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积山石窟早期洞窟中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
——以第74、78窟为例

2022-07-22何暾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9期
关键词:洞窟石窟菩萨

何暾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甘肃 天水 741020)

0 引言

麦积山石窟第51、57、74、78、165、90等窟分为麦积山最早开凿的一批洞窟,其开窟造像年代广为学界热议,争论至今,时下学界普遍认同的开窟年代是北魏早期,认为其是受到云冈昙曜五窟及凉州模式影响,开凿年代为献文帝天安元年至孝文帝太和元年之间,即466—477年之间。这一批洞窟形制基本相似,均为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敞口洞窟,三壁转角呈弧形,正壁左右上部各开一圆拱形小龛,三壁开高坛基。其中第51、57、165、90等窟屡经后代重修,洞窟内容面貌改变巨大。第74、78窟虽亦有后代重新妆彩及壁画重绘,但其造像组合及塑像本身仍为原作,是最早一批典型的代表洞窟。

本文以第74、78窟为例探讨相关问题,此二窟处于西崖东部下端,两窟隔第75窟相对位于同一平面上。造像组合为三壁各塑一坐佛,正壁坐佛两侧各一胁侍菩萨,两龛内各塑一铺三身造像组合,右龛为交脚菩萨及二胁侍菩萨,左龛为半跏思维菩萨及二胁侍菩萨(图1)。其洞窟形制与内容充分体现了不同区域文化的相互融合,多元文化因素更是得到了最为直接的体现。

图1 一铺三身造像组合

1 犍陀罗艺术风格集中体现

犍陀罗是古印度十六列国之一,位于古印度的西北地区,由于受到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对犍陀罗的入侵,再加上大夏(巴克特利亚)希腊人对犍陀罗130多年的统治,犍陀罗艺术受到希腊文化艺术的熏陶和影响,仿照希腊罗马雕刻神像的手法,以西方人体写实形式雕刻佛像。结合了佛教文化和希腊文化,犍陀罗艺术风格造像特征明显,面部椭圆,水波纹发髻,鼻梁与额头在同一平面上,平直而下,双眼细长,唇薄,造像厚实健壮,表现多坚毅静穆,袈裟衣褶流畅,质感厚重。伴随着佛教东传,犍陀罗艺术风格对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北方地区,这种艺术风格在北方早期石窟寺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麦积山石窟第74、78窟分别为正壁一佛二菩萨的佛三尊组合形式和三壁三佛的组合形式,在正壁左右上方各开两龛,龛内塑交脚菩萨与半跏思维菩萨的组合形式,魏文斌、久野美树等国内外学者认为其艺术风格最早来源于犍陀罗时代的石雕造像中。

麦积山石窟在全国范围内是遗存北朝时期窟龛造像最为丰富的石窟,犍陀罗艺术表现内容丰富,尤其第74、78等早期窟极为清晰,第74窟右壁、第78窟正壁及右壁坐佛保存相对完整(图2),均为高圆肉髻,发髻刻水波纹,发纹为水波纹或旋涡纹。面形椭圆,额部较高且较宽,鼻梁高挺,两耳较为贴近后脑,耳垂向左右两侧微翘。双肩齐挺,胸部饱满。整个躯体略呈倒三角形,显得厚实健壮、伟岸气派。造像外着覆肩袒右式袈裟,阴刻密集衣纹,衣纹凹痕较为宽深且贯通流畅,腹部与肩部多出现勾莲纹,衣边翻转处呈Z形褶皱,袈裟整体厚重。水波纹是犍陀罗佛像的特点,这种弯曲式发髻带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点,与东亚人种的直发有明显不同,身躯姿态以及衣衫装饰均为典型的犍陀罗艺术风格。

图2 第78窟正壁坐佛

第74窟正壁右侧胁侍菩萨(图3),头戴宝冠,缯带下垂,佩三珠冠,冠正面浮塑兽首,两侧宝珠中心均凿穿孔,各一束头发穿出下垂至发带,穿孔与宝珠边沿之间浮塑棱饰,呈瓣状,右侧宝珠顶端有仰月装饰,略有残损。造像面部椭圆,前额平直,鼻梁高平,两只耳朵较为贴近头部,佩戴耳铛,颈系桃形项圈,佩戴臂钏与腕钏均为双环嵌宝珠。塑像面部及躯体轮廓亦呈现为典型的犍陀罗风格,赵声良、魏文斌等学者认为三珠冠来源于犍陀罗艺术,仰月装饰更是接受了波斯萨珊王朝流行的日月形冠饰而形成的。

图3 第74窟正壁右侧胁侍菩萨

2 秣菟罗艺术风格的特别点缀

秣菟罗艺术是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典型艺术特征,印度本土文化传统浓厚,风格承继传统印度的薄衣贴体、宽肩厚胸、波浪衣纹是秣菟罗造像的特征,显现人体的生命感和力量感,与犍陀罗佛像衣质褶纹厚重粗犷、坚毅静穆的风格形成了强烈对比。麦积山石窟第74窟正壁两侧胁侍菩萨,造像肩披绿边褐色的飘带,飘带从两肩后紧贴两臂外侧向下,右侧绕右肘后握于右手贴于壁面弧形下垂,左侧绕左肘后贴于壁面弧形下垂,飘带下端分两摆,呈S形褶皱。左肩向右腿处覆蓝边褐色斜披衣,披衣翻边,褶皱呈波浪状,阴刻密集波谷衣纹,腿部可见勾连纹。下着翻边长裙,紧贴身躯,长裙两腿分开,两腿之间衔接处各有波浪状褶皱,裙体染以白色,裙边褐色,内侧为绿,宽幅裙边翻出于腰际,一角下垂搭覆左腿,下端分两瓣,褶皱呈S形状,衣纹亦为阴刻波谷纹,两腿处可见勾连纹。右膝微微前突,落重心于左腿上,衣衫贴体轻盈,斜披衣边沿波浪状褶皱处理为典型的秣菟罗艺术风格。

3 周边区域文化的直接影响

麦积山石窟所在地天水市,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是东西南北交通之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夏商时期属雍州,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从陇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从此有了“天水”的名称。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一度设秦州。因秦邑而得名,从此有“秦州”的名称。北魏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今天天水的所在区域属秦州,秦州(治上封城即上邽,为今天水市城区)辖天水、略阳、汉阳三郡十二县。北魏非常重视秦州的战略和政治经济地位,常以皇室或重臣担任秦州刺史就可见一斑,如昭成子孙中的元崘、位列代北“勋臣八姓”之首的穆亮、汝阳王元天赐第五子元修义等,说明了秦州与政治中心的密切关系。

此外,秦州的交通要道地位和民族杂居背景,为不同文化在此汇集提供了基础。陈悦新在其《中心文化对北朝麦积山石窟的影响》一文中,详细阐述了秦州与平城、洛阳、凉州、长安、邺城以及南方文化中心之间的相互关系。

另外,关陇高僧在秦陇地区佛经翻译和传播,有力推动了秦州佛教的传播和石窟寺的兴建,如公元5世纪初活跃于中国北方的高僧玄高,他历经后秦、西秦、北凉、北魏四个政权,几乎走遍当时各个佛教兴盛之地。他在长安、秦州、河州、凉州等地的活动不仅促进了长安、秦州、河西、巴蜀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与传播,也对佛教的发展与兴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是由于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麦积山石窟的开凿营建广受周边区域文化的影响。

其一,为云冈石窟的直接影响。宿白先生明确指出麦积山早期洞窟开凿于北魏复法至太和迁洛前后,并且敦煌早期洞窟的因素可能来自中原地区即麦积山石窟应该是从云冈模式传播到敦煌的中转站。麦积山第74、78窟的造像特征尤其是三佛与云冈早期昙曜五窟关系密切。东山健吾、八木春生、魏文斌等学者亦是认同云冈石窟直接影响了麦积山石窟。其中,魏文斌认为麦积山第74、78、51等窟三面高坛基,有高大的佛像置于其上,窟内仅留出较小的空间供人礼拜,窟顶也为弯隆顶,以三世佛为主,佛像体魄高大,面形丰圆,宽眉高鼻,穿偏祖右肩袭装,衣边外翻折叠并刻折带纹。这些特征与昙曜五窟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尤其与第20窟大佛更为接近。麦积山初期洞窟坐佛似燕尾状的勾连衣纹,正是云冈第20窟大佛的典型特征之一。麦积山初期洞窟的菩萨一般头戴三珠宝冠、短宝缯,颈戴宽项圈,项圈内画出格子,臂戴饰有宝珠,上身斜披络腋,络腋从左肩斜向绕右腿,络腋边缘两侧向内折刻成折带纹,这些特点在云冈第一期洞窟即有表现,因此云冈第一期“昙曜五窟”的模式影响到了麦积山初期洞窟的第一期,即第74、78等窟其内部构造及造像题材和特征受到了“昙曜五窟”的较大影响。

其二,新疆、凉州与长安因素广泛体现。麦积山第74窟菩萨飘带的两端很规整地分作两瓣,似燕尾状分叉,这种做法流行于新疆地区的石窟中。坐佛外着覆肩袒右式袈裟,菩萨躯体较高,宝缯较短且在头部两侧打褶的形式,发辫在肩头分三络披开等是典型的凉州模式造像特征。孙晓峰研究认为麦积山74、78窟佛像的水波纹发髻样式来自毗邻的长安地区,从其发髻制作和处理技法上看,明显成熟于长安地区的青铜佛坐像。

4 麦积山早期洞窟自身特色

第一,麦积山石窟最早一批洞窟形制多为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敞口洞窟,三壁转角呈弧形,正壁左右上部各开一圆拱形小龛,三壁开高坛基。与新疆、凉州地区及敦煌等区域早期洞窟相比,却有其独特之处,比如未出现中心塔柱的洞窟,究其原因,因缺乏相应佐证材料而难探其根源,近年来董广强先生研究认为其主体形制乃是当时本区域居民居住方式的直接反映,是佛教艺术传入内地与本区域文化融合的直观体现。

第二,第74窟正壁坐佛头部为清代重塑,像高2.86米,右壁坐佛高2.84米,左壁坐佛残,但从其残存造像躯体判断,应与右壁佛等高,可见三佛基本等高。第78窟正壁与右壁佛坐高均为3米,左壁佛残,亦可判断其与正、右臂坐佛等高。两窟正壁坐佛双手作说法印,两侧坐佛双手竖向前后相叠做禅定印。可见,此二窟三佛造像各窟等高,除手势略有差异外,其他并无明显区别。关于此二窟三佛造像组合,学界普遍认为是三世佛,但此二窟三佛等高无明显区别的特征却与炳灵寺169窟、云冈第18窟等三佛一大两小的形式略有差异。更与麦积山石窟稍晚一些的第147、128等窟的三佛组合中,正壁主尊明显高于两壁坐佛,也确切出现了菩萨装的弥勒形象差异明显。故此,将麦积山石窟第74、78窟的三壁三佛造像组合定为三世佛尚存疑问。

第三,麦积山石窟第74、78窟坐佛外着覆肩袒右式袈裟,袈裟自身后通覆两肩,右衣角绕右肘上搭左肩后垂下,露出右胸和右臂,左臂衣袖自然下垂,边缘一角上绕至手腕处握于左手,阴刻密集衣纹,衣纹凹痕较为宽深且贯通流畅,腹部与肩部多呈现勾连纹,衣边翻转处呈Z形褶皱。如前文所述,袈裟披覆样式及典型的勾连纹衣纹与云冈20窟大佛极为接近,然而此二窟坐佛右腋下袈裟褶皱处理方式却有着明显的自身特色,为整体竖向褶皱突出,与其他石窟寺早期佛衣极为不同,更与云冈第20窟大佛右腋下袈裟于整体水平面上刻竖向衣纹明显不同。另外,第74窟的菩萨像的披帛边缘也是向内折叠刻折带纹,这是麦积山自身的特点。

第四,第78窟右壁坛基前方现存一方供养人壁画,长95厘米,高60厘米,共绘两排男性人像共计16身,像高24厘米,上下两排,各为8身,坛基右侧与前侧衔接处残存上下2身。正壁坛基前侧残存2身女性供养人头像。供养人身体统一向左侧立,在供养人左侧均有一长方形榜题框。供养人像头戴黑色尖顶风帽,巾角披在肩上。上身着交领窄袖大衣,腰束带,大衣下沿至两膝处,领口与袖口衣边为黑白两色交替,宽约0.5厘米,下身穿宽腿束脚裤,足蹬尖头履。供养人均手持莲花、莲蕾或捧持豆状熏炉及盛装供品的盆状器物。各身供养人前都有榜题一方,字迹现已不清,根据《麦积山石窟的新通洞窟》一文记录,在右壁前方下排第三身榜题框记录有“仇池镇□生王□□供养十方诸佛时”题名。此题记为后续麦积山石窟早期洞窟年代研究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直接佐证,同时从榜题内容可知,其与世居陇东南的氐族有着密切关系,那里也是汉化较早地区之一,史称当地氐族“言语与中国同,著乌皂突骑帽、长身小袖袍、小口袴、皮靴。地植九谷。婚姻备六礼。知书疏。种桑麻。出铀、绢、精布、漆、蜡、椒等”,与汉族已无明显差别。

第78窟供养人的鲜卑族风格的衣饰,基本反映出当时秦州乃至陇右、关中地区世俗社会服饰的发展、变化情况,是魏晋以来中原北方地区多民族文化融合在服饰方面的真实反映,对于考察和了解当时秦州地区的服饰文化特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民族属性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麦积山石窟作为古代秦州乃至陇右地区佛教的中心,在本区域佛教文化不断发展及自身佛教艺术特色不断形成的同时,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受到了来自印度、西域、凉州、云冈乃至龙门、南朝等地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使得麦积山石窟的佛教艺术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显示了秦州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这种现象也证明了麦积山石窟所在的秦州地区在佛教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马世长,丁明夷.中国佛教石窟考古概要[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东山健吾.麦积山石窟的研究和有关初期石窟的二、三个问题[M]//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久野美树,官秀芳.中国初期石窟及观佛三昧——以麦积山石窟为中心[J].敦煌学辑刊,2006(1):148-161;魏文斌.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7;陈悦新.中心文化对北朝麦积山石窟的影响[J].敦煌研究,2006(4):15-18.

②魏文斌.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三佛造像考释[J].敦煌学辑刊,2008(3):128-145;久野美树,官秀芳.中国初期石窟及观佛三昧——以麦积山石窟为中心[J].敦煌学辑刊,2016(1):148-161;魏文斌.麦积山石窟交脚与半跏思维菩萨对称构图的研究[M]//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麦积山石窟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③赵声良.敦煌石窟北朝菩萨的头冠[J].敦煌研究,2005(3):8-17,115;魏文斌.也谈仰月、日月菩萨冠饰——以麦积山石窟为例展开[J].敦煌学辑刊,2007(1):230-250.

④陈悦新.中心文化对北朝麦积山石窟的影响[J].敦煌研究,2006(4):15-18.

⑤宿白.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杂考[M]//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⑥东山健吾.麦积山石窟的研究和有关初期石窟的二、三个问题[M]//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⑦八木春生,何红岩,魏文斌.关于麦积山石窟第74、78窟的建造年代[J].敦煌研究,2003(6):58-60.

⑧魏文斌.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7.

⑨孙晓峰.北朝时期水波纹发髻佛像及相关问题研究[J].石窟寺研究,2014(00):255-275.

⑩董广强.麦积山石窟窟形二题[C]//郑炳林,花平宁.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论文集(上)——2002年麦积山石窟艺术与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⑪张学荣.麦积山石窟的新通洞窟[J].文物,1972(12):47-54.

猜你喜欢

洞窟石窟菩萨
菩萨
敦煌莫高窟洞窟“巡诊医生”2小时走70个洞窟
洞窟惊魂
夜宿石窟
敦煌西千佛洞未编号洞窟清理简报
夜宿石窟
佛像面前的菩萨
生气的狼
社会意识与菩萨造像的演变
大足石窟人物造像的特征研究