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10 年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2022-07-22龙远雄邓桂明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18期
关键词:螺杆菌发文胃炎

龙远雄 徐 寅 邓桂明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部,湖南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湖南长沙 410007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大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长期反复发作有可能演变成胃癌[1-4]。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等特色优势,长期以来在慢性胃炎的诊疗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对临床诊疗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5]。为了解我国现阶段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现状、热点及演变规律,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中国知网近10 年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采集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近10 年发表的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检索表达式:SU=(“中药”+“草药”+“中草药”+“中成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方剂”+“汉方”)*“慢性胃炎”,文献发表时间:2011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纳入标准: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相关学术期刊论文;排除标准:新闻、稿约等。

1.2 数据预处理

将研究文献以RefWorks 格式导出,导出内容包括发文作者、机构、标题、关键词、摘要、发表年度,对所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利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

1.3 数据分析

本研究可视化分析软件为CiteSpace 5.7.R2,该软件主要用于文献分析与挖掘,能帮助研究者了解某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变规律等[6]。利用CiteSpace 5.7.R2 对作者、机构及关键词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把握近10 年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现状、研究热点与趋势。关键词为高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主题词,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某领域的研究热点,对关键词分年度统计并进行突发性检测,可发现研究热点与主题演变[7]。参数设置:时间切片为1 年;节点阈值选择50;修剪算法为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

2 结果

初步检索到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460 篇,经人工逐条细读,排除新闻、稿约等无关文献后,可纳入本研究的文献共364 篇。

2.1 发文时间统计

近10 年中药治疗慢性胃炎发文量共364 篇,2017、2019 年发文量较高。见图1。

2.2 作者统计

发文作者合作知识图谱(图2),节点之间的连接线,表示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节点大小越小,线条颜色浅,表示合著产出论文少。图中节点有855,代表撰文作者855 名,连接线有1609 条,代表1609 种合作关系。发文量最大值为3 篇(共8 名作者)。图中形成的较为突现的合作团队有:魏玥-杨晋翔、唐旭东-吕林-王凤云、曹志群、张声生、万俊华等5 个团队。

2.3 研究机构统计

发文机构知识图谱见图3(发文量≥2 篇的机构予以标示),图中节点有481 个,代表481 个发文机构,连接线有349 条,代表349 种合作关系。发文量≥3 篇的研究机构有7 个,发文量最多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发文量为4 篇。图3 结果显示大多数节点分布零散,提示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结合图2,作者合作多见于机构内部,机构之间相对孤立。

2.4 研究热点与主题演变

经统计364 篇文献共涉及613 个关键词,其中频次≥5 的关键词29 个(表1),突变关键词有7 个。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与突现图分别见图5~6。

表1 高频关键词统计一览表(频数≥5)

3 讨论

3.1 研究现状分析

近10 年中药治疗慢性胃炎发文量共364 篇,且在近3 年发文量2 次出现突增,提示近年来中药治疗慢性胃炎越来越受更多的关注,但从发文作者与机构统计,最高的发文量作者仅为3 篇、最高发文机构仅为4 篇,知识图谱显示发文作者间连接线较多、发文机构间连接线少,提示合作关系大多限于机构内部合作,产出成果较少,机构之间存在学术壁垒。中(成)药能有效改善患者胃黏膜病理状况,但临床上证据质量低,缺乏多中心、安慰剂对照、大样本、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证据[8-10]。刘珊等[11]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关文章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目前临床研究存在试验设计方法欠严谨、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等诸多问题,难以提供有力证据支持。总体来说,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其整体质量仍有待提高,今后应加强不同机构合作,合理设计研究方案,统一疗效评价标准,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提高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证据质量。

3.2 研究热点与主题演变分析

近10 年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幽门螺杆菌、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脾胃虚寒型胃炎、中药特色疗法应用、慢性萎缩性胃炎、黄芪建中汤等经方使用等,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胃炎包括:中药穴位贴敷与中药热奄包、中草药、中药复方、中成药,代表性方剂为黄芪建中汤与半夏泻心汤,在对抗幽门螺杆菌上,可联合西医三联疗法(含奥美拉唑等),形成中西医治疗方案。结合图5 中的7 个突变关键词,得知研究主题演变过程:①“幽门螺杆菌”,出现在2011 年相关文献中,突变时间段2011—2020 年,提示幽门螺杆菌一直都是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重点,研究数据显示[12]几乎所有感染者均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其致病符合湿热外邪侵袭和致病的特点,在临床治疗中,大多以清热化湿为基本治则,并注重防治结合、消补结合,佐以调畅气机、活血化瘀[13]。②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别在2016、2017 年出现突增,逐步成为研究热点中的重心,2016 年以后开展了大量的临床研究,中成药、中药复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突现,如黄芪建中汤等临床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还注重安全性评价[14-18]。③黄芪建中汤、脾胃虚寒型:两者在2019—2020 年出现突增,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黄芪、甘草等7 味药组成,可补中焦脾胃之阴阳气血,是《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治疗的代表方剂[19];临床研究表明[20-21]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22-23]黄芪建中汤可调节胃黏膜损伤和保护因子,并能影响炎症因子的释放,改善患者症状。④中药穴位贴敷:属于中医特色疗法,即用健脾理气、疏肝和胃功效中药对指定穴位进行贴敷,中药穴位贴敷可有效地缓解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的症状,临床上常与黄芪建中汤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24-26]。

总之,近10 年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研究热点多、覆盖内容广,但研究机构合作不强,存在学术壁垒,科研产出少,临床研究证据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幽门螺杆菌、临床研究与安全性评价、脾胃虚寒型胃炎、中药穴位贴敷等特色治疗仍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建议强化机构合作,开展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不断提高中药治疗慢性胃炎证据质量,加大成果产出。

猜你喜欢

螺杆菌发文胃炎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5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