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教师的“巧问”,打开学生的“妙答”

2022-07-22杜玉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孔明周瑜诸葛亮

杜玉

做教师,大概是刻在我基因里的选择,因为我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我的姥爷、我的父母,以及我周围不少的亲人,都是坚守讲台多年的教师,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我耳濡目染的都是和教育教学有关的零星碎片。在我学会走路的时候,便在父母从教的校园里奔跑,窜到教室的角落,聆听生动的课堂,尤其当自己看到教室里父母绚丽的身影、学生们仰慕的神情,我便坚定了做教师的理想。

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在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之后,我意识到,教育是一门神圣的职业,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对学生学习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注重的是对学生思维的开导,对学生興趣的焕发。因此在我的课堂,我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让课堂充满思维的碰撞。

语文教材中不乏历史小说故事,比如《孔明借箭》一文就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这是一个情节生动的故事,于是在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小说的三要素不外乎:情节、人物、场景。我把重点放在了人物上。先从结尾周瑜的感叹入手,抓住“神机妙算”一词,在学生并不完全理解词义的情况下,不急于查字典,而是直接让学生在全文中去找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为什么你觉得他这么做很好?”学生踊跃发言,基本能够把这些句子找到,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人物既然是重点,那么,怎样才能够在不偏离中心轴的前提下挖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呢?于是我把诸葛亮识人心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读,通过交流知道诸葛亮怎样识人心的,我把课文的2、3、7、8自然段作为重点,以读代讲,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

而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于是在课堂上我提出:“同学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表演有关情节,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甚至我还扮演《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在结束部分,我又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得到的,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讲完时,我布置学生课余时间再读《三国演义》,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在文学名著中去学习和积累,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整体来说这节课还算顺利,我却从这节课中看到了许多不足。例如: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并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我感到学生只是在被我牵着走,缺少自己的看法,对文本只是盲目地服从,没有质疑能力。课堂看起来比较活跃,可是缺少思想的孩子会让课堂显得没有灵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善思考、会思考是摆在我面前的一大课题。

鼓励质疑,引导阅读

在教授《孔明借箭》这篇课文时,我清楚地意识到,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掌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驳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一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修炼,阅读应从小孩子抓起。唯有通过阅读生动感人的文学作品,才能让我们的孩子从心里喜欢。课堂上,我没有急于讲课文,而是为学生播放截取的《用奇谋孔明借箭》视频,因为课堂的特殊氛围,学生看得格外入神,当播放到孔明与周瑜立下军令状三日造出十万支箭时,视频戛然而止,孩子们余兴未消地嚷嚷着要知道结果,我微笑着说:“想知道结果就自己看书。”此时,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去书中找答案了。在知道结果后,我又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孔明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会来到东吴?“这条计”指的是哪条计?周瑜为什么会嫉妒诸葛亮?

有的问题,孩子通过进一步读课文,能够略知一二,而有的问题,却必须通过认真阅读小说的其他章节才能找到答案。孩子们纷纷要求我告诉他们答案,我却装模作样地说我也不清楚。我们班的孩子求知欲还是很强的,看着他们一个个抓耳挠腮的着急样,我觉得时机成熟了,就把从图书室借来的《三国演义》发给每个小组一本,小组内轮流看。三天之后,孩子们就开始围着我告诉我答案了,我压抑着内心的欣喜又问了他们一些其他问题,孩子们张大嘴看了我片刻之后,又急急地去书中寻找答案了。后来,甚至有的孩子告诉我:“老师,原来我真傻,怎么没想过看这本书,我现在才觉得这比那些卡通读物好看多了。”

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使得我们的孩子缺乏了静下心来读书的心境和兴趣,作为教师的我们理应责无旁贷地引导孩子走进文字的世界,去品读中华文化的精髓,去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在我们为孩子创设各种阅读条件,孩子还缺乏阅读兴趣的时候,在课堂教学中,巧用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失为一种巧妙的方法。

杜玉

山东省肥城市第三中学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孔明周瑜诸葛亮
吴孔明院士在晋指导植保工作
我爱孔明锁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也说『个个孔明诸葛亮』
周瑜与诸葛亮对诗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
周瑜『折节容下』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