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化的语言学证据:金庸小说关键词的日常生活化*
2022-07-22史慧琳
邵 斌 史慧琳
作家及其作品是否为经典,往往见仁见智。因此,将某位作家及作品冠为经典,常会引发争议。譬如,1994年王一川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小说卷》一书中将金庸列为文学大师,超越老舍、郁达夫、张爱玲等名家,排名第四,当时曾引起轩然大波。2005年,金庸作品入选人教版中学语文读本,也引起激烈争论。究其实,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经典通常出自文学史家的评判,而此种评价终究是一种主观判断,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很难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当相对开明的文学史家将金庸小说列为经典时,不免遭到另一批学者的反对。
文学界也有学者试图对文学经典进行相对客观的评判,比如,王兆鹏等学者对唐诗百首名篇的定量分析、(1)王兆鹏、孙凯云:《寻找经典—唐诗百首名篇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2008年第2期。对宋词经典名篇的定量考察。(2)王兆鹏、郁玉英:《宋词经典名篇的定量考察》,《文学评论》2008年第6期。他们在传统的以描述评鉴和定性分析为主体的模式和方法之外,通过对数据的检索统计和定量分析,试图对唐宋词人的历史地位获得更有力、更明晰的认识和论定。(3)刘尊明、王兆鹏:《唐宋词的定量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页。总体来看,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评价的主观性,但其数据来源尚主要限定在文学领域,如历代选本的选词、评点和唱和情况,故仍有其局限性。
我们认为,一个作家之所以为经典,不仅在于其在文学领域的影响力,更在于其在非文学领域的影响力,其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为大众所使用。换言之,文学形象的日常生活化是其经典化的外在表现。譬如,人们在使用一些数学熟语时,如“不管三七二十一”“三下五除二”“十有八九”等,可从心理词库中直接提取,而无需借助迂回的数学运算,可见其已经日常生活化。与之类似,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能下意识地使用文学形象语词,对其来源浑然不觉,不必诉诸原文,无须读过原著,便能熟练运用,则可说明这些语词已然熟语化,该文学作品便可视为经典。“四大古典名著”中有不少文学形象便达到此种普及程度,比如“逼上梁山”“大闹天宫”“诸葛亮”“林妹妹”等词已然成为日常用语,拥有了不同于小说原义的引申义,这可视为文学经典化的语言学证据。
在大数据时代,文学经典化的语言学证据是可以提取并计量的。比如,我们可以考察文学作品在非文学领域的“出圈”应用,以此对其“跨域”影响力进行评估。微博作为重要的社交媒体,拥有数以亿计的活跃用户,可视为大众媒体的代表,其语料可代表日常生活化的语言。因此,下面拟以“金庸小说关键词”为对象,考察这些语词在微博中的非文学化使用,从而论证金庸小说形象的日常生活化,进而探讨金庸小说的经典性。
一、概念隐喻视角下文学形象的跨域映射
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所植根的概念系统本质上就是以隐喻为基础的。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概念。人们往往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思考陌生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形成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这种认知方式便是概念隐喻。概念隐喻通常涉及两个域,一为源域,一为目标域,目标域往往需要借助于源域知识加以认知。隐喻理解的实质就是将源域的经验局部映射到目标域,从而达到认识目标域特征的目的,是用一种概念去补充另一种概念。这两种通常看来是毫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可放置在一起相提并论,是因为施喻者在观察和体悟事物之后,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似性。(4)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pp.1-2.
比如,语言学家发现,人们往往借助“战争”概念的隐喻来建构“辩论”概念。正是因为有“辩论是战争”这一概念隐喻的存在,才有了如下的隐喻表达:(1)你的观点无懈可击;(2)他攻击我观点中的每一个弱点;(3)他的批评到点子上了;(4)同他争论,我从来没赢过;(5)你不同意?那好,反击啊;(6)如果你采用那个战略,他会消灭你。(5)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pp.1-2.由此可见,人们习惯用战争术语来谈论辩论概念,否则辩论简直无法言说,换言之,“辩论是战争”是一个人们不得不依赖的隐喻,它建构了“辩论”概念。
概念隐喻理论可用于考察文学形象的“非文学化”。一个文学形象若能脍炙人口,深入人心,那它就会成为人们已知知识的一部分,进而成为概念隐喻的源域用来认识目标域中的未知事物。换言之,一旦文学形象有了概念隐喻用法,其影响力便已超出文学领域,进入非文学领域,即实现从文学到非文学领域的跨域变化,此即文学作品的日常生活化。以《三国演义》为例,其经典化也表现为源自小说的成语、俗语和歇后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使用。诸如“空城计”“三顾茅庐”“初出茅庐”“乐不思蜀”“三足鼎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关公战秦琼”“挥泪斩马稷”“扶不起的阿斗”“过五关斩六将”“身在曹营心在汉”“赔了夫人又折兵” “生子当如孙仲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刘备借荆州——一借不还”“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等,早已进入了日常生活。就小说人物而言,“诸葛亮”已成为智慧的化身,“阿斗”常指“扶持不起来的人”,“大乔小乔”则喻指美人。可以说,正是《三国演义》塑造了如此之多深入人心的形象,它成了后人打比方的语言来源,从而使得《三国演义》走向日常生活化,进而完成其经典化。
需指出的是,在概念隐喻中,并不是源域事物的所有特征都会映射到目标域事物上,事实上只有部分特征参与跨域映射过程,此即“隐喻的凸显”(metaphorical highlighting)现象。(6)Zoltán Kövecses,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p.91.一个概念往往包含许多不同的侧面,在跨域映射时,施喻者往往会根据需要选择源域事物的部分特征加以凸显,即聚焦两者在部分特征上的相似性。以“林黛玉”这一文学形象为例,在微博中以“林黛玉”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会获得诸多有趣的发现。首先,“林黛玉”可用于诸多日常生活场景中,且有隐喻义,如“公交林黛玉,超市方世玉,老人在超市抢购大米惊呆众人”。其次,这些隐喻用法凸显了“林黛玉”不同的特征。比如,有些隐喻强调林黛玉弱不禁风的体质,如“我真的是当代林黛玉,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等;有些隐喻凸显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抑郁心情,如“射手座真的是外向的孤独患者,人多时社牛,独处时林黛玉”;也有隐喻反其意而用之,强调林黛玉因多愁善感而有风情,如“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还有的隐喻则突出林黛玉说话爱使小性儿、爱怼人的特点,如“如何用林黛玉的语气怼你的老板”。
由此可知,语言使用者总是能把握文学形象与其所要表达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抓其一点加以发挥,将耳熟能详的文学形象加以隐喻化,既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又体现出语言使用者的创造性。在此过程中,文学形象也发生了由文学化至非文学化的转变。下面拟在微博中对“金庸小说关键词”进行检索,考察其非文学化使用,进而论证金庸小说形象的日常生活化。
二、金庸小说关键词在微博中的熟语化使用
通过微博检索考察“金庸小说关键词”的熟语化使用,从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7)即《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越女剑》。中选取能代表小说形象的关键词,共计99个,分属以下类别:
武功和武器类(35个):凌波微步、六脉神剑、吸星大法、生死符、双手互搏、兰花拂穴手、九阴白骨爪、打狗棒、降龙十八掌、一阳指、天罡北斗阵、九阴真经、蛤蟆功、弹指神通、黯然销魂掌、冰魄银针、玉女心经、屠龙刀、倚天剑、七伤拳、龙爪手、乾坤大挪移、九阳真经、梯云纵、寒冰绵掌、玄冥神掌、千蛛万毒手、金刚伏魔圈、神行百变、摧心掌、化功大法、独孤九剑、葵花宝典、辟邪剑谱、化骨绵掌。
人物和外号类(27个):黑风双煞、梅超风、南帝北丐、九指神丐、铁掌水上漂、独孤求败、玄冥二老、四大法王、紫衫龙王、白眉鹰王、金毛狮王、灭绝师太、布袋和尚说不得、蝶谷医仙、扫地僧、四大恶人、王语嫣、乔帮主、天山童姥、北乔峰南慕容、鸠摩智、星宿老怪、胡一刀、雪山飞狐、风清扬、桃谷六仙、平一指。
毒药和灵药类(10个):九花玉露丸、情花毒、绝情丹、十香软筋散、黑玉断续膏、悲酥清风、三笑逍遥散、阴阳和合散、三尸脑神丹、豹胎易筋丸。
帮会、地点和场景类(11个):红花会、侠客岛、华山论剑、古墓派、活死人墓、风陵渡口、聚贤庄、星宿派、黑木崖、日月神教、气宗剑宗。
警句类(12个):飞雪连天射白鹿。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重阳一生,不弱于人。天涯思君不可忘。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无招胜有招。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怜我世人,忧患实多。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欲练神功,必先自宫。
其他类(4个):笑傲江湖、软猬甲、寒冰床、珍珑棋局。
之后,在微博中(https://s.weibo.com/)对上述关键词进行检索和数据爬取,每个关键词爬取100条数据。(8)截止时间为2021年11月10日,由该时间点上溯100条微博。除噪后有少数条目不足100条,则以实际数目计算。爬取语料经人工除噪,剔除重复条数,并根据语境及使用将其语义分为三类,即原义、显性隐喻义和隐性隐喻义,分别如句(1)-(3)中的“双手互搏”所示:
(1)老顽童使用双手互搏,东邪西毒根本打不赢,太霸气了!
(2)强迫症的本质是自己和自己较劲,就像老顽童周伯通的空明拳,双手互搏,无关他人。直到你愿意放过自己,症状才能得以缓解。
(3)今年共有9部电影进入国庆档,其中《长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辈》成为最大的看点,对于普通观众来讲,最大的看点就是吴京在《长津湖》和《我和我的父辈》中双手互搏。
(1)中的“双手互博”为其原义,即周伯通所创的左手打右手、一心二用的武功。(2)中的“双手互博”用来比喻强迫症的本质,即“自己和自己较劲”,此种跨域隐喻具有明显的语境提示,“就像老顽童周伯通的空明拳”提供了源域语境,故称为“显性隐喻义”。 在该场景中,说话者虽已将金庸小说语词内化为其已知知识,但说话者认为该知识并非人人皆知,故对其稍作介绍,以帮助听话者理解。(3)中也存在跨域隐喻,读者可通过“双手互博”理解吴京在两部电影中同时担任主演这一事实,但是这一隐喻没有显性提示,故为“隐性隐喻义”。其预设是“双手互博”已是人人熟悉的概念,其意义不言而喻,无需点明。显然,(3)中的“双手互博”已被默认为生活常识,即已高度日常生活化。
虽然“双手互博”的源域及原义都很清晰,但微博语料显示其在目标域中的隐喻义是多样化的,即施喻者在将“双手互博”跨域隐喻时,凸显其某一方面特征,以实现交流及语言游戏的目的,如句(4)-(7)所示:
(4)仍是个双手互搏做指甲的女子,小姐妹说再也不能和我一起吃饭了。
(5)真正的爱情都是双人舞。别去谈什么情人节国庆节春节无人来陪的寂寞感。而单恋没有对手,只能双手互搏!
(6)人的成长,从群像戏走向独角戏、再走向群像戏的过程;经历热闹、孤寂、双手互搏的纠结,最终向之后的喧嚣妥协,带着并不低头的温柔的过程。
(7)一方面鼓励粉丝应援支持自己的偶像,一方面又严防死守没收一切应援物,这是什么自相残杀双手互搏奇葩脑回路?
句(4)-(7)都属于上文所说的隐性隐喻义,且其意义有所不同。(4)中的“双手互博”是指两手互做指甲,其义较为具体。(5)中则聚焦“双手互博”所引起的寂寞感,只凸显了“双手互博”的一个特点:自己跟自己玩。(6)中则凸显“双手互博”的纠结样态,即群像和独角、热闹和孤寂的“互博”,该隐喻强调的是两种状态的“交互”次序。(7)则聚焦“双手互博”中两手不统一所造成的自相矛盾状态,该隐喻义已远离其原义。
其他关键词也大体可分为以上三种意义,而显性隐喻义和隐性隐喻义都是借用金庸小说形象来谈日常生活,都涉及从武侠小说到日常生活的跨域映射,类似于“三下五除二”之类的熟语,故是熟语化。据此可统计金庸小说关键词的熟语化程度,如表1所示:
表1 金庸小说关键词的熟语化比例
上表中第2栏隐喻占比为显性隐喻义和隐性隐喻义占比的总和,第3栏为隐性隐喻义的占比。由表可知,首先,金庸小说关键词已经高度熟语化,有近一半的词其隐喻义用法已经超过了本义用法,可见其日常生活化程度之高。其中,“红花会”被用作著名的嘻哈说唱团队名,“侠客岛”则是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专注时事政治评论的新媒体品牌栏目,“古墓派”常用于修饰“公知”,指认知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公知,上述语词在微博上的隐喻用法远远超出其在小说中的本义用法。其次,具有鲜明特征的独特形象语词容易被熟语化,其日常生活化程度更高。比如,“寒冰床”的“奇冷无比”、“金毛狮王”的“满头金发”、绝情丹的“杜绝感情”、“化骨绵掌”的“以柔克刚”、“乾坤大挪移”的“移花接木”、“七伤拳”的“伤人伤己”、“扫地僧”的“深藏不露”、“双手互搏”的“自相矛盾”,“葵花宝典”的“登峰造极”,正因为这些形象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其特异之处便容易凸显,被用于表现日常生活的复杂性。最后,诸多关键词引申的隐喻义具有新奇比喻的特点,往往出人意料,充分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创造力。可见,博主在微博中使用金庸小说关键词,其目的不仅是传递信息,同时还想表现自己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及其背后的创造性认知思维,以让人会心一笑。下表2列示了部分金庸小说关键词的隐喻义:
表2 金庸小说关键词的隐喻义示例
(续上表)
上述关键词所涉场域非常之广,覆盖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法律、管理、商业、体育等领域,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也不例外,这体现了金庸小说关键词日常生活化的广度。比如,“六脉神剑”可用于诸多场域,如下句(8)-(15)所示:
(8)“设计营销”模式的六脉神剑之款式设计营销。
(9)曼奇尼自己是个创造型中场,会尊重贝司机的六脉神剑似的才华。
(10)张晓东的“六脉神剑”策略和“3G”选股原则。“六脉神剑”是指不争第一、不熟不做、偏重蓝筹、估值第一、长期持有和相对集中。
(11)六脉神剑赛道——风能、光伏、储能、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绿色电力。
(12)送你六脉神剑,助你成功:人脉,得道多助;动脉,保持激情;静脉,沉着冷静;命脉,切中要害;商脉,善于理财;喜脉,保持快乐。
(13)“记忆”有时候真是一件伤人的事情啊,就好像段誉的六脉神剑,时灵时不灵。
(14)有时候我就怀疑,是不是身上自带六脉神剑的基因,明明是身体有炎症,却从手指头体现出来,指甲旁边出水泡。
(15)冬天真的好难从被窝里走出去上厕所,每当憋尿的时候都希望有六脉神剑。
由上可知,“六脉神剑”隐喻义分布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8)为商业场域,(9)为体育场域,(10)为股市场域,(11)为科技场域,(12)为社会学场域,(13)-(15)则涉及人们的情感、病痛乃至上厕所等日常事情。这些非文学用法都跳出金庸小说的“本事”场域,映射到生活场域,此即概念隐喻过程。由此可见金庸小说关键词所涉场域之广,熟语化程度之深,此为金庸小说经典化之语言学证据。
需指出的是,我们的检索设定的金庸小说关键词仅99个,难以覆盖金庸所创造的数以千计的文学形象,这是本研究的局限之处。此外,有些词有熟语化用法,但微博检索未能查得,以下试举三例:
(16)莫砺锋:可能是由于我是本系的第一个博士生,是“程门”的大弟子,平时又不苟言笑,比较一本正经吧。当时还有不少南大学生借金庸小说中的人物,称我为“莫大先生”。(9)舒晋瑜:《莫砺锋:将灵魂安顿在唐宋时代》,《中华读书报》2019年5月8日,第7版。
(17)而他要感谢的是浙大儿院肿瘤外科的医生——王金湖,作为国内儿童肿瘤领域的顶级专家,在业内他被尊称为“湖一刀”,而他自己也是金庸迷,侠医是他追求的目标。(10)微博视频号“杭州市民监督团”(https://s.weibo.com/weibo?q=王金湖),2019年7月2日。
(18)《东写西读》乃陆灏先生“杂览闲读所写的读书笔记”,记录其读书时弯弯折折的故事,妙趣横生、幽趣别具。(11)微博搜索(https://s.weibo.com/weibo?q=东写西读),2021年05月18日。
句(16)-(18)显然也是金庸小说形象语词日常生活化的表现。但因为代指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的“莫大先生”并未出现在微博中,故在本文检索中不免遗漏(百度和豆瓣中可检索到)。(17)中的“湖一刀”显然是“胡一刀”的衍生,但因本文的金庸小说关键词只包含“胡一刀”,而无法预测并检索其谐音衍生词,故其遗漏也在所在免。从该例可知,“胡一刀”的语义还不只是表2所示的“技艺高超的胡姓手术医生”,甚至可扩大为“名字中含hú音的技艺高超的手术医生”。(18)中《东写西读》的书名是对“东邪西毒”的仿写,同样,在微博中检索“东邪西毒”无法获得“东写西读”。目前的微博搜索只能是检索到形式完全一致的语词,因此谐音词和语义衍生词难以检索到,上述三例表明金庸小说日常生活化程度之深,甚至超出了微博检索的范围。
三、文学经典化的语言学模型
中国文学历来是在高雅和通俗两部分相互对峙中向前发展的。在古代,诗文被认为是文学的正宗,小说戏曲则是所谓“鄙俗”的“小道”,不能进入文学的大雅之堂。(12)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95-196页。然而,这并不是说通俗文学不能产生文学经典。事实上,四大古典名著在其诞生之初,都被士大夫视为通俗文学,但今日已是经典。本文提出的文学经典化的语言学标准是文学形象的日常生活化,表现为文学形象语词的语义已发生跨域隐喻,在日常生活中作熟语化使用。
之前也有学者认识到这一问题,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与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紧密联系或许是判断作品是否经典的重要、客观的判定标准之一。只有最终参与到新语言要素的生成和民族文化工程建构之中的作品,其经典性认定才最为可靠、客观、恒久。在这样的“经典化”过程中,发挥绝对作用的不是精英文化的推扬、不是作者自身的主观努力,而是存在于民间的“自在自为”的阅读和沉淀。这一路径被称为作品“经典化”的民间途径。(13)马琳:《金庸武侠小说经典化的民间途径》,《嘉兴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本文也认同这一观点,并进一步认为,只有文学形象语词跳出文学的“本事”之外,拥有了大量非文学化的用法,为现代汉语提供诸多新的语言要素,即该作家作品已经日常生活化,才能证明其经典化。换言之,文学形象成为概念隐喻的源域,日常生活成为目标域。一旦语词的隐喻用法日渐规约化,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熟语,而且长期持续,则该作品形象日常生活化成为常态,该作品也便实现了经典化。
本文还进一步展现,文学形象日常生活化的程度是可测量的。首先,日常生活的语言可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博客等加以提取。之前学者虽提及文学经典化的“民间途径”,但只是提供个别例子,而本文则通过微博语料呈现近百个金庸小说关键词的近万条日常生活化用例。微博的草根性保证了其语言使用的大众化,即微博语料代表日常生活语言,这从语料上保障了本研究的科学性。其次,文学语词日常生活化的深度可以定量计算。本文就每个关键词提取100条语料,通过标注考察其本义、显性隐喻义和隐性隐喻义,由此可统计其跨域隐喻的比例。某些关键词隐喻义在其用法中占比较高,便说明其熟语化程度较高。因此,通过该定量方法可以测算文学关键词的日常生活化程度,并且比较其熟语化程度的高低。最后,文学语词跨域使用的广度可以定量计算。通过语料可以考察文学形象语词的非文学化使用分布的广度。比如,上文考察了“六脉神剑”跨域范围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1 文学经典化的语言学模型
至此,我们可以建构“文学经典化的语言学模型”,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来评判文学经典化。该模型认为文学经典化的标准之一是文学形象语言日常生活化。它体现为表达文学形象的语词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具有非文学化使用,即它是否完成了从源域(文学域)到目标域(非文学域)的跨域映射。日常生活化程度可通过跨域映射的广度和深度加以表征。
这一模型是由多个层级构成的。下一层级是上一层级内容的表现。文学经典化表现为“文学形象语言日常生活化”,而语言日常生活化又表现为“文学形象语词的非文学化隐喻”,即实现了从文学域到非文学域的跨域映射。同时,下一层级内容又是评判上一层级是否成立的标准。文学形象语词的跨域映射表明其有了非文学化隐喻,这又表明了文学形象的日常生活化,而这恰恰是文学经典化的标志。因此,该模型形成了既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闭环。还需指出的是,这个闭环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随着文学经典化程度的加深,其形象语言的日常生活化程度也日渐加深,其关键词的跨域映射也更频繁,而反过来又促进了其日常生活化程度,进而强化文学的经典化,最终文学作品获得经典性。
结语
作家及其作品是否为经典,向有争议,盖因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的主观性,不免见仁见智。不过,大凡能经得起历史检验和时间涤荡进而成为经典的作家作品,都是深深植根于人民大众之中的。然而,文学植根于大众的程度该如何进行量化,前人研究未曾涉及。本文则致力于找寻文学经典化的语言学证据,即借助于微博语料对金庸小说关键词的日常生活化程度进行量化研究,考察文学关键词从文学域到非文学域跨域映射隐喻使用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揭示其日常生活化的程度,借此评判金庸小说的经典化,并提出文学经典化的语言学模型。这一模型为探讨文学经典化开辟了实证研究的路径和范式。
以上研究表明,金庸小说诸多关键词都拥有了不同于小说中的隐喻意义,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广泛使用,已经融入汉语之中成为新的语言要素,由此可见金庸小说之脍炙人口。同时也可见经典作家作品必然为民族语言提供丰富的材料,从而实现对民族文化的建构。从语言证据来看,金庸小说已然经典化,它已与四大古典名著一样,成为新的语言要素的供应源。以上研究也表明,文学经典化的语言学模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它或许可以为原本见仁见智的文学经典化判定提供一种相对客观的检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