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整体松解术思想指导下运用项十针治疗颈椎病的原理分析
2022-12-12任海涛齐凤军张天民
任海涛 齐凤军 张天民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武汉 430061
颈椎病是针灸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表现为颈项部的酸胀、僵硬和疼痛不适,甚至伴有眩晕耳鸣、手麻、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近年来,该病的患病率明显上升,患病群体也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2-4]。T 形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该病效果确切,但是部分患者因惧怕针刀器具的切割作用会损伤人体组织,而难以接受针刀治疗。如果在T 形针刀整体松解术的思路指导下运用针灸来治疗该病,则会减少患者的惧怕心理,提高针灸治疗该病的效果。本文将对针刀整体松解术思想指导下运用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和原理分析如下。
1 T 形针刀整体松解术
“T 形针刀整体松解术”是全国中医药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针刀治疗学》[5]中,关于针刀治疗颈椎病的基本术式,该术式由湖北中医药大学张天民教授设计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是针刀治疗颈椎病的基础术式。
“T 形针刀整体松解术”的术式设计是建立在广泛的临床实践和大量的实验研究基础之上的[6-9]。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和网眼理论是该术式的理论基础,在对颈椎病的病理构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颈部不同组织的结构形态和功能及其运动形式,分析颈部各组织的受力情况,找出受力最大及最容易损伤的部位,以此来确定颈椎病发病过程中软组织粘连最集中,损伤最严重的部位,然后根据整体松解的原则对这些粘连及损伤部位进行力学分析而设计出的针刀治疗术式。
该术式由11 个针刀治疗点构成,因其形状与大写的英文字母“T”相似,因此被形象地称为“T 形针刀整体松解术”。“T”的横向部分为后头部的枕外隆突,及枕外隆突两侧分别旁开2.5 cm 和5 cm 的5 个点组成。纵向部分由C2~7颈椎棘突顶点的6 个点组成。“T 形针刀整体松解术”能够刺激和松解引起颈椎病的颈部软组织,调节颈部的力学平衡,消除颈部软组织受到的异常应力,同时可以减轻因软组织的粘连、瘢痕、挛缩所引起的颈部神经、血管的卡压[10-12],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的。
该术式的设计是建立在对颈椎病整体病理构架分析的基础之上,又对病变关键点进行精确松解,符合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西医学的标准化理念。根据这一思路,结合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笔者改良“T 形针刀整体松解术”,设计出运用针灸针代替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方法。
2 针刺治疗方案——“项十针”
“项十针”的穴位是在整体松解术思想指导下,根据针灸治疗颈椎病的取穴规律来选择的[13-14]。具体取穴为:脑户、玉枕(双)、脑空(双)、颈百劳(双)、大椎、大杼(双),6 个穴位,共计10 个点。治疗针具为40 mm×0.3 mm 毫针。
“项十针”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头部的脑户、玉枕(双)、脑空(双)贴头皮15°~20°角进针,进针深度为25~30 mm,然后行合谷刺滞针法留针[15-16]。大椎穴直刺,左右捻转行针,直至患者自觉周身微微发热,然后行滞针法留针。颈百劳(双)、大杼(双)直刺,左右捻转行针,至针感传至项部,甚至后头部,然后行滞针法留针。留针过程中每10 min 依上法行针1 次,留针30 min 即可出针。每隔1 日治疗1 次,共治疗10 次为1 个疗程。
“项十针”是颈椎病及颈椎相关疾病的基础治疗方案,应用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在针刀整体松解术和针灸学治疗原则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加减。如患者表现为颈部正中及两侧颈脊肌僵硬疼痛,可加后顶穴;颈部侧面疼痛,偏向于胸锁乳突肌一带,可加针刺完骨穴;颈部不适,连带肩背部疼痛,可加刺天髎;头昏、恶心呕吐者,可加刺颈二夹脊穴。
3 从针刀医学角度分析“项十针”的原理
“项十针”在针刺穴位的布局上与“T 形针刀整体松解术”具有相似性。脑户、玉枕(双)、脑空(双)三个穴位(5 个点)相当于“T”的横向部分;颈百劳(双)、大椎、大杼(双)3 个穴位(5 个点)相当于“T”的纵向部分。
“项十针”所选择的穴位及操作方法也符合针刀医学关于颈椎病术式设计的原理。10 个针灸治疗点都位于颈部软组织受力最大,最容易损伤,及容易形成粘连、瘢痕、挛缩的部位。脑户穴位于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在左右枕骨肌之间,该处是项韧带在枕骨部的附着点;大椎穴位于第7 颈椎棘突下的凹陷中,该处是项韧带在颈部的附着点。针刺上述两个穴位,能够刺激项韧带起止部的附着点,达到松解项韧带的目的。玉枕穴和脑空穴均位于后头部,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位于枕肌中,枕肌为帽状腱膜在后枕部的附着。帽状腱膜与竖脊肌及枕下肌群、项韧带等软组织通过肌筋膜相联系[17]。针刺上述两穴能够刺激枕肌及其相联系的颈部筋膜,从而对枕肌、枕下肌群、竖脊肌及项韧带等软组织起到松解作用。颈百劳位于大椎穴上2 寸,后正中线旁开1 寸处,其深部有斜方肌、上后锯肌、头颈夹肌、头半棘肌、多裂肌等软组织;大杼穴位于第1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 寸,其深部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等软组织。针刺上述两穴能够对颈部纵行肌肉起到松解作用。诸穴合用,能够对引起颈椎病的颈部软组织起到刺激和松解作用,缓解肌紧张,解除颈部软组织的挛缩状态,消除颈部软组织受到的异常应力,促进颈部软组织之间的力学平衡,从而改善颈项部疼痛不适,颈椎活动受限,嗅觉、视觉、听力下降,以及神经、血管卡压等临床症状。
颈部分布着十分丰富的神经、血管,经过该处的血管能够为颈部软组织及头面部各组织器官提供血液供应,神经对颈部的软组织起支配作用,同时颈部软组织紧张、挛缩、粘连也会对行经该处的神经、血管产生机械性压迫,或局部炎症引起神经、血管的刺激及压迫症状。“项十针”穴位所在的部位都是神经、血管分布和走行十分丰富的部位。脑户穴附近有左右枕动、静脉分支及枕大神经分支;玉枕穴附近有枕动、静脉及枕大神经分支;脑空穴附近有枕动、静脉及枕大神经,面神经耳后支;大椎穴附近有颈横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及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大杼穴附近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及深层的外侧支,并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颈百劳附近浅层布有第4、5 颈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有第4、5 颈神经后支的分支。“项十针”能够缓解颈部软组织的紧张度,减缓软组织的痉挛状态,松解软组织的粘连及消除炎症,缓解周围神经、血管的卡压状态,从而改善患者所表现出的后枕部、颞侧、头顶部以及前额部的疼痛症状,以及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听力及视力障碍或减退、面部麻木等临床症状。
除穴位的选择外,治疗过程中采用滞针法合谷刺的方法,并于留针过程中予以间断性行针刺激,则能够达到更好的刺激和松解效果,起到以针代刀的作用,更加有利于恢复颈部软组织力学平衡,而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的。
4 从针灸学角度分析“项十针”的原理
4.1 经络所过,主治所及
从经络的循行及主病来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与督脉、手足太阳经及足少阳经有关。如《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灵枢·经脉》手太阳“是动则病……不可顾,肩似拔……耳聋,目黄,颊肿,颈,颌,肩臑,肘臂,外后廉痛”、足太阳“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锐,项如拔……”、足少阳“是动则病……不能转侧……头痛,颌痛,目锐眦痛”。因此,有文献研究指出[18-21],针灸治疗颈椎病在穴位的选择上应该以经过颈肩部局部的阳经穴位为主,而这些穴位的分布又主要集中在足少阳经和足太阳经。
从“项十针”的穴位所属经络来看,脑户属督脉,为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玉枕属膀胱经腧穴;脑空属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与阳维之会;大椎穴属督脉穴位,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大杼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足太阳、手太阳的交会穴,同时也是督脉之别络;颈百劳为经外奇穴,是治疗颈椎病的经验效穴。上述穴位均为颈肩部局部穴位,除颈百劳外其他穴位均为阳经穴位,且大多分布在足少阳经和足太阳经,而且均为交会穴,具有一穴通多经的特点。诸穴合用,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循经取穴和局部取穴相结合,能够疏通颈部经络,促进颈部气血流通,使颈部软组织和头面部组织器官得到气血的濡养,从而减轻颈部疼痛僵硬、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眼干眼涩等临床症状。
4.2 穴有专功,治有特效
颈椎病属中医学“项强”“项痹”“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因多为气血亏虚,阳气不足,在此基础上外感风寒湿邪,颈部经络不畅,气滞血瘀、髓海失养。在治疗上需要温阳通络,滋阴舒筋,强壮筋骨。
“项十针”从功效上来看是符合上述治疗原则。大椎穴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阳气在此汇合,因此该穴具有益气温阳之功;颈百劳为经外奇穴,能够主治多种虚劳之症,具有滋补肺阴,舒筋活络的功效;大杼穴为督脉之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为八会穴之骨会,是温通阳气,强壮筋骨之要穴;脑空为足少阳与阳维之会,能够将阳维脉与阴维脉溢蓄之气血输灌于膀胱经。上述穴位合用,共奏益气温阳、滋阴养血、强壮筋骨之功,有培元固本之效。脑户为督脉入脑之门户,秉督脉盛阳之精气,内藏肾水之精气,为肾水精气所注,用于治疗肾精不足之头项部疾病,玉枕(双)为膀胱经通项入脑之处。玉枕与脑户相配有通经活络、清脑通窍之功。诸穴合用能够温阳通络,滋阴舒筋,强壮筋骨,清脑通窍,局部与远端相配合,能够更好地疏通颈部经络,促进颈部气血流通[22]。而有效缓解颈部僵硬不适,头昏头痛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而达到治疗该病的目的。
4.3 刺法恰当,气至有效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刺得气与否,针感的强弱直接影响针刺治疗的效果。合谷刺滞针法的具体操作是:针刺到适当的深度得气后提至浅层,再向上下左右不同的方向针刺,然后将针体调整至刺入之初的方向,最后再行单向捻转手法,使部分肌纤维缠绕针体,以提拉针柄能够牵拉肌纤维,患者自觉有牵拉感,而针体不被拔出为宜。该操作手法将合谷刺与滞针法相结合,能够更快地得气,更好地保持针感,起到更好的疏通经络和松解局部软组织的作用。
合谷刺出自《灵枢·官针》篇,《儒门事亲》对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用《灵枢》中鸡足法,向上卧针,三进三引讫,复卓针气,向下卧针”,即操作时先将针刺入得气后,再将针慢慢退至浅层,然后向上下左右等不同的方向针刺,针刺过程中的刺痕如同鸡爪状。该刺法通过一针多向透刺的方法,增强了针刺的刺激强度和针感的传导范围,不仅较大强度刺激了经穴,更加广泛地刺激了局部肌群[23-25],还能够起到舒筋通络,调和局部气血的作用,使局部因“不通则痛”和“不松则痛”引起的症状得到有效缓解而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该法只需一次透皮进针,可以减少患者惧针的情绪,减轻治疗产生的身心痛苦。
滞针法源于古代的搓针法,《针灸问对》《针灸大成》等针灸经典著作都对这一针法的操作过程有详细描述,操作时针刺至得气后,再将针行单向捻转,使肌纤维适度缠绕针体,然后轻轻提拉针柄来牵拉局部组织,以此来获得较强烈针感,从而提高针刺治疗的效果。有研究[26-28]指出,滞动针法对于不通的经络有强通的作用,通过治疗部位的组织运动可迅速解除病变组织对神经血管的压迫,松解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反应,促进致痛物质的排除。毫针滞针手法,由于单向捻转导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产生的物理刺激,能够引起穴位周围轻度的无菌性炎症和水肿,这种对穴位先物理后化学的双重刺激,加大了对生物体的调整作用,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及组织营养,促进了针刺感应的扩散与传导,起到了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又由于滞针致局部组织的轻微损伤,使得穴位局部组织的修复过程稍长,因而蓄积的作用也持久,使患病部位得到更好的调整和修复,故滞针手法能够获得较为持久的疗效。
5 总结
“T 形针刀整体松解术”思路指导下设计出的运用针灸代替针刀治疗颈椎病的“项十针”,不仅符合针刀医学关于颈椎病的认识及治疗原则,同时也是符合中医针灸学对颈椎病的认识和治疗原则。该法不仅解决了部分针灸医生因解剖结构不够熟悉,不敢运用针刀治疗的窘境,同时也解决了部分患者因惧怕针刀而不愿接受针刀治疗的问题。而且该方法相对于目前临床上以局部取穴为主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方法来说,具有针刺穴位较少的优点,能够减少患者的针刺之苦。同时,该方法取穴以头部和背部腧穴为主,项部没有进行针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适当活动颈椎,避免因长时间俯卧位造成的颈项部不适和呼吸不畅,提高了患者就诊的舒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