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行》的音乐内涵及演奏艺术
2022-07-23李世欣
孙 晶 李世欣
一、《姑苏行》的音乐内涵
(一)音乐背景
南方竹笛大师、浙江竹笛学派创始人赵松庭先生吸收了中国南北笛派演奏的优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他的一生致力于竹笛研究工作,勇于探索。对教学和科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将家乡地方戏《吴剧》搬到台上,根据自己的表演特点,改编当地民歌,创作了一系列笛子独奏曲,如《三五七》《早晨》《婺江风光》《二凡》《采茶忙》等,表现出民族特色的竹笛音乐,形成了中国南方笛曲的一个分支。同时,赵先生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竹笛演奏家,其中著名的演奏家俞逊发是他的弟子中最优秀的。早年受赵先生的言行教育,俞逊发先生通过不断的努力,成为新中国第二批笛界的带头人。虽然生于上海,但他却是赵松庭先生培养的,并与江南丝竹音乐,特别是浙江风格有着不解之缘。[1]他演奏过多首浙式风格的曲子,如《三五七》《早晨》《鹧鸪飞》等。[2]与此同时,他经过长期的研究,不断继承和发展了浙派笛子演奏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并成为其主要传承者。本文以俞逊发先生演奏的著名南派笛曲《姑苏行》的演奏艺术为研究对象,从南派演奏风格入手,分析浙江竹笛音乐的演奏艺术和音乐魅力,以缅怀赵松庭、俞逊发的伟大成就。[3]
《姑苏行》是一九六二年由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竹笛演奏家江先渭先生,以江南丝竹和昆曲的材料为素材创作的一首曲子。描绘出如画般的苏州古城的美景并抒发游客悠闲游玩的愉快心情。在优美的乐曲中,不禁令人联想起“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水天一色、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景象。在一次全国笛子研讨会上,俞逊发先生认识了原曲作家江先渭。收到此曲后,俞先生自己分析、研究后,将原稿中的主段和慢速段进行合理删除和修改。时至今日,俞版《姑苏行》已经出现在乐坛和许多笛子教材中,成为被大家所认可的绝版笛音。如今提起那时俞先生吹奏的《姑苏行》,仍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需要细细品味,其深邃内涵。
(二)音乐内涵
竹笛独奏《姑苏行》是一部喜闻乐见的作品,堪称民族音乐的经典,已被编入院校的音乐教材。因此,作为学生十分有必要解读《姑苏行》的创作意义。笔者认为,《姑苏行》的创作意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音乐形式结构与表演内容在“情感”层面上的同构关系的完美表达;昆曲在音乐上的深沉魅力,苏州园林美在“雅致”层次上的深刻内涵、曲调和表现内容在“情感”层次上的完美表达,是一种深邃的意境。正因为这几个方面的内涵,显示出苏州旅游独特的艺术魅力。
创作内涵之一:在“情感”的层面上,音乐形态结构与表现内容之间完美的表达。其本质是作者的主观意识和主观情感的客观化,是客观出来的物质化形态。创作内涵之二:音乐在“雅致”的层面,深刻地包含了昆曲的魅力和苏州园林之美的完美交融。创作内涵之三:江南笛曲风格与独特的丝竹制作工艺,凸显江南风情并竹笛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长期以来主要为戏曲音乐伴奏,后来逐渐分为曲笛和梆笛。通过对以上创作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音乐在表达“情感”上是同构的,那么《姑苏行》更深层次的创作意蕴在于其深厚的昆曲魅力和苏州园林之美,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雅致”。
二、《姑苏行》的演奏艺术
(一)《姑苏行》第一部分引子部分的演奏艺术
音乐作品中,最难处理的是引子部分,因为引子部分一般为比较自由松散的散板,若要达到音乐本身想要表现的意图,演奏者就要做出细致的推敲与研究,俞先生对《姑苏行》引子的处理,就是对引子部分的认真思考,并且经过认真研究,最后才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接受。在吹奏此曲时,俞先生对此曲的节奏、节奏的配合、速度的快慢、力量的强弱、音色的明暗作出了合理的组合。引子的第一段乐文是在开放的节拍下组合起来的。一系列主干的长音,透过演奏者的音色,由暗到明,再加上叠音、颤音、打音技巧的巧妙运用,更是让我们看到波浪起伏的江南水乡景象。另有“so,mi”的长音伴随着乐曲,直至乐曲也变得平静,接着,经过“mi,la,re”的长音调转变,引子音乐的全部都在“do”上结束。在处理引子部分时,俞先生十分机敏,对颤音的变化,对手指打孔的速度和力量变化做了极为细致的处理。与此同时,对多个声音的音色进行了超越硬件条件的控制。举例来说,引子中长时间的高音“la”,要想演奏出他的这种声音,首先要用力吹,同时用丹田力量支撑住这个音,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并不能只靠嘴上用力,否则出来的音听起来会非常的狭窄勒人,声音变亮后,逐渐缩小风门,这时就要靠嘴唇的肌肉了,通过控制气流的速度和流出的气量,直到声音逐渐变细,变暗淡,直至最后消失。另外,在引子部分会有一个很长的长音“re”,不需要任何技巧,也不能加气震音,而且要求持续时间长,一定要流畅且无轻微的震动,这极其考验演奏者控制长音弱吹的能力。换句话来说,《姑苏行》不但全面展现俞逊发先生深厚的文化传统,而且还侧面体现了他基本功的扎实。
(二)《姑苏行》第二部分行板部分的演奏艺术
行板部分是姑苏行的主要内容。如果引子部分反映了“见”这一词,那么行板部分则反映了“行”一词。整个乐曲委婉动听,抒情优美,表现了江南风景独好和对江南水乡美景的眷恋。不禁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张继所写的《夜泊枫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行板是由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合延伸而成的4/4节拍,这使得音乐更加平静和优雅。俞逊发先生在演奏这首乐曲时,通过对江南音乐的深刻体会和独特见解,演奏出了一支舒畅、清新、悠扬、音色独特的竹笛曲。通过强大的控制能力和高超的技巧,巧妙的处理了音色,明与暗的交错,虚幻与现实的重叠得到了体现。同时,俞逊发先生对这首乐曲的演奏技巧也进行了精妙的处理。[4]他在“re”“mi”和“do”等音符上使用了“颤音”技巧,在“re”“la”和“do”等音符上使用了“打音”演奏技巧,在“do”和“mi”的音符上使用了“叠音”技巧,在声音后面还使用了“mi”和“so”等“赠音”演奏技巧。这样,将江南丝竹风格的行板中“颤、叠、赠、打”的技法生动地运用到音乐中,使音乐在听觉层面上达到美妙而生动的效果,让音乐自在地流淌。在此要特别强调的是,俞先生的技巧做得十分讲究,颤音紧、柔、长;打音技巧使它起伏精确、有力;把每个音与短、轻、快、跳等叠加起来;另外,在这一段中,由于是大的旋律线条,俞先生在控制强弱等方面非常精妙,在乐曲的第一段,他对每一句话都做了很强的艺术手法上的处理,主要是“强—弱—强”的作法,强度和音色也同时发生变化。这一部分的第二段,他轻快地吹奏“PP”,随着速度和音乐情感表达的改变,使音乐变得更加开放。音高变化的同时结合着巧妙的技巧,并且还有扎实的基本功的加持,在强弱变化的同时,表演者“接受”并“释放”自己所理解的内心中的“姑苏行”的部分,展现了步行者漫步于姑苏水边并沉浸于美景的景象,使得音乐变得越来越吸引人。
(三)《姑苏行》第三部分小快板的演奏艺术
小快板音乐主要表现为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音乐欢快。[5]他吹奏此曲时,曾运用过“大连音加花”的演奏技巧。手指高速律动清晰流畅,技巧大方,呼吸自如,音色变化自然,乐曲轻盈飘逸,华丽流畅,行云流水,构成一幅轻快的画面。具体地说,在这一部分,俞先生的表演有效地控制了超长乐曲的呼吸。采用缩小风门、减小气流、降低气流速度等科学方法,使口风处于最佳状态,既保持了笛子优美的音色,又保持了音乐波动的强度,使音乐的线条上下起伏,音色有时明亮,有时暗淡,有时真实,有时虚幻。听时,不禁让人产生“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叹。与此同时,他在音符的快速运指中运用了加花技巧,使飞扬的音乐没有断线,连贯自由,具有昆曲风格的特点。另外,俞先生在这首曲子的演奏中,很自然地加入了颤音、赠音、叠音等技巧,使这首纯昆曲风格的江南乐曲听起来更加华丽、味道也更加浓郁。
(四)《姑苏行》第四部分再现乐段和结尾部分的演奏艺术
经过一小段激情的快板,音乐又回归到了平静。在“弱吹”的控制技法下,俞先生将这首乐曲演奏出了空灵与虚幻的意境,表现出游人对苏州山水之美的痴迷,表达着流连忘返不思归的心情。尾句慢起、无限延长、长音符弱收的艺术处理手法给人留下了美好曼妙的回忆,让人陶醉在其中沉醉而不知归路。俞逊发先生在这里的演奏技艺真是达到了“轻灵飘逸”的崇高境界。
三、《姑苏行》的技巧运用
每一次听《姑苏行》这首抒情优美的乐曲,都仿佛会把我带进优美的苏州园林中,欣赏弱柳扶风、荷塘摇曳的美景。从曲谱上看,谱面上的技巧并不难,有别于一些偏炫技的曲目,但对昆曲和江南水乡之味的强调,才是重点。这首曲子的音乐元素是以苏昆曲为主题的,并用江南丝竹的演奏技巧来诠释其内在要素。所以,掌握技巧的运用与把握正确的风格十分重要。
(一)气息的运用
呼气控制要始终做到饱满、流畅,做到强而不闷、弱而不虚。[6]要做到演奏的低音低而实,用丹田力量支撑,气速缓而气量大;演奏中音时要多给气,让笛子完全震动起来,使音色饱满;演奏高音时,音色干净,气速快且气量不变,气声杂音要小,做到气弱而音不薄。由于昆曲中使用音乐伴奏,因此它看起来像是在唱歌,乐曲模仿了昆曲唱法二十字诀中的“气”与“字”:比如在呼吸停顿方面,我们通常称之为是对气口的处理。因此,在整个音乐节奏中,要注意换气位置的准确转换和准确匹配。不然的话,不正确的换气位置不但会影响旋律的句法完整性,而且还会出现换气过重和由于无法掌握气口产生的后力不济。与此同时,这种阻隔式的处理和空中沟通的方式也是江南音乐风格的体现之一。
(二)技法的运用
江南丝竹“颤、叠、赠、打”的音乐表现手法具有代表性。[7]整个乐曲不能靠嘴唇来控制,要做到松弛与紧张并济,运用好丹田的力量。通过拨音和叠音等不同的技巧手法,即使是同一相邻的音也能清楚的分辨出来。每个乐句的第一个音和通气后的音头不能用舌头吐出来,而是通过发“pu”的口型,这样出来的音头音色会很干净,之后再通过加颤音或加叠音和腹振音的方式引导别人,进入演奏者营造的情境之中。
短促的颤音、重叠的音调和跳动的音符用于乐曲加花的表演。[8]手指需要放松、灵活并且要富有弹性。按压笛子上的孔洞时,应该像“蜻蜓掠过水面”。尤其是在演奏快板时,手指仿佛在钢琴的琴键上跳跃一般,在笛子上起舞,欢快流畅的音符就像从笛子的音孔中流淌出来。
赠音是这首乐曲的重要技巧之一。有些出现在乐句末尾或乐句中间,仿佛是昆曲的吟唱。所以,赠音不能可有可无,要根据谱面上的记录来演奏。
总 结
《姑苏行》是竹笛的经典之作,深受群众喜爱,也是吹笛者的必修课程。姑苏是苏州的一个旧称,所以这首曲子叫姑苏行。其曲调美好、和谐、婉转、轻快、结构优美,是南方曲笛的经典旋律之一。像水墨画一样,描绘了苏州的美丽,就像雨前龙井那样的清茶,香气非常动人。它继承了我国传统音乐的音律和音乐风格,以古典的旋律和优美的江南风格旋律,这些旋律十分接近,从中领略了艺术的美。其音节作曲在保留了我国传统音乐的优点和创意的同时,还有旋律优美,色彩绚丽的特点。
《姑苏行》是一首带有昆曲风格的江南曲调。演奏中注重情感表达,吹奏的力度适中,在旋律装饰和音色处理上注重对比统一。应当说,这是一种成功演奏的方法,是值得所有乐器演奏者都应该了解和学习的方法。
本文通过对上述竹笛音乐的分析研究,总结出浙江竹笛音乐的继承人俞逊发先生演奏的著名南方笛子音乐《姑苏行》,以促进南方竹笛的演奏风格和浙江竹笛演奏艺术的发展。
注释:
[1]张 诚,王明辉,谢晶晶,黄艺欧,范进德.《音乐艺术》校友文章摘要总汇(1979~2007)[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03):128—222.
[2]詹永明.南北笛曲风格及其演奏流派[J].中国音乐,1997(03):45—48.
[3]唐俊乔.在传统与现代交响中探索竹笛艺术生命精神[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03):42—51,2,77—80,7.
[4]郭树荟.当代语境下的中国民族器乐独奏音乐——传承与创作双向路径与解读[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01):33—43,72.
[5]马 荣.浅谈笛曲《春到湘江》的作品分析及其演奏技巧[J].北方音乐,2018(14):84—85.
[6]姜景洪.谈笛子的演奏与教学[J].戏曲艺术,2004(01):112—116.
[7]伍国栋.历史积累上的飞跃——中国民族器乐表演艺术历史及发展概观[J].音乐研究,1991(03):49—55.
[8]刘 柳,马冬妮.如何演绎谭盾《八幅水彩画的回忆》[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04):1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