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脑科学”理论打造优质、高效、快乐课堂
2022-07-23琚颖
琚颖
“脑科学”是研究脑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过去我国小学科学的教学模式较为刻板、枯燥,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吸收知识,再加上课业压力大等情况,使得小学生在思维发育上提前进入了青春期,脑缘系统发育不足,独立思考、专注力、创造力等方面较为薄弱。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综合提升,当前小学科学教学有必要了解和学习“脑科学”知识,参照“脑科学”相关知识,遵循人脑发展规律,打造更有效、更优质、更合理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本文将分析和探讨“脑科学”背景下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寓教于乐,打造趣味科学课堂
在开展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需结合“脑科学”知识,对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堂活动进行调整和改进,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认知、思维全方位发展。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假如学生面对的压力过大,大脑就会负载,执行系统会“断线”,导致学生无法高效地思考和学习,同时也会使他们产生情绪不稳定、专注力下降等问题。为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应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以兴趣为引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打造有趣的科学课堂,将学习压力调节到合理范围,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大脑的发育水平。
举例说明,在教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云》这课的时候,教师可借助绘本阅读、自然活动等形式激活学生对于云的好奇心,进一步探究云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如何通过云的形状去预测天气,辨云观天。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多媒体设备带领学生一同观看绘本《手绘云图》。这是一本专注云的科普读物,用清新细腻的手绘向学生展示了28种常见的云,由中国气象局专家审读推荐,每种云的纹理、在天空中的色彩都极为真实、美丽。在欣赏美丽云朵的同时,学生还可以借助这本书了解每种云的名称。在看完绘本之后,教师激趣导入:“这些云朵是不是很美丽、很特别呢?你们平时留心观察过云的形状吗?大家想知道云是由什么组成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云的世界。”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天气现象本就比较好奇,再加上科普绘本的导入,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就更感兴趣了。接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系统化地了解气象学家区分积云、层云和卷云的方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过去几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教师请学生发表他们对云分类的思考,以正面反馈和表扬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即使学生说错也没关系,善于思考,勇于提问,及时反思和总结,既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辨能力、联想能力,还有助于提升他们学习科学的信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大脑的活跃。
二、鼓励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实验
小学生正处于脑缘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如果面对过大的压力、过重的课业负担,他们脑缘系统发育会不充分,那么他们在后续成长过程中会暴露出一系列情绪、能力方面的缺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良性发展。因此,小学科学课需要在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与优化,以脑为导向,为学生构建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设计有趣的实验操作环节,让学生能够在科学课堂上获得快乐、充实、丰富的学习体验,鼓励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懂得如何去拓展和应用知识,并进行综合评估。妥善利用和参考“脑科学”理论,打造优质、高效、快乐的小学科学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收获知识与成长。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这一课为例。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带领学生探究电,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小灯泡的基本构成、电流是如何通过小灯泡内部的,并开展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尝试点亮小灯泡、让小灯泡发光。在“脑科学”背景下,教师需要突出学生在实验环节中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勇敢尝试、大胆探索、善于思考、积极开拓,创设良好、高效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播放微课程视频,以生活中各种美丽的灯光场景视频进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进行随堂提问:灯泡为什么会发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并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观察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剪开小灯泡的金属螺纹,提醒学生观察小灯泡的结构。在实验环节中,要求班级学生以三人分组的形式,仔细观察、动脑思考、互相合作、开展实验,连接电路,点亮灯泡。经过不断的尝试、反思和总结,学生成功点亮了小灯泡,并从中探索和总结出灯泡发亮的原理。教师随机邀请几组学生上台重新演示小灯泡点亮过程,并进行简单的分享、说明。引导学生将实验环节与课本上的原理真正结合到一起,相互验证,根据“脑科学”的理论,听觉脑区太小,单纯讲解很难让学生听进去,而实验与知识结合的方式会让学生拥有视觉感受和亲身体验,对于电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会深刻很多。让学生上台重新演示和解说,是借鉴了费曼学习法,对学生大脑各区都进行了充分调动,借此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自主学习,巧设科学合作任务
为了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授课质量,让学生全面发展,增强自信,爱上学习,教师可参照“脑科学”的相关理论依据,在课堂上设置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环节,适当留白。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去思考、分析、探究科学知识,与同伴一起交流、讨论、合作、互助,促进他们大脑各功能区块的平衡发展和协同工作。紧扣科学课各单元的知识点,巧妙设计开放式的自主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专注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等认知能力,同时促进他们社会性与合作精神等非认知方面能力的发展。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制作我的小乐器》这一课为例,本节课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乐器。在学习过本单元前7课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了声音是如何产生、如何传播的,同时还探究了乐器的发音秘密,掌握了乐器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科学原理。在已学知识点的基础上,本节课教师将指导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结合之前所学的声音原理,制作属于自己的一件小乐器。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制作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制作、调整、展示、说明,将掌握的科学知识和原理真正融入实践操作中。每个小组首先需要互相讨论,选择自制乐器的基本类型,例如,吹奏类、敲击类、琴弦类等。选定主题后,学生需要互相讨论,画出乐器设计稿,定下制作材料,然后开始动手制作。学生别出心裁,挥洒创意和想象,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设计方案,如,小吉他、自制响板、自制排箫、尤克里里、手风琴等。教师则会与每个小组交流,为学生提供技术上的指导,督促学生不仅要考虑到乐器的外形,同时也要兼顾发声和音色,真正将之前学到的乐器发声的科学原理融入进去。在这节实践操作的科学课堂上,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锻炼,合作项目给予学生适当、自主的学习机会,不仅使得学生举一反三、知行合一,同时还促进了他们大脑和相应能力的良性发展。在和组员、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增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影响学生大脑的发育和学习,为他们的全方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多元评价,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科学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小学生大脑的发展规律,结合全脑教育理念,采取多元化、综合性的教学评价模式。在科学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及时反馈,耐心引导,多加表扬,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爱上科学,使得每次小学科学教学都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科学施教,科学育人,让“脑科学”知识为小学科学课堂赋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杜绝教师专制、“一言堂”情况的发生,尽可能多地与学生交流,聆听学生的想法和观点,采纳学生的意见,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
“教师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唤醒学生对创新表达和学习知识的乐趣。”小学科学课堂可借鉴“脑科学”相关理论,除了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水平等,对学生加以鼓励和表扬。从多维度、多角度去考查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表现,而不是单凭一时的成绩来评判学生,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愉快的教学范围、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科学的信心,加速脑功能的提升。教师在教授科学知识时,要学会应用“脑科学”,抓住学生学习的“敏感期”和“关键期”,根据大脑发展的“可塑性”特点去设计教学活动,调整教学评价方式。例如,科学教师可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课内外丰富的自主学习材料和开放式学习任务,鼓励学生拥有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信心,以促使学生的大脑发生可塑性变化,并将学习成果固化下来。假如有个别学生跟不上的情况,例如,混淆知识点、前学后忘等,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降低要求,将科学课的重难点进行细化、简化,帮助學生加强记忆和理解,以鼓励与激励为主,让学生逐渐建立自信,有了自信之后,他们就有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积极性就更高了,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在小学科学教学期间,依托“脑科学”,打破常规,尊重学生脑部发育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轻松、自由、愉快的氛围中走进科学世界的大门。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脑的发育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才能够真正理解学生,更高效地引导学生成长和进步,精心设计科学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具备持续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热情,学得好,学得快。
总而言之,我们应当尊重“脑科学”和教育学的科学规律,在小学科学教育进程中,创造适宜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设计趣味性强的学习模式,树立多元化的评价观。引领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更快乐地成长、更全面地发展,充分感受到科学课的乐趣与魅力,避免学生过度劳累、学习压力过大,根据“脑科学”研究成果,切实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