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宗伋:陕北民歌要有自己的根

2022-07-22文/禾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榆林陕北艺术节

文/禾 石

孟宗伋被称为榆林地区声乐教育的“泰斗”式人物,从上世纪60年代从事声乐教育工作以来,他为榆林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音乐人才,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孟宗伋出生在民风纯朴的陕北绥德,受到陕北地区音乐文化的熏陶,从小耳濡目染,热爱唱歌跳舞。考入西安音乐学院后,主修声乐,辅修钢琴。1962年毕业后,孟宗伋放弃留在西安的就业机会,毅然决然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榆林。他说,“我要去有沙漠、草原、桃花水的榆林演唱、舞蹈,去锻炼自己,体验生活,学习、挖掘更多的陕北文化艺术。”起初,孟宗伋在榆林县总工会做着行政工作,工作之余他没有丢弃自己热爱的歌唱事业,经常会一个人嘴上哼着小曲,脑子里想着如何把自己学到科学声乐唱法与陕北民歌结合到一起。

70年代,榆林县文工团成立。孟宗伋带领县文工团先后排练了《刘三姐》《江姐》《兰花花》《三十里铺》《牧童与小姐》等歌剧和民族歌舞剧,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和高度关注。演出场次最多的是民族歌舞剧《兰花花》,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共演出100 多场,成为榆林剧团演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这几届学生中,第三批学生是孟宗伋最为满意的,无论是舞蹈还是声乐演员,即使放到现在也没有能够超越他们的,这批学员在全国各地崭露头角,得到了很高的声誉。1982年,榆林民间艺术团正式成立,孟宗伋任业务团长,主抓业务,在发掘整理、继承研究和发展陕北民间艺术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极高艺术造诣的演员,这批演员也在后来成为了榆林文艺界的中坚力量。

1988年7月13日,榆林民间艺术团受邀到国外演出,分别参加了法国卡娜第15 届国际民间艺术节、瑞士马蒂尼第9 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和苏联莫斯科首届民间艺术节,历时45天,演出27 场(次),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当时参加演出的现任榆林市民间艺术团总经理燕小军回忆,7月23日,卡娜国际民间艺术节开幕,该团的演出被大会作为“压轴”节目。尽管当时演出场外雷雨交加,但3000 多人的剧场座无虚席。每个节目演完,观众都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艺术节主席在给陕西省文化厅贺电中说:“榆林民间艺术团在这次卡娜艺术节上取得了很大成功。”在瑞士马蒂尼国际民间艺术节上,艺术节的评委们赞扬演员演得好、音乐好、服装色彩样式好。意大利、墨西哥的演员纷纷跑来祝贺。瑞士有影响的《晨报》评论:“在这充满异国情调的5 天演出中,最冒尖的无疑属中国榆林民间艺术团。”8月12日,规模盛大的莫斯科首届国际艺术节在高尔基公园拉开序幕。该团的《霸王鞭》作为开幕式的节目,向世界进行了卫星转播。表演结束后,《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文汇报》《陕西日报》等国内报纸纷纷刊文,称“中国陕西榆林民间艺术团在莫斯科演红了!”这些荣誉的背后,都是孟宗伋默默付出、辛勤耕耘的成果。1989年,孟宗伋又被组织安排到当时条件艰苦、教学力量相对薄弱的榆林地区艺术学校出任校长,继续从事声乐教育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年,在这里他培养出了榆林民间艺术团和秦腔团的一批主要演员。

孟宗伋的学生刘鸿飞说,“多亏了孟老师,在那个年代,让我们这些没有机会接受正规声乐教育的陕北孩子,从他身上汲取到了科学、系统的声乐知识。”他回忆曾经跟随全国著名声乐专家金铁霖学习的日子:“第一次见这样的音乐泰斗当然有点发怵,心里想自己一个陕北愣小伙子唱得到底行不行?”没想到,几次试唱下来,金铁霖老师对刘鸿飞的唱法和发声方法表示肯定。当刘鸿飞提到自己是孟宗伋老师培养出来的时候,金铁霖大加赞赏,“这个来自黄土高原的基层教师没有把学生教坏一点”。

孟宗伋对陕北民歌的感情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但现今陕北民歌在未来如何发展和传承,让他显得有些担忧。从陕北民歌发展历程看,1942年以前,陕北民歌在民间流传比较多。1942年后,好多文艺工作者来到陕北基层生活,搜集了很多陕北文艺素材并出现许多优秀的新创陕北民歌。解放以后,《兰花花》在世界舞台获得金奖,到后来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一批优秀作品,这将陕北民歌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在这之后,能让人们眼前一亮的新歌曲,似乎没有了,这让他十分纠结和难过。而陕北民歌如何出新,得做很多研究。如何反映现实生活,人民如何富裕、生活如何变化等等,这些都要用新的概念去演唱陕北民歌。他说,“目前虽然有一些歌曲,但是很难流传下去,和久唱不衰的《南泥湾》《我的祖国》很难相比。但是,现在愈来愈多的人喜欢唱陕北民歌,这是一个好兆头。”他认为陕北民歌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向前发展,但是发展不能脱离原本的框架,要继承原本的内在。新创作的陕北民歌,一定不要脱离陕北音乐这一素材。且要有生活经历,要到民间底层去体验、了解大众的想法,像柳青那样扎根基层,了解基层的需求,才能够创作出新的佳作来。不管是保持原来的,还是写作新的内容,随着生活结构的改变,过去是封闭的状态,现在人们都走出了家乡。虽然生活节奏发生了改变,但是要写陕北音乐素材,还是需要反映人们的真实生活,所以陕北的音乐元素不能变。

作为土生土长在陕北黄土地上的民歌代表,孟宗伋先生六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在声乐教学的第一线,广学博览、刻苦钻研。他在美声、民族唱法与陕北民歌唱法相融合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独具创新、适合自身的独特道路。如今,孟宗伋的学生遍布北京、广州、海南、河南、甘肃、四川、福建等全国各地,为陕西乃至全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声乐人才,他们在全国及各省、市声乐比赛中屡次获得大奖。2015年,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广电局、陕西省文联、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中共榆林市委、榆林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一届“陕北民歌大赛”,最终获奖的“十大陕北民歌手”中,孟宗伋的六位学生位列其中。其后,以王向荣、郭玉琴、章红艳、雒敏、王艳霞、尚平、王小怡、秦静红、贺斌、雒翠莲、雒胜军、王世清、雒清、李政飞、王二妮、王建宁等为代表的陕北民歌手,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这就足以让他为之骄傲,也足见他的声乐教育实力和广泛的影响力。数十年来,他已为全国各大艺术院校输送了大量的艺术人才;2002年还为北京中唱公司出版的VCD 陕北民歌“不老的信天游”做声乐指导,此VCD 受到中外专家广泛的好评。他说,为了更深地探讨和研究陕北民歌的创作与演唱,退休后,他除了声乐教学外,还组织了“陕北民歌无伴奏合唱团”,先后编创演出了《黄河船夫曲》《六十六》《哪达达都不如咱山沟沟好》等曲目,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他本人也多次受到省市县的表彰和奖励,并被授予榆林市“优秀园丁奖”和陕西省“优秀辅导员奖”。2007年,在“中国陕北民歌经典”中,孟宗伋被评为对陕北民歌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之一。

猜你喜欢

榆林陕北艺术节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美好教育三秦行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新常态下榆林地区群众监督机制建设分析
陕西榆林海关正式通关
加拿大担任今年北京艺术节主宾国 派百人艺术团
澳大利亚瀑布音乐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