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减压式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2-07-23冯金勇
冯金勇
武警总队医院脊柱外一科,河南 郑州 450003
重型颅脑损伤是致残致死率较高的危重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临床治疗主要以去骨瓣减压术为主[1]。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去骨瓣减压术抢救成功率明显上升,但常规去骨瓣减压术由于颅内压降低迅速易导致迟发性血肿,不利于患者预后改善。近年来,通过分阶段、阶梯式降低颅内压的手术理论逐渐增多,阶梯减压式去骨瓣减压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具有平稳降低颅内压效果[2]。本研究选取我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旨在分析阶梯减压式去骨瓣减压术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20年2月武警总队医院收治的8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去骨瓣减压术,其中40例患者采用常规减压为对照组,另41例患者采用阶梯减压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7~53岁,平均年龄(39.91±6.08)岁。观察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26~55岁,平均年龄(40.42±6.15)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均经颅脑CT扫描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3~8分;受伤<24 h;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失血性休克;严重器官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脑梗死、脑肿瘤病史;原发性脑干损伤。
1.3 方法
(1)对照组操作如下:全麻,常规消毒铺单,根据损伤部位、血肿情况剪开硬脑膜,将坏死脑组织、硬膜外血肿清除干净,常规引流。(2)观察组操作如下:全麻,常规消毒铺单,选择血肿最厚处锥孔,置入较粗引流管,将部分硬膜下血肿释放;紧急选择脑室额角较大一侧进行穿刺并释放脑脊液;头皮切口并制成骨窗,常规悬吊硬脑膜,多处网状切开硬脑膜,使血肿自然流出,并用吸引器吸出残余血肿;术中快速静滴250 mL 20%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脑搏动有所恢复或脑组织压力未急剧升高时放射状剪开硬脑膜,将挫伤脑组织及残余血肿清除,止血;颅内控制满意后修补缝合硬脑膜,置引流管至颅底,关颅。两组患者术后常规预防感染、血管痉挛,并给予营养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
1.4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2)统计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包括迟发性血肿、急性脑膨出、术后脑梗死。(3)两组患者术后颅内压情况。(4)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3]进行评估,共15项,每项0~3分,分值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5)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日常生活能力,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4]进行评估,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6)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血清脑损伤指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al-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采集血清,采用上海瓦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GFAP、NSE水平。(7)两组患者预后改善情况,术后6个月以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5]进行评估,5级:可正常生活;4级:中度残疾,生活可自理;3级:重度残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2级:植物生存;1级: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以Ridi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情况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情况(±s)
组别观察组(n=41)对照组(n=40)t值P值术中失血量(mL)92.51±22.07 124.39±30.41 5.410<0.001住院时间(d)14.38±2.16 20.55±3.81 8.994<0.001手术时间(min)52.46±11.72 70.62±13.56 6.454<0.001
2.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围手术期迟发性血肿、急性脑膨出、术后脑梗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例(%)
2.3 两组患者术后颅内压情况
观察组术后第1 d、第3 d、第5 d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颅内压情况(±s) mmHg
表3 两组患者术后颅内压情况(±s) mmHg
组别观察组(n=41)对照组(n=40)t值P值术后第1 d 20.75±2.14 29.43±2.69 16.092<0.001术后第3 d 18.06±1.94 26.17±2.35 16.956<0.001术后第5 d 16.71±1.58 22.73±2.12 14.515<0.001
2.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情况
两组患者术前NIHSS、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ADL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情况(±s)分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情况(±s)分
a表示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41)对照组(n=40)ADL术前31.70±4.25 32.23±4.41 0.551 0.583 NIHSS术前38.11±4.28 37.86±4.51 0.256 0.799 t值P值术后1个月6.38±2.19a 13.55±3.02a 12.255<0.001术后1个月63.14±5.88a 54.31±6.09a 6.639<0.001
2.5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脑损伤指标水平情况
两组患者术前血清GFAP、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血清GFAP、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脑损伤指标水平情况(±s) 分
表5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脑损伤指标水平情况(±s) 分
a表示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41)对照组(n=40)t值P值GFAP(pg/mL)术前5.74±0.71 5.66±0.68 0.518 0.606术后1个月3.12±0.59a 3.60±0.62a 3.570<0.001 NSE(ng/mL)术前37.31±7.29 36.85±7.13 0.287 0.775术后1个月25.43±5.36a 29.47±5.59a 3.320 0.001
2.6 两组患者预后改善情况
观察组预后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预后改善情况 例(%)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急重症,颅脑损伤后会产生严重脑水肿,具有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多、预后差等特点,致死率极高[6]。临床治疗关键在于有效清除坏死脑组织及血肿、降低颅内压[7]。常规去骨瓣减压术由于减压过快,压力填塞效应突然解除,易由于颅内压骤降而造成迟发性血肿、恶性脑膨出、大面积脑梗死、脑组织嵌顿骨窗等症状,影响预后[8]。如何平稳减压以减少并发症是目前去骨瓣减压术研究重点方向。
近年来,有关控制性逐步减压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有学者通过控制性减压达到稳定降低颅内压效果,从而预防上述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阶梯减压,以期获得良好效果。阶梯减压式去骨瓣减压术通过适度控制、分阶段进行减压,可预防由于填塞效应突然消失导致回流静脉血管损伤,避免出现迟发性脑血肿。通过多处、分次剪开硬脑膜,逐步降低颅内压,可避免造成脑组织明显位移,预防形成局部脑疝,且无需进一步扭曲、牵拉脑血管,有助于减少大面积脑梗死。阶梯减压可稳定、减速降低颅内压,避免由于压力骤降造成脑灌注压突破,预防恶性脑膨出。因此,阶梯减压式去骨瓣减压术可有效减少迟发性血肿、急性脑膨出、术后脑梗死发生率。本研究表明,阶梯减压式去骨瓣减压术在手术相关指标方面具有优势,有助于降低手术创伤、缩短康复进程。
阶梯减压通过颅脑CT检查于血肿最厚处锥孔,释放部分血肿后进行额角穿刺以释放脑脊液,为初步减压,可使颅内压缓慢降低至压力容积临界点之下,为进一步抢救赢得时间。对危重患者通过锥孔抽血可快速放出部分硬膜下血肿,相较于常规手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对患者预后改善有明显效果。有研究证实[10],通过均衡阶梯式减压策略可预防术中脑膨出及术后并发症,稳定降低颅内压,具有较高安全性。本研究证实阶梯减压式去骨瓣减压术减压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手术。本研究还发现,术后1个月观察组血清GFAP、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上述指标均为与脑组织损伤密切相关的因子,其血清水平越高提示脑损伤程度越严重,进一步证实阶梯减压式去骨瓣减压术能更有效减轻患者脑损伤程度。另外,本研究表明阶梯减压式去骨瓣减压术有助于神经功能及改善。
综上,去骨瓣减压术采用阶梯减压可有效、平稳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损伤,预防围手术期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