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成人疝气的疗效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2022-07-23杨克非
杨克非
禹州市中心医院,河南 禹州 461670
疝气属于临床外科中相对典型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男性是该病的高发群体,有研究指出[2],疝气患者男女性别比例为10∶1。成人疝气主要指人体腹腔内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位置,经腹壁上的薄弱点、孔隙或缺损处进入另外的部位。成人疝中主要以腹股沟疝为主,且斜疝居多[3]。成人疝正常情况下无法自愈,均需手术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相对于小儿腹股沟斜疝,其是于膜鞘状突完全闭塞后,由于内环部薄弱而产生,疝囊经其后壁上的薄弱点进入腹股沟管中而非通过精索[4]。成人腹股沟疝若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病情的发展,腹壁缺损将会加重,不仅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影响,且还会加大后面的手术治疗难度。近几年,无张力疝修补术已逐步发展为临床治疗腹股沟疝的首选手术方式,具有操作简便、疼痛度小、并发症低等特征[5]。传统的疝气修补术因其创性大、术后恢复缓慢,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缺陷,手术疗效并不理想,有研究发现[6],腹膜前间隙无张力手术可有效弥补传统疝气修补术存在的不足,获得较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主要探讨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成人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禹州市中心医院收治5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35.7±4.3)岁;病程0.3个月~11.4年,平均病程(5.2±2.3)年;斜疝、直疝依次有20例、5例。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2例;年龄24~69岁,平均年龄(35.2±4.6)岁;病程0.4个月~11.8年,平均病程(5.1±2.5)年;斜疝、直疝依次有19例、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人口统计学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已申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腹股沟疝临床诊断标准,并经B超、X线检查获得确诊。(2)无手术禁忌证[7]。(3)均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4)年龄均超过18岁。排除标准:(1)伴有恶性肿瘤、泌尿系统疾病。(2)存在重要脏器(心、肾、肝等)严重功能不全。(3)存在神经系统疾病、认知障碍、精神性疾病,治疗依从性差。(4)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疝气修补术治疗,手术操作步骤如下:硬膜外麻醉,取平卧位,行5 cm平行切口于患侧腹股沟内侧上方2.0 cm位置。将皮肤、皮下逐层切开,显露腹外斜肌腱膜。实施钝性分离,充分暴露精索,确定疝囊后将其剥离至颈部。若为小疝囊,则不需行结扎;大疝囊则需要进行高位结扎。将聚丙烯补片置入精索后方,采用不吸收线缝合四周并将其固定于筋膜组织上。将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皮肤进行逐层缝合,采用无菌敷料给予包扎。
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麻醉方式、体位以及手术切口均同于对照组。将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等逐层切开,可不需切开外环。于精索前内侧寻找疝囊位置,并将其游离至疝环处。于分离好的疝囊颈部处采用电凝切开腹横筋膜。将腹壁下血管与腹膜外脂肪进行分离,确定腹膜前间隙并将疝囊经内环口回纳入腹腔内。疝囊过多者,则行横断与近端结扎。将补片放置于腹膜前间隙中,确保能完全覆盖缺损部位后行固定、止血及关闭切口等操作。手术过程中需保护好血管和神经。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3 d的常规抗生素治疗。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评价标准:下腹部坠胀不适、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切口无感染现象,且愈合情况良好,无并发症发生则视为显效;下腹部坠胀不适、疼痛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切口存在轻微感染,愈合情况一般,无严重并发症则判断为有效;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无异或加重,切口存在严重感染,愈合情况较差,并有多种并发症发生为无效[8]。总有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手术指标。包括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等。(3)并发症与复发情况。观察患者出现阴囊水肿、切口感染、局部异物感、血清肿、尿潴留等情况;进行1年随访,记录疾病复发情况。(4)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 h、12 h、1 d以及30 d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总分0~10分,10分表示疼痛剧烈,难以忍受,0分表示无痛;分数越高,则表明疼痛越严重[9]。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手术指标情况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下床活动时间均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手术指标情况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与疾病复发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分别为8.00%、4.00%,相较于对照组均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与复发情况 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6 h、12 h、1 d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情况(±s) 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情况(±s) 分
a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b表示与治疗后6 h比较,P<0.05;c表示与治疗后12 h比较,P<0.05;d表示与治疗后1 d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n=25)观察组(n=25)t值P值治疗前7.96±0.63 7.95±0.32 0.070 0.943治疗后6 h 4.63±0.34a 3.99±0.52a 5.150 0治疗后12 h 3.56±0.52ab 2.53±0.23ab 9.057 0治疗后1 d 2.55±0.21abc 1.22±0.18abc 24.043 0治疗后30 d 0.51±0.11abcd 0.50±0.13abcd 0.293 0.770
3 讨论
疝气属于临床上较常出现的疾病,其是由腹部脂肪较多、咳嗽、妊娠及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众多因素引发腹内压上升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股沟或阴囊部出现可回纳肿块、牵引疼痛等[10]。因成人疝不具备如婴幼儿那样随机体持续发育,疝囊能自动回纳的可能性,因此通常情况下均需进行手术治疗,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免除其对患者生命健康与安全的威胁。传统的疝气修补术手术步骤较为繁杂,且手术创性较大,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理解剖结构,且存在严重的疼痛情况以及较高的远期复发率,治疗效果较差[11]。无张力疝修补术属于新型的术式,手术所使用的补片是人工合成的生物材料,机体相容性较高,补片修补后可于短期内与机体组织完成贴合、固定[12],无张力疝修补术包括开腹与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13]。有研究[14]指出,常规无张力疝修补术存在较高的并发症,术后恢复缓慢,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可对腹股沟区域进行全面修补,同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近年来得到患者越来越多的青睐。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不仅可以增强腹股沟管后壁,同时还可对缺损的耻骨肌孔进行修补,其对各种因耻骨肌孔薄弱所致的疝气均具有优良的预防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以及疼痛程度等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在成人疝气的治疗中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其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恢复迅速,手术安全性较高,此与以上研究结果相近。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手术操作步骤简便,手术切口小,可在不延长手术切口的情况下观察到较为隐蔽的疝气,因此可在较短的手术时间内,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率。该种手术方式对腹股沟区域的解剖范围较小,能有效降低手术对局部组织的损伤。将补片置于生理性组织腹膜前间隙中,可将三角薄弱部位全部覆盖,在增强腹膜前间隙的同时患者也不会存在明显的异物感。于内环上的水平处处理疝囊,可有效减小手术对神经的损伤,提升术后恢复速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与下床活动时间。补片经腹膜与腹横肌的挤压而实现固定,术中不需实施大量缝合,进而降低张力,减少因缝合对神经的损伤,控制术中出血量、缓解术后疼痛感、缩短手术用时、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耻骨肌孔薄弱区是患者发生腹股沟疝的根源。因此,不论何种术式,均需对缺损的耻骨肌孔进行完整修补,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预防疾病复发,达到腹股沟疝永久治愈的目的,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可实现缺损耻骨肌孔的完整性修补。补片上层可有效增强腹股沟管后壁,下层则可实施修补,因此对疾病的复发具有有效的预防效果,并符合人体生理学与病因,可对耻骨肌孔进行直接修补,提升薄弱处对腹压的抵抗能力,可进一步降低复发率。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手术过程中无需使用太多的填充材料,且所使用的补片材料属于人工合成物,能刺激纤维母细胞反应,提升补片强度,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且即使出现感染现象,也可直接进行处理而无需将补片取出,可提升愈合速度。同时,其性质与人机组织存在较好地相容性,对机体的损伤度较小,可有效控制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从而缓解因炎症反应所引发的疼痛感。
综上所述,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应用于成人疝气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指标水平,改善患者疼痛程度,且并发症与复发率均较低,可获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