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美术学科深度学习中的持续性评价研究

2022-07-22胡知凡

教育参考 2022年3期
关键词:量规持续性学业

胡知凡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上海 200234)

一、持续性评价的提出

2001 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美术课程“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1]我国中小学美术学习已逐步改变以往只根据作业优劣打分的评价方式。

近年来,在倡导深度学习的过程中,专家学者提出了持续性评价(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的方法。所谓持续性评价,专家们认为主要是指教师“依据深度学习目标,确定清晰的评价标准,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活动持续提供清晰的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2]他们认为:“持续性评价是深度学习中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持续性评价将评价的关注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积极性及突破原有框架的创新能力”。[3]由此可见,“持续性评价更多的是形成性评价,要贯穿学习的始终,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通过评价唤起学生的元认知,让学生始终记得学习的目标是什么,并自主监控学习的目标是否达成,主动反思和调控学习的进程,使学习不断深入”。[4]持续性评价不仅针对学生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还针对学生将所学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情境中解决问题时体现出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因此,持续性评价在高中美术学科深度学习中可发挥很好的评价作用,确保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得到落实。

二、美术学科持续性评价的国外经验借鉴

对于美术学科持续性评价,国外已有一些成熟经验可供我们学习。美国颁布的《国家核心艺术标准(2014年版)》(以下简称《核心艺术标准》)中提出的“基石性评估模式”(Model Cornerstone Assessments),是将评价作为“基石”,持续而不间断地嵌入在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进行评价。具体做法是:[5]

(一)设定学习主题

高中学段的主题是“解释自己的作品,创作并展出新的作品”。

(二)围绕主题对学生提出五条简要的评估要求

·选择、分析和反思自己创作的美术或设计作品,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富有创意的问题。

·选择传统的或当代的材料与方法,创作一件美术作品,作为对新的、富有创意的问题的回应。

·考虑相关标准,分享各种反馈和个人的艺术观,反思、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艺术作品。

·准备之前的和新创作的美术作品,以及自己的创作报告用来展览,与同伴合作策划展览和展览说明。

·观察和比较之前的和新创作的美术作品,在分享相关信息的过程中发现同伴有意义的经历。

这些评估要求是针对《核心艺术标准》中的“创作、展示、回应和连接”四个艺术学习过程提出的。

(三)将评估要求嵌入课堂教学

《核心艺术标准》要求教师将五条简要的评估要求分别嵌入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和实施顺序之中,学生则根据这些评估要求学习知识与技能,并通过参与具体的艺术学习过程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例如,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应选择、分析和反思自己的美术或设计作品,并确定一个新的、有创意的问题;根据这个问题,制订一个新的美术研究计划;从一系列的材料和方法中进行选择,创作一件美术或设计作品;分享、解释和讨论正在创作中的美术作品;评论和反思所反馈的意见,并做出改进作品的决定。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应选择适当的方式来展示之前的和新创作的美术或设计作品;在准备和组织展览时,为展览准备一份创作报告;调查和确定一处展览的场所或空间;比较各种因素和展览方式;与同伴共同制订展览的说明;与同伴一起反思和分享重要的文本信息;策划和组织一次参观展览等。

(四)具体的评估程序

·在评估之前,学生应接受基于以往知识和技能的指导。

·在评估中,知识与技能应在课堂中传授。

·学生应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学习他们所期望的知识和技能。

·对于学习目标,学生在评估之前就应该很明确。

·学生应拥有许多展现他们已学和克服困难进行实践的机会。

·评估应能代表学生已学或应该学习到的东西。

(五)评估实施过程

·对学生的评估开始之前,教师应阅读和展示所有的评估材料,包括有关评估的术语、标准要求或规则以及任务提示等,以便确保评估统一实施。

·学生应接到基石性评估模式的任务单、评估术语、标准要求或规则,以及其他有益的辅助材料。

·教师应检查了解学生对评估所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回答或澄清。

·在对学生进行评估之前,教师应展示所有合适的和需要使用的材料与过程。

·在评估管理阶段,所有学校、学区和州的政策与程序,都应将安全与适当的监督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学生的学习必须基于认定的标准进行评估。

·当学生进行小组工作时,学习评价应既针对个人又针对小组集体。

·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来完成评估的所有要求。

·在评估期间和结束后,应提供所有学生有关个人表现的反馈信息。

美国课程与教学论专家杰伊·麦克泰格将基石性评估归纳为这样一些特点[6]:

·嵌入课程之中的,而不是外部强加的。

·在各年级中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度会增大。

·为业绩评估创设真实的情境。

·将理解性的评估转化为名副其实的业绩评估。

·将21 世纪技能与学科领域的内容整合。

·用量规来进行业绩评估。

·鼓励最好的教学,使学生能从事有意义的学习。

·为学生的档案袋提供内容(以便毕业时有一份证明成就的简介,而不是一份简单的课程成绩单)。

美国《核心艺术标准》中提出的“基石性评估模式”,在整个学段的创作、展示、回应和连接的艺术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不断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来解决遇到的各种真实问题,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因此,“基石性评估模式”不是将学科知识与技能简单地进行罗列,它的重点是评估、监测学生的创造力、反思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也就是核心素养。因此,“基石性评估模式”对我们在美术学科深度学习中如何运用持续性评价是有帮助和借鉴意义的。

三、美术学科持续性评价的实施原则

笔者以为,美术学科在深度学习中实施持续性评价,应遵循以下三方面原则。

(一)以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

我国《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美术课标》)的最大亮点是提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这些素养是基于美术学科本质观和育人观提炼出来的。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它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内,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品质。为此,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要转换为可观察、可测评的外显表现,还需要将“学业质量标准”作为载体。

学业质量标准是指“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7]美术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是将美术鉴赏、绘画、中国书画、雕塑、设计、工艺和现代媒体艺术七个模块,按照各自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进行高度归纳,即将学生“需要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进行归纳,然后再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联系,最终形成学习之后所要达到的成就表现。因此,学业质量标准中已包含核心素养,并且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更为具体的描述。美术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不仅在引导教师把握人才培养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发挥作用,而且要在帮助学生学习、进行过程性学业评价、指导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和高考命题中发挥作用。[8]因此,在美术学科深度学习时运用持续性评价,一定要以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

(二)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保持一致性

学习目标是指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目标。学习目标通常包括了内容标准(各模块的内容要求)和表现标准(应达到的学业质量)。《高中美术课标》中,每个模块都有“内容要求”,并对各模块内容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做了规定。同时,这些“内容要求”与学业质量标准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即学生对“内容要求”到底学得怎样,需要通过学业质量标准才能测评学生的能力水平。以“雕塑”模块“内容要求”的其中一条为例:[9]

学习运用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方法,用相关术语从材质、造型、主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创作观念、象征寓意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鉴赏雕塑作品,联系人文、历史等知识写出鉴赏报告。[9]

针对这条学习目标的学业质量标准是:

1-3 能用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方法鉴赏雕塑作品。(核心素养: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

2-3 能用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方法鉴赏雕塑作品,发表、交流自己的看法。(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

3-3 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外雕塑作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形成有见地的审美判断和理解能力。(核心素养: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10]

可见,《高中美术课标》中的“内容要求”,也可以说是各模块的学习目标,是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过程,并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科学地评价学习效果,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取得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效果。

“学习内容”是指规定学习者在某模块学习时,必须达到的知识深浅程度和能力水平,一般是由教师来制订。教师在制订“学习内容”时,既要根据某本教科书的具体内容,同时又要参照《高中美术课标》中的“内容要求”来确定。例如,某教师在教授《探究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一单元时,制订了以下几条学习内容:

1.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雕塑艺术作品。

2. 通过对外国著名雕塑作品的识读与分析,认识其审美特征。

3.了解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雕塑在“以形写神”和重在“写意”方面的审美特征。

4. 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方法写出雕塑鉴赏报告,与同学交流。

这样制订出的“学习内容”不仅与“学习目标”之间保持着一致性,还为持续性评价奠定了基础。因此,在美术学科深度学习时运用持续性评价,一定要在“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之间保持一致性,这样才能确保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标准在教学和评价中得到落实,真正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

(三)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贯穿于单元学习之中

持续性评价强调的是评价的持续性和不间断性。因此,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贯穿于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之中。对于美术学科来说,除日常作业之外,档案袋、视觉笔记等形式,也都是很好的持续性评价方式。

1.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其英文单词有“作品集”的意思,因此也可称之为“艺术作品集”评价。它是指学生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起来,以展示自己学习和进步的状况。档案袋应该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文档(如构思草图、照片、视觉日志、调查报告、学习中的各种思考和想法、评价量规等)、展现自己取得进步的作品、最终完成的作品等。美国学者唐纳·凯·贝蒂认为:“一件好的艺术作品集的特征,在于其暗含信息的深度,而不在于其跨越了多长时间。”[11]传统的美术评价多为教师对学生作品分数的评判,学生往往被隔绝在外。但是,档案袋评价却与此不同,学生拥有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展的机会。[12]因此,它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帮助他们对自己的艺术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和评价,所以档案袋评价是一种很好的持续性评价的方式。

2.视觉笔记

视觉笔记(Journal,Log,Diary)是一种书面形式的可视化记录。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绘画或文字,将自己的创作计划、构思、想法、反思以及搜集到的图片资料或文字资料放入视觉笔记之中。因此,视觉笔记也可作为一种持续性评价的工具。

视觉笔记的页面可分成两部分,其中一半用来写或记录,另一半用来绘画。如果是有关艺术评论的视觉笔记,一半可用来贴从杂志上剪下的艺术作品或记录、搜集艺术方面的问题,另一半可用来解释、评述。

学生还可以用视觉笔记把创作过程记录下来,其中包括草图、构思的过程和工作流程,以及在修改、完善作品过程中的反思。视觉笔记也可以作为课堂上的记录笔记,将有关的知识、概念、问题等进行记录,也可以将同伴、教师的评论进行粘贴或记录。

视觉笔记本可以利用画家常用的速写本,它既便于随身携带,又容易放入档案袋之中。

视觉笔记“可用来阐明思维过程,指导你去探索和创作,还可评估你的作品结果”。[13]在美术学科深度学习的过程中,这也是一种值得倡导的评价方式。

3.评价量规

评价量规(Rubric)是一种评价工具,是一套对学生的作品、成果表现进行评价或者等级评定的标准。特别在深度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习活动,设计不同的评价量规,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反馈。因此,评价量规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是连接教学与评价之间的重要桥梁。评价量规的设计,首先要考虑评价维度,也就是评价指标,即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结果进行判断与评估。然后,根据维度再来制订评价标准。我们以“设计”模块教学中“产品设计”单元为例,在评价维度的基础上,再从对产品设计认识、了解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到学会产品设计并与同学分享交流等几个方面制订了评价标准,如表1 所示。

表1 “产品设计”单元学生自我评价量规

评价量规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激励作用,在学习中收获自信,使学习不断地引向深入,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四、美术学科持续性评价的实施案例——以评价量规为例

我们以人民美术出版社《绘画》教科书为例来设计单元整体评价量规,进行持续性评价。首先,我们应了解课程标准中“绘画”模块的学业质量标准。然后,我们对该《绘画》教科书进行分析。该教科书共设有三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步入绘画天地——绘画的基本元素与法则”共有四课,主要让学生学习绘画的功能与种类、绘画的造型语言、绘画的构图知识,重点是评估学生对绘画语言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我们将本单元每课学生应知道什么作了梳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单元评价量规,如表2 所示。

表2 第一单元“步入绘画天地——绘画的基本元素与法则”评价量规

(续表)

第二单元“图说家园故事——绘画的主要类别与技巧”原有四课,我们选取了其中认识绘画工具和材料,以及静物、人物和写生三个单元作为本单元重点的学习内容。本单元评估的重点是学生绘画能力掌握的情况。因此,我们将本单元学生预期能掌握些什么技法作了梳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单元评价量规,如表3 所示。

表3 第二单元“图说家园故事——绘画的主要类别与技巧”评价量规

(续表)

第三单元“对话大千世界——绘画创意与实践”共有四课,我们以学生创作“青春”主题作品以及策划展览、布置展览的综合活动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评估的重点是学生的创意能力以及在策划和布置展览的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单元评价量规,如表4 所示。

表4 第三单元“对话大千世界——绘画创意与实践”评价量规

(续表)

在单元整体评价量规设计过程中,评价维度不仅要包含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还要包含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方面的情况,即监控学生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达成情况。

五、结语

《高中美术课标》指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评价,不仅针对学生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针对学生将所学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情境中解决问题时体现出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并认为,“要将评价嵌入美术学习的整个过程,运用过程性评价随时发现和改进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创设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等方面出现的偏差和问题,保障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课程得以有效实施”。[4]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认识到,持续性评价是美术学科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点是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和理解美术,它有助于学生学习美术,激发学习动力,它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的能力。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美术课简单地根据学生作业优劣打分的评价方式,终将会被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所逐步取代。

猜你喜欢

量规持续性学业
师生共同制定评分量规——基于文献与实践
艰苦的学业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持续性迭代报道特征探究——以“江歌案”为例
体育学习评价量规的研究
浅谈评价量规在音乐翻转课堂中的作用
关注持续性感染,提高生活质量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