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贸易企业内部审计及改进策略分析
2022-07-23祁飞
■祁飞
数字化背景下,数据已全方位渗透到每一业务领域,对管理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具体到贸易经营,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点,贸易企业虽然不是直接参与生产,但所承担的商品流转功能,无论有形贸易还是无形贸易,都要紧盯市场需求及内控管理问题,以便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而其中各业务单元所显现出的数据变化是重要抓手。数字化转型不可避免,带来的不仅是贸易企业交易结构的变化,而且对内部审计模式产生影响。通过构建数据模型,分析数据间的关联性,挖掘数据所潜藏的价值,为审计工作提供重要支撑,数字技术运用提高了内部审计的能力、质量和效率,改善了企业管理和防范经营风险。基于数字化对业务流程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影响加强,贸易企业需要积极探索数字化环境下的审计新模式,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增强运用数字技术稽核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审计效能。
一、内部审计数字化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1.提高审计效率。
审计效率体现审计工作中资源、成本、时间与审计结果的比对关系,是反映审计质量和效能的重要指标,传统审计模式下,在收集证据、审核、结论等方面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并且受限于人员配置,只能针对某一节点、某一部门展开审计工作,无法在第一时间对审计对象做出全面、客观的评断。显然,从审计时效看,面对当前规模大和结构复杂的数据形态,传统审计是难以胜任的,而数字化审计的集成处理技术,可高效、准确的能够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从现场审计转向非现场审计、远程审计,也将大大缩短审计时间,并且通过数据的及时采集和比对分析,实现对问题的即时反应。具体到贸易企业的内部审计,对采购、质量、仓储、运输、价格、资金使用等各环节的数据分析,能够快速、精准的发现各项工作是否按照规定程序来执行,是否资源合理利用,以及通过合理化建议来改善管理。数字化审计可支持数据处理、分析、应用等多步骤的有序整合,并实现快速审计、远程审计、持续审计等多种方式的灵活运用,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2.优化审计过程。
传统内部审计采用大量手工操作,数据信息量受抽样比例限制。而数字化内部审计建立于全量数据基础上,从产品、客户、部门到合同、订购、销售的业务运营,大量数据沉淀都可以通过建模技术进行综合归纳和分析。其数据分析的优点在于能够精准定位企业业务特点,全面打通各数据单元的关联性,并能深入挖掘出数据背后的价值,为审计结果提供有力支持。贸易企业和一般生产性企业不同,整个业务流程基本上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完成的,企业更偏重于采购、仓储、运输、销售的环节,而在这些业务流程中所发生的盈利、成本、资金等问题也是企业最为关切的,内部审计以数字化模式嵌入企业各经营环节,对各种数据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地筛选与分析,可以将内部审计范围拓展到为企业价值增值的全部领域。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也可以根据企业业务特点,有针对性的布局内审项目,通过数字技术精确到具体的交易行为,特别在重大风险事项和薄弱点的管控上做到有的放矢,大大提高审计效果。
3.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当前,内部审计已从过程控制转向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既要考虑下行风险,还要审慎对待上行和外部风险。上行风险涉及与企业战略的执行程度,如资产回报率,市场渗透率,人才管理等关乎企业价值创造;下行风险代表造成负面结果的影响,如企业信誉、信息安全会带来企业成本叠加。根据整体风险分布,贸易企业风险重在合规性风险和运营风险,由于贸易中涉及产品质量、到货准确率和资金支付等问题,贸易信用风险管理尤为重要,选取审计高风险清单,在于确定是否存在可能影响企业发展的信用风险,包括对贸易对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合法合规性的检查,以及资产变动情况的审查。而贸易企业自身在进行重大决策前,也要对企业项目计划、合同签订、资金预算等合规性和可行性的情况进行审查,以便做出正确决策。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审计,在于及时查明合同履行、经济目标和预算计划的执行情况。对于以上所有过程的监督及适时的风险把控,是传统审计模式无法胜任的,只有通过数字化的全面数据梳理和分析,找出数据与风险的关联点,才能有效避免经营风险。
4.挖掘审计对企业的价值增值。
当前,我国大多企业内部审计仍停留于查错纠弊阶段,工作重心一般放于生产经营的事后、静态的审计,而且过多依重于财务收支的数据,很难对企业全面发展做出客观评价。数字化背景下,如果一个企业忽视数字要素的价值创造作用,并且搜寻、挖掘与分析数据的能力较弱,那么审计对价值链的全业务、全流程的把控效果就不会好,对企业的贡献值也会非常有限。审计工作由财务审计向增值审计转变,更加突显内部审计对价值增值的作用,审计数字化不仅提高审计水平,更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服务。从贸易企业来说,商品流通在时间、空间、数量和效益等方面所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使得企业想获得更高利润,需要贸易过程尽可能的压低采购成本,或提高销售价格,在销售价格极度透明情况下,降低成本就成为赚取利润的关键,而强化内控就成为降低成本的最佳手段。有效的内控需要内部审计规范章程、堵塞漏洞,而要做到全面的内控,需在价值链的各业务环节都能掌握数据变化情况,并依据数据精准分析问题根源。内部审计工作只有实施数字化转型,才能发挥内控职能,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服务。
二、数字化所带来内部审计的结构性变化
1.强调审计与市场价值诉求的契合。
从价值定位来看,传统内部审计更多强调合规性的价值保护,重点在于发现问题、揭示问题,而数字化则重在挖掘生产经营中的数据价值,这些价值是与客户服务的价值诉求相一致,并通过满足客户价值诉求而实现的。贸易企业运营涉及采购应付、订单应收、费用管理、资金管理等诸多方面,这些都与客户价值诉求紧密相关,无论企业的数字化,还是内部审计的数字化,都需将目光紧盯在市场不断变化的价值诉求上。内部审计应以组织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分析、评估和改进管理的有效性,帮助企业价值增值。由于贸易企业属性不是依赖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参与竞争,而是依靠优质的客户服务获取生存之本,因此企业所有业务活动都应围绕客户服务而展开。传统审计以内部控制为切入点,重点关注的是成本与盈利能力,对与价值创造关联最密切的前端客户服务并不关心。数字化背景下,内部审计所发挥的影响已经延触到目标市场的前沿,通过数据分析,考察产品质量、功能、价格、竞争对手是否与市场需求相吻合,是否与企业竞争优势和价值实现相一致,审计数字化强化的是多职能的支持作用,能够辅助企业解决多层面的管理问题,特别是与市场前端的联接,已成为监督控制的有效途径。
2.改变传统审计的功能。
传统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制度规范的监督检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数字化背景下,内部审计已由“揭露问题”转向“持续改进”,审计工作不但要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还要站在管理者角度,积极参与组织决策。通过数字技术的审计模式创新,促使审计功能与企业的战略方向保持一致。相对于传统审计,数字化内部审计更具有主动性和持续性,更具有洞察力,从验证到挖掘数据,更加注重防患于未然。通常,贸易企业经营存在高风险问题,产品质量、市场价格变动以及信用承诺,都需要企业承担经营风险的压力,因而事前的审计监督更为重要,聚焦重点项目和高风险问题,审计重点也将放在市场考察和贸易合同签订的前端,而依据数字化审计技术精准分析数据变化,就可以在经营前端把控好风险。
3.重构审计核心能力。
数字化全面渗透审计业务,数据分析不再依靠财务报表、规定性的上报数据,而是应用数据建模,转变为更大范围的主动分析、智能分析,从而大大拓展了审计可触及的能力边界。一是审计重塑为更高的数据挖掘能力,通过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方式进行多维度的数据分析。二是体现问题发现的能力,充分融合不同类型的数据,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全样本分析。三是体现风险预判的能力,通过审计数字化转型,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监控,由经验性、主观性的判断向可量化的客观判断转变,使风险预判结果更准确。对于贸易企业来说,通过数字化技术去实现更大的收益,内部审计更能在成本管理上发展其职能专长,通过审计为企业发展赋能,已成为组织重要的核心能力。
4.导向于全面审计。
审计是站在企业全局角度去发现问题,审计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展到人力资源、营销、战略管理等层面。传统审计大多依靠单一财务数据对某一部门展开审计,但在数字化背景下,所有经营活动都存在关联并相互发生影响关系,而不是孤立指向财务部门的控制。以企业运营资金为例,不论回收款、营销业绩、成本控制,费用管理,都可能影响到企业资金运营,显然,仅凭财务管理的分析和评价是不够全面的。在采购领域,对采购计划、招标、定标到采购合同履行,关乎到资金运营以及营销,通过全量数据监控,不断提升审计的广度、深度,就可以更加全面的发现采购中的问题及对其他业务的影响。数字化背景下,内部审计应转变审计理念,站得更高,以综合视角为企业提供战略性、全局性的审计建议。
三、贸易企业内部审计数字化面临的困境
1.重视程度不够。
对内部审计存在误解和偏见,认为贸易企业的主要业务是商务洽谈、合同签订、商品出入库、物流及营销等,而审计只是增加工作量,并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因此没必要开展内部审计,而应将精力更多放在拓展业务、创造利润上。数字化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着全面的创新,借助数字技术应用,使与审计工作相关联的信息数据得到高效处理。然而当前更多贸易企业仍停留在内部审计的传统模式阶段,数字概念淡薄,通常围绕企业盈利能力而展开,主要集中于采购、销售的两个环节进行审计。事实上,作为贸易企业来说,企业盈利能力并不局限于销售系统和采购系统,最重要的是提供优质客户服务,而客户服务是建立于整个供应链的运营系统,每个环节都会产生数据变化,只有很好把握这些数据,才能更好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2.数据共享获取难。
数字化审计需要跨越数据权限的障碍,以数字共享提高审计效能。如果各种数据还孤立于各个经营环节的零散状态,审计工作则难以更全面、深层次的发现企业经营的各种问题。现实中,贸易企业更重视销售的环节,企业经营也更看重销售的数字变化,然而销售也很难与采购、仓储、运输、财务等部门在数据交流及数据使用上形成共享,各部门数字独立增加了审计人员采集数据的难度;而审计部门在进行数据采集时,业务部门因安全性和保密性拒绝向审计人员提供数据,也会带来审计障碍,由此所产生的数字共享弊端,导致内部审计缺乏全面数据的事实支撑,必将大大影响审计效果。
3.审计数据质量不高。
内部审计数字化对大量业务数据采集和分析有了更强的技术支持,然而采集的数据如果没有代表性和质量不高,也会直接影响审计质量,这会从起点就限制了审计的效果,因此不仅要做到数据全面,更要数据精准。贸易活动中,从产品生产到市场需求,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企业往往关注采购、运输成本、营销的数据变化,却忽略了市场需求的数据变化,而且大多通过财务数据的盈亏来反映经营状况,这导致内部审计在摄取数据上失之偏颇,并不能反映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因而审计的价值不高。另一方面,如果存在被审计部门所提供的数据发生篡改、捏造的问题,也会影响数据质量,进而影响审计质量。
4.数据挖掘能力不足。
数字化审计应具备基础的数据分析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储备和能力提升是必要的。但对于贸易企业来说,更多重视的是业务和销售人才的培养,对审计人才培养不够重视。而内部审计人员除具备一般审计专业知识外,很少熟练掌握数字技术的新应用,在数据挖掘与处理方面,大多还停留于传统审计的模式和方法,普遍缺乏审计技能与数字技术结合的能力,对审计人员的能力再提升已成当务之急。
四、结论与建议
1.树立大数据审计思维。
数字化内部审计是一种新技术应用,但其根本不是技术,而是数字化思维,只有数字意识到位,才能真正把握技术应用。因此,企业应站在组织战略高度对待数字化建设,从思维转型入手推进内部审计模式创新和方法创新。从顶层设计逐层向下明晰审计数字化方向,充分评估内部审计数字化的可行性,在规划和投入上提供支持。
2.实现数字审计制度化。
内部审计数字化不但是审计理念、审计模式、审计技术的转型,更是审计制度转型,审计组织架构是数字化的组织保障。贸易企业不能仅盯着销售和盈利,更要围绕信息共享构建技术支持、资源协调的审计团队,形成业务、数据、建模、人员的协同工作机制,并且将企业数字化转型作为提升内部审计数字化的契机,创新审计方法。
3.立足审计职能定位。
审计职能在于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针对贸易企业的经营特点,内部审计数字化要能更好领会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愿景,以此为依据制定内部审计的长期规划。要寻找突破口,找准企业发展最关心的风险点,在采购、订单应收、费用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为归避经营风险服务。
4.加快数字化人才培养。
人员转型是审计数字化的核心,要建立数据思维能力强、具有数据分析能力和熟练业务技能的审计队伍,需加大对内部审计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不仅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更要促使审计人员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将数字技术提升纳入绩效考核,通过考核激励促进审计人员自觉学习的热情,以数字化知识指导和推动工作能力提高。
总之,贸易企业内部审计也要紧随数字化发展趋势,为保证审计效能发挥,企业不仅需要搭建数字化审计平台,还要强化数字化的审计制度建设,以及在能力提升上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数据嵌入审计工作模式,不断提升审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