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遇与挑战:新课标观照下的信息科技学科发展展望

2022-07-24张勤坚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教学变革信息科技跨学科

张勤坚

【摘 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使信息技术实现了从“技”到“科”的华丽转身,但在一线教师从课程理念转变到教学形式创新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困惑。本文在梳理学科教师面临困惑的基础上,以现行教材三年级“填充颜色”一课为例,用三个各有侧重的不同设计诠释了新课标新理念观照下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创新的一种实践探索。同时,文章还通过跨学段混龄学习、跨学科项目协同以及信息科技作为学科辅助支撑工具的存在价值等方面,对信息科技学科的未来发展做了全面的展望。

【关键词】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教学变革;混龄学习;跨学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7-020-03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相应的16个学科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也首次独立成科并更名为“信息科技”。从一线教师的视角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我们发现未来的信息科技课程,会有一种脱胎换骨般的重大改变:课程性质与理念,有新的表达;课程目标与学科素养,有新的阐述;课程内容与教学建议,在课程方案的观照下产生了跨学科的深度关联,并以跨学科项目学习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

一切,都经过重新设计,并再度起航。

困境:信息科技教师面临全方位挑战

一线教师对信息科技中的“科技”二字,抱有极大的期望值,他们在期盼自己华丽转身的同时又有着各种担忧,对新课标具体如何推动学科教学变革,有着诸多困惑。

那么,老师们的困惑到底集中在哪些方面呢?

困惑一:以前是上课前早已明确自己要教些什么,现在却担心会不会课都上完了也不知道自己教了点什么。新课标对软硬件环境的建设持开放态度,使得已经习惯了服从各种规定性的部分老师感到无所适从,在大观念、大任务或大主题驱动的项目化学习中,也更容易迷失信息科技的学科属性。

困惑二:以前是拿着教材对着教参心里就有底,现在依着葫芦也不知道该怎么画瓢。新课标有意识地弱化了教材及教参的存在感和唯一性,在贯彻新理念和遵循现有教材之间,到底该如何取舍和把握,老师们可谓是左右为难。

困惑三:以前教学的内容和学时是一一对应的,现在内容和任务还是我们的,课时却不知去哪儿了。那么,是占用别人的课时讲我们的内容,还是我们的内容让别人来讲?新课标在一、二、九年级有内容没课时的“神奇”操作,给执教者埋了个不大不小的“雷”。

困惑四:以前,学会了打字就测速度,接触了文字处理就做小报,画图对标的是数字图画作品,编程的学习成效是几行代码和程序。现在,跨学科的主题式综合学习和强调学习过程、学习效度的多元评价,是否会在具体实践中难逃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命运?

在信息科技领域,计划永远赶不上技术的进化,经年累月所积攒的数字化资源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批量过期,未来信息科技的学科资源建设,路在何方?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也极易形成“剪刀差”,时间越久,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那么,一线教师又该如何主动走出舒适区,去迎接新的挑战?

突破:新课标助推信息科技教学变革

从信息科技新课标的发布到全面实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如何在这个“空窗期”充分利用原有教材,贯彻新课标理念,成为当下教师们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江苏科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的Window画图单元,包括“初识画图”“画圆形和方形”“填充颜色”“画直线和曲线”“画多边形”“復制和粘贴图形”等内容,我想就以这一单元“填充颜色”的教学为例,从不同时期对这一内容设计的逐步改进中,或许能反映出信息科技从技术走向科技的一些思考。

填充颜色的教学要求很简单,就是学会给图形填充颜色。如何把这看似简单的课上好,却并不容易。我把自己的设计和改进,描述为历经了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以美术的标准做要求,以艺术的眼光评优劣。但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的吗?数字绘画若是完全落入传统美术的窠臼,也就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诸多价值了。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以“四色猜想”为切口,让简单直接的颜色填充难度升级,在一次次涂涂改改中充分体现“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但把一场充满童真童趣的涂鸦,硬拗成一节计算思维养成课,真的合适吗?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让孩子们在老师提供的带格画纸上创作“像素画”。题材是开放的,颜色是自选的,涂鸦过程又是有一定技巧和规律的。

孩子们在涂色的过程中会发现,格子越大格数就越少(当然前提是画纸大小一样),所拼图案就越简单。如果想要设计更复杂精细的图案,就必须拥有更大的纸和更多更细小的格子。我们发现,那些关于屏幕、分辨率及像素等的知识点就蕴藏其中。若是不想让自己设计的头像(其他动物图形也会遇到同样问题)出现眉眼一边高一边低的现象,孩子们就必须学会数格子技巧,让图案左右(上下)对称。渐渐地,关于编码、坐标、方位等的知识点也会自然浮出水面。

孩子们需要一个符合儿童天性的学习氛围,需要一次有别于传统绘画创作的另类体验,并在这样的设计和创作中,去发现秘密,总结规律,最终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经验。而我们信息科技的课堂教学创新变革,或许就在这样的一次次探究和实践中逐步成型。

展望:信息科技学科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新课标视域下的信息科技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想象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各种可能性。

一是跨学段的混龄学习成为可能,信息科技将为低幼衔接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保障。

世界上混龄教育做得比较有特色的是德国,他们将不同年龄组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小组)里游戏、生活和学习。在混龄班里,年龄小的儿童有机会得到大龄儿童的帮助并获得更多合作机会,大龄儿童则在帮助幼小儿童时收获快乐体验进而更乐于助人。

在现有教育体制下,班级内的混龄学习(复式教育)已然成为历史,但班级之外的社团、家庭及社区范围内的混龄学习却有着无限可能。

目前,学校的“创新实验室”就借鉴了这种“混龄”学习优势。在150多平米的活动空间里,“智能赛道”区、3D打印区、激光雕刻区、乐高搭建区及智能机器人编程区之间,既有一定的区域界线,又有部分的重叠空间。不同社团的孩子们除了各自的学习活动之外,还能在这样一个综合又独立的空间里,实现不同区域不同社团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并进一步强调各学科课程要重点关注小学一二年级课程内容的设计,要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面对一、二年级信息科技有内容无学时的窘境,深入领会方案要求,中高年级学生可以走进低年级班里,展示自己的数字化作品,指导低龄儿童完成相应的数字化学习任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将一般意义上的混龄伙伴转向互助互学的自主学习共同体。

二是跨学科的项目协同成为必然,信息科技与劳动教育有着深度融合的一切基础。

劳动教育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构建了10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都对标多个劳动项目,以生产劳动的“新技术体验与应用”为例,与信息科技的人工智能教育主线可谓高度融合。学校里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跨学科协同项目,像“智能创意木工坊”里基于传统榫卯结构的创意设计和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智造的深度融合,基于校园智慧植物园开发的生活劳动课程与食堂劳动课程的系统整合等,都是学校跨学科项目协同的典型案例。

日常生活劳动板块的“烹饪和营养”任务群,横跨了1~9年级全学段,围绕关于饮食和营养类的主题研究,可以创建一个跨年度的长期研究项目。比如说,开展一次关于班级学生早餐情况的在线调查,通过各种统计和分析,了解班级同学的餐饮习惯,并制定出一个有针对性的建议;可以通过“我的早餐我来做”的倡议,开展一个实践与展示类活动,用文字、照片和视频来记录劳动经历、分享劳动成果;可以以“一周营养早餐餐单设计”为题,为自己、为家人、为同学设计和改进早餐餐单,养成良好的餐饮习惯;还可以组织“中式早餐与西式早餐的营养分析和比较”的项目研究,并组织“口味第一VS营养第一”辩论赛,让孩子们在辩论中明晰事理,锻炼能力。

信息科技,或将成为劳动教育密不可分的实践工具和实施平台,信息科技与劳动教育(包括其他所有學科)的深度融合,应该是一种相互成全的“双向奔赴”,是基于各自所需的协同合作。因此,教师要主动开展跨学科深层协作的实践探索,充分挖掘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间从内容到形式上的交叉点和关联性,卓有成效地开展学科教学的创新实践。

三是作为促进学科思维发展的辅助工具,信息科技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受疫情影响,学校复学后的信息技术课只能在各自班级里上课。我用两节课的时间和六年级的孩子们一起看电影《传染病》。网上检索一些关于电影赏析及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思维导图图例,让学生了解树形图、鱼骨图、流程图、气泡图,简要介绍WPS办公组件里的隐藏宝藏,学会制作电子流程图和思维导图,具体交代如何看电影、画导图和写观感,希望孩子们能够结合当下疫情防控具体实例完成学习任务。

在艺术课程标准的内容里,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音乐、美术和舞蹈之外,还新增有戏剧(含戏曲)和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的内容,欣赏和评判是其基本的要求。信息科技范畴的电子版“思维导图”,可以看做是帮助学生达成影视欣赏目的的辅助工具。我认为,未来的信息科技,仍将作为支撑和服务于其他学科教学的重要辅助性工具而长期相辅相依。

除此之外,未来的信息科技,还将在线上线下的融合式教育中发挥主要作用,传统意义上的校园节日庆典类活动扎根云端成为常态,以云上艺术节(数字化作品展)和云上六一庆典(数字化直播)为代表的儿童数字化学习场景,也将成为学生多元发展性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设计效度评价时,在充分考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在更广泛的跨学科课程深度融合实践层面给出中肯有效的检验与反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评价成效和后续改进指导意见。与此同时,信息科技的发展,还将进一步助推校园学习空间的数字化改造,并同步解决校园公共学习场所的数字化标准接口建设问题,进一步加快推动学生个人数字化手持设备进校园的步伐。

信息科技课程的未来发展,需要跨学科、跨学段、跨学校和跨平台的协作:跨学科是同时间不同学科同一主题的内容统整,跨年级是学校层面同时段同学科同内容的整体考量,跨学校是教育联盟或跨区域协作学校间的共同实施,跨平台是传统教学平台向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无痕转换。信息科技课程的未来发展,还需要协同设计、协同开发、协同实施和协作评价。无论是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抑或是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无论是同学科伙伴之间,抑或是跨学科同伴之间,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不同学段的伙伴间,围绕项目研究的主题所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将以协作与共享为原则。

结   语

人工智能教育时代,我们更多关注信息科技进步基础上的跨学科深度融合,聚焦信息科技学科课程建设及教学创新的研究略显不足。今后,如何围绕信息素养、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四大核心素养,紧扣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创新性开展信息科技的内容设计和教学研究,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在未来的信息科技课堂里,我很愿意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更多基于我们生活经验和学习场景的相关话题,也会更加关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素质养成。

作者单位:江苏太仓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教学变革信息科技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慧学南通”:助推教学方式变革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机械制造教学创新研究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关于新时期博物馆的陈列思考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双证融通改革试点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