着如意算盘,不顾罗伯特同爱德华的兄弟关系,也不怕别人对她的议论,故意同罗伯特长期攀谈以获得其好感。露西将之前自己对爱德华许下的诺言抛在了脑后。露西同罗伯特的结合也将露西身上唯利是图、表里不一,以及她身上的拜金主义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露西是一个被竞争性自我推销主导的角色。为了增强自我意识,她显然很享受伤害埃莉诺而获得的权力带来的兴奋。她甚至比小说中的威洛比更冷血,因为她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而交换情人[5]。叙述者还对她进行了直接评论:“所以,露西在这件事上的全部作为,尤其是她最后获得的成功,满可以拿来作为一个最鼓舞人心的样板,说明一心一意图谋私利,不管在进行中表面上会有多大障碍,总能万事大吉,大交好运的,只要不怕花时间,昧着良心就行。”[4]369可以读出作者对露西这类唯物质为尊群体的辛辣嘲讽。露西从出场到她同罗伯特的婚事,读者即便看出露西的狡诈与心机,但是她最终同有钱单身汉罗伯特的结合以及得到费勒斯太太的认可,都暗示了在作者简·奥斯汀所处的时代,金钱至上占主导地位思潮的成功。

(二)埃莉诺:人性因子代表

“奥斯汀在本书中展示了主人公两姐妹性格的对比,从姐姐的人生观,伦理和社交观念出发,叙述大部分故事,从而塑造了一个‘明事理的凡人’,这是她心目中的理想女性。”[4]3在埃莉诺身上能看到常人所没有的理智与冷静,她是作者笔下的道德榜样。在小说中,埃莉诺同露西初相识时,埃莉诺便敏锐地嗅到露西身上的心机,她认为“露西毫不文雅,做事不正派,心底不正直,还看出她既虚伪又无知,而且缺乏教养”。[4]127小说借埃莉诺的内心独白再次暗讽了露西这类唯利是图的群体。当埃莉诺得知露西与爱德华的婚约时,即便埃莉诺非常惊讶,可她态度从容镇定,还如约保守了婚约的秘密。当被问及为何能保持得如此镇定时,她说:“因为我觉得我该这样做。我答应过露西,我就得为她保密,所以我一丝不露,这是我的责任;而且我也应该对我家里人和朋友们负责,不能让他们为我焦虑,而又无法说出实话安慰他们。”[4]253面对“情敌”的多次挑衅,埃莉诺将内心的痛楚深埋心中,不让家人为她担忧,秉着为露西负责的态度履行了保守婚约秘密的诺言。在经历了同露西多回合的谈话博弈后,埃莉诺依旧站稳了脚跟,依旧保持着自己的理智与分寸,“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自我克制”。[4]132露西同爱德华的婚约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露西的胜利,在露西面前,埃莉诺暂时处于下风。埃莉诺同爱德华相互吸引,却又受着露西的刁难,在同爱德华再相见时,埃莉诺却从未想过让对方难堪,同时,在爱德华被剥夺继承人位置后,埃莉诺还替他找了一个牧师职位,令人不禁为埃莉诺的宽阔胸怀与智慧所叹服。埃莉诺对爱德华的情感,受到了理性意志的引导与束缚。就笔者看来,埃莉诺对爱德华的爱是一种理性的、道德的情感。埃莉诺的表现应是无可指摘的,在她身上,理智意志或是人性因子自始至终都占据着主导地位。“从文学伦理学角度来看,情感可能是理性意志的表现,也可能是非理性意志的表现,因此,可以分为理性情感和非理性情感。伦理选择中的情感在特定环境或语境中受到理性的约束使之符合道德准则与规范。这种以理性意志形式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一种道德情感,如母爱和亲情”。[6]85除了埃莉诺,露西同爱德华的爱恨情仇,埃莉诺同妹妹玛丽安的姐妹情深也让人为埃莉诺身上所散发的理性光芒所折服。埃莉诺一开始就提醒妹妹在感情中不可操之过急,她还提醒妹妹要注重礼仪,且多次想为妹妹的失礼行为掩饰,并希望她能多见见世面。在妹妹玛丽安被欺骗后,埃莉诺理智地安慰:“你现在虽说很痛苦,可是万一再晚一段时间才发现他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你们的婚约要成年累月地拖下去,这是有可能的,到那时他才肯撒手的话,想想你要受多少罪啊。你这一方面多一天痴心信赖,可怕的打击就多一分。” [4]179即便自己因为露西与爱德华的事情而感到难受,埃莉諾依然选择在妹妹面前不露声色,还及时开导自己妹妹,想方设法让妹妹从失恋中走出来。当被妹妹玛丽安问及知道爱德华事为什么不告诉她时,埃莉诺第一反应认识要去保护自己的妹妹。她怕“这将使妹妹对他永远失去好感,而且会使玛丽安再度触痛她自己的失意事,因为她们俩的处境有相似处”。[4]252两姐妹的深厚情谊无疑是小说中最令人动容的。埃莉诺的可贵品质也间接推动了妹妹玛丽安在爱情方面的成长。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埃莉诺是一个道德形象,向人们展示了一种讽刺、劝诫和教诲的力量。在小说的结局处,代表着理智的埃莉诺同爱德华有了幸福的结局,还同妹妹玛丽安相处无间。这也喻示着作者对埃莉诺这类理性群体的赞美与歌颂,象征着理性的胜利,暗讽了敛财社会中追名逐利,物质为尊的弊病。

(三)玛丽安:人性因子战胜兽性因子

“文学伦理学将激情定性为“一种强烈的表现形式。某些激情往往是失去理性控制的结果,与冲动类似,是自由意志的表现形式。”[2]251同埃莉诺冷静理智的个性相反,玛丽安的性格则是冲动奔放的。在小说中,起初在爱情面前冲动盲目的玛丽安到在爱情面前冷静且学会了自我反思的玛丽安是斯芬克斯因子的两个方面,分别代表着理性意志和非理性意志,“并由前者制约后者,但是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一旦分开,兽性因子的自由意志失去了约束,就会完全释放出来”。[7]这具体表现在初时威洛比时,玛丽安对他盲目的迷恋与热情。同威洛比一相识,玛丽安便迅速坠入了爱河。“虽然相识时间不长,可他们之间已是亲密无间,可以直抒情意,标明他们是完全情投意合了”。[4]56玛丽安在对威洛比还不足够了解的前提下便认定威洛比是符合自己理想的十全十美的人,她不单单将自己的头发给了威洛比。此刻玛丽安身上的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兽性因子占据了主导,使得玛丽安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完全不顾社会伦理。然而,威洛比突然决定前往伦敦,之后音讯减少。玛丽安终日以泪洗面,痛苦不堪,每天等着威洛比的回信。当她时隔多月在晚会上再次见到威洛比时,她立马朝他走过去。然而,威洛比却选择避开了玛丽安的目光,后者当众询问威洛比是否收到她的信。“妇女性格中的主要美德之一,是谦卑的自我克制,深居简出,含蓄,避开公众的目光,甚至在爱慕的凝视之下也会局促不安”。[1]335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场合下,让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去如此地询问一个男孩是何等的没有自尊,但是玛丽安因为见到威洛比过于激动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不久玛丽安收到威洛比的分手信,且得知了他已同一位富家女相恋,她心里极度痛苦。面对姐姐的质询,玛丽安却说“没有,他并不像你想的那样坏。他并没有对我被信”。[4]179 “还有这个女人——天知道她使得什么手法——她也许早有蓄谋,策划得多么阴险啊!”[4]183 玛丽安面对威洛比的背叛时的反应将她身上在面对爱情时的盲目与冲动暴露无遗,此时玛丽安身上的不理性意志已经占据上风,斯芬克斯因子出现失衡的状态,促使她在背叛面前失去了冷静的头脑,依旧认定威洛比对她一心一意,并将威洛比的背叛归咎于同他相恋的富家女。玛丽安同姐姐搬到克利夫兰不久后便大病了一场。笔者认为,害病喻示着对玛丽安受自由意志主导而冲动盲目陷入爱情进而失去理智的一种身体惩罚。当玛丽安的病情日渐好起来后,姐姐埃莉诺看出妹妹已经明白过来,应该努力凭理智行事。在经受了心里同身体的双重惩罚后,玛丽安在姐姐面前吐露心声,主动积极地反思自己。玛丽安的坦率与悔悟恰是玛丽安身上人性因子的回归。人性因子的回归使得玛丽安清醒过来,理性意志在此刻占据了主导地位,促使玛丽安冷静思考自己的言行。兽性因子和人性因子不断的交织与冲突,两种因子不同的排列组合构成了玛丽安的完整人物形象。最终,人性因子战胜了兽性因子。

四、结论

“人是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意志的交锋体现出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的共存”。[8]本文以“斯芬克斯因子”为切入点,对露西、埃莉诺及玛丽安三位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使读者能以一个更加全新的视角看待人物最终的命运走向。1963年,瓦特用总结了人们对简·奥斯汀艺术的一致看法,他认为目前有关于简·奥斯汀的观点是,她首先是一个批判性的人性观察者,并且,她的小说是更大的道德世界的缩影[5]。从三位主要人物的命运走向,可以读出作者简·奥斯汀对理性的赞美与歌颂,也看出她对在敛财社会中为了物质金钱而失去了人的本质这类群体的嘲讽的伦理诉求。作者的这种伦理诉求对于今天仍旧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虹.奥斯丁研究.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2)[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聂珍钊等.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4]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奥斯丁文集[M].武崇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5]Michie E B.JANE AUSTEN,VIRGINIA WOOLF AND WORLDLY REALISM[J].Tulsa Studies in Women's Literature,2017(Vol.36(2)):484-486.

[6]徐彬.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7]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11,33(06).

[8]董田,张敬品.论斯芬克斯因子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体现[J].名作欣赏,2018,(3):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