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叙事、大格局:“治愈系”短视频动画的符号表意机制
2022-07-23张盼盼
张盼盼
“治愈系”起源于日本。因20世纪90年代日本遭遇经济危机,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又因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社会气息悲观,人们精神颓废,开始寻求“艺术疗愈”之路。1999年坂本龙一发行的()单曲是“治愈系”一词流行的开始,之后被广泛用于动画等艺术形式,用以温暖人心、抚平创伤,逐渐形成以“治愈系”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基于“治愈系”的起源与发展,“治愈系”动画普遍被认为是可放松心情,抚平心灵创伤,有“治愈”功能的动画类型,但其在动画研究领域中并非有清晰的脉络,也没有被明确划分。
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移动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兴起带动了短视频动画的发展。以抖音为例,截至2022年6月抖音平台上的“动画”话题播放量达1015.8亿次,“动漫”话题播放量达2394.4亿次。抖音也陆续推出“轻漫计划”“充能计划”“抖音原创动画”等动画扶持计划。其中,“充能计划”于3月份开启,此话题标签下的动画播放量目前已达3214.0亿次。4月1日又启动了“风船计划”:使用20万动画制作基金助力动画创作人,鼓励原创动画投稿。在短视频动画中关于“治愈”及“治愈系动画”的话题也一直热度不减。就抖音而言,目前“治愈”话题的视频播放量为1406.3亿次。“治愈系动画”的话题视频播放量达1125.0万次。“治愈系动漫”的话题视频播放量达1.9亿次。但这些话题下的视频内容比较宽泛,除二维、三维或定格动画外,也包括真人出镜、绘画、动漫二创(解说杂谈/盘点/混剪等)。本文所讨论的范围是“治愈系”短视频动画,即具有舒缓心情、治愈心灵且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以二维、三维或定格为创作形式的原创动画。主要选取抖音、快手两大主要短视频社交平台中粉丝数量大,极具代表性的短视频动画作为研究对象。
一、“治愈系”短视频动画的外在符号特征
(一)微叙事
“治愈系”短视频动画相较于传统“治愈系”动画,多以竖屏形式呈现,打破其传统叙事方式,呈现“微叙事”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叙事篇幅短小,叙事内容精干。传统线性的、完整的、宏大的叙事内容在以秒计算的有限时间内被切割为片段式的、微观的、细节化的叙事内容。在如此短小的叙事片段中,人物叙事关系也通常被简单化。其基本以符码化的单一角色或两个角色出入镜头,再以对话、独白或配乐的方式辅以角色神情、动作推动叙事节奏,表达主题。在无复杂角色关系的设定下,角色所需的叙事场景也显现出“微”特征。符码化的场景多表现为日常生活空间,或无明确的空间化场景,仅为被镜头虚化的单一背景。值得注意的是,虽少数动画仍以传统横屏或方屏形式呈现,但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用户最快的关注,往往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最引人注目的内容。因此,这类画幅的动画仍呈现微叙事的特征。
图1.“一禅小和尚”动画中“阿四与小铃铛”的客串
(二)强交互
“治愈系”短视频动画是于短视频社交平台上传播,以手机为代表的视听终端通过界面以信息流的方式完成表达,同时依托平台的交互性实现自身与他者的交互。一是动画与动画之间的横向互动,主要以符码化的IP角色之间的联动形式参与彼此剧情。如“治愈系”短视频动画IP角色“星瞳猫”与“魔石宝宝”,皆有各自不同的独立形象和叙事线索,但拥有相同“治愈”性质的价值观设定。两者相互参与各自的剧情,丰满故事的情节,强化意义的言说。又如可爱温暖的“一禅小和尚”与搞笑有趣的“阿四与小铃铛”,虽二者性格设定不同,叙事风格迥异,但皆诉诸情感。两者相互客串,相互评论,增加双方的热度,实现共赢。二是动画与观众之间的纵向互动,主要是基于符码化的IP虚拟偶像的直播互动,如“治愈系”短视频动画账号“萌芽熊”延续其暖心和治愈的角色设定,定期与观众直播互动。
(三)高专业度
众所周知,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创作主要以UGC生产模式为主。以抖音和快手为例,抖音一方面由官方发起大量话题挑战,激励用户生产短视频内容,并围绕话题产生互动;另一方面邀请平台达人录制拍摄指南,减少用户对各种功能的学习成本,方便生产更多UGC内容。快手则将数据算法作为短视频信息流的分发基础,没有明显针对明星或头部视频的流量倾斜,充分践行去中心化的平等思想,鼓励创作者生产UGC内容,提高社交活性。然而这种运营方式带来的创作权力的下沉,绝大部分集中在实拍影像层面。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兴起并不能降低动画创作的门槛。实拍视频可以按照短视频平台的操作模式轻松剪辑而得,而动画创作需提前设计人物、搭建场景、策划分镜头等,其中二维动画需绘制、上色等。三维动画需建模、渲染等。显然,这皆需付出比实拍视频更多的时间成本、技术成本和人工成本。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28日,动画账号总粉丝合计超过500万的有106个。而其中绝大部分的动画视频账号内容是由高专业度的动画创作团队制作而成,即PGC生产内容。从统计中发现“治愈系”短视频动画账号亦是如此。如“萌芽熊”的创作团队配置主要由三维动画、实景拍摄、公司运作项目三部分构成。具体而言,包括前中期拍摄制作涉及的动画导演、动画师、建模师、合成混音师、后期剪辑师、渲染师、动画编剧、制片人,以及后期会涉及的运营部、市场部、授权部。可见其团队专业度高、制作成本高,花费固然也大。
综上,“治愈系”短视频动画呈现出与传统动画相异的微叙事、强交互的外在符号特征,但具备堪与传统动画媲美的高专业度制作水准。与此同时,“治愈系”短视频动画建立了有利于自身传播的内在符号表意机制。
二、“治愈系”短视频动画的内在符号表意机制
“涵指符号学”理论首先由叶尔姆斯列夫提出,后罗兰·巴特把符号学明确分为“直指”与“涵指”两类。一切意指系统都包含一个表达平面(E)和一个内容平面(C),意指作用相当于两个平面之间的关系(R),那么这个意指系统可表达为ERC,这便是“直指”系统,即符号通过意指行为直接指向意义。而“涵指”是包含多个意指系统,按照第一系统进入第二系统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指”系统中的能指与所指及其发生的意指作用(ERC)变成第二系统中的能指,可得出(ERC)RC,这被叶尔姆斯列夫称作涵指符号学;另一种是第一系统的能指与所指及其发生的意指作用(ERC)进入第二系统中成为其所指,则可得出ER(ERC),这被叶尔姆斯列夫称为元语言。“治愈系”短视频动画是直接诉诸情感的影像表达,在表意层面上首先经由“影像-情感”的第一意指系统完成个人情感的意指。在此基础上再经意指的情感进行深层意义的言说,“影像-情感-意义”成为“治愈系”短视频动画的意义表达方式。意指的情感则由第一意指系统的所指变为涵指系统的能指。因此,“治愈系”短视频动画的符号表意机制是在涵指符号学框架内进行。
(一)个人情感的意指
如前所述,“治愈系”短视频动画的表意活动首先经由“影像-情感”的第一意指系统完成个人情感的意指,勾连观众的内心情感。影像中符号的能指是可感知的部分,所指是符号可代表的东西。索绪尔认为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因此诠释符号需要预先熟悉一套被用来沟通意义的惯例,即符码。也就是说,符码是在符号关系中控制能指与所指关系的规则。有学者指出,“符码是传递符号意义的中介,且在传递过程中需要依赖使用者共同的知识经验、文化背景。……在符码之外,还有一个符码形成的文化语境或系统。只有在这个文化语境或系统中,符码才能对符号文本的意义行使控制功能,这个文化语境或系统叫做‘元语言’。”而上文叶尔姆斯列夫提及的“元语言”是发生在第二系统的意指过程。但他也强调“符号学本身是一种元语言,因为它把作为被研究的系统的第一语言(或对象语言)当成第二系统。这个对象系统是通过符号学的元语言被意指的。”换句话说,这个符号学的元语言是直指层面的元语言,“这个元语言本身也是介入一个涵指过程中的。”因此,符码与元语言可以在“治愈系”短视频动画表意的第一意指系统中共同作用于符号文本意义的建构,直接指向“情感”。心理学家特里冈特·伯龙认为符号在传达意义的同时能够影响人的心理状态,进而引起特定的生理反应,被称为“符号生理(semiosomatic)反应”。人们在观看“治愈系”短视频动画时,符码化的角色造型、场景空间、音乐、文字等符号与潜在的元语言组成符号系统,影响观众的心理状态,引起情感的生理反应,或感动到热泪盈眶,或温暖到嘴角上扬。
就角色造型而言,“治愈系”短视频动画在符号资源中选取符码元素,塑造动画角色的符码化形象。“萌芽熊”IP角色的塑造集合绿的色彩、植物的嫩芽与熊的圆胖体态于一体,使观众通过这些符码元素及其携带的元语言产生阳光、希望、温暖的治愈性情感感知。“一禅小和尚”身披僧服,颈挂佛珠的光头形象深入人心。它借用出家人符码化的身份符号,使观者进入元语言的世界,因而“顿悟”“随缘”“上善”等话语刺激于人的大脑神经,产生情感的心理反应,达到治愈人心的目的。这些角色符号皆是利用符码和元语言在直指系统中达到情感表意的作用。
再就动画场景而言,“治愈系”短视频动画利用符码化的场景配合元语言完成第一意指系统的情感意指。“一禅小和尚”中白天的树林、繁花、流水、古桥,夜晚的月亮、繁星、屋顶、大雁等符码构成一幅幅绝美而诗意的场景画面,超脱于高楼顶立的都市面貌,成为观众寄托情感的“桃花源”。“星瞳猫”画面场景中塞入纸片的树洞是诉说秘密的符码,凋零的玫瑰花是情感失意的符码,带刺的仙人掌是爱而不得的人物符码,放飞的风筝是流浪之人的符码……这些符码在场景中与其他要素有机组合,形成符码化的场景,经元语言的作用,激发观众的内在情感,成为情感表意的单位。再如,“比德崽”场景中的时间设定始终是夜晚,其中的月亮、酒瓶和钢琴基本是固定搭配,形成符码化的场景,在春夏秋冬季节的转换中歌唱忧伤,完成情感的意指。
画面与声音是动画影像表意的两种模态。角色、场景构成视觉画面,而声音包括动画中的人物对话、独白与背景音乐。人物对话或独白是一种语言,具有明确的语言学符号意义,对话内容往往被“治愈系”短视频动画凝练为标题或标签(如#情感#、#治愈#)成为文字符号,用以阐释某种观点和态度,规约视频主旨。音乐是一种听觉信息,“具有渗透性、可溶性、伴随性特征,能够应用到不同场景的内容与需求中”,传达人们不能言语的心情。“心理学已经证明,音乐表达的情绪(expressed emotion)与听者知觉到的情绪(perceived emotion)相一致,音乐诱发的情绪(evoked emotion)与听者体验到的情绪又存在一致性。”因此“治愈性”短视频动画中符码化的音乐,不仅能控制视频动画的节奏,更能确立视频动画的情绪基调,勾连观众情感,完成个人情感的意指。“斑布猫”短视频动画账号在母亲节当日,播出一期标题为“拥抱妈妈是什么感觉”的视频。该动画以“斑布猫”与“木墩”的对话,展开“妈妈是什么样子”的话题。对话方式组成的语言与文字符号表达了“妈妈”的身份所代表的模样:有慈祥的眼睛、讲话温柔的嘴巴、善良又无微不至的心以及一双温暖的手。动画的最终画面定格于没有妈妈的“木墩”躺在自己亲手用笔勾勒的妈妈的怀抱中,再由“木墩”的独白深入主题:“如果能拥抱妈妈,那一定是特别幸福的事情。”话音落,音乐起,观众情绪随之被推至高潮,完成个人情感的意指。
(二)社会价值观的意指
“治愈系”短视频动画通过画面、声音、文字等符号与身体感官、心理知觉相结合完成第一系统的意指行为,而后进入下一级系统,构成涵指的能指。“涵指的能指被称作涵指项(connotation),其形式为修辞学。”涵指的所指,“它的性质既是一般的,完整的,又是分散的。或许可以说,它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意识形态就是涵指的所指的形式”。因此,“治愈系”短视频动画通过对情感的修辞,在涵指系统中完成更深层次的意义言说,即社会价值观的意指。
符号学常用的修辞格为明喻、转喻和隐喻等。学者刘涛认为,符号学中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认识符号学结构的基本认知维度。索绪尔首先在语言学意义上提出这两种关系的内涵,后雅克布逊重新讨论了这个问题,过渡到了符号学研究领域。在他的符号学体系中,组合关系被称为邻接段(contiguites),是符号元素的邻接。聚合关系被称为类似体,体现为符号元素之间的相似。“‘邻接’与‘相似’分别指向人类世界两种普遍的思维方式:组合的工作原理是符号文本构成中各个组分借助链接行为而形成的转喻认知,聚合的工作原理则体现为聚合轴上不同组分在相似性基础上形成的隐喻认知。”进一步讲,任何影像都是单个镜头或单帧画面的“链接”。这种“链接”类似于“言语链”,是直线性的和不可逆的。此对应的是组合关系,是转喻的修辞。而影像的每一个镜头或画面都是从无数镜头集中选择而出的结果,是可替代的。这种镜头的集合对应的是聚合关系,是隐喻的修辞。“治愈系”短视频动画需要把角色、场景组成的画面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接,同时搭配声音、文字,完成蒙太奇的时空建构。因此,“治愈系”短视频动画常用的修辞手法为转喻和隐喻。具体而言,“治愈系”短视频动画的修辞实践主要是从现实话题切入,对人们的生活状态、情感问题、心理需求多方面进行转喻和隐喻的修辞,实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
首先,“治愈系”短视频动画借助原创性故事或家喻户晓的真实事迹传播“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观、国家观。在2022年到来之际,“萌芽熊”编织了一则“新年故事”:标注2021年数字的雪人为保护绿芽免受寒冷天气的摧残,顺利到达新的2022年且奋不顾身地扑进可使他消亡的2022年,最终倒地不起,融化于冰天雪地之中,甘愿成为绿芽的养料。在此动画中绿芽是希望的符码,透明屏障是时间界限的符码,雪人是正在流逝的2021年的时间符码,这些符码组成的场景符号与文字、音乐等符号有效搭配,形成蒙太奇的时空建构。这正是被选择出的单幅画面的“链接”,是转喻和隐喻的修辞。动画影像对情感的此种修辞涵指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同样,在小萝卜头的故事情节中,“萌芽熊”创造了多种意象。故事开头小萝卜头蜷缩在黑暗的地牢中,被父母的呼唤声吸引至光明的花海空间,重获自由。但观众未见已牺牲的爸爸、妈妈的“真容”,而是两朵花沿用了爸爸、妈妈的声音与小萝卜头对话:“我们一直都在。”显然,这两朵花则代表了父母。因此,一朵花代表一个生命,一片片花海则代表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画面的组接、空间的转换隐喻了小萝卜头的不幸牺牲。牺牲的小萝卜头与父母是“小家”的代表,意指的是个人情感。而小萝卜头与父母亲是革命者的符号,“小家”的牺牲是为“大家”的奉献,是“家”与“国”的取舍。该动画文本并不是简单的“年仅8岁的小萝卜头为革命牺牲”的故事,而是在其涵指系统中指向更深层次的内核,即无数像小萝卜头一样的革命者为新中国作出无私奉献的故事。涵蓄意指当下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当下,感恩先人,传播的是集体观、国家观,治愈的是人们对当下生活状态的不满。
图2.“萌芽熊”动画中“小萝卜头”置身于“祖国的大花园”
再者,“治愈系”短视频动画聚焦社会公益话题,涉猎亲子教育问题,关照现实情感,表现人文关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亲情观。在聚焦社会公益话题方面,“萌芽熊”围绕阿兹海默症的公益话题,架构了萌芽熊与老太太偶遇的故事。动画中老太太被形象化为日记本,而日记本上写着“防走失:老年健忘,请联系家人”的文字。之后,通过萌芽熊在暖阳与彩霞下对老太太的帮助行为和“我爱家人,家人也爱我”的对话内容,完成第一系统对情感的意指,再进入第二系统,完成助人为乐的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观和关爱家人的亲情观的涵蓄意指。目前该动画在抖音平台上被观众点赞74.3万次、评论5000余条。翻开评论,皆是观众对自身相似经历的描述与感慨,饱含对亲人的追思、对亲情的回味以及对本期动画所传播的价值观的认同。除此之外,“萌芽熊”还发布一期关注自闭症儿童的视频。该期动画利用蒙太奇手法把真人及其所处的现实空间与动画角色及其所处的虚拟空间有规律地组接于一体,隐喻暖心的萌芽熊打破了自闭症儿童的沟通障碍。孩子笔下画的不再是星星,而是妈妈的样子,隐喻了“星星的孩子”也是“妈妈的掌上明珠”。整个故事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意指,更是意指无数患有自闭症儿童的家庭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怀与帮助。在关注亲子教育问题方面,“一禅小和尚”发布这样一期短视频动画:一禅每次欲与师父分享自己的开心时刻,都以“要好好学习”的批评无疾而终,从此一禅不再分享,变成了大人眼中“不爱说话的叛逆孩子”。这不仅仅是“一禅小和尚与大人失去分享欲”的故事,其深层次的内核是指向涵指系统中的社会亲子教育观。在这些涵指项的修辞下,“治愈系”短视频动画有效提供了治愈性情绪价值,又使观众对其解读深入至下一级的涵蓄意指系统,触发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亲情观等价值观的思考。
最后,“治愈系”短视频动画复刻生活细节、总结生活哲理,从心理需求方面传播正确的爱情观、友情观和自我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马洛斯的著名需求层次理论描述了人类动机需求的脉络。其中,爱和归属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所追求的较高层次的需求,对应的是友谊、爱情和自我积极向上的精神。如“萌芽熊”善于把符号性物体放置于梦幻与现实交织的场景中,在空间与时间上复刻现代人的生活细节,对蕴含的生活哲理娓娓道来。其中一期动画,秒针不断摆动地拟人化闹钟指代了忙碌的男人,窗台上等待闹钟停摆的玫瑰指代了恋爱中的女人,随着画面空间的冷暖、明暗变化,时间在消逝。暖心、治愈性的萌芽熊作为旁观者被安排介入剧情,通过“她在等你”“你还没忙完吗?”等语言提示,推动剧情发展。最终闹钟停摆,忙碌结束,玫瑰花却在无尽等待中枯萎,终成遗憾。直指的符号完成个人情感的意指,为观众找到宣泄情感的出口。影像再借助对情感的修辞,涵指了两性关系的相处需要付出时间与真心的爱情观。“一禅小和尚”则善于将人物置于禅意的古风场景,复刻僧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细节,从师徒的一问一答或一禅的独白中为观众解惑友谊、爱情等人际关系问题。每期动画不仅是关于“痛苦”“快乐”“生气”“失望”等情感问题,更是面对这些问题的处置态度、面对自我需求的理性反思,是涵指系统中的爱情观、友情观和自我积极向上观念的传达。
截至2022年6月4日,抖音平台上的动画账号“一禅小和尚”共获赞3亿次,粉丝达4701.2万;“萌芽熊”共获赞1.4亿次,粉丝达1613.8万;“斑布猫”共获赞6243.2万次,粉丝达702.4万;“比德崽”共获赞1837.1万次,粉丝达163.2万……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治愈系”短视频动画符号表意机制的成功。
结语
“治愈系”短视频动画有不同于传统动画的微叙事、强交互的特征,但同样具有与传统动画相当的高专业度制作水平。“治愈系”短视频动画呈现出这些外在符号特征,同时建立了在涵指符号学框架内进行的内在表意机制,启迪心智、温润心灵。具体而言,“治愈系”短视频动画首先在第一意指系统内实现对情感的意指,勾连观众情感,后意指的情感进入第二系统成为涵指的能指,最终实现社会价值观的意指,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精髓。可见,“治愈系”短视频动画虽是着手于个体情感的微叙事,但通过涵指符号学的表意机制传播了社会正向价值,体现了“治愈系”短视频动画的大格局,促进了当下数字生活的健康发展。
【注释】
1 郭晓丽,闫琰.探析国产治愈系动画的逆袭之道[J].新闻界,2015(20): 57-59、72.
2 卢佩珊. 2019 年中国短视频行业研究报告[EB/OL].https://pdf.dfcfw.com/pdf/H3_AP202008201399843079_1.pdf?15979336-25000.
3[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77-79.
4 冯月季.传播符号学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96-97.
5 同3,80.
6[美]Trigant Burrow.The Neurosis of Man:[M].London:Routledge,1999:150.
7 喻国明,张珂嘉.作为媒介的音乐:传播中音乐要素的新价值范式[J].现代传播,2022(3):84-90.
8 同7.
9 同3,79.
10同3,79.
11刘涛.隐喻论:转义生成与视觉修辞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6):14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