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医家传录》引用书目探讨
2022-07-22陈少华赵可琢张丽君
陈少华 马 钦 赵可琢 张丽君 丁 侃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中国历代医家传录》由何时希先生编著,该书介绍了自上古至清末民初间两万多位医家的生活年代、师承脉络、业之所精、突出医迹、道德操行等,是一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工具书[1]。
该书在体例上采用笔记体,引录原文,详注出处;在内容上广征博引,采录书籍达三千余种,足供继承中医学术和医学史研究之用,被誉为“当今医家传记方面搜集资料最为丰富的参考书”[2]。
通过对《中国历代医家传录》引用书目的研究,梳理引用文献概况,可丰富该书引用书目的多种编排方式。按照文献类型的分类编排方式,可以系统性地了解医家史料在各类文献中的分布状况;按照时代的分类编排方式,可以梗概出各朝代传录医家的情况;按照地域的分类编排方式,可以知悉医学流派的地域聚集状况,为相关医家史料的收集工作提供方法学上的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来源
1991 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医家传录》[3]书末附录的引用书目。
1.2 研究方法
首先由两名人员分别对引用书目按照书名、文献类型、朝代、作者、地域、县域、转引情况录入Excel 表分类整理,并交叉核对。其次参考及运用《中国古籍总目》[4]、“中华古籍书目数据库”[5],对《中国历代医家传录》引用书目中的文献采用四部分类法,划分到经、史、子、集所属下的各小类。其他难以归属的,打破常规的四部分类法,按引书文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分类。最后将各引书文献类型的引书数量占比≤1.00%的列为“其他类”。
1.3 数据分析
运用Excel 软件对分类后的数据进行筛选、频数统计与频数分布表的制作。
2 结果
2.1 引用书目文献类型
《中国历代医家传录》引用书目中,共引录3376 种文献,经查可明确文献类型的有3235 种,存疑待考的有141 种。在分类上可分为医家、方志、目录、小说家、别集类等,各类引书数量多少不一,引用书目文献类型分布见表1,其他类型具体分布见表2。
表1 引用书目文献类型分布
表2 引用书目文献其他类型分布
2.2 引用书目所属特点
《中国历代医家传录》引用书目中,可明确引用文献时代的有2196 种,引用文献时代仍存疑待考的有1130 种,另有50 种国外引用文献。以医家、目录类为代表,引用文献的所属时代,大体上可分为唐及唐以前、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近现代、当代等。见表3~4。
表3 引用医书类文献的特点
表4 引用目录类文献的特点
2.3 引用书目文献地域分布
《中国历代医家传录》 引用书目中方志类文献有985 种,其中有5 种地域不详,分别是《三山旧志》《青镇志》《云间第宅志》《闽大记》《锦里新编》,其余980 种文献分布于四川、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河北、江西、广东、陕西等24 个省份。将其所属省份按照七大地理分区进行合并,即华北(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自治区)、华南(广西、广东)、华中(湖南、湖北、河南)、华东(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上海、台湾)、西南(四川、云南、贵州)、西北(陕西、甘肃)、东北(辽宁)。其中《湖广通志》属于湖南、湖北、广东及广西等地区,将其单独列属华南、华中地区。见表5。
表5 引用方志类文献地域分布
2.4 引用书目中的转引文献
《中国历代医家传录》引用书目中有175 种属于转引文献,转引自50 余种文献,主要是目录类文献如《中国医籍考》,医家类文献如《名医类案》《医药编》,方志类文献如《浙江通志》,类书类文献如《图书集成》等。转引文献中有55 种文献类型不明确,其余120 种文献大多引自医家、别集、小说家及目录类。见表6。
表6 转引文献类型分布
3 讨论
3.1 引用书目中的文献类型分析
医家、方志、目录类文献数量约占总引用文献的69%,医家类文献比方志类文献多1 倍余,《中国历代医家传录》的医学价值可见一斑。其他类中如地理类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明代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杂史类有汉代刘向《战国策》、元代徐显《稗史集传》;诗文评类有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清代姜兆翀《松江诗钞》;道家类有南朝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唐代杜光庭《道德经广圣义》;政书类有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清代张廷玉《皇朝文献通考》;周礼类有唐代陆德明《周礼音义》、清代万斯大《学礼质疑》等,可见何时希先生涉猎之广博,引书类别十分丰富。
3.2 引用书目所属时代分析
《中国历代医家传录》所引用的医家类文献主要为明清时期的文献,宋金元时期次之,元以前的很少,仅占5%。《中国历代医家传录》所引用的目录类文献也以明清时期的文献为主,近现代次之,明以前的较少。明清时期的医家类文献与目录类文献占医家类文献与目录类文献总和的60%以上。孙蕴[6]研究认为,一是由于明代著述数量剧增及雕版技术日趋成熟便于获取,二是医书在明代蔚然成风、成果众多,故而明代引用书目出现于医书的书目较多。另外,结合何时希先生所处时代和引书内容,笔者推测其引用的方志类文献可能大多也是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但如《台州外书》《全椒县志》等,具体是何时修订的版本,仍需一一进行详细考证。
统计分析《中国历代医家传录》引用书目所属的时代特点,一是可直观地了解引用文献数目在不同时代的比较,二是便于间接了解不同时代的著述境况,三是利于理清思想脉络,追源溯流。
3.3 引用书目文献地域分布分析
《中国历代医家传录》引用的方志类文献数量,华东地区遥遥领先,其次是西南地区和华中地区。华东地区中医药发展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以江苏为例,其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著名的中医流派,如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派、山阳医派、金陵医派等,据不完全统计,仅史料载录的就有约4000 名医家,各种医学专著达3000 余部[7]。由此佐证,方志类文献的地域特点与医学的传承、发展是有内在联系与规律的,徐满成在对地方志涉医资料的相关研究中也谈到:“研究地方志所载人物,一是研究医家传承脉络,二是研究医学人物的群体特点,三是从临床各科梳理研究。”[8]
《中国历代医家传录》除了具有“人文和史鉴价值”外[9],从其引用的方志类文献中析出医学人物,反向分析其引用的方志类文献的地域特点,还可为后续梳理各地方医学发展的传承脉络提供便利。
3.4 引用书目中的转引文献分析
《中国历代医家传录》其转引文献总体看来,文献类型丰富、涉及的书目庞杂、内容充实多样,除转引正文外,序言也被大量转引。何时希先生认为转引文献内容有失偏颇之处,作“时希按”,附亲自考证见解于后。此外,该书在转引体例上严谨有序,兹举例说明如下:以引文在前,书名在后并标明转引书名,如著《大生方论》。自《大生方论》行,而以后天补先天,以先天养后天,当万不失一。——《中国医籍考》引《诒美堂集》。除标明转引书名外,同时附有转引文献的异名,如赣有鼓角匠,面生肉瘰。因诘之,云:“旧害大风,得道人传大枫子方,今遂愈矣。”——《普济方》引《经验良方》,又《奇效良方》。引文转引自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献,均予以标明,如:宝文正受李浩针法后,其治疡极精晰。——《河北医籍考》引《广乎府志》《肥乡县志》。针对少部分未能确定转引出处的引文,皆在转引文献后附引字作“《某某某》引”,如九江黄父相《痈疽论》:“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未知痈疽之所生,成败之时,薨生之期,期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千金翼方》引。
3.5 成书背景与该书体例
江南何氏世医自南宋何彦猷以来,已绵亘八百四十余年,嬗递二十九世,有记传可考者三百五十余人中名医辈出[10]。著者何时希为“江南何氏第二十八代世医”传人,自幼喜好古人传记,凡是读书过程中读到有关医家的生平大事、奇闻轶事、专长嗜好,乃至著述评价,道德文章等,读书所见,则为录之。先生在编写《中国历代医家传录》时,参照了元代陶九成《辍耕录》、明代陈眉公《书蕉》等历史琐闻笔记类文献的体例,广泛搜集摘抄前人史料,作考证辨伪,渐次积聚整理成书。
然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书蕉》时指出:“是书皆杂抄古今名物、训诂及奇文隽字可供词藻之用者,随笔札记,颇无伦次。”[11]历史琐闻笔记胜在广征博引,但体例上多显杂乱无序。《中国历代医家传录》作为历史琐闻笔记性质类的文献,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错误。如《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作者原为清代叶桂,经考证其作者为现代秦伯未;亦有引用文献书名出现误差者,如《外科精要》元代齐德之,经考证齐德之著作应当为《外科精义》;引用文献重复,如《医学切要全书》《补晋书艺文志》《重论文斋笔录》《台湾县志》等皆有重复出现;以引用篇章为书名,或以应用简称,增添文献考证的难度,如《形初保育》,原书全称应为《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形初保育》;引用文献标明的作者并不是文献撰写者,但未标明其责任方式,如《明贤墨迹》周怀民,经考证周怀民不是作者,而是收藏《明贤墨迹》;谢敬指出书中徐柏、徐锦、祝登元、高若讷4 人著录存在的不妥之处[12]。
3.6 引用书目的意义
《中国历代医家传录》引用书目众多,故而何时希先生在书末专列“附录四:引用书目”。引用书目作为独立概念解读,首次出现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13]。其性质是一书涉及多书的目录,就是把某一书所引的各种图书编成专目,借此考察此书的资料来源,并以表明引书的存佚[14]。石象婷[15]认为引用书目的作用在于示信于读者。冯方等[16]认为引用书目在于以示征引之繁富,以补遗文之遗漏,后之学者可借此析源流,知存亡。引用书目常用的编辑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非解题式,另一种是解题式[17]。《中国历代医家传录》的引用书目即是非解题式,大部分罗列有书名、朝代与作者,少部分只有书名。至于引用书目的编排方法,沈乃文[18]认为可按版本时代顺序。赵诗典[19]认为可按照研究目的应用不同而定,或按文献出生国度,或按文献类型,或按分类进行编排。
《中国历代医家传录》引用书目是以笔画进行的编排,方便索引但并不能反映学术思想。本研究通过笔者的梳理,可丰富该书引用书目的编排方式,如按照文献类型、时代及地域分布等,使目录更易彰显“辨章学术”的功能。同时《中国历代医家传录》引用书目中,亦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医学文献,如柳氏《柳氏救三死方》、何氏《保赤穷源》、郭氏《疫痧二证合编后卷》、孙氏《秘宝方》;另有未知作者及成书时间的,如《痘科发挥》《经验良方》《医病论》等未见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者。引用书目作为二手资料,为后续中医文献的辑佚、目录、校勘等方面提供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