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动机的建筑类高校学生创新激励因素研究
2022-07-23杨晓蝶魏丽平牟高辉
高 红 杨晓蝶 魏丽平 牟高辉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0 引言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相关需求划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结合某一方面具体分析建筑类高校学生的相关问题,正确识别建筑类高校大学生所处的需求层次,了解其内在真实需求,是有针对性实施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的前提,也有助于深入探究学生的个性与内在需求。
以建筑类高校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对于建筑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建筑类高校重视创新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培养具备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优秀建筑人才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办学的主要目标。将相关理论运用到建筑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也应该对建筑类高校学生创新活动从个体需求与动机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根据个体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提升建筑类高校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积极性。本文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研究影响建筑类高校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激励因素,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需求,为高校综合制定符合学生创新学习现状的激励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 创新教育现状
对于高校是否具备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获取会受到许多内外在因素的影响。郭涛等从分析创新的市场需求、创新平台搭建、奖励机制制定以及教育方法的引领等方面阐述具有共性的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因素。赵璐等从宣传与氛围、教育体系、实现平台、保障平台和奖励政策5个方面来进行高效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综合评价。杨柯等提出创新激励既要考虑政策支持等宏观层面,也要具体结合组织管理制度、经费保障等微观层面,高校应重视政府和社会的力量。
现如今,诸多高校非常重视学生在校时基础创新知识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锻炼,但现有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并不完善,缺乏有效性,使高校学生的创新主体意识和创新积极性并没有被完全激发。具体表现在高校对于学生创新激励方式缺乏变化,激励内容也没有深入细化。在对学生创新激励机制的制定与运用上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明确的创新激励制度。张众宽提出,学校应该从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两个方面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外在激励方面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比赛和创新项目,内在激励方面应开设学生创新激励相关的隐性课程,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激励渗透于专业课程中。前人的研究广泛而全面,但缺乏专业针对性。
目前,我国建筑类高校学生创新教育主要培养方式和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途径分为两类:第一类途径是理论培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包括BIM技术、被动房相关研究、工程管理前沿信息,让建筑类高校学生了解最新信息,奠定创新的理论基础。许多建筑类院校都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建筑工程方向创新思维引导和创新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相关创新课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和增强创新能力。第二类途径是实践参与,让学生参加相关的创新竞赛。国外有UIA—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国内有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对于建筑类高校学生获取创新实践经验,培养创新能力都很有帮助。同时,也有其他高校或相关企业设立了多种单学科和跨学科竞赛,让专业知识和其他领域融合,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竞赛更加直接地体会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培养建筑类高校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开拓学生在工程建筑领域的创新渠道,更重要的是要充分激发建筑类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让他们想创新、能创新、敢创新。
2 研究设计
2.1 测量工具
通过梳理已有的理论研究并结合几所建筑类高校创新教育的现实情况,对相关建筑类高校创新教育的管理人员、教师、学生进行调查访谈后,初步确定了高校学生创新激励因素问卷题项,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学生创新激励因素问卷题项
2.2 调查样本
本文采用5分制李克特量表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发放覆盖了建筑学、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多个建筑工程类专业在校学生,且被调查学生均对工程领域前沿信息、建筑竞赛、建筑创新项目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从调查对象在创新方面的情况来看,有42人没有参与过相关创新项目,占比40.4%;41人参与过相关创新项目,但尚未获得成果产出或相关奖项,占比39.4%;21人曾获得过校级或市级以上创新成果或相关奖项,占比20.2%。
总体来说,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分布较为均衡,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年级,工程与技术科学专业大类的学生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1/2以上;62人参与过创新项目,占总人数的59.6%,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3 因子分析
3.1 数据处理
3.1.1 信度检验
本文以Cronbach's α系数来检测问卷内部一致性和变量凝聚程度。本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是0.873,说明数据比较可靠。此外,每一题删除后系数小于标准化系数,不需要对题目进行调整。
3.1.2 效度检验
根据SPSS 22.0 软件分析结果,KMO统计值为0.837,接近0.9。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统计量为648.066,P
<0.05。数据表明相关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数据条件适宜进行因子分析。3.2 主成分选择
通常情况下,主成分选择都考虑将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设定为主成分,如表3所示,4 个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 5.681、1.800、1.292 和 1.111,特征值都大于1。故本文提取前4个符合条件的主成分来进行创新动机激励因素分析。这4个成分旋转后的方差解释率分别为28.189%、13.317%、10.601% 和 9.669%,旋转后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1.776%。
表3 特征根和方差解释率运行结果
3.3 主成分命名
在参考因子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统计分析结果,根据各因子所包含的题项内容,对各个因子进行重新定义。综合各题项的内容,将因子1定义为学生个人兴趣动机,表现为学生个人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参与创新的兴趣;因子2定义为价值展示动机,表现为学生渴望在创新活动中取得的成果,根本原因是想通过这一途径来获取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价值肯定;因子3定义为成就感动机,表现为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就的自我满足;因子4定义为获得报酬动机,表现为有形的物质报酬和相关回馈往往更能激励学生的创新兴趣。
4 获得创新成果或相关奖项的高校学生统计分析
在调查对象中,曾经获得校级或市级以上创新成果或相关奖项的学生共计21人,占比20.2%。其中,男性13人,女性8人。从受访学生年级分布(图1)可以看出,获得过校级或市级以上创新成果或相关奖项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年级。这主要是因为大二、大三年级的建筑类高校学生经已经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同时对于建筑工程创新项目和创新竞赛的情况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图1 获得创新成果或相关奖项的受访学生年级分布
在所有问卷选项中,汇总了这21位曾经获得过校级或市级以上创新项目或相关奖项的学生集中关注的选项。其中,有13位学生表示非常希望创新活动能够带来学分奖励,占比61.9%。这反映出较大部分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非常关注一些在学业上的实际报酬,重视参与活动所带来的学分奖励。针对这一点,相关建筑类高校应该调整建筑工程创新项目和创新活动中学业成果奖励回馈的比重。
有12位学生希望能够通过创新活动展现自己的优点,提升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度,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这一类学生占比57.1%。这反映出超过半数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校学生重视通过创新活动而带来自我价值的展示机会,渴望能够在对应的平台和机会中展示自我。这要求高校积极引导,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建筑工程创新项目和创新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让更多学生知道并积极参与形成正向循环,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展示机会和平台。
有12位学生认为参与创新活动是为了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占比57.1%。这反映出一定比例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主要是通过兴趣动机的激励。高校应该思考如何去引导学生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参与,乐于参与,积极参与,同时拓展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机会和培养渠道。
5 结果分析
5.1 个人兴趣动机
基于这一类动机需求的学生大多数自主积极性较高,他们渴望探索新知识和新领域,拥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针对这一类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更加趣味性和多元化,多方面开拓学生接触创新活动的渠道,通过专业知识的引导,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让学生更加自觉自发地参与创新。
5.2 价值展示动机
受价值展示动机所驱动的高校学生,往往渴望在创新活动中获取成就并且充分获得他人的肯定,向同学、家庭或者社会充分展现自己的价值。出于这一动机的学生往往会非常在意外界的声音和他人的评价,认识到这一点,建筑类高校在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自信的培养,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地认识外界评价的意义,同时也应该综合运用各种精神奖励和价值肯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建筑工程相关创新项目。
5.3 成就感动机
受成就感动机驱动的学生喜欢挑战自我,克服困难,他们更注重于内部的自我动力。这一类学生同样体现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五层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相较于受个人兴趣动机所驱动的学生而言,这一类学生更加注重成果反馈。因此,建筑类高校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鼓励学生勇敢探索,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
5.4 获得报酬动机
渴望获取物质报酬,是高校学生创新活动中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动机。许多学生表现出隐藏受获得报酬动机驱动的倾向,不希望自己表现的太“物质”,这一点其实是不必要的。适度合理的追求物质报酬,有利于充分激发高校学生参与相关创新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提高创新活动的参与度。因此,高校在面向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时,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考虑根据情况提供相应的奖金、资助或者学生所在意的一些物质报酬,吸引高校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也能够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些物质条件的保障。但要注意积极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6 结语
本文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了个人兴趣动机、价值展示动机、成就感动机、获得报酬动机4个因素的存在。在了解现有动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正确识别出学生是源于哪一种或者哪些内在需求,在这些需求的驱动下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建筑类高校应该多关注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内部识别创新动机出发,有针对性地实施创新激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